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熊逸版第1辑》读后感100字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1辑》是一本由熊逸著作,新星出版社·得到图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0元,页数:18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1辑》读后感(一):强推
《资治通鉴》无疑是经典。但读经典,大概有三种方式。有的是跪着读,书中说的都不容置疑,都有神性,可以驱邪防身;有的是僭妄读,自己脑子里有把锤子,经典成了钉子,都能帮助他证明自己的正确;还有一种是恢弘读,熊逸就是这个路数。熊逸一方面会从多种史料的印证和逻辑推理上告诉读者,事实可能是什么样子;另一方面就涉及价值判断了,反正每个人都摆不脱天生的有色眼镜,那熊逸会经常组织各路英雄来一场“奇葩说”——针对某个事实,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会怎么看?后世的知识精英怎么看,比如朱熹、顾颉刚他们怎么看的,亚当斯密、哈耶克又是什么持方。最后,熊逸不会给你一个标准答案,甚至都没有他自己的倾向性,他只有对历史的“理解之同情”。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1辑》读后感(二):七把刀
熊逸老师一开始就说了他要用七把刀来讲透《资治通鉴》,正是这七把刀造就了经典。
这个经典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在这套书里,熊逸老师穿梭在古代和现代之中,走近古代,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精神家园是如何形成,我们来自哪里,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活用现代,把许多现代的管理理论用于古代的案例分析,例如把战国时代的各国比喻为私人企业,把商鞅、张仪这样的大臣比喻为职业经理人,带入性很多强,一下子就能了解古人的做法。
这个经典是复古的,也是前沿的。熊老师参考的材料三百多种,有的是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先秦诸子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原始面貌;有的则是出版不久的考古文章,我们可以推翻原有的误解。
这个经典是一群人的,也是一个人的。熊老师把不同年代的人关于《资治通鉴》的注解也是一一奉上,进行对比,这可以看到中国思想史的变化。但是熊逸老师对于很多问题,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同于以往的其他专家。
我的推荐语是:既有全景式的脉络梳理,也有显微镜式的细节深挖,还有大量成语故事。无论你是历史达人还是小白,年龄大或小,都能从中找到适合的内容。把属于帝王的《资治通鉴》变成你自己的《资“自”通鉴》。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1辑》读后感(三):跟熊逸老师多方面多层次来读资治通鉴
熊逸老师博学的知识,熊逸老师的旁征博引式的叙述,绝对会让你感到刺激。我并没有夸张,当你看了肯定会心生崇敬之情的。 我接触到熊逸老师,还是在得到《熊逸书院》课程上了解到的。自那以后,得到上但凡熊逸老师开的课,我无不购买。他的其他书我也读了很多,读他的书,感觉自己是在知识海洋里遨游,那种感觉不要太妙。 这一次熊逸老师开讲资治通鉴这门大工程,专注于一部书而不限于一部书。在讲资治通鉴的同时,旁征博引,鞭辟入里,用多把刀多方面的解剖,贯通了文史类、管理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这种『讲透』是史无前例的一次。 如熊逸老师所言,《资治通鉴》充满了耐人寻味的细节,而要深入探索这些细节背后的奥妙,不但需要掌握作者所掌握的材料,还需要借助外部的很多知识。 而对于这样一部书,我们今人要比古人幸运得多。今天的我们可以见到司马光不曾看到的诸多材料,这些材料既包括汗牛充栋的传世文献,也包括层出不穷的出土新材料。不仅如此,北宋以后的历史经验和世界的学术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可以傲视司马光的新知,这都让我们得以站在今天的学术前沿来反观古代这部经典。 我们今人还可以拥有旁观者清的视角,更加深刻地理解司马光所处的时局,以及《资治通鉴》得以成书的社会背景,也可以从司马光本人的其他作品里窥见他在《资治通鉴》里不便明言的观点。一句话,我们可以见到司马光想说的,也可以看到司马光不想说的。 所以,朋友加入进来吧,我们来一场知识马拉松吧。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1辑》读后感(四):因为喜欢,所以追随……
