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摘抄

2021-11-15 00:45: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摘抄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一):标准式下的模范作文主题和事例参考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7月。三星。

  这本书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给《一般》投稿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部分是依靠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时期应邀作的《谈修养》共22篇。整体上看,风格较为相似,《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普遍都比较短小精悍,作者会有意识控制篇幅,内容也不会太深入延展,《谈修养》涉及的主题更多一些,论点和论据也更条分缕析和事例丰富,引经据典还是不少的,古今中外皆有,很多都是耳熟能详的名言,也有一些反复强调的内容,读起来颇有模范作文的感觉,可以让青(少)年多读多想提高标准写作水平,我这写作上扶不起的阿斗,也可以偶尔读读作为消遣,但是很多主题内容必须引导自己再去深入思考。

  十二封信的内容没有太多想要阐述的,不过随后附上的《谈修养》中有些篇章可以聊一聊。

  《谈青年的心理病态》中,作者提到,“青年人心理单纯,对于复杂的社会不能了解。他们凭自己的单纯心理,建造一种难于立即实现的社会理想,而事实却往往与这理想背驰,他们处处感觉到碰壁,于是失望、怀疑、悲观等等情绪源源而来。其次,青年人富于感受性,少定见,好言是非而却不真能辨别是非,常轻随流俗转移,有如素丝,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社会既腐浊,他们就不知不觉地跟着它腐浊。……一个人迭次经过这种疟疾式的暖冷夹攻,自然容易变成虚弱。在身体方面如此,在精神方面也如此。”对于第二点中的“好言是非而却不真能辨别是非,常轻随流俗转移,有如素丝,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通过这几年来看到铺天盖地的站队攻击、网络暴力,毫无敬意和理性的“扬言”,深深感到,出淤泥而不染,是一件很难的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件很普遍的事实。

  作者谈到的青年人三种不健康的感觉——压迫、寂寞、空虚——也依然困扰着新时代千千万万的青年人。“青年人始而仿徨,身临难关而找不着出路,踌躇不知所措;继而烦闷,仿佛以为家庭、社会、国家、学校以至于造物,都有意在和他们为难,不让他们有一件顺心事,于是对一切生厌恶,动辄忧郁、烦躁、苦闷;继而颓唐麻木,经不起一再挫折,逐渐失去辨别是非的敏感与向上的意志,随世俗苟且敷衍,以‘世故‘为智慧,视腐浊为人情之常。仿徨犹可抉择正路,烦闷犹可力求正路,到了颓唐麻木,就势必至于堕落,无可救药了。”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二):有些路,前人给你引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常常也会问自己,看了许多书真的对自己的视野、生活人生产生很深的影响吗?

  了解这个世界,人类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学习前人留给我们的大量经验,一种是自己去体会世界的众生,也就是常说的“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文字和印刷术自人类发明以来,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让人类世界得以这一种文明方式流传下来、传播出去。人类不再需要亲自跑到逝去的先贤故地前,去嗅探他们的智识,也不用花400万美元去和巴菲特吃一顿午餐,妄图获得财富的捷径。

  而我们总是渴望着,与那些饱含智慧的头脑对话,他们的学识、经历、视野,仿佛我们都想毫无保留的继承下来。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不正就是写给这样的我们吗?

  美学家一般也是教育家。朱光潜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学问、关心美学,更重要的是他关心青年,是在为中国的未来引路。

  那个时代的青年,也许价值观里的割裂感有更深的烙印,一边有子史经集锻炼出来的扎实基本功,一边也面对着国民精神觉醒带来社会冲击,仿佛就是自己的下半生反抗自己的上半生。

  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虽在民国山河破碎之时,难得的还有人在考虑更长远的事。教育是一项成效慢而断不得的事,朱光潜给予青年们他这半辈子所见的智慧,推心置腹。从你的阅读、审美、价值观、成长、烦恼休息、身体、甚至男女,都以一种现代国民的角度来给予讲述,算得上那个时代很多仍有封建残余的青年们的启蒙读物。

