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书籍秘史》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书籍秘史》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29 00:0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书籍秘史》的读后感大全

  《书籍秘史》是一本由[西班牙] 伊莲内·巴列霍(Irene Vallejo)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5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籍秘史》读后感(一):序章(部分)

  秀外慧中 嘻嘻

  一群神秘的人策马走在古希腊的道路上,农民们在田间地头 或自家门前,怀疑地打量着他们。经验告诉他们,只有危险人物 才会外出旅行,比如士兵、雇佣兵和奴隶贩子。农民们皱着眉, 嘴里嘟囔着,目送他们消失在地平线上。他们不喜欢拿着武器的外乡人。

  骑手们继续骑行,没有留意这些乡下人。几个月来,他们爬 上高山,越过沟壑,行过山谷,蹚过河流,从一个岛航行到另一 个岛。自从接到这个奇怪的任务,他们的肌肉变得更结实,耐力 也增强了。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必须冒险在一个战火不断的世界 穿过各种危险地带。他们是一群猎手,在寻找一种非常特别的猎物,它们安静、狡猾,不会留下半点痕迹或足印。

  如果这些令人不安的密使能坐在码头酒肆,喝着红酒、吃着 烤章鱼,跟陌生人聊天醉饮——出于谨慎,他们从不这么做,他 们大可以讲述了不起的旅行经历。他们曾踏足饱受瘟疫之苦的土 地,穿越满目疮痍的焦土,见识过滚烫的余烬、战时叛军和雇佣 兵的暴行。由于那时候广阔的地域都没有地图,他们迷过路,几天几夜都漫无目的地在烈日下或风暴中疾走。他们不得不饮下恶臭的水,喝完腹泻不止。每当下雨,骡子和大车就会陷入泥沼,他们一边怒吼一边骂骂咧咧地拉车,直到双膝跪地,啃了一嘴泥。当夜幕降临,又没有任何栖身之处时,他们只能裹着斗篷防蝎子。 他们被虱子咬得发疯,被四处出没的强盗吓得心惊肉跳。很多次,他们骑马走在广阔的荒凉地带,想到一群强盗正屏住呼吸潜伏在 某个路口,打算一跃而上,冷血地结果他们的性命,劫掠他们的财物,再将尚有余温的尸身遗弃在那些灌木丛中,便觉得血液都要凝结。

  他们当然会感到害怕。埃及国王在让他们跨海去执行任务之前,将巨资托付给了他们。那时候,亚历山大刚驾崩几十年,携巨款出门极其危险,无异于自杀。尽管窃贼、各种传染病、海难都会让这一昂贵的使命血本无归,法老依然坚持从尼罗河畔的埃及派人跨越国界,远去四面八方。占有的欲望令他辗转反侧,他狂热地、迫不及待地渴望他的秘密猎手们替他将猎物收入囊中,不管要面对怎样未知的危险。

  坐在自家门前窃窃私语的农民、雇佣兵和强盗要是知道这些异国骑手们在寻找什么,一定会惊讶得目瞪口呆,感觉不可思议。

  书。他们找的是书。

  这是埃及王室的最高机密。上下埃及的统治者,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之一,愿意豁出性命(当然是别人的命,国王们向来如此),去为亚历山大图书馆找到世界上所有的书。法老所追寻的梦想是建立一座尽善尽美的图书馆,收藏有史以来所有作家的所有作品。

  《书籍秘史》读后感(二):一本书想存在几千年,需要经历怎样的奇妙冒险

  在风起云涌的历史中,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及其巨大的影响力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之一,通过亚历山大在军事上的征服,古希腊文明得到了广泛传播与繁荣发展。对于压力山大来说,有什么能比金钱、珠宝、香精、香料、战利品更显珍贵和特别呢?答案就是书籍——据说他睡觉时,枕头旁边永远放着一册《伊利亚特》。

  在亚历山大死后的若干个世纪里,他设想兴建的亚历山大港渐渐有了讲述他远征和冒险的精彩故事。亚历山大的矛盾与是非功过也体现在许多史书当中——古代历史学家们的笔下为他描绘出了一系列不同的人物形象。时至今日,仍有无数人在以不同的形式向亚历山大大帝致敬。他的战功或远征,他的名字俨然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而关于他的故事,和人们对他的崇拜,从亚历山大的挚友托勒密斥巨资兴建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非凡经历当中可见一斑。这个图书馆旨在收集现存的所有书,通过另一种象征性的精神上和平占有世界的方式。