讲真,熊逸老师的《佛学50讲》是我在得到买的第一门课程,听熊逸老师的这门课,给了我从众多书上不一样的认知。如果说《佛学》让我认识熊逸老师,那么《资治通鉴》则令我喜欢上了熊逸老师,他讲述的《资治通鉴》竟然让我对战国那段历史产生了好奇和兴趣。
对于“隐士”的理解,开始于我的师父永芸法师,法师讲她在终南山闭关期间的一些经历,后来好奇翻看了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一书,心中对于自古以来的这些隐士,远离尘嚣,清心修行的钦佩与向往。
所以,当李倩老师说“隐士对熊逸来说,不是人设,而是肉身的主动隐没,他把自己的人际交往控制到了个位数之内,只用文字跟现实社会吐纳呼吸”时,自然而然地肃然起敬了。
那是一种怎样的高洁自律,犹如陷于尘世,但不为所扰的笃定。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掉陷渠沟……
这样的理解熊逸老师的人设,似乎过于超凡脱俗,最是那“饲猫少年”,直白了那颗不被杂染的心。
《资治通鉴熊逸版》,因为喜欢所以追随……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1辑》读后感(五):《熊逸版《资治通鉴》,要得》
大约在2018年岁末,被大学同学拉入得到。她强烈推荐严伯钧老师的《西方艺术课》,听了一节课后,感觉跨专业的视角解读西方艺术,很独特也很新颖。可以说严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述西方艺术别出心裁,扩大了我的视野,引发了我对艺术更深层次的思考。 后来这门课程听完有些许懈怠,幸亏有得到好友李盈老师的推荐和监督。我记得有一段时间,他每天不辞辛苦的给我分享熊逸老师的课程。他真的十分勤奋,每天日更评论且有理有据,有扩展有思考,对我这种情绪化严重的“艺术生”有很大的触动。 去年初,我经常与之思想交流的恩师不幸辞世,深陷痛苦中的我一时难以接受,仿佛灵魂一直飘在空中,无处安放,我又想起了得到,便又再次回到了得到的大家庭。 说实话,在学生时代,我有上课挑老师的毛病,老师教的好,我就喜欢听,反之亦然。 这一次我毫不犹豫的订阅了熊逸老师的《资治通鉴》,并且每日更新笔记。熊师是我目前在得到里最欣赏的老师,没有之一。所以之后购买了熊师所有的课程开始恶补。通过学熊师的课,我知道了在知识海洋面前我是如此弱小,也知道了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熊师这般拥有强大学习能力的“学神”,他从未读过大学,他将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拥抱知识的海洋,他的学识素养不仅不落下风,且远超专业学者之上。他的心无旁骛,他的小社恐,成就了他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所以他著作等身,他粉丝无数,他涉猎人文领域之广是有道理的。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通过学习熊师的课程,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更大的提升和扩展,不断丰富自己,写作较之前也有很大进步,不仅做了熊老师的课代表,也结交了很多得到好友,目前收获3.7万粉丝。 来得到的几年里,自己各方面都有很大收获。这三年在专业期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获得了全国歌剧评论比赛大奖,申请到了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今年我又将开启攻读博士学位之旅。 现在每天清晨打开得到APP听一会儿课,早已成为下意识的行为。未来路上,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争取做一个会发光的人,照亮自己的同时也希望可以照亮更多的人! 当然,一直都感到荣幸的是做过熊师《资治通鉴》课程的第四任课代表,也是他的第一位女课代表,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1辑》读后感(六):书房里必须摆一套的资治通鉴版本