  虽然写给青年的信,朱光潜谈了各种,但是通篇下来,其实最强调的是认识我们自己。我们发现他没有用道德大义来强压你,也没有功利的教你如何去精致,用以真诚给你讲道理。

  大多数的青年的烦恼、焦虑,心理的底层其实都是来自内心的不真实。对于十二封信外,反而我在看朱光潜的作者自传时,看的最入神。这几千的文字基本概括了他的一生,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一种真诚,毫无保留,也不避讳自己人生的曲折,这种文字恰恰是青年人最需要的。我们也许无法从他的人生经历去模仿到什么,但那些对于人生的那种恬淡,我们仿佛又得到了什么。

  芒格说过,获得智慧有三种方法:最崇高的方法,是透过自己深思熟虑,顿悟出来的;最容易的方法,是透过模仿前人的智慧而获得的;最痛苦的方法,则是透过亲身的经验来学习的。

  最崇高的方法,我们可遇不可求。最痛苦的方法,我们也许不可避免。最容易的方法,我们至少可以选择。

  我想,这就是我们开始问题的那个答案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三):轻浮粗率的我 和 一些摘抄

  记得刚读研时很喜欢《悲剧心理学》,因为这是一本能让当时什么都不懂的我依旧看得津津有味的书,那时候我就觉得作者一定很厉害。这次读给青年的信,更感觉朱先生像一位老朋友,语重心长地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娓娓道来。论述清晰,态度诚恳,典故引用也是信手拈来,更见其学识浩瀚,使人受益匪浅。

  我发现,常常读读这些对生活方方面面的感悟,仿佛可以让自己暂时停下来,抽身从别处审视现在的生活,然后发现许多时候其实都是闭着眼睛走路,很少好奇,很少关心,很少探索。只可惜,明知道该slow down, 去消化,去反思,去沉淀,却越来越静不下心,总是求快,求量,求果效……

  真的还就是朱先生说的“轻浮粗率”呢。

  还是不要甩锅给现代性了。

  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勉之吧!

  (以下碎碎念……慢慢静下心来吧……扎实一点修炼耐性。书不能再一目十行了,剧也不要再2倍速了,不花时间的话,感受和感情,都不会有的……序言好好读op也别跳了吧虽然可能会很急躁但是慢慢来就应该会好了吧,磨一磨也许有一天我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呢(并不能、

  我蓦然发现每次的感受都会不知不觉以反思+励志作结……唉我一定要甩掉这个模式……对啊写个感受要不要这么累,还搞什么升华啊喂)

  摘抄:

  但是如果你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诱惑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06)

  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07)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16)

  让我们相信世界达真理之路只有自由思想(26)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34)

  文学上只有好坏的分别,没有新旧的分别。(40)

  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know),我们更要能够感(feel)。(47)

  黑格尔以为,凡悲剧都生于两理想的冲突,而安提戈涅是最好的实例(49)

  甑已碎,顾之何益? 这是能摆脱过去失败的。(52)

  虽则见欢爱而无留恋,虽则见罪孽而无畏惧;(53)

  科学进步了,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越大,的确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时也容易生流弊。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越容易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情不免轻浮粗率,而艰苦卓绝的成就也就日益稀罕。(55)

  最高品估定价值的标准一定要着重人的成分;(56)

  口开则灵魂之门闭,口闭则灵魂之门开(67)

  所以我们宁愿青年烦恼,不愿青年消沉。烦恼至少是对现实的欠缺还有敏感,还可以激起努力;消沉对于现实的欠缺根本就是麻木不仁,决不会引起改善的企图。 我的信条叫做“三此主义”,就是此身,此时,此地;(108)

  对自己负责任,是一切向上心的出发点;(123)

  一般人欢喜拿文艺和科学比较,以为科学重理智而文艺重情感。其实文艺正因为表现自身情感的缘故,需要理智的控制反比科学更深。人人都能感受情绪,感受情绪而能在沉静重回味,才是文艺家的特殊修养。(169)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182)

