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父亲》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父亲》读后感100字

2022-05-09 00:1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父亲》读后感100字

  《父亲》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亲》读后感(一):中国式父亲大抵如此

  小时候看电视只顾看剧情,只会惦记荧屏里的小人儿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却从不关注电视背后创作者的名字。 若不是今年《人世间》大火,可能很多人已经渐渐遗忘那段被有意无意忽略掉的历史。若不是看了《人世间》原作者的作品名单,完全没想到原来当年风靡的知青电视剧里,有一部《年轮》也是梁晓声老师的作品。 《父亲》这本书是梁晓声的中篇小说集,集结有《父亲》、《北方的森林》、《钳工王》、《军鸽》、《带锁的日记》、《冰坝》。有叙述老一辈农转非的新一代工人,出卖体力辛苦养家的父亲故事;有讲述北方林场的老教授遇见反叛少年,亲近感化少年,令少年心灵重生的故事;还有刻画工人阶级经历改革开放之后,不得不面对下岗大潮的伤与痛故事;还有带着善意的人们,为了隐瞒儿子离世,找人扮演儿子欺骗远归的父亲,为了成全他人的善意假装全然不知的父亲,一段善意的谎言故事。 所有的故事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但也是那一代人亲眼见证的过去。所有过去发生必有痕,不是随便谁可以轻易擦去的,感谢有这些愿意把自己见证过的苦痛从记忆深处掏出来展示给世人的作者们,让后辈们重新了解那段渐渐被时光掩埋的时光。 关于《父亲》,梁老师的文字温婉自然,就像一个稍年长的大哥在家里唠家常一般,把自己和父亲的故事说给你听。如同一开头梁老师说的,写下这个关于自己父亲的故事是为了纪念那个农转工的父亲,那个为了供养全家省吃俭用的父亲;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儿子记住,父亲的父亲不是他所见到的背脊已被压弯的的老头,而是脊梁已无力仍然要扛起所有的老头。 作品来源于生活,是老生常谈的话语,也是常用常新的真理吧。不知道是不是梁老师的每部作品中的父亲都带有一丝自己生活中的影子,都是很传统的父亲形象,严厉、一丝不苟,从不轻易表达自己内心的喜乐,即使被所有人都看出内心的波动,表面上还是要云淡风轻、波澜不惊。 这几乎也是大多数中国式父亲的形象,父亲的爱复杂而深沉,每一个人都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父亲的影子。

  《父亲》读后感(二):父亲,是时代的巨人!

  2022年,一部国产剧《人世间》在影视圈火爆起来,主要以周家人的视角讲述了国内五十多年的时代变迁,改革开放、社会发展、人文思想、市井文化等因素展现的淋漓尽致,是一部场景宏大的作品。

  不得不提起这部剧的原著同名小说《人世间》的作者梁晓声先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涵盖广泛,更是见证了新中国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文化传承,并且行文细腻,透彻社会现实,针砭时弊,创作风格独树一帜。

  近日,读了他的短篇小说合集《父亲》,看着书中那几十年前的时代,感到陌生,但又感到真实,感受到时代的蹉跎岁月,还能感受到命运的坎坷崎岖。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无论怎样都会咬紧牙关支撑下去,但是没有文化的父亲,也有着倔强的性格和暴躁的脾气,也许是生活太过压抑,也许是压力太过猛烈,从小梁晓声和母亲以及兄弟姐妹们都默默的承受着父亲的一切,虽有意识甚至是言语上的反抗,但总归承受了时代的痛苦。

  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生了很多事情,哥哥疯了,妹妹需要工作,三弟的腿也受伤了,父亲沉默不语,是认命?还是妥协?父亲心理的想法从未吐露,也许是不善于表达,但家里氛围沉闷,梁晓声能感受到那种命运的磨难。

  因为老家实在住不开,父亲来到北京,结婚生子之后的梁晓声跟父亲同住了一段时间,多年未见的父亲很少言语,但却把力所能及的活全都做了,并且还将生活大院里一些公众场合的卫生清理的干干净净,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一时间,梁晓声意识到,父亲依然是那个父亲,那个埋头苦干的老人。

  对于时代而言,意识形态的发展非常重要,但因为父亲那个时代实在苦于文化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奢侈,多次尝试,误会加认知的不同总是导致不欢而散,而与父亲同住的这段时间,也是两个人彼此了解,消除隔阂的一段人生重要时刻,对梁晓声而言,这是一段无比珍贵的经历。

  这部短篇小说写的非常细腻,父亲的一切都在他的心理,矛盾、误解、冲突、情绪、感恩都相互交织在一起,时代不同造就的心理差异让几十年的时间充满了各种人生羁绊,但同时也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这部名为《父亲》的短篇小说合集,另外还包括《北方的森林》《钳工王》《军鸽》《带锁的日记》《冰坝》等五部短篇小说,同样非常精彩。

  《父亲》读后感(三):从一场讲座谈起

  本书除了《父亲》,还收录了《北方的森林》、《钳工王》、《冰坝》等几个短篇。说起作者梁晓声,可能今年有很多读者会关注。因为电视剧《人世间》太火了,让年轻人或者更多的是我这样的中年读者重新阅读了梁晓声。

  对我而言,虽不是因为看电视剧才知道梁晓声,但也没啥可骄傲的。去年在一个书店里听了场讲座,主讲人是梁晓声。在之前,因为我不阅读知青文学或国内老一代人的作品。所以并不了解。我就在现场安静地听着。

