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科学》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生命科学》读后感1000字

2021-12-31 00: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科学》读后感1000字

  《生命科学》是一本由[美]苏珊·霍克菲尔德(Susan Hockfield)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2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科学》读后感(一):生命科学——参透蛋白质的奥秘

  2018年有一档电影《我不是药神》在豆瓣有高达9.0的评分。电影中印度的进口药“格列卫”是一种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特效药。这种药可以把确诊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30%提高到80%以上。生命科学家们使用这种药物识别癌基因并且关闭它们,所以这种白血病也被称为“幸运”白血病。但还有许多癌症无法治愈,直至使人死亡。多少患者及患者家属希望生命科学可以有更前沿的发现,对于癌症这种令人谈之色变的疾病能有更好的治疗方法。《生命科学——无尽的前沿》这本书里讲到了抗癌的纳米颗粒,似乎让人们看到了曙光。

  如今科学的发展让未来正在来到眼前。前耶鲁大学副校长以及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所著《生命科学——无尽的前沿》就讲述了生命科学在现代社会中推动科技进步,解决现实问题所取得的成就。苏珊霍克菲尔德担任过第16任麻省理工学院(MIT)校长,她也是麻省理工学院建校以来的第一位女校长,第一位生命科学家担任的校长。要知道,MIT享有世界一流工科学院的美誉,物理学、化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在国际研究中遥遥领先。而对于生命科学和工程类科学的融合,还在进一步的探索之中。

  新世纪的能源问题、水资源问题、癌症提前发现及治疗、饥饿人口等等诸多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在科学家的努力下,有一些机缘巧合,也有更多的奇思妙想,头脑风暴才促使很多问题的解决有了进展和方向。

  1.获得“天才奖”的安杰拉贝尔彻

  病毒和电池,这两个东西能联系到一起绝对是天才般的构想。早在1999年,安杰拉贝尔彻是德克萨斯大学的一名初级教授,她要申请经费:改造病毒,让它们长出电子电路,最终变成电池。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她“太疯狂了”。也许天才和疯子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感谢贝尔彻没有放弃,如今她在这一领域已经成就斐然。

  贝尔彻在读博士的时候迷上了一种动物——鲍鱼。这种大型海螺产生甲壳的方式令她着迷。鲍鱼的外壳成分非常简单就是很常见的碳酸钙而已,这种无机化合物本来相当脆弱,可在鲍鱼的身体上却表现的硬如钢铁,并且在鲍鱼死后,这种成分的分解还不产生任何有毒物质。

  安杰拉贝彻把能源需求,环保,效率几个关键点整合之后,大胆提出了用病毒收集半导体中使用的元素,用来制造电子器件这一大胆构想。鲍鱼壳之所以如此坚硬,就是因为碳酸钙分子排列地高度有序,形成了微晶体。而这一切都是由鲍鱼的DNA控制的,众所周知,病毒的分裂复制能力极强,贝彻想到利用病毒的这一特点快速合成电池的零件。

  也许到了2050年世界能源需求可能翻倍的那一天,我们靠着病毒高效生产出效能高,无污染,可循环的能源系统。这一天才构想可以为人类目前还处于的“石油时代”画上句号。

  2.误打误撞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彼得阿格雷

  我们所必需的淡水在地球的总水量中只占不到5%,除去位于冰层、土壤和大气之中的水,其实只有1%的淡水可以为人类所用。我国也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今天的地球上有10亿人口缺乏饮用水。而淡水净化的方法其实和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的方法类似,仍然是蒸馏和过滤,即使经过了4000年的技术改进,仍然没有长足的进展,直到彼得阿格雷发现了“水通道”。

  水通道的发现有些“偶然”。曾经有一个令科学家很困惑的问题:水是如何穿过细胞膜的?1991年的时候,大多数研究者还认定水会自然渗透细胞膜,但阿格雷的老友兼导师坚信有一种神秘的蛋白或许是一条水的通道。

  阿格雷本是研究溶血病的蛋白,却在提纯的过程中总是出现蛋白质碎片。为了验证之前的猜想,阿格雷改变了研究的方向,用青蛙卵做了对比试验,找到了证据。这个实验在书中写的很详细,看的时候让我感受到科学家的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以及在面对哪怕无功而返的结果都坦然应对的百折不挠的精神。