  在《书籍秘史》这本书中,作者给我们讲述了关于来历山大图书馆建设的遐想、购书者们跋山涉水寻找、购置或征用不同语言书籍等等情形,从正史和野史的细枝末节当中给我们揭开隐藏着的实情。从书籍、书店和图书馆的诞生、流传、发展以及它们曾经历的磨难中,我们得以了解书籍在培养读者的过程中如何改变古希腊人的生活方式、古罗马人的阅读方式有何不同,以及古希腊作为欧洲文化的起点令人着迷的原因等有意思的内容。

  在古希腊、古罗马那些关于书的迷人故事当中,我们能体会到文字和书箱作为一种奇妙的符号和象征,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想象几千年来人类如何读书以及不同时代人们踏进读书世界时的外部环境。从中也能使我们窥见古希腊、古罗马人的习俗、信仰、商贸、教育、联姻等古文明元素。不难看出,在不同的历史进程当中,书店、图书馆始终是被包围的避难所。

  在人类所有的工具当中,其他工具都是身体的延伸,但书完全不同,书籍可以说得上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工具,它是记忆力与想象力的延伸。数千年的时光里,书籍留存住人类的记忆,传承了人类的思想,抵御了时间的摧残。

  历史上,亚历山大图书馆曾经历三次严重的毁坏。尽管亚历山大图书馆被烧了好几回,但在许多经抢救保存至今的书籍上,我们还能看看亚历山大港语文学家常用的版本符号和文字烙印。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无名读者们用热情保住了脆弱的文字遗产。在被罗马取代之前亚历山大港始终是跨国文明的中心。从某种程度上讲,亚历山大图书馆是一座灯塔。

  今天,我们能读到的东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放眼望去,我们几乎随处可见文字的存在。每个人从阅读中得到的乐趣是难以言喻的。你可能无法感受到书对于每个人的不同意义,但你也许能从一个人阅读时的动作看出他的性格、精神状态或思想所不同的一面。

  正如作者所说,书为我们留下了祖先的奇思妙想,它们有过一条不确定的路才来到我们面前。如果没有书,这个世界最好的东西会被湮没在遗忘之中。许多写于数个世纪之前的文字依然是我们周围世界的真实写照。书籍所记录的过去是我们走向未来的最好向导,同样,书籍也能在未来引导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

  《书籍秘史》读后感(三):远古的书籍,如何照亮现代世界

  在《书籍秘史》的序章,作者伊莲内·巴列霍将我们带回遥远的古希腊时代:一队人在荒凉的道路上跋山涉水,千辛万苦,为了执行秘密的任务——为埃及国王寻找世界上的所有书籍(当时的稀缺珍宝),来填充世界上第一座图书馆。

  这座图书馆因马其顿的亚历山大而得名,亚历山大南征北战,常年随身带着一本《伊利亚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正是因为受到了书中阿喀琉斯的影响,亚历山大才萌生了建功立业的英雄梦想,建立起地跨欧亚非大陆的辽阔帝国。然而,战争带来的荣光非常短暂,随着亚历山大的突然离世,他建立的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历史开了个玩笑,使马其顿人托勒密成为埃及的国王,这个流落异乡的统治者不了解埃及习俗,听不懂埃及语言,于是将首都迁移到一块飞地上——地中海的法罗岛——建立了标志人类文明曙光的城市亚历山大港。接下来的两百年,托勒密国王(及其历代的继承者们)建造了亚历山大图书馆,命令收集世界上所有的书籍,想要让这个地跨欧亚非的小岛成为人类文明的一座灯塔,一座守护哲人智者的家园,一座接纳所有异国文化的避风港,这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世界主义梦想,来自一位因权力而世代流放在异乡的国王。

  今天的我们大概不会想到,对于古希腊人而言,亚历山大图书馆是一座由祭司主持的寺庙,当时的人们几乎是以一种朝圣的心情,进入书籍的世界。在世界三大宗教诞生之前,文明本身曾发挥着一种宗教作用。对此,伊莲内·巴列霍写道:“想想那些古希腊人梦想捧着书卷去敲开天堂的大门,着实令人感动。”

