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想当导演”背后折射艺术焦虑
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正在进行,在“合拍”“IP”“网大”等关键词外,中国电影行业的人才缺口也成为关注的焦点。中国电影的人才危机的确不是伪命题。一个最能直接反映这个问题的现象是:往往一部电影刚取得成功,这个剧组的各个工种负责人就相继成立自己的公司,无论演员、摄影师、录音师、剪辑师还是美术师,无一例外都干起了导演。(4月20日《人民日报》)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以此激励士兵的斗志。我们也可以将这句话推而广之,“不想当导演的演员/摄影/录音等不是好演员/好摄影/好录音”,以此激励具备导演天赋和才华的人才延续国产影视的辉煌。然而,这种话说到底不过是一种言语上激励,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真要当导演,得有灵性、悟性和韧性,得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可当下的现状是:人人都想当导演。每年的电影节上都有一群新鲜的面孔,他们是新生代导演的生力军,他们有着色彩斑斓的导演梦。但有些新生导演刚从学校毕业,还有一些导演根本没有多少演艺经验,由作家、演员、编剧、摄影师等转型做导演的人更是数不胜数。为什么要做导演?有些人是为了追求艺术的梦想,但还有一些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我们知道,炒房赚钱,但比炒房还赚钱可能就是影视行业。导演一部戏,够吃一辈子,投机者们可不想错过这绝佳的生财机会。
“人人想当导演”背后折射艺术追求的焦虑。这些人只看到了导演的风光,却没有看到那些著名导演为此所做的努力。导演不是拍脑袋决策的结果,也不是有钱任性的行为,说到底,它是一门艺术。你要有初心和匠心,要有为艺术献身的情怀,要本着对观众、时代和影视艺术负责的态度拍戏,而不要商业投机。但很多人面对名利的诱惑,丧失了追求影视艺术的定力,变得焦虑不安。只要要有资源,就敢做导演,宁滥勿缺,而非宁缺毋滥。
与其挤破头做导演,不如打好基本功。我们的导演行业可能会出现短暂的人才危机,但并不意味着要滥竽充数。与其劣质的作品试手,不如从最基本的摄影、美术、音乐等环节做起,从实践中提升对影视艺术的理解,在实践中感悟精品的魅力。“守得云开见月明”,能够在实践这个大熔炉中接受锻造,是金子总会发光,是导演的材料总会表现出相应的天赋。
导演不是读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更不是金钱堆砌起来的,而是靠一点一滴累积出来的。少些对名利追逐的焦虑,多些对影视艺术的深刻领悟,少些急于求成,多些精雕细琢,才能不负观众、时代和艺术所期所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