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杂食阅读者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杂食阅读者

2022-02-17 15:37:46 作者:和菜头 来源:槽边往事 阅读:载入中…

杂食阅读者

  世界上有许多人是精专类读者,我刚巧不在其中。所以,就一个主题、一个学科、一个领域进行深入研读不是我所擅长。我在阅读上是个杂食动物,就是人们通常所说那种凭借兴趣引阅读之人,读到哪里算哪里。我不排斥书单、排行榜,并不觉得有商业操作在其中就是卑下。但是更喜欢顺着一本书漫游,或者随机碰运气,因为总体上来说我认为不管自己怎么折腾,能遇见什么书一早就已经注定。关于这一点,留到最后再加以解释。

  所以我不倾向于限制人们读什么不读什么,没有人会看使用说明书,也没有人会看阅读指南,每个人在阅读上大可以随心所欲,反正左右也逃不出那片海。但是人们并不喜欢我这种放任自流,总认为有个什么把手能抓握一下心里才踏实。我能理解这种心态,不过我有另外一重考虑,那就是时间问题。

  迟早一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建立一套知识体系和一套思考逻辑,但是建立过程有长短,精力耗费有多寡。在理想情况下,这个过程不宜过长,免得长期自我感觉没有进展而放弃,甚至陷入自我怀疑。于是一定存在某种合理路径,兼顾阅读乐趣和个人发育。

  人在一开始为什么要阅读?原因不外乎两样,一样是消遣,另一样是新知。所谓消遣就是打发时间,并且要求廉价;而所谓新知可能会出现一点问题,那就是并非所有人在最初都知道什么是知识。我知道一些事情,但是旁人不知道---这是个常见动机,幼儿园时代就知道恐龙分类,知道世界四极,知道重要历史年代,确实能吓倒一批人,而且收获许多赞美。如果以为这就是知识,就很容易习惯于偷盗和借贷。

  会去看很多百科,看很多历史地理书籍,随后则是大把从别人那里借来结论,盗窃观点,只是为在人前可以流利复述。为何庞培毁灭?为何罗马共和崩溃?为何厄尔尼诺现象改变气候?书中都有答案,都有分析,只需要有一个好记性,就可以扮演博学之士。如果再多看一点辩论文集,还可以进一步成为雄辩之人。随时信手拈来,古往今来所有智者都站在自己身后,自己则永远站在正确和真理一方。

  我也从这里走过来,老实说,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哪里有那么多因为可以直通所以?

  如果有可能,我是建议从自然科学入门书籍开始读起,包括传记。不是看什么科学家艰难困苦,坚毅不拔,而是看如何提出一个正确问题,然后又是如何求解,最后是这个解能适用多大范围,又因为什么而被推翻。于是因此知道自己和其它人类一样,为茫茫无知所包围,周围充斥着大量不确定。也就是说,不忙于背诵大陆板块漂移理论,而是对论证过程充满兴趣。后者让事物变得有意义,把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证明背后有相同关联---这才是知识。否则很容易变成点子专家,长久凝视地图等待着灵感降临,就像是努力打瞌睡等待着元素在梦中首尾相衔形成周期表---事情不是这个样子,不曾这样发生,也不曾这样结果。

  明白提出正确问题,尝试求解,确定适用范围,自然也会联想到阅读本身。阅读有没有前提?当然有,阅读前提是最终要回到生活中来,不是让人陷入书本中去。如果阅读归阅读,生活归生活,阅读就是纯娱乐,大可不必有那么多种书籍存在。大众也没有必要阅读,留着给学者做思想娱乐就好。即便是读历史书,何人、何时、何事也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一切已然随着时光消逝,我们再去重读,是去读当时什么形势,什么处境,个人因此做出什么选择。这同样指向现实生活,无论是精神境界还是个人选择,都可以成为此刻依仗---因为有人那么做过,曾经如此抉择。

  然而培养理性,锻炼思想,其中缺少一味大药,就是人性。自然科学从人指向自然,指向客观,但是要回到生活中去,得以具体运用,则需要深入认识人性。常见工程师、程序员持有各种机械观点,对待世界对待世人如同对待物件,或切或割,尤显冷酷无情,其原因就在于极少阅读人文作品,对人性缺乏体悟和认知。因此在自然科学入门书籍之外,还需要阅读诗歌、小说、散文,以及人文科学入门书籍。我们为自然所包围,世间万物都是观察对象,与此同时我们自身,同样是重要景观。一块金子落入猴群或是落入人群,结果会大相径庭。人类本身非常独特,值得仔细观察思考。

  从中可以观察人们为何做此想法,人们为何做此行为,人性又有哪些不同层面,这些不同层面又如何影响前两者。如此可以知道,生活在人群之中其实是一项专门技能,需要专门学习。《阿Q正传》不是写一个故事,而是写一类人,从中可以看见怯懦如何变成凶残,愚昧和欲望结合又会产生什么结果。同时,人群又是怎样一种存在,短视和贪婪如何左右他们恭谦或者狂暴。同样,《朝三暮四》肯定也不是真在写猴子,写两餐分配方案,而是写权威和大众,写对抗与操控,写议题控制如何扭曲真实意图。而所有大团圆结局,一个人或早或迟都会意识到,它并不是在写幸福美满,而是在写妥协让各方各取所需,于是各自都能忍受各有所失。

  如此,自然科学教授人与世界怎么相处,人文科学教授人与人群怎么相处。此后只剩下个人如何与自己相处,认识自身这一部分可以暂缓,等问题升起再去阅读。不到十几二十岁,人不大可能关心自己是谁,为什么感到痛苦不安,为什么被情绪所左右……诸如此类问题。意识到身心未必时时合一,还需要进一步认识分化。先是把自身从世界中分化出来,然后是把自己从人群中分化出来,最后是心从身里分化出来。不是在世界和人群中遭遇大量麻烦,人不会去求自己心安。

  综上,我个人作为杂食阅读者,支持杂食阅读。并且建议由百科、科普开始,转入人文,两者不可偏废。前者过多,容易变得偏狭冷酷,动辄改变世界,能力越大危害越大;后者过多,容易冲动行事,一切拜托情感与口才,最后以操弄人心为能事。没有前者提供思想框架,逻辑工具,后者就只是空想空谈;没有后者帮助理解人性理解社会,前者就常常会伤己伤人。杂食阅读肯定不够精专,但胜在平衡,利于打好基础。

  杂食阅读同样也有前提,就是以此反复观照世界,观照他人,印证书本所学。并非仅只为记住结论,随时可以人前背诵讲演。在最初,偷盗和借贷在所难免,因为人人手无寸铁。一旦经过现实印证,实践锤炼,就可以转化为自家资产。记住机械结构和原理是借贷,据此维修成功则是自主自有。背诵囚徒困境定义是偷盗,在纷繁复杂中认出囚徒困境并以信息交换破解则是自主自有。杂食完就要劳动,下到田地中去,如此才是活泼泼人生,活泼泼知见。

  最后,一个人读到什么书,并非全靠个人努力达成,又或者是命运暗中决定。个人有什么疑惑,前人已经问过。个人有什么尝试,前人已经做过。因此,书籍不是单独一本本书,而是一张张网。历代人类用自身认知织网,想要尽可能覆盖世界,覆盖人群,覆盖自身,从中找出解释来。因此,无论个人如何折腾,只要存在个人偏好,迟早会步入其中一张网,网上每一个点就是一本书,刚好构成自己所需。无非是有能力就可以超出这张网,有所发现,没能力则占据一角。说到底,这就是个人智慧面对群体智慧,又能漫游到哪里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杂食阅读者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