  《书籍秘史》并没有探索书籍作为“物品”的技术进化史,而是讲述书籍诞生的历史,在距今两千多年的古希腊、罗马时代,以书籍为象征的人类文明诞生了。它从野蛮地带中生长出来,并且生根发芽。伊莲内·巴列霍散点式的叙述,带领读者游弋在遥远历史的碎片中。从某种程度上讲,碎片更为真实可靠,因为真正的历史,并不是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像一条时间的河流,从过去流向未来。它更像宇宙大爆炸后,朝着四面八方放射开去的星云。

  作为西方文明的开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至今仍然隐秘地影响着现代人对于世界的看法:苏格拉底虽然反对书写文字,他的智慧言辞仍然在今天的世界回响;盲诗人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被追溯为文学源头,至今仍然被无数人阅读;哲学家赫拉克里特对于时间的思考今天仍然有效;女诗人萨福只留下一些断简残篇,然而那些诗句中抒发的情感至今引起读者的共鸣;而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是最初游历世界之人,他站在本民族之外的视点观察世界的方式,对充满民粹主义的当代世界仍然有所启发。

  幸亏有了书籍,我们才能听到这些古老声音的回响。然而,伊莲内·巴列霍提醒我们,保留这些声音并不容易——一代代人为之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正如人类自身经历了漫长的进化才创造出文明的火种,书籍的诞生也伴随着漫长的进化史:从口语文字到书面文字的转化、字母表的创造、书写材料的不断革新、印刷术的发明……它是无数美妙的偶然性、无数个体的渴望、以及无数人类的智慧的共同结果。人类之所以需要书籍,是需要保存文明的声音,来纠正人类的野蛮行径。这些古老的声音并没有因遥远而显得过时,是因为人类文明,并没有随技术的日新月异,共同进化,在文明薄薄的涂层下,依旧填充着野蛮的土壤。而书籍诞生的历史,从来都是文明和野蛮的交战史。

  西方最早的史诗是描述特洛伊战争的《荷马史诗》,存世的最早戏剧是描述波希战争的《波斯人》(埃斯库罗斯站在敌人的立场上,反思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这一切并非偶然,人类的战争从未停止。伊莲内·巴列霍在《书籍秘史》中也描述了其中一次:古罗马人通过抢占土地来建造家园、通过抢夺女人来繁衍后代、通过买卖奴隶变得富裕,最终,发动野蛮的战争替代了文明的古希腊——这些事迹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它们在后来的两千年里不断上演。

  每一次战争都毁灭了无数重要的事物,而当和平到来,人们又开始重建属于新的“文明”。有时,首要考虑的是民族“自尊心”。伊莲内·巴列霍详细讲述了新文明如何取代旧文明的过程。书籍被烧毁——或者当作战利品被私人掠夺;擅长书写的文明人沦落为野蛮人的奴隶;曾经的图书馆被遗弃,又改造成新的形式:“罗马人建造了双子图书馆,就像世贸中心双子塔,用来强调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的同源性。”正如所有的“当代人”都希图为自己创造的“文明”正名,而把过往时代的文明推到不重要的位置——也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从遥远的过往,从被遗忘的文明中寻找答案。

  伊莲内·巴列霍的文字充满了反讽精神,她耐心地观察着充满矛盾的人类行为:人们崇拜暴力,人们制造伤害,人们暗中学习,人们渴望变得文明和高贵——并藏起了野蛮暴力的那一面。两年前来,人类的文明进化依旧遵循着这一模式,每一个时代里,文明和野蛮都在相互角逐,而每一本书籍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们禁止什么样的书籍,人们又在守护什么样的书籍——就像是无数微型的文明之战。每个身处历史的人仍然能够作出他们的选择。有时,守护一本书,就是守护理想的世界形态。

  也许只有被书籍拯救过的人才能写下这样一部作品,在后记中,伊莲内·巴列霍写道,她是在个人境遇一片灰暗中写作了这本书。也许正是这种灰暗构成了这本书耀眼的能量,伊莲内·巴列霍怀着对于书籍的激情,旁征博引,又不失感性。因此,那些遥远的知识并不冰冷,而是转化为鲜活的情感,回应着人们心中的问题。

  比如,当看到描述古希腊人读书的画卷,伊莲内回忆起童年时对于听故事的依恋:“我把牙齿放在手掌上看:童年正在破碎,在身体上留下几个洞,沿途扔下一些白色的碎片,听故事的日子很快就要结束了。”——两千年来,不管世界如何变化,人在阅读时感受到的幸福都是相似的。