这样一套书,特别值得专门辟出书架来摆放,绝对称得上镇书房之宝~
《资治通鉴》是被一代又一代不断解读的经典,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角度和局限,熊师这个版本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全面、最客观的解读了,想象一下能跟着熊逸老师把一套书跟下来,对中国的理解一定会不一样。 记得罗老师讲过,一套装帧精美的经典放在家里,就增加了一种可能性,可能你的孩子或你自己某个困惑的时候,无意间被它吸引翻开后,就打开了一个世界,甚至人生也从此改变了。 这套第一辑的《资治通鉴熊逸版》兼顾了几个方面,首先在外观设计上非常用心,也非常高级,包括配色和内部的书籍原版展示,都有对应的意义和审美在。这样一套书放在书架,肯定是最吸睛的那套。其次,也考虑了阅读的方便性,分成9册,每一册都不算厚,方便携带和阅读。 昨晚看着书架,想象未来收集齐了每一辑,摆满整个书架的状态,真的可以传家了。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1辑》读后感(七):读熊逸,就相当于跟着他穿越古今与中西
我从2010年开始读熊逸的《春秋大义》,至今已经11年了。
在无数个场合,熊逸和他的《春秋大义》,都是我个人书单的第一名。当然,我是微不足道的,我只是想借机给你介绍一下,为什么我们需要读熊逸。
先给一个我的回答:读熊逸,就相当于跟着他穿越古今与中西。
**
举个例子,《春秋大义》里,熊逸介绍了这么一个案例,武则代有一个叫徐元庆的人,为父报仇,蛰伏多年,杀了一个官员。杀人后他也不逃跑,而是主动投案自首。
我们现在听到这条新闻,最多是唏嘘徐元庆的孝道,不会太觉得他能逃过一死,毕竟我们现代人早就习惯了,道德的归道德,司法的归司法。甚至我们有些人,还会反感媒体的温情渲染。
但这个事情,在武则天的时代,却把各层官员难坏了,难的不是要不要给徐元庆这个杀人凶手判刑,而是怎么给他量刑。
有一派人坚持认为,徐元庆不该死,因为孔子说过,对待杀害父母的仇人,不管在哪里,应该马上动手杀掉仇人,没什么好犹豫的,我们都知道,唐代以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
还有一派人不这么看,徐元庆就是杀人了,杀的还是官员,他如果不重判,那以后朝廷官员都被杀完了怎么办?
最后甚至有人还提了这么一条怪诞的方案:先判死刑,再大肆表扬。提出者就是大名鼎鼎的陈子昂。
说到这里,你可能跟我一样,觉得这似乎是个好主意。生活中不也如此吗?正反两方都很有道理,各执一词,最后等大家要被各自观点逼疯的时候,总有一个中间派站出来,来一个这么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看上去各方都能被照顾到,还特别有公义。
为什么这个中间方案不好呢?因为它的示范效应极差,你叫以后的人,要怎么做呢?朝廷是鼓励为父报仇,还是不鼓励呢?
故事到这里,我先打住,否则这该是一篇我推荐《春秋大义》的书评了——虽然我逢人就推,我只是想用这一个早就被历史淹没的小案件,来试图向你说明,这就是熊逸讨论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因为随后熊逸还梳理了历朝历代对这一类案件的判法,从而牵出了古代中国的司法量规。不仅如此,熊逸还接着梳理了西方学者在这一类事情上的操作方案。
**
而这也正是熊逸写《资治通鉴》的做法。不仅如此,熊逸的这套研究方法,在《资治通鉴》这套书里,更加手到擒来,日益精进。
再举个例子,熊逸在《资治通鉴》这套书里写苏秦,先讲那个我们无比熟悉的苏秦,来自司马迁的文本,落魄时被人讥笑,下决心头悬梁锥刺股,终有所成,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当年看不起他的嫂子再也不敢羞辱小叔,只有谄媚地抱大腿。
随后熊逸话锋一转,从大量历史文献中,带我们分析,这个苏秦到底是不是历史上的真苏秦?在熊逸的抽丝剥茧下——看到这里,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他能写悬疑小说,似乎找到了历史的真相。
但这不是终点,熊逸马上提出了一个攸关问题:就算我们知道的那个苏秦,是个假苏秦,压根不存在,它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影响吗?重要的不是真伪,而是情境。司马迁借《史记》写自己的愤懑和抱负,司马光亦如是,我们今人不也是如此吗?