  3.不同学科间随意跨越的巴蒂亚

  很多癌症发现的较早都有很大治愈的可能,提早发现是治疗癌症的最佳方法。巴蒂亚是医学纳米颗粒技术领域的先锋人物。她早年接受生物工程和医师的专业训练,又在MTI修完哲学博士,在哈佛修完医学博士。整个职业生涯中,她始终关注微型技术。巴蒂亚的希望,是有朝一日,可以像随便哪家药房都能买到的验孕棒一样,快速检测癌细胞的存在。

  癌细胞的可怕之处除了疯狂扩张之外,还特别容易转移,一旦癌细胞转移,成倍增加的癌细胞在新位置扎根,手术化疗等等治疗方法对其将难以奏效。癌细胞转移的沿途是需要越过天然的组织和分子屏障的,为何能够快速越过这些屏障,为入侵其他部位铺路,癌细胞会启用特殊的“酶”来切割那些屏障。

  巴蒂亚的研究目标就是用纳米技术来研究这种特殊的“切割“技术。她与团队中的化学家兼材料学家以及长期研究细胞表面黏附蛋白的生物学家一起,将纳米技术用于改进疾病的检测和治疗,大大降低了成本。

  苏珊作为生命科学家,在本书中对于蛋白质有很多的介绍,不管是病毒、水通道还是切割屏障的”酶“都是蛋白质,将蛋白质这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紧密结合,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想象。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参透了蛋白质的奥秘,也就读懂了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读后感(二):生命科学已不再遥远,它将重塑我们的未来

  如果一个人因为先天或意外而失去双腿,那他是不是这一辈子就不能够站立起来,是否意味着什么事情都需要依靠别人,自己无法独立完成?

  无脚登山家夏伯渝,因把睡袋让给队友而冻伤双腿,只能截肢却又因安装上假肢,而成功登顶珠峰,成为中国靠假肢登顶珠峰的第一人,并且荣获了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和CCTV体坛风云人物奖。

  他能够最终成功登顶珠峰,除了永不言败的攀登精神,有幸安装上的假肢,是不是也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呢?

  安装上假肢,不但对他今后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而且还可以继续登山,就是因为这样,他心中的希望复燃,人生也觉得豁然开朗,也对未来有了美好的憧憬,而这一切,是因为科技的进步与帮助,让他获得更加丰盛的人生。

  多少人的人生轨迹因为科学技术的革新、生命科学的变革,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生命科学改变人生”,毫不夸张。

  美国的知名神经学教授苏珊·霍克菲尔德,潜心研究生物学多年,并编著了一本书——《生命科学:无尽的前沿》。在书中,她将生物学的运行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

  从“未来到底从哪里来”,到核酸、DNA生物信息系统,再到蛋白的故事,最后到分子医学,每章描绘的技术都以不同的方式,具体体现了生物学和工程学的革命性融合,而我们恰巧正生活在这样一个融合的时代。

  这本书就是对即将浮现的未来的一次预览,读了它,你也有机会感受目睹其发生的兴奋了。

  登山家夏伯渝在他自己的书中提到,他穿假肢的经历,见证了我国假肢技术的发展过程,从最开始的一块木板、两根铁条和一块皮子,到后来的玻璃钢,再到钛合金、碳纤维和硅橡胶,假肢制造工艺有了巨大的变化。

  穿上假肢,谁也无法想象他的双腿不是原生的,现在,他已经成了一个灯塔式的人物,在他身上,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技术将如何使截肢和瘫痪的人们找回行动自如的生活。

  刚才提到的假肢技术,在这本书中也有提到。从很初级的假肢技术,到让登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梦,研发人员反复试验,一次次推倒重来,从多功能性、平衡性和力道上,进行创新。

  随着高科技和新材料的应用,近年来,我国的假肢制造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利用生物学的智慧,为人类谋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帮助人类的大脑扩容。

  仅通过这一个技术革命,就得以窥见技术革新带来的巨大影响和改变,也充分说明生命科学对人类和全社会的巨大贡献。

  由此可见,生物学革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命科学:无尽的前言》这本书,像卡耐基基金会会长——瓦坦·格雷格里安所说,“对于我们快速发展的时代而言,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书。”

  不仅介绍了一系列将重塑我们生活的新技术,而且还对这些新技术做了关键性的整合,这正是我们这样一个支离破碎的时代所需要的,这是一次令人震撼的阅读体验。

  作者是美国的知名神经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院士,她是麻省理工学院建校以来第一位女校长——苏珊·霍克费菲尔德,她先后担任过《神经科学杂志》和《学习与记忆》等杂志的编委。

  作者将涉及到的生物学和工程学技术,在书中的各章分散介绍,领着读者,一步一步地,慢慢从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走向更高级的概念,深入解读,介绍和阐明了我们不太熟知的科学名词,也让我们看到了生物学和工程学结合的研究,都取得了哪些令人期待的突破。

