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阿布·莱拉》影评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阿布·莱拉》影评精选

2022-02-25 08:30: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阿布·莱拉》影评精选

  《阿布·莱拉》是一部由阿明·西迪-布梅迪内执导,苏莱曼·贝努阿里 / 莱耶·塞伦 / 阿祖兹·阿卜杜勒卡德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布·莱拉》影评(一):强人大梦

  强人大梦将醒之时,母亲给他讲了最后一个故事:

  《阿布·莱拉》影评(二):撒哈拉沙漠里的噩梦迷宫

  有不少陌生的国度,你可能只听过它的名字,却对它一无所知,最多只能在电视新闻上看到它的报道。幸好有电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能在短短2个小时不到的时间里感受到遥远的风土人情,或者管中窥豹地了解这个国度的面貌。

  如果说西非或中非因经济水平欠发达,其影片往往摆脱不了神秘的民俗和文化展示的话,那么较为发达的北非国度,更倾向于关注社会现实的话题,这部来自阿尔及利亚的《噩梦迷宫》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反恐战争的故事背景

  影片以90年代中期阿尔及利亚内战为背景,探讨反恐战争对个体造成的可怕记忆和深刻创伤。故事讲述两个童年挚友的警员驾车驶往撒哈拉沙漠,寻找潜逃的恐怖分子阿布·莱拉。他们在广阔无垠的沙漠中的旅程,逐渐变成了他们与内心创伤和暴力的对峙。

  尽管是一部导演处女作,但是阿明·西迪-布梅迪内出色地融合了警匪、公路片、冒险、心理惊悚等类型,将一个缉凶反恐的故事叙述得变幻莫测,真假难辨。首先片名“阿布·莱拉”是主角追缉的恐怖分子,其真人却从头到尾也不曾露面,其样貌只出现在一张照片里。这颠覆了传统警匪缉凶题材的设定,逐渐将角色口中的神秘人物转换成一种挥之不去的梦魇,困扰着他们整个追凶的过程。

  ▲神秘的恐怖分子“阿布·莱拉”

  其次,大部分情节梦境与现实环境之间来回切换。原本梦境的画面里充斥着大尺度的暴力,随着情节发展,这种血腥的氛围逐渐渗透到现实环境里来。山羊、猎豹、满面鲜血,这种诡异的画面将主人公的童年阴影、幻觉和创伤后遗症刻画得入木三分。

  导演更破格地采用双重视点,有意扰乱叙事的稳定性,进一步模糊掉真实与幻想的边界,也充分挖掘出这个特殊年代下不同人群所遭受的影响。曾在恐怖枪击中目睹同僚牺牲的S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这很容易透过他的噩梦看得出来,然而,身为反恐精英的Lofti,却深藏着可怕的暴力倾向,随时随地都可能释放。

  ▲双重视点扰乱叙事稳定性

  后半段S驱车误入沙漠的情节犹如神来之笔,导演高超地将现实、梦境和回忆高度糅合,营造出一种大卫·林奇般诡谲的超现实氛围。从一个沙漠切换到城市街道的镜头令人赞叹,这个衔接上开头恐怖枪击的环形结构抽丝剥茧地揭示出主人公精神创伤的根源。如果用影片的台词来概括的话,那便是“阿尔及利亚这个国家是一个巨大的精神病院”,每个人都毫无例外地难逃厄运。暴力和创伤像一条双头蛇,悄无声息地钻入现实生活里。

  “有一天你会梦醒,发现战争结束了。但你还有一只脚陷在其中,我希望你能在挑起另一场战争之前锯足而走。”这几句独白足以展示阿尔及利亚在内战和恐怖主义蹂躏下的残酷现实。

  《阿布·莱拉》影评(三):如果,整个国家都患上PTSD……

  上世纪九十年代,阿尔及利亚伊斯兰阵线党在选举中获得了胜利,然而政府却在随后取消了选举,原因也很简单,政府担心伊斯兰阵线党会结束民主这一伟大制度。而在选举中获胜的伊斯兰阵线党却凭空遭遇到这样的对待,因此,这种不满最终引发了阿尔及利亚内战。内战一旦开始,结束遥遥无期,最终经历了十多年后,一直到2002年,阿尔及利亚内战才最终画上句号。

  这是一段历史背景,在这个背景之下,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影片《阿布莱拉》。这是一部阿尔及利亚电影,同时也是一部反应阿尔及利亚人在经历了惨烈的国内战争之后,心灵上受到的某些伤害,这些伤害之下,阿尔及利亚人的明天会在哪?