  比如,作为作家的伊莲内比任何人都清楚写作面对的困难,以及写一本书意味着什么:“如同感受到大地正在脚下裂开。说到底,写作跟那些我们没学会就开始做的事没什么两样,比如说外语、开车、当妈妈、活着。”——两千年来,无论技术工具无论演化,人们在写作时交付生命的感受亦是相通的。

  再比如,出于女性经验,伊莲内·巴列霍勇敢地批判文明的盲视和偏见:父权制度建造的文明中,对于女性创造力的束缚与偏见。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女作家的作品只有混入男作家的作品,才能偶然留存到后世。而今天的女性,能够阅读和写作——但她们仍然遭受着传统偏见和忽视。

  在这些段落中,我们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愤怒,痛苦以及热爱。在没有印刷术的年代,人们靠不断地抄写一本书,并小心保存,才能使之幸运地流传到后代,而毁灭一本书却只需要划根火柴的一瞬间。这就像是人类文明的整体隐喻:创造如此艰难,毁灭却如此轻易。正是这永恒的不等式使人们永远感觉“境遇灰暗”,而只有体会过这种灰暗的人,在能够在灵魂上相互理解。正如只有体会过书籍带来的安慰,才会变成守护书籍的人。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同样令人难忘,也许可以借用伊莲内·巴列霍写在这本书里的话来形容这种感觉: “拥有图书相当于在钢丝上走平衡步;相当于努力捡起宇宙散落的碎片,拼成有意义的图像;相当于面对混乱,搭建出和谐的建筑物;相当于聚沙成塔;相当于将我们害怕遗忘的一切找个地方守护起来;相当于拥有世界的记忆;相当于筑一道堤坝;抵挡时间的海啸。”

  原文首发于《北青艺评》

  《书籍秘史》读后感(四):比毁灭更可怕的是遗忘

  要说人类历史,素来是记忆的深渊与拯救并存。书籍诞生于人类对抗遗忘的努力,从声音到文字,从手抄本到图书馆,从莎草纸到互联网,每一个进步,无论多么微小,都会延长记忆的寿命。

  伊莲内·巴列霍在《书籍秘史》里试图表达的,就是书籍何以成为人类记忆的容器,对抗时间,对抗遗忘,对抗一切试图篡改人类历史的破坏,并且在未来依然充满生命力,成为永恒。她在这本书里讲述的所有爱书人的故事,不仅是在保护书,是对书的忠诚,实际上,她更是想讲述古往今来的所有人是如何因为书这样特殊的存在而被凝聚在一起守护了人类的记忆,从而使人类成为历史性的存在,同时也使自我不至于成为一个没有过去未来、没有信仰身份的我。

  在口传社会,人类的记忆是脆弱的,其传递只能依赖声音,甚至谈不上保存。为了每一代人的知识、信仰和身份不因遗忘陷入重头再来的窘境,人们发现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有助于记忆,诗歌因运而生。在那个没有书写的年代,吟游诗人是有血有肉的活课本,其身影出现在在盛大节日或贵族宴会上。他们讲故事,除了施展故事本身的魅力,也利用一些小技巧,根据现场气氛恰到好处地停顿、制造悬念,在紧要关头戛然而止。口头诗歌孕育着充满想象力的世界,人类经验以故事传说的方式流传下来。只是,充满活力的声音转瞬即逝,在空气震荡之后什么也没留下,每次都是不可复制的存在,遗忘的威胁令人痛苦。

  公元前8世纪,一场温和的革命——字母表——改变了我们与记忆还有过去的关系。写下故事意味着记忆以一定顺序的文字被固定下来,不再改动,人们牺牲其他所有版本选择一个最美的留下,同时使故事免于被破坏和被遗忘。人类的共同记忆因字母表第一次被构建起来。

  大约公元前6世纪,在石头、泥土、木头和金属之后,人类的记忆在莎草纸上找到了安身之所。当原本只是让空气震动的词语在一种水生植物的茎上安下身来时,历史上的第一本书诞生了。韦格纳的交互记忆理论认为,如果能记住重要信息储存在哪里,哪怕没有记住记忆本身,我们也是在拓展思维的疆土。书灵活轻便,便于在旅行和冒险时随身携带,可以走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有了书,每个人都能找到通往所有知识和所有现存故事的大门,记忆之网撒开后可以覆盖到所有人。