  《生命科学》这本书,不仅把许多陌生、且我们并不熟知的概念,以及生命科学相关的名词,用最精炼、最易懂的方式讲述出来,很值得一读。

  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而言,这本书是一本不可缺少的书。它告诉我们,什么新兴技术将重塑我们的生活,告诉我们,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技术整合。

  我们从这本书中获知的信息,不仅有关生命技术革命,更有关于这个时代我们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是什么。

  我们从中看到社会科学的身影:能源、食品、水资源和疾病,我们从工程学和生物学的交汇处可以找到我们的未来。

  如果从科学的视野出发,在不久的将来,生物技术和工程学的结合,将为如何改善我们的世界提供非凡的手段。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项技术或科学领域的变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即便是智识领域的革命,也同样充满着危险和阻力。

  早期参加生物学这场科学革命的人,被那些固守旧观念的生物学家称为“变节者”,好在后来,逐渐成长起来的变革者,渐渐取得优势,最终成为一股重要力量。

  对于我们这些对生物学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人,除了享受那些变革者推动、取得的成果,能否参与到这场革命中,做些什么?

  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竭尽所能地促成生物学和工程学的融合,同时,将这些跨越边界的技术带到我们的生活中,并且越快越好。

  既有科学严谨的生物学知识,又有大量丰富的资料进行详尽说明。既有高瞻远瞩的真知灼见,又有妙趣横生的语言特色。翻来这本书,会是一次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尽情遨游,更是一场令人震撼的阅读体验。

  不难想象,生物学和工程学准备以同样的方式,深刻改变我们的未来,也会彻底改变这个世界。

  “不理解生物技术,我们将无法抵达人类的未来”。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我们都有必要去了解和探索这一领域,因为,在生物学和工程学的交汇处,可以找到我们的未来。

  《生命科学》读后感(三):生命是由选择构成的:不同的选择连成线就是一幅美丽的生命图谱

  十多年前,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高中生,那个时候听人们说生物是未来21世纪的核心。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选择商务的,只有学习好的人,才能选择生物,那个时候我成绩还不错,就选了生物。

  可是因为对于未来了解不够多,对自己的定位不够清楚,选择了生物,对于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并没有掌握的特别清楚。

  当年因为无知犯了一个错误,走上生物这条路,又因为无知犯了一个错误,没有特别精准的去研究生物的学习方法和理论。

  但是幸运的是,我迈进了生物的这个门。

  编辑搜图

  大学四年的学习,让我对生物学整个的一个泛泛的领域有了一定的兴趣。对于最基础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没有去搞科研,我觉得这种兴趣之门已经足够应对生活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后来毕业之后又接触了心理学,我发现其实我还是特别喜欢心理学的那种的,就实现了心理教练的活法十多年。

  也正是在这十多年的社会历练和捶打当中,就是在最近这几年,我突然发现,不管是生物学还是心理学,其实它们都是相通的。

  都是可以帮助我去了解和认识世界的一个工具,通过见世界莱顿,自己通过读自己更好的读世界。

  所以虽然当年我并没有真的爱上生物,但是现在我却通过独立的读书学习探索,或者请教了解了更多相对比较专业的内容,也对,生物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编辑搜图

  现在作为一名生物老师,我经常跟学生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管你学的什么,都是为生物所用的,并且不接受反驳。

  有同学说不对呀,我们某一个别的科的老师啊,也是这么说的,我说当你回当你反驳过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先问一下自己,你自己到底是什么?

  有时候同学们就会恍然大悟哦,我是生物本身呀。

  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我能够把心理学学上的东西和生物学学上的东西都能够在生活里面灵活运用,并且越来越贴近于现实,给我非常大的震惊和喜悦。

  这或许就是学习的边际效应,就是越学习越会发现,以前所学的一切都能够联系到现在,并且拿来就用。

  以前有一阵子会觉得当年人们都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时代,毁了我们那一代人。

  但是现在我要说,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没有好坏对错,只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编辑搜图

  现在我会认为,生物学的时代成就了我们那一代的人,最起码是成就了我。

  勇敢当年帮助我选择,大学和专业的老师,我也很感自己在多年后又选择了心理学,与此同时,又能够把心理学和生物学结合在一起,为他人提供更多的价值。

  最近拿到一本书叫《生命科学:无尽的前沿》,不瞒你说,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激动的,就因为那四个字叫生命科学。

