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哲学小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哲学小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11-30 00:00: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哲学小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哲学小史》》是一本由冯友兰著作,42.8出版的20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1-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一):在平凡的生活中过不平凡的生活

  冯友兰的这本《中国哲学小史》初版是1933年出版的,读了之后才发现,还真不好读。一方面,那时候的冯友兰写作遣词用句与现代汉语差别挺大,给人半文半白的感觉,逐字逐句去读的话是可以读懂的,但读得不顺畅不习惯。另一方面,则是冯友兰在书中大量引用中国历史先哲的言论、著作,比如《尚书》《论语》《墨子》《庄子》《孟子》《荀子》……以此来为读者讲解中国哲学在历史上的发展传承与演化,讲述历代先哲的哲学思想,然而这些先哲论著对于一般人来说真不好理解,文言文本来就不容易读,更何况还是诸家思想之集大成。

  这本书不容易读是事实,但丝毫不影响这本书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价值。冯友兰以研究哲学和中国哲学史而闻名,这本书并没有在冯友兰给自己的墓联“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中的三史里面,这里的三史说的是冯友兰写的三部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著作。本书《中国哲学小史》在那时定位为通俗读物,收入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百科小丛书”,以较短的篇幅来为读者讲述中国哲学史。 哲学是个西方概念,我们本来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对于一般人来说,也不太明白什么是哲学,中国古代也有哲学吗?中国有哲学史吗?冯友兰在本书正文引言中则明确说出,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学问里面,还有有不少可以套上哲学的概念的。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有些学问与哲学有相同或者类似的地方。冯友兰就先说明古希腊哲学分为物理、伦理、论理三大部,范围比现在的概念要广,现代哲学的三大部是形上学、人生哲学、方法论,诸子学说中讲天道的部分与形上学约略相同,讲性命的部分与人生哲学约略相等,先秦诸子学说里面也有与方法论类似的,但到了后世就没有了。总之,冯友兰将中国历史上的诸多学问与哲学联系上了,只有这样,才能开始讲中国哲学史。 具体怎么讲呢,冯先生在书中将从先秦至宋明时期的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的学说悉数列举,引经据典,从这些经典之中看到这些学问中哲学的一面。有意思的是,冯先生在书中将孔子必做苏格拉底,孟子必做柏拉图,荀子必做亚里士多德,不仅他们在中国和西方的历史地位相似,后两组之间在个性思想上也颇为类似。这种设想比对,大概也只有冯友兰这样学贯中西的饱学之士才能产生的推论。 在书中,我们能看到中国哲学史是在不断发展的,被归位玄学的阴阳五行学说竟也有一席之地,不可小觑,读了本书才知道,原来那位写《爱莲说》的周敦颐对太极八卦有非常深的研究,并且影响后世。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争最初的分歧是在二程,未做研究的人总以为二程的学问一脉相承是一样的,其实二人之间已有分歧,才有了后世的理学与心学的分别。也只有冯先生这样将中国哲学史研究透彻的学者才能把这一些看透吧。其实读完之后不见得就会明白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史,真要感受到还得读读本书的附录,写于本书初次初版50多年之后。 中国是自古以来便有哲学的,而这哲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到了本书附录之中,写到了中国哲学的特质:不需要特殊的机会和才能。即在平凡的生活中过不平凡的生活。怎么样,这句话是不是很有哲学意味。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二):入门级哲学读物

  提起哲学,大家会想起谁?柏拉图?苏格拉底?还是孔子、老子?朱熹?王阳明?最初哲学一词是由希腊传来的,在引进这个词之后,国内掀起了一种讨论高潮,关于我们国家是否有哲学这一问题。近代以来,我们学船坚炮利,学制度,学经济,好像我们什么都没有。因而那个时候,好像都觉得我们没有哲学。在这种环境下,冯友兰先生横空出世,创造性地回答了我们是否有哲学这一问题。

  冯友兰,毕业于北大哲学系,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约翰·杜威(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是技能主义心理学和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培养了包括胡适、冯友兰、陶行知、郭秉文、张伯苓、蒋梦麟等一批国学大师和学者)。冯友兰在回国之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大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最开始我是不愿意学习哲学的,觉得枯燥无味。后来准备研究生考试,才是真正沉下心来学习哲学,也是那个时候,开始慢慢对哲学有了兴趣,也开始思考关于自身的问题。冯友兰的这本《中国哲学小史》中系统地梳理研究了先秦诸子、宋明道学家的哲学思想,薄薄的一本书,却浓缩了众多书籍的精华。在书中,不是一味地去追捧某位先贤,而是会对他们做对比点评。突然想起来,之前看《觉醒年代》的时候,学生不会一味听从老师,在有不同见解之时,会放开辩论,百家争鸣。新世界出版社的这本《中国哲学小史》为了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增加了北大哲学系、国学研究院教授张学智的导读。

