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影评摘抄
《法兰西》是一部由布鲁诺·杜蒙执导,蕾雅·赛杜 / 茱莉安·柯勒 / 班哲明·比欧雷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兰西》影评(一):法国版的活着
喜欢电影的调调,清晰,细腻,冷冷的。服装和女主家的装修非常好看。配乐也很有意思。电影完全是女主的独角戏,演员演的很到位。冲着女演员来看的这部电影,没有失望。故事比较俗套,但并不是本片的重点。导演拍开车的戏很有意思,女主有场戏开车发飙,用方向盘框住的大特写印象深刻,好耐看的一张脸。结尾女主在经历了人生起伏变故后,说的活在当下就好。真的是特别能感到那种绝望。这也可能是当下生活状态的一种写照吧
《法兰西》影评(二):法兰西
蕾雅赛杜女主角。
影评不多,说明小众。
老婆每次看完一部新电影都要上豆瓣看影评,我说,这次我来写,看我的就完事了。
因为影评不多,所以我敢写。
女主角就叫法兰西,演的也是
《法兰西》影评(三):世上本没有英雄
导演杜蒙是哲学硕士出身,拍的电影对国内观众比较陌生,又小众。本片讲的是一个反英雄主义的故事,本人理解世上本没有什么英雄,表面的光彩夺人,身后是一地鸡毛和支离破碎,女主赛杜饰演的“法兰西”在事业、情感、家庭等种种破碎令人唏嘘;国家“法兰西”也曾一个英雄辈出的社会,大革命和马赛曲是他们的标志,然而欧盟内部也是一地鸡毛,想成为英雄,挽救世界的理想也是支离破碎。 影片的节奏以抒情和舒缓为主,经常出现长达10秒以上的脸部特写停止镜头,让观众难受,但也很好地让观众慢下来,理解此时主人公的心态。但关键情节又来得很剧烈,象匀速前进时的突然踩油门,让人震动。 风景摄影很漂亮,秋天的巴黎街景,冬天阿尔卑斯山脉雪景,还有法南蔚蓝的地中海。
《法兰西》影评(四):撕去华丽外表,我们皆是一对乱絮
很惊讶马克龙竟然出现在电影中,佩服佩服~ 法兰西在电影中的诉求至始至终都没有如愿,从撞人开始的崩溃,阿尔卑斯山被骗情再到丈夫儿子的离世,法兰西尝尽人间百味,也开始思虑记者所带来的名气和自己真实生活的关系
撕去那华丽的外表,我们何尝不是一堆乱絮
蕾的哭戏在电影里真是演绝了
配乐方面衔接的有点出戏
ps:剧组是人均不会开车吗~蕾姐车放货车上,Fred手里的方向盘左右摇摆个不停,给刚过科三的我带来极大的震撼(那种觉得太假了的震撼..
个人评价:7.5
《法兰西》影评(五):Simulacra
尽管都有蕾雅赛杜出演,但《法兰西》与《法兰西特派》却是截然不同的东西,它反倒与《二楼传来的歌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是把奥斯陆换成巴黎,把荒诞黑幽变为凄婉吟唱,把全景呈现异化为Simulacra。
本片看似讲述着虚伪的政治正确的新闻手法、明星化的媒体人与全社会不可避免的摩擦、公众普遍的道德滑坡与传统丢失……实则透过媒体人的视角,目送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无力回天的失落背影。
最后一幕,由气急败坏的路人将此创作意图推向了极致,女主法兰西倚在背叛者肩头上的含泪笑容则是弱者的妥协。而女主的名字从头到尾都隐喻着这个国家今日的处境。
《法兰西》影评(六):法兰西
以法兰西这个可以直接参加竞选的当红记者的视角,揭开了法国这个悠久老国外表光鲜觑丽下的老派也旧俗,法兰西整体的表现并没有那么的势利,她出场就是当红炸子鸡,作为媒体或者公权的代表,民众是很崇拜她的,她似乎就可以代表他们的意见领袖,她和各界人员可以互相挑畔互相争吵而不影响自己的外在生活,却越来越发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但是过于多的掩盖其中似乎反而有那么的刻意,深柜丈夫和叛逆儿子的身亡并没有给她带来过多的触动,她依然和服去采访能给她带来更多政治立场的被屠戮的少女和凶手之家,这又预示着什么?形形色色法兰西对待现在各群体的态度而已,冲到前线只是为了获得更真实的一切,但是娴熟的指挥要拍什么不拍什么似乎又和后面犀利的新闻形成了对比,完全提示了新闻创作的目的性,那作品呢?相反,我觉得导演在创作这个影片的目的性却在不经意间动摇了。帮助她后又显示出自己真实目的的邻国再度回来求得原谅时,目睹着东欧人狠揣公共财物时的无辜和不动容,又似乎把自己的利剑给藏了起来,有点儿可惜。
《法兰西》影评(七):电子媒介时代的精神分裂