  编辑搜图

  因为这四个字瞬间让我想到了大学时候的时光,这四个字是我们学院的代表啊。

  当年青葱岁月时候的一幕一幕在眼前我把它发到了大学群里。

  不过说说这本书还真是有来头,作者是世界著名的神经科学家,麻省理工大学前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也是首位女校长。

  一般来说,我觉得自己比较有经历的作者写出来的东西更能打动人和影响人。

  我看这麻省理工大学第一位女校长,就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而他说的内容更让我充满无限期待。

  编辑搜图

  果然就这几个课题已经大大超出了我的预判。

  不知你看了这些内容有什么样的感触,对我来说的话,虽然是有生物学的底子,但是我仍然感到震惊。

  就像当年很多人在从手写转到电脑,或者从电脑转到手机的过度的时候,用习惯手写的人不知道电脑为何物,习惯电脑的人想象不到手机可以成为替代PC端的移动设备。

  而如今的我们,面对科技的日新月异,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也有很多想不到的惊喜。

  编辑搜图

  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就是,生命不息,科研不止。

  想起曾经在大学分流的时候啊,我们同学们选择不同的方向。

  像我这种就是尽快就业的参与工作和实战的,还有很多同学选择了继续搞研究,继续去探索关于,生物更精准的内容。

  有时我也会和学生们说,我的同学们呀现在有在哈佛搞研究的读博士的,然后也有在斯坦福的,也有在北大搞科研的,当然,也有像我这样在你们面前给你们讲生物的。

  说这些不是说我很牛,我是想告诉他们,同样的生活不一样的选择,你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只有你自己说的算,要早做准备,一切皆有可能。

  编辑搜图

  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为内容感到震惊的时候我把内容发给那些搞科研的同学们的时候。

  他们是很淡定的说这本来就是这样嘛,没什么可惊讶的。

  或许这就是不同的选择,带来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生活的本身就是一个一个的选择造就的。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未来的每一个选择比以前更准确。

  让未来每一个选择都能够将曾经的选择利用的恰到好处,并且让时间在生命的长河中体现优势和价值。

  其实不管我们在哪个岗位上找到自己的爱好,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当有了爱好和聪明,这两个助手,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创造很多对这个世界富有价值的事

  《生命科学》读后感(四):新冠病毒肆虐之际,有人却在与病毒展开深度合作?

  说到病毒,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肯定是厌恶和憎恨。尤其是当前,新冠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兴风作浪,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诸多不便,更是让我们对病毒闻之色变,有恨又怕。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病毒也并非只能造成破坏。其实我们现代人一出生就开始从病毒身上受益了。

  我们出生时接种的牛痘疫苗,其实就是用牛痘病毒研制而成的,这种病毒与人类的天花病毒抗原性质相同,因而能够预防天花。

  自然,各类疫苗都是源自于病毒。不过,疫苗的作用原本就是为了对抗病毒的,因此,我们仍然可以说,如果没有病毒作恶,疫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那么,病毒还能对人类有什么更大的贡献吗?答案是肯定的。

  麻省理工学院首位女校长、美国知名神经学教授苏珊•霍克菲尔德,在她的最新著作《生命科学——无尽的前沿》中,就满怀自豪地将我们领进世界前沿科学实验室,向我们展现人类与微观世界的深度合作,和我们共同见证新世界的科学奇迹。

  病毒能帮我们制造电池?这不是在写科幻小说吧?当这个创意被第一次正式提出以申请研究经费时,它确实被当作异想天开而遭到了忽视。不过,如今这已经不只是一个创意了,在实验室,由活的病毒作为重要零件的新型纽扣电池已经被研发成功。

  我们知道,病毒需要依靠宿主来生长和繁殖,在这个过程中,病毒外壳上的蛋白质会与宿主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相结合。

  科学家就是利用病毒的这一特点,通过大量研究和实验,找到一种结构最合适的病毒——M13噬菌体,然后对它进行培育和改造,生产出更理想的变异体。之后再让变异体与电池材料相结合,从而使这种病毒变成了电池的正负极。

  我们现在使用的电池,日常的那种五号、七号电池只能为一些小电器提供短期的电量,而汽车等大型设施使用的多为铅酸电池,既笨重又具有危险性。即便是这些年更安全轻便的锂电池已经被运用到很多方面,但这些电池在生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有毒物质,对环境的污染不言而喻。

  而由病毒驱动的电池在生产过程中几乎不会排放有毒物质,一旦这种电池经过进一步的改进后能够批量投放市场,它不仅能够有效取代传统电池,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效而清洁的能源。它的研究团队坚信,这将终结不环保且缺乏长远可持续性的石油时代,开创一个真正的新能源时代。