  尽管《书籍秘史》的开篇,伊莲内·巴列霍是从亚历山大写起:一群猎书人执行着埃及国王的秘密任务,遍寻世上所有书来建立一座完美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但亚历山大所象征的正是人类记忆在精神领域最好的梦想——世界性的文化融合与传承。这座图书馆是一本对所有求知者开放的百科全书,没有国与国之间的边界,也没有语言和文字的隔膜,不仅承载过去,也通向未来。

  在刚刚结束的423世界读书日活动中,各大平台、媒体都评选出了自己的好书榜单。每个月度、季度、年度,书籍也以各种各样的清单形式在我们身边传播着。除此之外,作家们也会被列成清单,古希腊语中就有一个词专门用于指称被收入清单的作者:enkrithentes,意为通过了筛选的人。在公元前4世纪,伟大的悲剧家名单就已经固定下来: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现如今,无论是经典作家,还是潜力新秀,也会因登上榜单或获得奖项吸引人们的关注。

  从某种方式上讲,选择就是保护。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始终在不断遗失或濒临消失。当时,每本书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传播依赖手抄本,逐字逐句地抄写是一项需要耐心且非常累人的工作,而识字阅读又需要很高的门槛,并非任何人都能胜任。另外,书的原材料很容易变质破损——直到现在也是,一把火就能将书变成一缕青烟,遗忘的威胁依然存在。人们只能取舍,选择必要的书,列成单子,就像一个工作计划,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新抄写一遍。

  公元前3世纪左右,亚历山大图书馆出现了一份目录长达一百二十卷的伟大书目,由现在被视为图书管理员之父的诗人卡里马科斯负责制作。他不仅给作者写简介,调查其个人情况以区分同名作家,并按字母顺序列出所有作品名,还将文学作品分为不同体裁,影响极为深远。如今的图书馆仍在采用按字母表排序和体裁分类归档的方法。

  翁贝托·埃科就认为,清单其实是文化的起源,字典就是详尽的清单,所有的汇编都是在为了让无限的知识变得更容易理解。“最好的清单会认可所列项目的重要性,并赋予它们意义;会拥抱世界的的细节与独特,以免我们看不到真正珍贵的东西。”当亚历山大港的学者们思考着哪些书是必读的,哪些人物不该被遗忘,哪些诗歌、文章和思想应该传承给下一代,我们这些生活在未来的人类才拥有了接触安堤戈涅、俄狄浦斯、美狄亚的权利,才能理解那个拒绝死去的世界,人类的共同记忆也就这样在不厌其烦的选择和清单里被守护至今。

  选择性地留存记忆,常常也意味着部分记忆的遮蔽。

  在书籍成为记忆容器的历史中,它被想象成凶器,是最令人不安的物品。只要书化为灰烬,人们便可以随意捏造对自己有利的事实,重新建立秩序。从美索不达米亚至今,荒谬的毁书之事反复发生,20世纪更是书的恐怖世纪。通常,书籍会遭遇两种形式的掩埋:外部审查与自我惰性——前者还能对后者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华氏451》中只有一本书可以合法存在,那便是负责放火烧书的消防队纪律手册。而创作者们一旦内心出现恐惧选择失声,也就意味着他们选择了失忆。

  然而,造化弄人,狠心的破坏总是会引向巨大的悖论:大众的注意力恰恰会被集中到那些试图隐藏的作品上。塔西佗写道,“下狠手的人只会自取其辱,让受罚的人载誉而归。”当奥维德用颠覆性的文学探索对抗欧洲的道德审查,控制的执念遭遇了第一次失败。当马西娅冒死藏下《编年史》,帝国的禁令弄巧成拙。齐默尔在几乎不认识荷尔德林的情况下,只因为喜欢他写的小说就愿意收留他,书成为两位陌生人之间延续了四十年的牢固纽带。而在斯大林铁腕统治时期,布雷德伯利的反乌托邦小说诞生,安娜·阿赫玛托娃则创作出令人心碎的长诗《安魂曲》。安娜一点点地写,她的十一位朋友一点点地背,为的是即便她遭遇不测,作品也能被留传下来。

  在历史上,书与记忆总是这样相互救助:文字保住了过去,记忆则保住了被遮蔽的书并重塑之。书的沉默就意味着记忆的沉默。只有各种不同的声音通过书页表明态度,相互反驳,死角才得以察觉,记忆才得以在书的一次又一次的毁灭重生中无限接近着真理。

