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尼亚舅舅》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万尼亚舅舅》读后感摘抄

2022-05-04 00:2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尼亚舅舅》读后感摘抄

  《万尼亚舅舅》是一本由契诃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400,页数: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尼亚舅舅》精选点评:

  ●Preparing for 120728's play

  ●初看实在看不下去.尤其是俄国人暴长的名字颇有插科打诨的感觉.大段台词不动作不冲突.虽说是其高明的表现但读来实在没乐趣联想不能啊是不是.

  ●被浪费掉的人生

  ●我们要继续活下去,万尼亚舅舅,我们来日还有很长、很长一段单调的昼夜;我们要耐心地忍受行将封来的种种考验。我们要为别人一直工作到我们老年,等到我们的岁月一旦终了,我们要毫无怨言地死去,我们要在另一个世界里说,我们受过一辈子的苦,我们流过一辈子的泪,我们一辈子过的都是漫长的辛酸岁月,那么上帝自然会怜悯我们的,到了那个时候,舅舅,我的亲爱的舅舅啊,我们就会看见光辉灿烂的、满是快乐和美丽的生活了,我们就会幸福了,我们就会带着一副感动的笑容,来回忆今天的这些不幸了,我们也就会终于尝到休息的滋味了。我这样相信……我们终于会休息下来的

  ●二十五年来,他讲这个,写那个,不过是一些聪明的人早已知道,愚蠢的人毫无兴趣的东西

  ●我们受过苦,上帝会怜悯我们,然后我们会得到休息的。

  ●下层人的惨痛 是生活让他们相信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 最后在他们面前粉碎

  ●思考的人可能会是痛苦的,但依然要思考

  ●大学时没好好上的戏剧课

  ●都跪下来叫契诃夫爸爸!

  《万尼亚舅舅》读后感(一):过去的死与未来的生

  万尼亚舅舅为过去不值一顾的生活感到愧疚(更好的词可以是“憾恨”),那过往支撑他持续劳作与安心休憩的东西,如今已经坍塌下来,可它却从未真正地成为过去——如果能够真正“过去”那就好了,“我真恨不得能够改一个样子来过我的余年哪!我真恨不得能够在一个温和的清晨,一醒,就觉得自己已经过起一种新生活来了……告诉我告诉我,我怎样才能做到呢?……从哪里入手呢?……”这毁灭了的鬼魅继续渗入当下、未来,人类无论如何是摆脱不了过去了,过去紧紧地盯住未来,就像未来的死亡紧紧地盯住我们。这是人类永恒的困境,是永远褪不下去的幕布,是一条不断流淌的黑河。

  契诃夫不是悲观的,生的力量通过一位相貌丑陋的少女索尼雅来显现它的存在,“我们要继续活下去,万尼亚舅舅,我们来日还有很长、很长一串单调的昼夜;我们要耐心地忍受行将封来的种种考验。……我们会休息下来的!我们会听见天使的声音,会看得见整个洒满了钻石的天堂……”索尼雅劝说舅舅,要辛勤地工作、耐心地等待、虔诚地相信,而我相信这就是那股摧枯拉朽的力量。

  《万尼亚舅舅》读后感(二):无知、没有追求的人都喜欢用自己那一套高大上的理论来成就自私的人的舒适人生

  看完一整本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标题这句话。不知是否你和我有一样的感触。

  读完之后感觉无疑是一群无知的人用自己那套说辞来说服自己为自私的人提供舒适的生活。 我所说的无知的人有:万尼亚、索菲娅、叶列娜、沃伊尼卡娅、 而自私的人自然是:谢列勃里雅科夫 面对谢列勃里雅科夫这个装有才气有问文学的教授,他们都被蒙骗了。对他十分崇拜,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青春年华也要供养这个人。这里我指的就是万尼亚。激起万尼亚对这个假教授最终愤怒的是看到了医生阿斯特罗夫亲吻了假教授的再任年轻妻子,也是自己深爱的女人。他的爱情破灭了 ,一个中年的男子迟来的爱情在那一瞬间破灭,由此激起了对谢列勃里雅科夫的愤怒。为何这么一个虚伪自私的老头可以娶到自己心爱的女子?为何他可以做到如此自私?而我却一辈子守在这庄园里替他辛劳经营,自己却什么也没有。万尼亚陷入了无限的悲痛中,他无法接受这么多年来他牺牲了一切支持的竟然是这么一个无情无意、虚情假意的人。 也许万尼亚是还是幸运的,他最后看清了谢勃里雅科夫。而他的妈妈,谢勃利雅科夫的岳母(前妻的),依旧深深地崇拜着这个“学问高深”的女婿。