抛开社会学视角,杜蒙所要追问的是在内爆的媒介时代,游走于谄笑的虚拟与空乏的真实,如何自适于此精神分裂与中产忧郁。电影中的镜头无时无刻不向我们提示媒介的虚拟性质,譬如数码质感的冷白调色,演员直视摄像的宛如穿帮的面部特写,以及许多令人惊艳的片段:开头马克龙的同框(类deepfakes技术),多处粗粝如电子幕布车内视角(以某种超广角消融车顶与侧框),以及好莱坞规格的大场面车毁戏(如此格局的车毁人亡戏份,表现得却是一场无人目睹因而无关紧要的车祸,使夫儿的死亡显得毫无意义),这些元电影的技巧直指片中新闻媒介的人造性与虚拟性,影像与镜头互揭其短。面对日益模糊的虚实边界,身处其中的我们日渐分裂,可是要如何摆脱这种剥夺幸福的境地,以获得“疗救”?杜蒙在狠狠嘲弄资本主义刽子手的精神分析法之后,依然寻不得答案,确实,在资本主义五彩斑斓、高糖高脂的幸福糖浆中浸泡了太久,躯肢已然软化,失去拾起武器的力量,唯记得一句古训,“carpe diem” ,carpe diem,索性活在当下吧,用遗忘对抗过去依稀的苦痛,用平躺对抗未来骤降的恐惧。
《法兰西》影评(八):她脸上的表情,我很熟悉
昨天一个词突然出现在脑海——惊恐,我昨天突然觉得自己现在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觉得焦虑、绝望、沉重都无法准确形容我当前的状态。
明明平时大家相互倾诉、调侃,顶多说最近很烦躁或者很迷茫。但是昨天我内心一个声音突然传来,我现在好害怕。
那是一种没有出路的感觉,所以昨天晚上当我一点也不了解电影内容就点开《法兰西》看,并且看到女主的表情是那么的熟悉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惊喜”。不是喜悦,而是感叹女演员的演技真的太好了。女主脸上流露的别人不理解的悲伤,把这种摆脱不了困境的心理表现的太真实了。那种突然莫名想哭的举动,那种情绪来了就不自觉的把状态都挂在整张脸上的表情,那种不足以支撑自己正常工作、生活的精神状态。
没有看完整部不好做评价,看到一半越看越无助,就难过的蒙头睡了。
似乎休息充足对缓解这种状态有好处,今天大致确定了一月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又开始激动了,告诉自己,一定不要生病啊。
《法兰西》影评(九):一些简单的感想
三星半 第一次 通过一部电影便更加确定自己今后拍电影的形式了 个人觉得这部片导演感和编剧感都太强了 不够“真实” 很难看进去 摄影机的变焦和音乐对情绪和情节的影响很重 非常不自然 而且那电子乐和人声配合的好垃圾... 对于表达观点的电影来说 论据应该越真实和内在连续性越强越好 当然艺术不像科学论文 这么的死板以及有相对统一的评判标准 但个人觉得 它编剧感太强这个缺点确实更不利于表达观点 前面的采访 演播出bug 车祸 采访禽兽 这些论据对于促进女演员人物世界观的改变 不够“真实” 因为太散 所以感觉人物立不起来 人物立不起来 所以论据和观点之间就有距离 最终就是言不及 目前戛纳看到的最差的一部 剧本 分镜 音乐 摄影 都很一般 表演还行 但因为编剧的内容 缺乏内在连续性 所以欠缺深刻 说真的 现在越来越觉得 一个导演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能力就是指导演员 只要演员的表现足够了 哪里有必要变焦放音乐切切切 所以以后啊 我更坚定了 也更倾佩 阿巴斯 侯孝贤 蔡明亮了 这才是真的牛啊
一个导演的水平看两个方面 一是说的事是否重要有意义 二是表达是否真实 中国导演目前前者最缺 也就是知识分子式的导演 后者也缺 但台湾有 也不遗憾了
总之后者是门槛 只要呈现得足够真实 哪怕你就说个很简单的主题最后都会非常深刻感人
《法兰西》影评(十):无需拟人的观念
波提切利将自由平等博爱拟人化,半裸的丰腴女神引导人民。德莱叶将受难的宗教激情拟人化,圣女贞德被荆棘加冕。现在,艺术发现它不再需要承担拟人的责任,观念已经牢牢地寄生在人体上,随着人体的行动呈现它转瞬即逝的多种形态。杜蒙只需要拍摄一个被观念感染的人,法兰西。
观念先行,紧皱着眉,左呼右喝:望我!望我!抬起头望着我!你们手中的饭碗尚不能装下五斗陈米,你们的破衣烂衫不过是父辈绑上的裹脚布,你们的生命是地中海里一颗盐,为何要踩实地面?为何不向我飞来?我才是无限接近透明的湛蓝!
记者先行,紧皱着眉,左呼右喝:拍我!拍我!摄像机对准我!我的视角——我一手创造的快感的视角——全都值得观看。我和政治调情,和硝烟调情,和古典调情,和现代调情,情感是我的战场,战场是我的舞台,舞台是我的作品,请看!
显然,杜蒙做过观念的情人,蕾老师也是,借本片向旧情人啐了一口,但最终还是依靠在“当下”的观念肩头,多么保守主义的拍法,简直可笑。
但这张脸值得记住,一幅拒绝被凝视的动态肖像,我们还是乐不思蜀地凝视了,所以未来依然可以拿这张脸的分量去下注,人是无法不爱人的,即使这在观念里不再被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