  当人类所有经历与经验化为所谓“旧”记忆的同时,人类也永远正在感知、体验与生活,制造着“新”记忆。新记忆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记忆的消失,书籍的发展也总是新旧并存,就像今天的纸质书和电子书共存一样,新与旧的关系远比一眼看上去更加复杂。英语单词scroll意指“手写书卷”,今天则用于描述文本在电子设备中上下滚动屏幕,如同在使用古老的卷轴。

  博尔赫斯写道:“在人类所有的工具当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无疑是书,其他工具都是身体的延伸:显微镜、望远镜是视力的延伸;电话是声音的延伸;犁和剑是手臂的延伸。但书完全不同,它是记忆力与想象力的延伸。”诺兰执导的电影《记忆碎片》也间接道出了书的本质:它们是记忆的延伸。埋头看书意味着人类首次拥有了自己的平行世界。在默读时,我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交谈对象是只有自己才能看见的幽灵。这一刻,思想不再被监察,想象得以尽情舞蹈,记忆可以只在自己的头脑里自由创造,这几乎是超自然的奇迹。

  伊莲内还指出,经典作品也常常暗示着记忆的未来。卡尔维诺说,“经典永远有未尽之言”。我们总能发现写于许多个世纪前的文字依然是如今周围世界的真实写照。人类记忆的奇遇表现在“现在”与过去的某个时刻之间总是存在暗合,就像书里记录的各种鲜为人知的历史信源总是与具体的现实关切有着巧妙联系,那些了不起的幸存者们牵起了一根线,上面重复着我们的符号、想法与革命,就像本雅明心中所想的时间观念“永恒的现在”一样,未来竟然可以如此古老。

  几千年前的记忆能在那么多个水深火热里躲过无数浩劫留存至今,足以证明书籍值得敬畏。伊莲内试图在《书籍秘史》中记录下的,就是记忆——书籍拯救者们的故事,无论是被遗忘的男人,还是没有留下姓名的女人,他们经由自身的努力,让所有人都有机会触摸千年记忆,让身处未来的我们理解过去,这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革命性。

  记录与见证永远不是徒劳的。如果没有书,这个世界上所有好的事物都会湮没在遗忘中;如果没有书,人类的过去、此刻和未来将是一片空白,无可寻觅。

  《书籍秘史》读后感(五):热爱是最好的药!一个爱书人写给所有爱书人的情书,收藏

  宸妈坐标成都北门新都。这个自从我大学毕业就扎根在这里工作的小县城,有“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杨升庵故里,还有长江流域禅宗“四大丛林”中“上有文殊宝光,下游金山高旻”的宝光寺,这样浓烈的人文气息,却多年来一直没有让我满意的书店。

  桂湖公园

  新都的书店,多年来稍微丰富一点的只有两家,一家是老牌新华书店(现在叫新华文轩),另外一家叫新源书店。作为一个读书人,小县城的这两家书店谈不上现代书店的美学设计我可以忍受,可是我不能忍受的是时常有我想买的书却没有现货的情况——小县城太小,新书没有及时铺货跟上,买书的人太少是根本。

  有段时间为了解决读书的问题,我和儿子经常去图书馆,每次一借就是一个人的最大分量,那些书架是遇到的书,随手翻到觉得喜欢的,看到书名听过却没看过的,我们一一都借回家慢慢看。可是图书馆却存在一个问题,要查找某本书,极其不方便,明明电脑上查到了编码,却在书架上遍寻不着……

  成都方所

  逛太古里,其实大多数时候我都是直奔着方所去的——在方所,我和儿子各得其所,各自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书,我们母子两的很多假期都是在方所打发掉的。

  疫情影响了我们的日常活动,这几年外出时间明显减少,宅家的日子看书是最能打发时间的,于是我先是给家里几个大大小小添置了几个书架,后来还是觉得不实用,干脆将家里客厅沙发上的墙面做成了书架,这下终于完美解决了家里书的放置空间问题。

  几何书店

  也是在这两年,新都悄悄的出现了好几家不同的书店。苏宁广场的西西弗书店自开业以来一直爆满、悄悄开业的樊登书店、设计感跟上现代书店的新源书店分店,一家家的书店的出现让我惊喜,方便的同时,也让我相信:谁说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没有读书人了?

  爱书人自然是喜欢读书的,这个浮躁的现代社会,静下来读书更是我们读书人更应该时常谨记的。

  《书籍秘史》封面

  2022年荣获西班牙最高文学奖项国家散文奖的西班牙现象级口碑书《书籍秘史》,是我今年读到的一本绝对要排我读过的书前列的优质好书,难怪一经出版就在西班牙销售400000册,版权售出30多种语言!