  最可怜的莫过于是叶列娜。这个把崇拜当做爱情的女孩,把自己的青春葬送在一个年老的自私老头身上。而且他压根不值得她的崇拜。这有种我觉得像变相“诱奸”的意味。可怜的叶列娜也没打算结束这段婚姻,而是整日无所事事的忧愁度过。

  《万尼亚舅舅》读后感(三):《万尼亚舅舅》生活叫你们不满意吗

  继最喜欢作为小说家的契诃夫《渴睡》后,我要把作为戏剧家的契诃夫之我最喜爱作品的冠冕颁给《万尼亚舅舅》。昨天正好看罗曼·波兰斯基在回忆录里讲,在他电影启蒙期时就非常喜爱《公民凯恩》和《罗生门》,因为它们提出并证明了真理的相对性,并紧接着认为只有电影能够做到这一点。我敏感的注意到“只有”这个词,开始做反向思考。我没有找到具体的反例,但在阅读《万尼亚舅舅》的某个片段时,我有过类似的思考——在万尼亚舅舅眼中,教授谢列勃里雅科夫十分虚伪,他讲了25年艺术,实则一点也不懂艺术,可以说足足说了25年废话,以捡拾别人思想的琐碎来装腔作势,还要摆出一副著名教授的架子,生活能力为零,必须依靠妻子、旁人的金钱供养与日常服侍才能够生活下去。但紧接着在旁人问万尼亚舅舅说这些是否出于嫉妒时,他也表示肯定。随后在另一幕中,教授谢列勃里雅科夫的自白中,他坦言自己为科学为艺术奉献了一生,从一个神父助理的儿子,通过不断的努力而最终成为一个有地位,有名声的教授,并先后获得两位出身优越,又漂亮的年轻妻子的喜爱。如果我没有再紧接着往下读,我想我也会模糊,教授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并想知道在戏剧舞台上能否实现这种“真理具有相对性”的实践?

  但我认为我产生这种想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契诃夫剧作本身特点使然(在我被《海鸥》折磨得想哭的那几天怎么会知道,我也会有如此喜爱契诃夫的一天呢)。为了展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永恒隔阂,契诃夫戏剧中人物们的台词,不仅对白独白化以应戏剧散文化,而且常常驴唇不对马嘴,自说自话,以及极为主观情绪。教授谢列勃里雅科夫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可能没有万尼亚舅舅口中那样恶劣不堪,但也没有自己口中那样高尚道德,他也许有认真努力的一面,但也有虚伪自私的一面。人是复杂的,就像万尼亚舅舅做了教授谢列勃里雅科夫二十五年的信徒,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坚持把钱供养给教授,帮他打理产业,读遍乃至背诵他的作品,直到教授退休,偶像形象崩塌,他才发现教授原来也不过是个最平庸不过的一介平庸的人。作为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万尼亚舅舅迎来的可谓是毁灭性的打击,从戏剧一开场就陷入对往日时光皆为浪费的愤恨,对教授的怨恨,以及对自己的恼恨。这一方面让我思考,是否万尼亚舅舅作为知识分子仍然不够精神独立,心性其实是懦弱,不然为何自己不去成为自己理想中的知识分子,而要缩在教授身后呢?另一方面我也认为,教授并非完全不懂艺术,只是他懂的,他借以成为教授的,是老一套的那些东西。在新旧时代的碰撞中,万尼亚舅舅慢慢接受了新的思想、观点,他洞见了过去的腐朽。所以站在万尼亚舅舅的角度,教授就像是过去的他自己,是他自己身上受旧思想影响、成长的那个自己,当他逐渐意识到新的这些才是真理后,展开了对过去,对旧有的批判。所以才有万尼亚舅舅竟想要向教授开枪,一枪没命中还要开第二枪,这恰恰是他与过去的自己彻底划清界限的方式。但作为在时间上连续的人,现在、未来均与过去息息相关,万尼亚舅舅无法忍受将要年过半百,却发现前半生陡然失去意义的虚无,他也无法彻底地与其划清界限,一方面他不能,另一方面他也不敢,于是只有痛苦的想要以忙碌来忘记这份虚无——这还很像我们当代的一种普遍心态。