  欣赏与创造根本难分,每人所欣赏的世界就是每人所创造的世界,就是他自己的情趣和性格的返照;你在世界中能“取”多少,就看你在你的性灵中能提出多少“与”它,物我之中有一种生命的交流,深人所见于物者深,浅者所见于物者浅。(198)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陶渊明《自祭文》(216)

  真,是科学的对象;美,是艺术的对象;善,是道德行为的对象。(233-234)

  Education 是从拉丁动词educare来的,原义是“抽出”。所谓“抽出”就是“启发”。教育的目的在“启发”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爱美的本能,使它们尽量生展(237)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四):《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做完正念冥想,没有摘蓝牙耳机,顺势跟着KEEP练了5分钟的深蹲,微微出了汗,觉得不过瘾,又接着练了15分钟的小哑铃操,有些做不到的动作就划水了,哈哈哈哈,收获了一枚颜值高身材好声音温柔的教练小哥哥。运动拉伸之后,汗液蒸发了,还顺便带走了起床后的倦怠。跑跑跳跳的动之后,接着进入朱光潜先生作品里的静吧。这几天在看《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作者在这十二封信里和青年们谈读书,谈动与静,谈十字街头,谈多元宇宙,谈作文,也谈做人。在书后面的附录里,作者说他应邀从国外发回国内的这十二封信时,他自己也是青年,没有说教的意图,只有探讨的真诚。作者在探讨人生观时,拿前台与后台做比,有意思的描述,正如作者自己在谈作文时所说,每读到一种好作品,看见自己所久想说出而说不出的话,被他人轻轻易易地说出来了,一方面固然以作者“先获我心”为快,而另一方面也不免心怀惭怍。这里摘抄几段,分享一下“先获我心”的快乐。“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不但和旁人一样,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都一样。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苦痛,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看得重要。比方穿衣吃饭是多么简单的事,然而在这个世界里居然成为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就因为有一部分人要亏人自肥。再比方生死,这又是多么简单的事,无量数人和无量数物都已生过来死过去了。一个小虫让车轮压死了,或者一朵鲜花让狂风吹落了,在虫和花自己都决不值得计较或留恋,而在人类则生老病死以后偏要加上一个苦字。这无非是因为人们希望造物真宰待他们自己应该比草木虫鱼特别优厚。因为如此着想,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侪辈,草木虫鱼在和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炎暑寒冬中也还是那样活着。像庄子所说的,它们‘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它们时而戾天跃渊,欣欣向荣;时而含葩敛翅,晏然蛰处,都顺着自然所赋予的那一副本性。它们决不计较生活应该是如何,决不追究生活是为着什么,也决不埋怨上天待它们特薄,把它们供人类宰割凌虐。在它们说,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从草木虫鱼的生活,我学得一个经验。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世间少我一个,多我一个,或者我时而幸运,时而受灾祸侵逼,我以为这都无伤天地之和。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你如果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幻变无常的世相中究竟为着什么?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这并不是一种颓废的人生观。你如果说我的话带有颓废的色彩,我请你在春天到百花齐放的园子里去,看看蝴蝶飞,听听鸟儿鸣,然后再回到十字街头,仔细瞧瞧人们的面孔,你看谁是活泼,谁是颓废?请你在冬天积雪凝寒的时候,看看雪压的松树,看看站在冰上的鸥和游在冰下的鱼,然后再回头看看遇苦便叫的那‘万物之灵’,你以为谁比较能耐苦持恒呢?”