  整本书从孔子开始,到陆象山、王阳明结束。前半部分半白半文的写法,仿佛让我回到了古代那个时候,整个人瞬间就会变得宁静下来。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篇《中国哲学的特质》。基督教里亚当和夏娃,犯了错被逐出伊甸园,人生来是有原罪的。佛教里人生四大苦难:生、老、病、死,人生就是无边无际的苦海。

  可是我们的文化里有“与天地参”的说法,也就是人与天地,并立为三。就跟现在大家说《封神榜》里女娲娘娘之所以让九尾狐去祸乱朝纲,而不是直接毁了纣王的江山,是因为纣王是人王,和女娲娘娘是平级的。这就是我们国家文化的优势,“天有其时,地有奇才,人有其智,夫始能参。”人能够组织社会,道德法制,对这个天地是有贡献的。

  在读整本书的时候,有些观点,虽然之前并未系统学过,但心里深以为然。可能这些烙印在我们血液里的东西,早已决定了我们无法照搬西方思想、制度,要走有我们自己特色的道路。化繁去简,行文不艰深,适合入门的读者阅读。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三):入门级哲学读物

  提起哲学,大家会想起谁?柏拉图?苏格拉底?还是孔子、老子?朱熹?王阳明?最初哲学一词是由希腊传来的,在引进这个词之后,国内掀起了一种讨论高潮,关于我们国家是否有哲学这一问题。近代以来,我们学船坚炮利,学制度,学经济,好像我们什么都没有。因而那个时候,好像都觉得我们没有哲学。在这种环境下,冯友兰先生横空出世,创造性地回答了我们是否有哲学这一问题。

  冯友兰,毕业于北大哲学系,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约翰·杜威(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是技能主义心理学和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培养了包括胡适、冯友兰、陶行知、郭秉文、张伯苓、蒋梦麟等一批国学大师和学者)。冯友兰在回国之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大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最开始我是不愿意学习哲学的,觉得枯燥无味。后来准备研究生考试,才是真正沉下心来学习哲学,也是那个时候,开始慢慢对哲学有了兴趣,也开始思考关于自身的问题。冯友兰的这本《中国哲学小史》中系统地梳理研究了先秦诸子、宋明道学家的哲学思想,薄薄的一本书,却浓缩了众多书籍的精华。在书中,不是一味地去追捧某位先贤,而是会对他们做对比点评。突然想起来,之前看《觉醒年代》的时候,学生不会一味听从老师,在有不同见解之时,会放开辩论,百家争鸣。新世界出版社的这本《中国哲学小史》为了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增加了北大哲学系、国学研究院教授张学智的导读。

  整本书从孔子开始,到陆象山、王阳明结束。前半部分半白半文的写法,仿佛让我回到了古代那个时候,整个人瞬间就会变得宁静下来。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篇《中国哲学的特质》。基督教里亚当和夏娃,犯了错被逐出伊甸园,人生来是有原罪的。佛教里人生四大苦难:生、老、病、死,人生就是无边无际的苦海。

  可是我们的文化里有“与天地参”的说法,也就是人与天地,并立为三。就跟现在大家说《封神榜》里女娲娘娘之所以让九尾狐去祸乱朝纲,而不是直接毁了纣王的江山,是因为纣王是人王,和女娲娘娘是平级的。这就是我们国家文化的优势,“天有其时,地有奇才,人有其智,夫始能参。”人能够组织社会,道德法制,对这个天地是有贡献的。

  在读整本书的时候,有些观点,虽然之前并未系统学过,但心里深以为然。可能这些烙印在我们血液里的东西,早已决定了我们无法照搬西方思想、制度,要走有我们自己特色的道路。化繁去简,行文不艰深,适合入门的读者阅读。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四):通读一遍,只读懂20%,仅略知中国哲学之皮毛

  什么是中国哲学?