  虽然题为“万尼亚舅舅”但剧中似乎代表作者意志的医生阿斯特洛夫更为吸引人注意。要知道契诃夫也曾为医生(以前学契诃夫小说的时候好像就老拿他和鲁迅作比较),在剧中阿斯特洛夫作为乡村医生,常年游走在治病救人第一线,除了被拉到这里又拉到那里行医,他还有一大爱好就是种树,一棵一棵的种。这样的生活他过了十几年,但是由此而衍生的问题也在他心上烙印地越来越深。一方面他通过行医,的确治好了许多人身体上的病,可他更看见了他们灵魂上的病无药可医,看到他们的愚昧、无知、粗俗,而稍有知识的人就开始卖弄起来,更加肤浅。为数不多的有一定思想深度的,又总是显得有精神疾病般,我认为这恰恰反映并非知识让他们不堪重负,而是整个社会环境,让有知识的人也只能陷入虚无与沉闷的绝望之中(这也很可能是我们传统文化里总是认为说,看书能看出病来的实指,因为尤其对我们的文化背景讲,很难有出路)。另一方面他坚持种树,然十分孤独,也无法改变什么,他的确关注到了生态环境以及环境与人的关系,可是没有人响应他,环境仍然在一天一天的恶化,教授等人甚至还要砍来做燃料,建木棚子,就连他欣赏的甚至也有些欣赏他的叶琳娜也对这些话题漠不关心,不认为有什么值得重视的。这些种种,都让阿斯特洛夫那颗本身敏感有理想的心一天天暗淡下去,也开始被庸俗磨损——他爱教授年轻的妻子叶琳娜,却陷入矛盾中。他痛苦并非因为自己爱上一个有夫之妇,而是因为他一面不由自主地为叶琳娜令人心动的美貌而吸引,却一面看到叶琳娜美貌之下没有一个坚定的精神追求,而显得懒散和庸俗并有愈发庸俗的危险。这让他一面为自己痛苦,一面为叶琳娜感到痛苦。

  而叶琳娜呢?她此时才27岁,正年轻,出身优越,美丽,毕业于音乐学院,本该是多么富有活力、激情乃至创造力的年纪,可是她却要守着几乎快入土的老教授。她也像万尼亚舅舅一样,曾经为一个教授谢列勃里雅科夫的假象而吸引和爱慕,当她结婚后才发现,那是一场幻梦,这让她备受打击,从此日复一日的懒散、堕落下去。她明明极为聪慧,有着洞察诸事的眼睛,知道什么人如医生阿斯特洛夫是真正珍贵的,也能够看清其并不爱教授女儿玛丽雅的事实,但她没有生活目标,没有理想追求,只是守着过去,等待衰老,为了信守作为忠诚妻子的道德规范,而扑灭自己于无意中对阿斯特洛夫产生的感情。

  剧作还有一点很有意思是,在大前半部分,明里暗里我们都能看出来这个庄园里每个人虽然都有着超越普通关系的亲密关系乃至血缘关系,但他们互相之间都充满矛盾,甚至愤怒,尤其是围绕老教授谢列勃里雅科夫。可是当老教授和新妻子叶琳娜决定要离开时,整个家庭又变得异常和睦,甚至忧伤的、不舍的进行告别。这让我觉得很荒诞,可是偏偏又的确是我们生活中的体验——我不止一次听身边人说起过类似的情绪,如何如何与长辈、亲友有着矛盾乃至激烈矛盾,却又如何如何还是不舍得离开。也很像分手时,爱是真的爱,不爱也是真的不爱。也就是说我不认为这份分别的忧伤是虚假的。

  剧作结尾是万尼亚舅舅和玛丽雅的独白,万尼亚舅舅虽然与教授重归于好,但内心的虚无却无法填补。玛丽雅既是安慰他,也是对自己,对所有人说,未来总会有希望的,也许我们还看不到,但还是有的。我们起码要学会忍耐——很多人说这其实更像是一种宗教情绪,也不知是令人燃起了一点希望,一点斗志,还是使人更加堕入无望之中。但我自己本身和玛丽雅还是很有共鸣的。

  我确实没有信仰,但不知怎地,宗教情绪很浓,总不能归于我是射手座的缘故吧,自己也在思索这件事,一方面幼年面对妈妈的去世,我认为存在某个“上帝”以此作为惩罚,是我的错导致,这是一点。另一方面,我也试图自杀,但总觉得不甘心,面对很备受折磨,总是面对周围人的嘲笑的环境,自我的压抑、痛苦,找不到出口,和总是为自己的古怪碰壁,我发现了忍耐的重要性——那真是很漫长的计数器,一日日,日子就差掰成一分一秒的过。而比忍耐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找到希望,找到光亮,哪怕是假的,也要信以为真的力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