以上是我站在前台对于人生的态度。但是我平时很欢喜站在后台看人生。许多人把人生看作只有善恶分别的,所以他们的态度不是留恋,就是厌恶。我站在后台时把人和物也一律看待,我看西施、嫫母、秦桧、岳飞也和我看八哥、鹦鹉、甘草、黄连一样,我看匠人盖屋也和我看鸟鹊营巢、蚂蚁打洞一样,我看战争也和我看斗鸡一样,我看恋爱也和我看雄蜻蜓追雌蜻蜓一样。因此,是非善恶对我都无意义,我只觉得对着这些纷纭扰攘的人和物,好比看图画,好比看小说,件件都很有趣味。这些有趣味的人和物之中自然也有一个分别。有些有趣味,是因为它们带有很浓厚的喜剧成分;有些有趣味,是因为它们带有很深刻的悲剧成分。我有时看到人生的喜剧。前天遇见一个小外交官,他的上下巴都光光如也,和人说话时却常常用大拇指和食指在腮旁捻一捻,像有胡须似的。他们说道是官气,我看到这种举动比看诙谐画还更有趣味。许多年前一位同事常常很气忿的向人说:‘如果我是一个女子,我至少已接得一尺厚的求婚书了!’偏偏他不是女子,这已经是喜剧;何况他又麻又丑,纵然他幸而为女子,也决不会有求婚书的麻烦,而他却以此沾沾自喜,这总算得喜剧之喜剧了。这件事和英国文学家高尔司密的一段逸事一样有趣。他有一次陪几个女子在荷兰某一个桥上散步,看见桥上行人个个都注意他同行的女子,而没有一个睬他自己,便板起面孔很气忿的说:‘哼,在别地方也有人这样看我咧!’如此等类的事,我天天都见得着。在闲静寂寞的时候,我把这一类的小小事件从记忆中召回来,寻思玩味,觉得比抽烟饮茶还更有味。老实说,假如这个世界中没有曹雪芹所描写的刘老老,没有吴敬梓所描写的严贡生,没有莫里哀所描写的达杜夫和夏白贡,生命更不值得留恋了。我感谢刘老老、严贡生一流人物,更甚于我感谢钱塘的潮和匡庐的瀑。其次,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能算人生,你偏想把它一笔勾消,不说你勾消不去,就是勾消去了,人生反更索然寡趣。所以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用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人生海海,作者说自己推崇动静结合、前台后台视角切换的人生观,除此之外,作者说美的作用不可小觑。作者在《无言之美》里写到:“美术是帮助我们超脱现实而求安慰于理想境界的。人类的意志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现实界,一是理想界。不过现实界有时受我们的意志支配,有时不受我们的意志支配。譬如我们想造一所房屋,这是一种意志。要达到这个意志,必费许多气力去征服现实,要开荒辟地,要造砖瓦,要架梁柱,要赚钱去请泥水匠。这些事都是人力可以办到的,都是可以用意志支配的。但是我们的意志想造一座空中楼阁。现实界凡物皆向地心下坠一条定律,就不可以用意志征服。所以意志在现实界活动,处处遇障碍,处处受限制,不能圆满地达到目的,实际上我们的意志十之八九都要受现实限制,不能自由发展。譬如谁不想有美满的家庭?谁不想住在极乐国?然而在现实界决没有所谓极乐美满的东西存在。因此我们的意志就不能不和现实发生冲突。一般人遇到意志和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大半让现实征服了意志,走到悲观烦闷的路上去,以为件件事都不如人意,人生还有什么意味?所以堕落、自杀、逃空门种种的消极的解决法就乘虚而入了,不过这种消极的人生观不是解决意志和现实冲突最好的方法。因为我们人类生来不是懦弱者,而这种消极的人生观甘心让现实把意志征服了,是一种极懦弱的表示。然则此外还有较好的解决法么?有的,就是我所谓超脱现实。我们处世有两种态度,人力所能做到的时候,我们竭力征服现实。人力莫可奈何的时候,我们就要暂时超脱现实,储蓄精力待将来再向他方面征服现实。超脱到那里去呢?超脱到理想界去。现实界处处有障碍有限制,理想界是天空任鸟飞,极空阔极自由的。现实界不可以造空中楼阁,理想界是可以造空中楼阁的。现实界没有尽美尽善,理想界是有尽美尽善的。姑取实例来说明。我们走到小城市里去,看见街道窄狭污浊,处处都是阴沟厕所,当然感觉不快,而意志立时就要表示态度。如果意志要征服这种现实哩,我们就要把这种街道房屋一律拆毁,另造宽大的马路和清洁的房屋。但是谈何容易?物质上发生种种障碍,这一层就不一定可以做到。意志在此时如何对付呢?他说:我要超脱现实,去在理想界造成理想的街道房屋来,把它表现在图画上,表现在雕刻上,表现在诗文上。于是结果有所谓美术作品。美术家成了一件作品,自己觉得有创造的大力,当然快乐已极。旁人看见这种作品,觉得它真美丽,于是也愉快起来了,这就是所谓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五):12封信12个劝诫,青年的人生画卷该如何展开?