  《阿布莱拉》说的是两个童年时候的好伙伴成功的入选为警员,然而在一次正常巡逻中,一个小伙伴面对了一起恐怖袭击事件,亲眼目睹同事在自己的怀中死去的他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另一个小伙伴听闻,他决定要用茫茫的沙漠来帮助自己的朋友度过难关,沿着公路不断地前行着,朋友的伤势越来越重,眼前凸显着的已经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现实。

  这是一部非常迷幻的电影,同时却一再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将观众拉回到现实。然而当现实与梦境交汇处,观众们面对着写实的风格已经彻底的分不清到底哪里是现实,何处是梦境了。本片的核心观点因此产生。面对着战火中的满目疮痍的国家,身处这场战火中的民众们会作何反应?

  本片在一开始就为我们展示了这场恐怖袭击发生的经过,这是一起非常常见的恐怖袭击,而对于身处内战火焰中的阿尔及利亚人来说,这样的袭击太过于正常了。而面对着这样一次非常常见的袭击,本片的主角之一却如同面对着人生迈不过去的一道门槛一样无法自行疗愈。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可以引发大家思考。

  从来没有人天生就能应付动荡的局势以及动荡局势之下发生的一切的。这是确定的,之所以另一个警员可以坦然面对这一切,无外乎他已经适应了战火纷飞的时候,接二连三的恐怖袭击会不间断的发生这样的设定背景。他习惯了这样的环境,自然不会对于这样的环境产生畏惧。然而本片之中的另一个人却没有习惯,他依旧是对于这样动荡不安的环境感觉到恐惧。而本片的核心点所阐述的矛盾就源于这种恐惧。

  他不该恐惧吗?当然应该,面对变化多端的环境,面对未来的迷茫以及眼下的战乱,很多人会选择麻木不仁的度过自己的一生,然而总有人会清醒,清醒的人并不全都是能很好地解决自己与这场战火之间的矛盾。当清醒的意识接受不了眼前的矛盾的时候,像本片中的主人公这样产生错觉的人就会产生。他们错了吗?他们没错,他们做出了的不过是一种正常的反应。

  有的人可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问题,使得自己不会随着外界的环境变化而在内心中产生太大的波动,而有的人却没法忽视外界环境给自己带来的某种不安的情节等等,这样两种人都有着存在的必要,而当我们将所有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两种人身上的时候,却忽视了一个事情,阿尔及利亚当时处于战火之中。

  这一切就都好解释了。一个国家必须面对自己的民众对于这个国家变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反应。坚强的警员提供的是一种反馈,而内心处于崩溃边缘的警员提供的也是一种反馈。在动荡的大环境下,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展现出来自己坚强的一面的,当适应不了环境的时候,内心的崩溃就会无限放大,最终会产生一种难以估料的后果。

  本片聚焦的是PTSD,然而这并不是一个个体的PTSD,而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国民们普遍患上了的病症。他们饱受生灵涂炭的悲观论调长期渲染,因而在正常的生活中没有了活力,当民众们失去了活力之后,整个国家必定死气沉沉,结束战乱重建幸福家园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这个艰难的过程却非常有必要,没有人愿意长久的身处战火中无法面对自己的。

  长达数十年的战乱中,国家何在,国民何在?本片之所以晦涩难懂,如同林奇的《穆赫兰道》一般,原因还是在于我们身处长久的和平环境中是无法同身处战乱中的国民产生共情的,我们或许可以理解片中的主角所产生的那些幻觉,然而却无法感知千千万万个这样的角色背后难以言说的痛。他们所面对的一切将如何进展,他们的未来将如何行进等等。关于他们,我们无法言说更无法理解,关于这个国家的这段历史,经历过的自然知道痛苦的根源,旁观者仅仅是能对个体产生共情,然而整个国家的战火纷飞之下,谁又能感知这种痛?

  ……

  你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