  许多伟大的科学成就,最初都曾受到轻视,甚至遭到嘲笑,然而敢于想象并且敢于将想象付诸实践,从来都是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因素。人类能走到今天,每一次突破,不都是由大胆的想象和勇敢的坚持推动的吗?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

  不同于病毒电池,人类与蛋白质的这项合作,源于一次偶然。

  在研究Rh溶血症的蛋白时,科学家意外发现提纯的蛋白中混入了杂质,并且反复多次的实验中都出现了同一种杂质。为了弄清这种杂质到底是什么,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分析,最终惊喜地发现,这种混入的杂质其实也是一种蛋白质,并且是一种科学界找寻已久的水通道蛋白。

  蛋白质是组成生物体一切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它由一串串氨基酸构成,氨基酸的排列方式不同,蛋白的形状也就不同,功能也不一样。因此,蛋白质的种类非常多。

  所谓水通道蛋白,是一种能够让水进出细胞,同时却能阻止其他物质通过的蛋白质。正是水通道蛋白的这种特性,给科研人员带来灵感。一种基于蛋白质的净水器被正式提上了研发日程。

  水对于生存的重要性不用多说。虽然地球上的水覆盖了表面约70%的面积,但其中淡水只占总水量不到5%,这其中还包括大量位于冰层、土壤和大气中的淡水。真正可供我们使用的淡水只有大约1%的比例。想要获得更多淡水以满足人类的需要,对海水和污水进行淡化及净化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措施。

  值得庆幸的是,利用水通道蛋白制造的净水器,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改进,已经由理论变为了现实。2015年,丹麦宇航员在一次太空任务中已经验证了这种新型净水器的有效性。

  这种净水器的净水效率是普通净水设备的两倍,只需每半年更换一次滤芯。接下来,研发团队的目标是尽快实现工业化量产,以及进一步开发适用于不同场合的蛋白净水设备。

  科学家李四光曾说过:

  的确,很多新技术成果的获得,最初都是来自不经意间的发现。然而,没有探索精神,不能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偶然发现很可能就被错过了。虽然我们不是科学工作者,但是那些愿意钻研、乐于探索的人,往往都会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如果说能源和水资源问题关系到整个人类能否长久地生存和发展,那么健康问题则是决定人类生存质量的关键。

  谈到健康问题,癌症可能是本世纪最令人恐惧的疾病了。不仅因为它至今仍有较高的致死率,而且癌症的治疗过程也往往是痛苦而漫长的。目前对癌症的治疗方法除了手术和药物,最主要的就是化疗和放疗,而这两种治疗手段对患者的副作用极大。

  癌症之所以治疗难度较大,就是因为癌细胞的分裂和成熟过程不同于正常细胞,它能够不受控制地疯狂扩张,还能不断产生变异,以躲过免疫系统的抵抗并且产生抗药性。因此,传统的治疗方式,往往跟不上癌细胞的扩张速度,还经常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很难对癌症细胞达到一击致命的效果。

  目前来看,对付癌症最有效的策略应该是预防以及早期发现。好在随着癌基因被发现以及纳米技术的发展,一种将这两项科学成果相融合而成的新技术诞生了。

  利用特定的纳米颗粒,医生可以赶在癌细胞扩张和变异之前,精准地找到它的隐身之所。这项新技术除了能够及时发现敌情,自然也可以达到精准打击目标的效果。不久的将来,癌症有望彻底摆脱“绝症”的标签,人们不必再闻“癌”色变。

  除了重大疾病,伤残也是拉低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身有残疾的人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然而,一项结合了最新的神经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研究成果,使得智能假肢成为现实。

  这种假肢能接收和传递大脑指令,不仅能令使用者轻松完成跑、跳、攀爬等动作,而且使用感受就好像是重新长出了新的肢体一般自如。未来,通过各个领域更广泛的配合,截肢手术不再意味着牺牲生活的便利性,甚至瘫痪也不再意味着失去正常生活的希望。

  在《生命科学——无尽的前沿》一书中,苏珊•霍克菲尔德教授引领我们共同见证了一场悄然进行着的新技术革命。这场由生物学和工程学相融合的跨学科技术革命,对于解决目前困扰着人类的诸多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振奋人心的解决方案。

  许多以往在科幻作品中才能看到的场景,有望在不久之后成为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幕。在展望人类美好前景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感谢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精神,没有了它们,人类不可能走到今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