  这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远从海外送给国内青年的礼物。

  “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就谁都是受信人,谁都应该一读这十二封信。”

  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老在这12封信里想和我们说说什么吧!

  ~ ~ ~ ~ ~ ~ ~ ~ ~ ~ ~ ~

  ✉ 第一封信:谈读书

  “谈读书”这个标题让我想到的是近期很火的一句话“如果你连学习都需要人监督,那你还能干什么呢?”

  既然大家都认可学习是自发进行的为什么朱老的第一封信还是劝说读书呢?

  第一要义就是要击溃没有时间读书的借口!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

  好像什么事情只要找到了借口便可以心安理得的放弃或者不做了,而“没有时间”就是我们最常使用的借口。(啊~这该死的拖延症!)

  所以才有了朱老的劝诫“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且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贴心的朱老已经连年度计划都帮我们做好了,你还不开始读书吗?

  “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

  这样是不是感觉又有动力了?那么就趁此机会再次拿起书,坚持读下去吧!

  我们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呢?

  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

  你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

  朱老劝诫大家去读的书是值得读两遍以上的书,是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是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精神和方法的书,也只有这样的书才能撼动心灵,激发思考。

  同样,读书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不必拘泥于任何一种,用那种方法更舒服、效用更大便用什么。向别人请教的只适用于参考不要刻意去效仿,待时间久了你终会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方法。

  ✉ 第二封信:谈动

  “谈动”谈的是驱除烦恼的方法。

  “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

  有烦恼是正常的不必太过于纠结。在各种各样的烦恼中,朱老认为“闲愁最苦”。为何会最苦啊?还不是因为太闲了,旺盛的精力无处宣泄便用于自我折磨,所以得动,动起来把精力花费掉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发愁,日子也就不苦了。

  而这可以驱除愁苦的“动”也不是要叫我们去挑战身体极限,“动”可以是打打球,下下棋,看看花,在园区里溜达溜达,总之就是不要闲坐在家中。

  ✉ 第三封信:谈静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谈静”谈的是感受,是心境的空灵。我觉得这里的“静”可以再拔高一点,可以是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

  “静”的体验不需要专门的房间,即便身处于喧闹中,一丝遐想也能唤起,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开小差”,从当下的生活中抽离出来自己,进入自由遐想的世界里。

  我相信这样的“抽离”大家都曾感受过,而简单的“抽离”获得的愉悦的体验是短暂的,无法满足似活水般源源不断而来的妙悟。因此我认为朱老在信中谈论的“静”不仅仅是简单“抽离”,而是在此基础上发生的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感受。

  这种更为深层次的“静”可以通过修养获得,修养的方式就是最大程度地去舒展身心,容许自然界的事物感动我们的感官和心灵。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能量经过转化就会成为我们强有力的内心力量。拥有强大内心力量的人,可以在不经意间将能量传递给身边的人,也能临危不乱,泰然处之。

  ✉ 第四封信: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在学应言国,在国亦必言学。

  虽然此信写给的是革命时期的学生们,距离我们现在的生活相距较远,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也可以一探“在学如何言国?”。

  国家是人民组合体,在学者能言学,在工者能言工,在什么者能言什么,合而言之,就是在国言国。如今中国弊端就在在学者不言学,在工者不言工,大家都抛弃分内事而空谈爱国。结果学废工弛,而国也就不能救好,这是显然的事实。

  在谈爱国运动前朱老劝诫学生们最应该在心里默诵几声:“君子求诸己!”。学生们容易被爱国热情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到革命中去才算是切身参加了爱国运动,殊不知任何革命的成功都需要生旦净丑角俱全,救国读书都不可偏废。蔡孑民先生也说:“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这两句话应是青年人最稳妥的座右铭。

