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梧桐树
印象中的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古城,史称“六朝古都”。2008年5月,初到南京却被它的绿色所吸引,满城的绿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至今难以忘怀。
乘机到南京已是夜间,第二天早起与同事散步,长江路两旁高大、粗壮,枝叉整齐、根深叶茂的大树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们猜测着这是什么树种,对面走来一位老者,同事上前询问,老者只回答了四个字,虽然是当地口音,但我听得真切:“法国梧桐”。
我第一次近距离观赏法国梧桐,这是一种大型乔木,高约二、三十米,树冠呈阔钟形,又像撑起的一把把巨伞;树皮很有特色,或干灰色或灰褐色或灰白色,像用水泥铸造的一般,好像每时每刻都会有薄片状剥落。叶片长约二十多厘米,下部有点微心形,上部有三、五掌状分开,有点像小兴安岭的枫叶。
吃过早餐,南京的李师傅驱车带我们去游览中山陵。路旁栽种的多为梧桐树,从树直径看,它们是一些年久的梧桐,树冠宽大,遮天避日,绿树成荫。这里梧桐形状颇为独特,枝桠居然全部呈手掌形,从地下长出一枝躯干,到了树腰部,分杈呈三根向上、向斜伸展,形成一只巨大手掌的形状。如果只是一颗树呈掌形,不稀奇,但一路行去,两边的树竟然全部是同一种形状,成为中山陵特殊的景观。陵园路是南京最知名的梧桐大道。李师傅见多识广,也算是我们的兼职导游。原来这种树在晋代时从陆路传入我国,大量传入国内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法租界内,故称之为“法国梧桐”。
江苏对城市绿化四百多种乔灌木进行普查结果显示,法桐以其优良的庭荫景观、耐修剪整形和城市环境适应性强等诸多优势,成为南京市首选的行道树种。梧桐树的形状是园林工人在树还未成年,就将它们的生长模式拗成三枝,有点类似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据说中山陵的梧桐树,是建国后刘伯承任南京市长时种下的,1960年为支援农业开始砍伐陵区梧桐,幸好被周恩来总理及时制止。
离开南京后想起南京,就想起梧桐树,想起梧桐树会想起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通过描写梧桐、细雨、黄昏、残秋,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而我在南京的那几天,却是天气晴朗,无法感受“梧桐细雨”的情景,但会想象到“梧桐细雨”意境。细雨如丝,连接着天地,南京街头的梧桐,在细雨中尽情地洗礼着清新,细雨不停地打在梧桐叶上,沙沙作响,梧桐叶更加深沉和厚重,街头散发着诗词的气息和婉约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