  “所谓中国哲学,是将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学问中可与西方所谓“哲学”相当的那一部分选出来加以叙述。按照这一标准,中国的先秦诸子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道学、清人义理之学皆可归入哲学。”

  哲学本身是西方的词汇,在胡适之前,中国本身是没有哲学这个概念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哲学,中国的哲学同样历史悠久,并且哲学家、哲学流派繁多,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冯友兰先生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大家,他所著作的《中国哲学简史》是普通读者哲学入门的经典之作,他将晦涩、深奥的哲学以更为通俗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读者。

  而这本《中国哲学小史》因为成书较早,文言文居多,就显得没那么好读,但是这本书的研究价值应该超越《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是冯先生为中国哲学史奠定基础框架、指明方向的著作,我们想要入门哲学就应该先读懂框架,再细细探究。这本书仅200多页,但是精读却不是易事。

  但是,这本《中国哲学小史》确实更推荐我们中国人去读,既然要研究哲学,就应该研究原汁原味的。虽然不易读,更应该迎难而上。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把导读拜读了两遍,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学智用一篇导读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精粹点拨出来,引领读者简单了解冯友兰先生的研究理念以及这本《小史》之于研究哲学的意义,正如张先生所说,这本书确实是“形神自足”。

  这本书中,冯友兰先生从形而上学、人生哲学和方法论三个角度切入,系统了研究中国哲学。这本《小史》其实是研究中国哲学的框架,想要系统研究哲学,完全可以从这本书入手,然后再看别的著作,接下来就可以根据流派来针对性研究,如孔子、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以及周濂溪、张横渠、“二程”、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等宋明道学家的哲学思想,可见冯友兰先生知识之丰富,说他博古通今也不为过。

  这本书通读一遍,真的只读懂20%,仅略知中国哲学之皮毛,另外的80%可能需要一生才能弄懂了,哲学本身就是深奥的、神秘的,而中国哲学更甚,中国哲学人物之多、学说之纷杂绝不只是说说而已,单一个孔子的《论语》或是老子《道德经》可能都需要我们凭借一生去研究实践,更何况中国哲学集大家之说的学科。

  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中说到读书方法:“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这本《中国哲学小史》正是需要“细嚼”的书。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五):令人着迷的中国哲学史

  文:书侠麦克元

  “哲学”一词,来自外国,逐渐成为描述中国古代诸家学问的一个代名词。

  《中国哲学小史》

  评价人数不足

  冯友兰 / 2021

  我对冯友兰的认识还是从《中国哲学简史》开始,一年前买的是北大出版的。名为简史却并不简单,没有一点古文知识,对书中内容是很难读通的,更不用说懂了。

  初始《中国哲学小史》此书,还以为是托名的一部作品,查询过后方知真的是冯友兰所作。此书初版于1933年,距离今天已经80多年了,这才是一部活的作品。《小史》是早于《简史》,虽只有六万余言,却内容详实的论述到中国哲学的脉络。读导读始知,《小史》原为国人所作,因此内容更为简明扼要,《简史》为外国人所作,后转译成中文,因此为让外国人更易理解,思维模式多为西方方式。

  把书读厚是一种能力,把书读薄又何尝不是一种能力呢?把几千年中国学问发展脉络浓缩成一本小书,把精华提炼出来,无有能力是极难做到的,因为看着书薄却是有大乾坤的。

  书分十三节,每节各是代表人物,大致可分为:儒家、道家、名家、墨家、佛学等几个。墨家学说随着时间的影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名家则在先秦诸子中就被猛烈的辩驳过,没能对后来产生过多影响。对我们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儒家、道家,以及后来的佛家。儒、释、道三家,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最终在“三教合一”。但是我们也得清楚,儒学并不是宗教。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其他诸子百家学说,要么成为历史,要么在唐宋以后淡出争鸣,只有儒学在后来继续发展。虽说儒释道结合了,但是儒家思想,却又迸发出别的新火花。那就是宋明理学和心学。宋明理学,不得不提周敦颐了。作为理学的开山鼻祖,这个我也是前段时间才知道的,二程兄弟,可是他最得意的两个学生,也是对后来影响最深的两个学生:程颢、程颐。但其思想却是两大儒学流派:理学和心学。程颐理学被朱熹发展,程颢心学被陆九渊发展,后来又被心学大师王阳明丰富达到巅峰。

  理学、心学,实为儒学的又一发展和延伸,是儒学的再创造,也说明儒学学士们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敢于吸收和接纳,才能不断创造思想的进步。

  一国之文化,都是皆因传递而有发展,不传递的只能成为过去,留给后人一声叹息。中国哲学之发展,一直在发展,从诸子百家创立学说,到魏晋之玄学(道家学说继续);又到隋唐之佛学,然未成为中国主流思想;再到宋明道学(儒家学说继续);后到清代之义理学,又回到汉学上来。中国哲学思想大轮回,现代的“新理学”依然在前人肩膀上寻求发展。

  读中国哲学,不能仅仅只是觉得,人云亦云,要在诸子书中去读出道理来。大道至简,书中体现。如果想要了解整体脉络,这本《小史》是不错的选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