  ✉ 第五封信:谈十字街头

  谈“十字街头”谈的是选择,谈的是不忘初心,谈的是打破旧习的勇气。

  “十字街头”是很有画面感的标题,其取名的灵感来源于朱老对日本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和《走向十字街头》两部书命名的玩味。

  “走向十字街头”有两种解释一是“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搬到地下,让哲学、文艺与现实生活接触”,二是“特殊的一般化,天下公物(指学术思想)须流布人间,以求雅俗共赏”。

  百家之言,有精华亦有糟粕。“所以站在十字街头的人们—尤其是你我们青年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要时时回首瞻顾象牙之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一种社会所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肤浅顽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没有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

  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权威的是习俗,但习俗是守旧的,而社会则须时时翻新才能增长滋大。所以站在十字街头的青年们,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汩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中去。

  ✉ 第六封信:谈宇宙多元

  谈“宇宙多元”谈的是恋爱问题。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

  恋爱也可以自成一个宇宙,在“恋爱的宇宙”里,我们只能问某人之爱某人是否纯真,不能问某人之爱某人是否应该。真能恋爱的人只是为恋爱而恋爱,恋爱之外,不复有另外的宇宙。

  “恋爱的宇宙”和“道德的宇宙”虽不必定要不能相容,而实际上往往相互冲突。当两个宇宙相冲突时不必为难做你本该做的事就好——在“道德的宇宙”中道德至上,在“恋爱的宇宙”中恋爱至上。

  能够恨人极点的人和能够爱人极点的人都不是庸人。

  恋爱是至上的,是神圣的,所以也是最难遭遇的,在“恋爱的宇宙”中往往也可以表现出最伟大的人格。

  朱老在信末写道“我愿青年应该懂得恋爱神圣,我却不愿青年在血气未定的时候,去盲目地假恋爱之名寻求泄欲。”

  ✉ 第七封信:谈升学与选课

  中学毕业时,你是否也曾纠结于填写志愿?(高考加油!)

  那么不要担心第七封信给你解答。

  升学问题:一是选校;二是选科。

  朱老把选校放在首位,现在中国社会还带有科举时代的资格迷,认为学校文凭只是一种找饭碗的敲门砖,学校招牌愈亮,文凭就愈行,实学则无人过问。求学最难得的是诚恳的良师与和爱的益友,所以择校应以此两点为基础。

  许多人选课都以社会需要为准,如此便是对吗?

  “‘学以致用’本来不是一种坏的主张;但是资禀兴趣人各不同,你假若为社会需要而忘却自己,你就未免是一位‘今之学者’了。”无论你选择了什么专业只要和你兴趣资禀相近,都可以发挥聪明才力,都可以效用于社会。所以在选课时,只要问:“这门功课合我的胃口么?”

  学问这件东西,先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博学守约”,真是至理名言。

  但在做学问这件事上,还得务实,在有限的时间精力范围内须极力求多方面的发展。

  ✉ 第八封信:谈作文

  谈作文除了谈写作的方法,也劝诫我们要尽早培养一技之长。

  我们对于许多事,自己愈不会做,愈望朋友做得好。我生平最大憾事就是对于美术和运动都一无所长。幼时薄视艺事为小技,此时亦偶发宏愿去学习,终苦于心劳力拙,怏怏然废去。所以每遇年幼好友,就劝他趁早学一种音乐,学一项运动。

  我极羡慕他人做得好文章。每读到一种好作品,看见自己所久想说出而说不出的话,被他人轻轻易易地说出来了,一方面固然以作者“先获我心”为快,而另一方面也不免心怀惭怍,惟其惭怍

  (说出了我的心声,啊~我也好想写出好文章呐!)

  文章是可以练习的!!!

