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物》读后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万物》读后

2022-04-22 09:35:36 作者:和菜头 来源:槽边往事 阅读:载入中…

《万物》读后

  《万物》是他人在酒后指定我阅读的一本书,说是必须通读一遍,又说三天怎么也能读完了,最后补充说看完就知道应该如何教孩子写汉字。

  为了教会我家两只猫如何写字,我决定读一下这本神奇的书。书名和介绍人的口气一样大,《万物》,全名是《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作者雷德侯,德国人,著名汉学家,德国哥德堡大学教授。

  德国人能谈什么中国艺术?知道什么是书法的入神坐照么?知道什么叫“丈山尺树寸马豆人”么?答案是没问题,而且还超乎预料。在理解中国艺术这件事情上,中国人最大的缺陷就是自己身为中国人。身为中国人从小就浸润在自身的文化之中,无论是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统统都在成长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下来。事情就是那个样子,从小时候开始就是如此,因此很难获得一个超脱的视角,跳出自己的记忆、体验和认知去观察。

  雷德侯在另一种文明中长大成人,所以当他来看中国艺术的时候,就能有“第一眼”的感受,而任何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大概不会有这种陌生的眼光,自从出生开始就永久地失去了这种可能。雷德侯既然无需在小学初中消磨9年时间学习4000个汉字,也无法在一开始就知道汉字表音和表意的部分,那么他就会把汉字当做是一种纯粹的图形来研究。

  任意给他一篇汉字,他并不能理解文字所代表的意涵,但是他可以通过观察,发现不同的汉字之间可能存在相同的元素,不同的汉字也存在类似的结构。于是,他发现所有汉字拆分到最后都是有限的几种笔画,笔画又组成有限的一百多个部首,从此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有限的部首组合成5万个汉字,5万个汉字组合成表达世间万物无可计数的文章。

  这就是《万物》第一章里讲述的内容,雷德侯如何通过汉字入手,发现中国人以有限的模块(他称之为模件),创造出无穷无尽的可能。并且,在随后的几章内容里,他试图论证这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模式,就是中华文明的基本模式。

  同时,也通过对青铜器、印刷术、兵马俑、瓷器、丝绸、建筑等等事物的制作工艺,说明中国人如何利用模件进行大规模生产,如何把产能做到极大的程度,何以在古代对西方世界造成压倒性的优势。在他的分析中,所有这一切创造物的背后,都遵循相同的简单原则,从最基础的有限模件开始,一层层形成更为复杂的结构,最终创造出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产品来。

  我朋友说看完《万物》就知道应该如何教孩子写汉字,这话倒也不错。我在所有暑假里描红多年,在书法课临帖多年之后,学习了所有的书写技巧,但是依然写得一手烂字。真正的开悟时分发生在高中,当我不再把字当做是字,当做是笔画的顺序和相对位置,而是把汉字当做是一张张图片进行绘画的时候,我的字突然突飞猛进。明白了什么是间架结构,什么是肥瘦相宜,和笔画笔锋运笔没关系,就是单纯考虑每一个部首如何“画”得好看,部首在不同位置怎么“画”才好看。“画”好看了,再来细修笔法不迟。

  《万物》又不止是关于汉字书写,我怀疑那只是我朋友试图骗我去读编造的一个借口。全书的内容要深得多,通过对普遍存在的模件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认知中国人和中国社会。总结下来就是以下这几句话:

  法度森严,规则明确,以此确保有限的模件所组成的变化是统一的。无论规模放大至怎样的程度,都是基于相同的基础模件和它们的组合。在法度森严之下,又允许在细节上有所改变,在组合上有所发挥,在这里留下了有限的个性和创新空间。纵观所有的中国古代艺术品,都不脱这个规律,总是能从中分辨出固定的基础模件,剩下的就是如何组合的问题。运用这种视角,可以非常方便地对青铜器、建筑、书法、绘画进行拆分,找寻出相同的元素。于是万事万物化繁为简,回归到有限的几种基础组成部分。

  这样的人有这样的想法,有这样想法的人建成这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兴建这样的文明。现在,《万物》从璀璨的文明成果入手,一步步倒回去,拆解出这种文明的特性,也就能看清楚它和其他文明的差别。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可以在其中看见书法教育,艺术家可以在其中看见创作规律,社会学家可以在其中看到组织原则,企业主可以在其中看到本土创新要义---每个人透过雷德侯的眼睛,都能从身边看到更多,也能理解更深。奇妙的是,雷德侯的初衷只是想谈谈中国艺术而已。

  《万物》略微艰涩,有一定阅读难度。因为配有大量插图,书价也并不便宜。我购买的是第三版,正度16开,比较扁而宽,不利于手持。字体也小而扁,对目力要求较高。网上有电子版,但是插图问题很难解决,建议翻看一下电子版再考虑是否入手购买纸质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万物》读后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