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活法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活法的读后感大全

2021-11-09 00:45: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活法的读后感大全

  《活法》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活法》读后感(一):日本经营之圣的哲学,点亮工作人生的指明灯。

  《活法》读后感(二):经营

  作者是被誉为“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27岁创立京瓷,做到了世界500强。52岁创立了KDDI ,也做到了世界500强。78岁的时候日本首相请他拯救濒临破产的日航,他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让日航扭亏为盈。他把自己一生的智慧都写到了都写进了这本书中。

  书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个公式:人生和工作的结果等于能力乘以热情乘以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人生和工作的成果是由上述三要素相乘而不是相加得来的。能力大多是天赋养成,而热情是指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最为关键的是思维方式。就是人生的态度,因为它是有方向性的,能够决定人生方程的正负。一旦人生的态度是扭曲的,再好的能力和再多的努力反而是加速人生失败的毒剂。

  如果你处于逆境之中,试着改变自己的的心态。扭转思维的瞬间也许人生就出现了转机。

  《活法》读后感(三):抓住每一个今天,坚持正确的为人之道

  稻盛和夫的《活法》回答了人如何活着,即人生意义和人生应有的状态。对于这个可能每个人都会问的基本问题,其实在小时候就已经被告知了答案,只不过越长大,真相越被包裹。提升心性,磨炼灵魂,就是人生的课题。

  记得小时候克服困难努力读书,对身边一切都有敬畏心和忍耐度,这也与稻盛和夫君的两句口头禅极其一致:“神啊,对不起”“南无,南无,谢谢。”短短两句话表达了一颗反省之心,一颗感谢之心。只不过长大后,逐渐被感性和知性覆盖了本能、灵魂和真我。人们总是因为一点点成就或者一些夸赞之词而自我陶醉和膨胀,变得沾沾自喜,好高骛远,忘记感恩,忘记反省。其实个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才能和成就不应该属于个人。一件事情的成功,是神灵“something great”动用了恻隐之心,为何会动恻隐之心,是因为你在低头做事,认真钻研,用心唤物。

  但现在要沉下心来做事,触及细节简直太难了。大家总是在焦虑,莫名其妙的为明天而烦恼,为长远计划而苦思冥想。志向高远固然重要,但人生就是“今天”不断的积累,就是“现在”这一刻的不断延续。诚然每一个“今天”都是枯燥的,所以我们需要发掘自我燃烧的能力,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彻底喜欢自己的工作。不管什么工作,拼命投入“今天”的时间,就会逐渐产生结果,有了结果就能从中产生快乐和兴趣,才会开始珍惜每一个“今天”,才会默默专注于每一件事情。而将平凡变为非凡的就是“今天”不断持续的力量。过好今天,明天才会清晰。

  主宰人生的两只看不见的手,命运与因果,纵横交错编制了我们的人生之布。我们不必去担心结果,重要的是不驰不倦,行善积德和坚持不懈。因果报应法则,是可以扭转我们与生俱来的命运。正确的为人之道绝不是什么复杂难懂的东西,它就是我们孩童时代父母教导的极其简单的道德心。比如勤奋工作,满怀感谢之心的待人处事,思善行善,真挚地反省,严格地自律,把“为世人为社会尽力”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抑制自我放纵的情感,让心灵宁静,让关爱之心萌芽,让利他之心滋长。努力控制蛊惑人心的“三毒”,瞋的恼怒,贪的欲望,痴的忌妒、憎恨和不满。即使不能时刻保持,但要有努力去遵守的愿望,非遵守不可的想法,没能遵守时真挚的反省、自责,抱着这样的心态度过每一天,能够在寿终正寝的时候,带着一颗比降生时稍微善良,稍微美丽的心灵离开人世。

  《活法》读后感(四):读书心得

  本书十分简洁,内容一句话概括,就是作者稻盛和夫先生所说的,把他“思考的‘活法’坦率地、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这本书的日文书名叫“生き方”,直译过来就是“生活方式、生活方法、生活态度”,我们把它翻译成“活法”,意思基本一致,即指“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本书的日文版还有一个副标题——“人間として一番大切なこと”,即“作为人最重要的事情”。稻盛和夫先生所思考的“活法”,就是他的人生观,立足于做人最基本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也是他一生着力彻底地贯彻着的,是基于最朴实的做人的原则,是正确的为人之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书正文分五章,标题分别是“实现理想”、“从原理原则出发考虑问题”、“磨炼灵魂、提升心志”、“以利他心度人生”、“与宇宙潮流协调和谐”。如果我们看到了最后,就会发现其内在的关系。稻盛和夫先生认为的人的心灵是一个同心圆结构,中央部位是“真我”,其外环绕着“灵魂”,再外覆盖着“本能”,这是刚出生的婴儿的状态。然后随着人的成长,在“本能”外侧形成了“感性”,又在最外侧形成了“知性”。

  回过头来看本书的结构,前两章所对应的正是外三圈,即为了实现“本能”所支配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应做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工作,人生大部分“感性”和“知性”内容都体现在工作上,如果我们看这本书是想学习稻盛和夫先生管理企业的理念和对工作的态度,那么只看前两章几乎是可以满足的。

  但稻盛和夫先生的境界不止于此,他思索的是人生的意义。他说,人来到这世上的原因“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升得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本书后三章全部在论述他所认为的灵魂的升华。他贯彻着“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谦虚戒骄戒”、“天天反省”、“活着就要感谢”、“积善行、思利他”、“不要有感性的烦恼”这磨炼心志的六项精进,并坚信主宰人生的不仅是“命运”,还有“因果报应法则”——哪怕由上苍决定的命运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加以改变,只要坚持思善行善,因果报应的法则就会发挥它好的作用,人们就能超越命运,度过更美好的人生。

  稻盛和夫先生在书中提到,人从刚出生的“本能”开始,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感性”和“知性”,而这些又在变老的过程中由外向内一层层剥落,比如失智老人,首先是知识、道理、逻辑推理等“知性”功能开始衰退,接着感情、感性逐步迟钝,本能凸显,最后本能也弱化,慢慢进入死亡。显而易见,对于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恒久存在的只有内圈的“灵魂”和“真我”,这与他“人生意义在于灵魂变得更好”的思考是一致的。

  稻盛和夫先生的这些思考认知与他65岁时在京都圆福寺出家修行佛法有关。他在本书中提到的“因果报应”、“业”、“六波罗蜜”等都出自佛教。他明白佛教关于“业”和“果”的积极面。过去一般佛教徒爱谈过去之因和现受苦乐之果,来强调善恶,但这在佛教看来属于宿命论的外道,而佛教的三世因果精神强调的是,唯现在的行为,才是播下未来苦乐的种子之因,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未来苦乐之果操之于现在之业,我们应面对现实的世界,依主观意识的改造、心力的改造,做正确的事,来改造社会、改造世界。

  最后澄清一下稻盛和夫先生的“灵魂”说。他在书中说人死后肉体消亡、灵魂不灭,现世的死亡意味着灵魂开始新的征程。这样方便其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磨炼灵魂”这一理念。但对于真正的佛法修行,这种说法是不合适的。我们通常认为轮回有一个主体,可以叫做“灵魂”,但佛教其实没有“灵魂”的概念,因为佛教奉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承认存在灵魂不灭,就等于承认了有一样永恒存在的东西构成了“我”的概念。所以稻盛和夫先生所讲的心灵同心圆,最内圈的“灵魂”和“真我”在佛教看来属于外道。这个同心圆如果硬要与佛教的概念类比,大概可以想象成,外三圈对应六识,内二圈对应末那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活法的读后感大全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