  内页

  《书籍秘史》是一个爱书人写给所有爱书人的情书,更是一本好读的、深情讲述与书籍有关的传奇故事的、写书又不仅是书的历史书。

  作者伊莲内·巴列霍(Irene Vallejo)1979年生于西班牙萨拉戈萨,自小因迷恋希腊与罗马神话而研读古典语言学,后取得萨拉戈萨大学及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博士学位。曾获研究资助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多年来兼顾讲学、研究和写作,也为报纸杂志撰写专栏。著有数本小说、散文和童书。本书(《书籍秘史》)出版后获奖众多,极为畅销。

  这世界上,有人苟且的活着,有人却依靠着热爱活着。

  伊莲内是绝对的属于热爱而活。

  目录

  《书籍秘史》共有两个篇章:“希腊想象未来”和“条条大路通罗马”。仅从篇章名,我们就可以看出,从小迷恋希腊和罗马神话的伊莲内在这本关于书的历史书籍中,为我们呈现的是希腊和罗马时期的书的故事。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古欧洲的道路上,一群神秘的猎人在寻找一种无声的猎物——书。他们背负着埃及国王交付的秘密使命,要为他搜罗世界上所有的书,建造一座尽善尽美的图书馆。

  内页

  故事的讲述,从古代到现代,时间的长河里,历史背后隐藏的逻辑是什么?

  石器时代的那些壁画、涂鸦,考古时发掘出来的那些刻着符号的泥板,这些都是岁月的长河中人类文明的记录。

  文字发明以前,文明是如何传播的?现代的我们只能想象,那个靠口口相传的古老时代,也是人类发展史中漫长而黑暗的时期。

  内页

  再然后,符号、文字以及最初的书写载体开始出现,比如莎草纸,比如羊皮纸——让伊莲内迷恋的这些古老而珍贵的手卷,也对我有着致命的吸引。

  即将远征的亚历山大大帝梦到一片美丽的沙滩,那是他梦中受到指引的地方,醒来后他用面粉画出了城市的规划,交代给了执行长官,然后,他出门远征,却再也没有回来——那片梦到的美丽沙滩,到了托勒密这一世后,一直持续了几世,终于全世界搜罗到了无数的书稿,建成了彼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图书馆亚历山大港图书馆。

  内页

  亚历山大港图书馆,汇集了彼时最聪明的学者们,他们被国王给予了无数特权,他们只需要安心学问。

  这是学者们无比荣耀的一个时期,这也是大师频出的一个时期,这更是后世的我们无比怀念的一个时期:欧几里得、斯特拉图、阿里斯塔克、埃拉托色尼、希罗菲卢斯、阿基米德……

  彼时的亚历山大灯塔,在许多个世纪里都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一,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科学黄金时代的象征。

  内页

  再然后,战乱,这个历史中似乎永远无法回避的角色。

  有尊重科学,爱惜书籍的国王,就有对待书籍不屑一顾的国王。

  战乱中避难者们躲藏在图书馆中烧火取暖,那些曾经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才汇集到此处的书卷呀,也许冥冥之中的宿命就是成为寒冷中的这一点热量温暖避难者们?

  内页

  《书籍秘史》是一本文字优美出众到让人看着看着就会深陷其中的历史散文,无数的书的故事像极了一部部悬疑剧,历史中那些因为书而发生的动人故事,不论是图书管理员,还是流动书商,或者是辛苦劳作的抄书人,甚至比主人有文化的陪读奴隶……每一个故事都被伊莲内写成了迷你剧,真的是一个爱书人才能如此深情的对同样爱书的人表达如此多的深情……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说:“我深信读过本书的读者,来世仍会继续阅读此书!”。

  内页

  是的,互联网时代,纸质书还有未来吗?有的,我和伊莲内一样坚定的认为,越是新近诞生的物品,寿命往往越短暂。而已历经千年的书籍,可能还有漫长的生命。

  这本《书籍秘史》请允许我收入家庭藏书,典藏!我是宸妈,2021年读书247本、一周至少读4本书的读书人。关注青少年教养和自我终身学习,分享我的读书、教育和心理知识。喜欢我的原创文字欢迎关注、点赞、转发和评论!转载请联系本人,谢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