**
最后说回熊逸对我的特殊意义,一句话就是,读他的书可以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学长推荐我读他的书之前,我正在攻读中国哲学研究生学位,一心想继续深造,毕生以学术为使命。
我的本科和硕士论文,做的都是儒学的“功利之辩”,这个问题是从小到大最困扰我的问题,也是当时我认为的解决中国各种舆论纷争的关键——请大胆嘲笑当时我的自命不凡和恬不知耻,转化为现实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追求功利是不好的,我们总是觉得“德要配位”?为什么不能用实然问题讨论“功利”?......我陷入在三经五义的文本里,像是被附魔,一会儿觉得思路清奇,一会儿又垂头丧气,我每天都很恐慌,这么多文本,我是不是要临时去选修一门考古学?文字学?......但是想想那些大学者,我又害怕像孔乙己那样,成天讨论“茴”字有几个写法。
熊逸的《春秋大义》和《孟子他说》就是打破我迷雾的清醒剂,我才恍然大悟,何必执迷!因为越是读熊逸,我越是穿越千年文本,见到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求学便是为己,他的书给我一记棒喝:从抽象回到具体,从宏观回到精微,从意识形态回到知识本身。
最后向熊逸致谢,请您继续写下去!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1辑》读后感(八):资治下酒 周云炅河
作为这套书的审读人之一,拿到书后发现自己的审读意见被采纳真的是开心到不行!瞬间感到自己也成为了这项庞大文化工程的一份子,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
话休烦絮,回到正题,先不谈阅读内容,说下阅读感受: 此书读起来酣畅淋漓,有汉书下酒之快感,其考据之细致、思路之刁钻、逻辑之清晰,不得不让人大呼过瘾。
细细品味,好在这些: 【精彩绝伦,随处可见的知识点】 在讲述历史的字里行间,总会捎带一顺手“掉下书袋子”:原来“政出多门”来源于“晋政多门”;“无后”并不是指没有儿子;“唇亡之寒”还有上半句叫做“辅车相依”,而且和车并没什么关系,指得是脸颊;编钟钟声想好听是有技巧;佩韦与佩弦还能和性子快慢有关系;刑与法原来含义相同,但有不同侧重;古书中的“短兵”其实是长兵器…… 【见微知著,随处可见的真见识】 从导语开始,便从年份的选择,一语道破是政治家的史书,瞬间将《资治通鉴》整本书解读的高度很自然地拔高上去,读出了这背后的复古、客观性和分寸感,却丝毫不突兀;随后从絺疵出走一个小切面,看出礼崩乐坏;从《水经注》的怀疑看出考据和寓言,不局限于书中内容,延申到书本后的问题;为了探讨周威烈王的处境,从三晋伐齐为切入口,步步还原,古书各类记载、今日考古发现,无一不涉及,这样抽丝剥茧,旁征博引,才论证了事件的真实性,还原事件始末,最终引到周威烈王的情况,考据严谨、逻辑无敌…… 此书还会常常“反向”思考,跳脱出来古人视角。比如对于“德才论”中提及了古人对因果的解读并不客观,某人预言某人要失败,结果应验了,于是便认为这个人预言的所有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并不合理,他的是预言对的只是结果,并不能说明他分析的原因就是真正的原因,这也是儒家对历史的解读常犯的错误。 虽然解读古书,却经常引用现代学术成果,比如用现代心理学解读故人心思,用管理学思维讲如何卖命,从战略层面对比得寸进尺和先予后取…… 逻辑“刁钻”,擅长触类旁通,打通整个知识“关节”,透彻而明白。比如讲战争,能从兵法《孙子兵法》讲到工程技术的《墨子》;讲豫让,能从武士道,讲到梁启超,甚至说起与爱国主义之间的冲突,将爱国与生存权联系起来,有醍醐灌顶之感…… 独辟蹊径,也许这本书有很多你都知道的事,但这本书有太多你从未想过的“路”。 【毫不含糊,随处可见的揪细节】 历史事件不放过任何细节,讲到行军打战,要跟你从水利工程角度掰扯清楚如何淹城;说到记录,还原司马光为贤者讳的历史,比如对中山国的论述;甚至连一个小人物名字的读音——贾,也要从古书查证到平仄押韵,跟你说出个究竟…… 真的是掰开揉碎,清晰无比。 【读起来累吗?】 那这本书内容这么多,读起来会不会太累? 一点也不,甚至书中随处可见有俏皮话,让人会心一笑,回味悠长—— “时间和精力从何而来?主要从失败中来。” 细细想来,的确如此。我们读的很多书,竟然是失败者所传授的成功方法。这样俏皮而深刻的“讽刺”比比皆是,回味无穷。 【双重身份】 正如书中所说,熊老师自己就是一个严谨的考据者和读寓言的小孩子,这本书完美平衡了二者——前者见微知著、字字研读,后者旁征博引、深入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