  许多我们熟知的文学大家都经历过写作的生涩阶段,所以现在我们无法流畅的写出一篇好文章也是正常的。

  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功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我相信经过不厌其烦的删减,咬文嚼字的推敲总有一天我们都可以行云流水般写文章。

  如果你想多了解一点作文方法,推荐阅读夏丏尊和刘薰宇两位先生合著的《文章作法》。

  ✉ 第九封信:谈情与理

  “我们的生活应该受理性支配呢?还是应该受感情支配呢?”

  理智的生活是很狭隘的。

  如果纯任理智,则美术对于生活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音乐只是空气的震动,图画只是涂着颜色的纸,文学只是联串起来的字。如果纯任理智,则宗教对于生活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自然没有神奇,而冥感灵通全是迷信。如果纯任理智,则爱对于人生也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男女的结合只是为着生殖。

  有了感情,这个世界便是另一个世界,而这个人生便是另一个人生。

  理智指示我们应该做的事甚多,而我们实在做到的还不及百分之一。所做到的那百分之一大半全是由于有情感在后面驱遣。

  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know),我们更要能够感(feel)。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理智没有多大能力去支配情感,纵使理智能支配情感,而理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

  ✉ 第十封信:谈摆脱

  谈“摆脱”谈的是断!舍!离!

  “人生何尝不是一种理想的冲突场?”

  不过和舞台的悲剧不同,舞台的悲剧冲突是可以解决的,而人生的悲剧往往发生于冲突不可以解决。

  “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的。

  “拿得起、放得下”,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把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为什么天天做明知其无聊的工作,说明知其无聊的话,和明知其无聊的朋友假意周旋?在我看来,这都由于“摆脱不开”。因为人人都“摆脱不开”,所以生命便成了一幕最大的悲剧。

  ✉ 第十一封信: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这封信通过艺术品鉴赏谈如何看待事物。

  (在美术馆里人也会变得好看哟!)

  我穆然深思,我悠然遐想,我想象到中世纪人们的热情,想象到达·芬奇作此画时费四个寒暑的精心结构,想象到丽莎夫人临画时听到四周的缓歌慢舞,如何发出那神秘的微笑。

  朱老拜访巴黎卢佛尔宫,得摩挲《蒙娜丽莎》肖像原迹时不经感慨“这是我生平一件最快意得事!”然而一同参观的另一位人却说“一年四季,人们尽管川流不息的这样蜂拥而来蜂拥而去,丽莎夫人却时时刻刻在那儿露出你不知道是怀善意还是怀恶意的微笑。”

  这是一条多么深多么广的鸿沟!

  中世纪画《蒙娜丽莎》的人须自己制画具自己配颜料,作一幅画往往须三年五载才可成功,现在美术家每日可以成几幅乃至于十几幅“创作”了。中世纪人想看《蒙娜丽莎》须和作者或他的弟子有交谊,真能欣赏他,才能侥幸一饱眼福,现在卢佛尔宫好比十字街,任人来任人去了。

  过于容易得到的人们反而不会去珍惜。通过看画时的感受朱老想劝诫青年的是,做事待物不要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遇见一种事物不仅估量它的成功如何,还要问它是否由努力得来,是否是高尚理想与伟大人格的表现。

  对于是经过努力而能表现理想与人格的,结果却是失败的作品,我们也得承认它是有价值的。

  所以能惊赞热烈的失败,能欣赏一般人所嗤笑的呆气和空想,能景仰不计成败的坚苦卓绝的努力。

  ✉ 第十二封信:谈人生与我

  最后一封信,朱老想和我们谈的是人生。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站在台前的人生态度:

  “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世间少我一个,多我一个,或者我时而幸运,时而受灾祸侵逼,我以为这都无伤天地之和。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你如果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幻变无常的世相中究竟为着什么?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

  站在台后看人生:

  “我站在后台时把人和物也一律看待,因此是非善恶对我都无意义,我只觉得对着这些纷纭扰攘的人和物,好比看图画,好比看小说,件件都很有趣味。”

  “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

  “所以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

  这十二封信啊,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PS:第三信中提及的梁任公《饮冰室文集》中谈“烟士披里纯”一篇原文后附于书评《谈静|梁任公“烟士披里纯”原文摘录》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