  然后知道了梁晓声是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讲座上他直言想通过作品,让世人看到他那代人的优点,而不仅仅是那个十年。听这位1949年出生的老人带来的时代故事,既触及了我的知识盲点,也让我对那个年代产生了兴趣。

  他先讲了插队时的故事。还谦逊地说,自己的作品代表不了所有知青的情况。因为他所在的北大荒情况特殊,当地几乎都是转业官兵,再有少量原本的猎户等。城市里吃不上的馒头,在农场可以天天吃,他称自己是知青中的贵族。

  谈起写作,他则说最初只是工作之余的兴趣。而当哈尔滨的期刊来约稿时,他觉得要充分表现自己,结果用力过猛。使最初的小说中,有大量的显摆。潜意识里想让读者阅读时,了解到这个作者看过很多书,知道莎士比亚,还懂绘画。

  再就还说到,笔下的人物不能和作者过于分裂。我想,梁老师的意思应该是虽然小说里会有千人千面,但整体表达的思想要是正向的。为此,他举了当时同在北大荒插队的作家,肖复兴的例子。

  当时有户人家,人们冲进去批斗这家里的男人和女人。批斗中,他们的女儿回来了,站在门口。肖复兴注意到了,就带着小姑娘去其他地方晃悠。等批斗结束后,才回来。

  梁老师讲,这里面没有爱情成份。肖复兴之前和这小姑娘没有交集,之后也没有。完全是因为善意,不想让小姑娘看到父母被批斗。

  梁老师还提及了自己为了保护一个因为受伤而私自回了趟家的青年,而被派去了木材厂干活,他说这是无怨无悔的。而在插队期间回到他成长的哈尔滨时,他看到他的语文老师被剃了鬼头,在默默地打扫着厕所。他退了一步,给老师鞠了一躬。

  在我所听的众多讲座及吃饭撸串时接触过的一些作家中。这还真是第一个谈做人的作家。而我其实也有觉得作品和作者是不可完全分割的。因而会看不上一些人的作品,哪怕他们自身很有名望或作品很畅销。最多也只能欣赏那类人的写作能力罢了。

  最后,在帮朋友带本签名书时,自己也买了本。周围聚集的一些老书迷们看着我很感慨,有个大爷说道,“这年轻人能爱看这书不容易。”还主动要拿我手机,帮我和梁老师拍合影。

  因为有两本书的签字时间,加上梁老师写字很认真。我就顺嘴说自己也想当作家,先多看些书,学习学习。有时候觉得,都三十岁的人了,是羞于和别人谈梦想的。但在梁老师面前,我乐得像个孩子一般,也就忘记了羞愧。

  当时自然也有讲他创作的很多作品的背景,其中就有《父亲》。但他是先写了本《母亲》,如今《母亲》有选段进入小学生的语文课文。我想大部分作者都是先写母亲再写父亲,相较于母爱,父爱要更加复杂,也很难描述。本书开篇就表明父亲是严厉的一家之主,绝对的权威。同时全家人又都在“吃”父亲,父亲毫无抱怨撑起整个家。我想,一个有权威的人却要当牛做马,这很矛盾吧。这也更凸显了父爱的伟大。

  《父亲》读后感(四):比《人世间》更动容的深情:读懂父亲的爱,就读懂了人生

  小时候,父亲在我的心目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绝对权威,靠出卖体力供我吃穿的人,恩人,令我惧怕的人。

  读到梁晓声的《父亲》,以为是一篇写和父亲深情的故事,然而下一段文字,却让我读到了悲伤。

  父亲板起脸,母亲和我们弟兄四个,就忐忑不安,如对大风暴有感应的鸟儿。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家庭氛围内长大的孩子,有多么的小心翼翼,生活得多么压抑。

  父亲是一个刚强的山东汉子,不抱怨生活,不求助别人,不叹气,但对孩子们也没有什么温柔的爱。

  对于孩子的教育他很简单粗暴,梁晓声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刚穿上一件新衣服,却被一个调皮的孩子用玻璃划破个口子。

  父亲看到后一点都不听解释,直接狠狠打了梁晓声一耳光,他很委屈,却不敢解释,更不敢哭,但心里却是委屈极了,三天都没说出一句话。

  父亲毫无察觉,但梁晓声却在第四天说话结巴了,过了几年才慢慢矫正过来口吃,没有人知道他的口吃是因为被父亲打了一巴掌后落下的。

  很悲伤的童年,很不美好的回忆。童年和成年后的梁晓声对父亲更多的是怨恨,他恨父亲的武断与霸道,更恨父亲粗暴和愚昧,让姐姐丧了命,让哥哥精神出了问题。

  很多年他都无法理解父亲,也无法谅解父亲的固执带给家庭的压抑。

  梁晓声的哥哥考上了大学,父亲却阻止他上学,母亲和哥哥瞒着父亲去上学,父亲知道后特别生气写了一封信:

  老大,你太自私了!你心中根本没有父母,根本没有弟弟妹妹,你只想到你自己,你一心奔你的前程吧。就算我白养大了你!就算我没你这个儿子!有朝一日你当了工程师!我也再不会认你这个儿子!

  在父亲给儿子的信里,我们看出了他的愤怒。除了贫穷,更是因为儿子忤逆了自己的心意后的愤恨。

  对于父亲来说,他没有什么本事,全靠下苦力来养活一家人,他常说:我们臭苦力的。对那些不靠力气吃饭的人则很不屑地说:吃轻巧饭的。

  不被父亲祝愿的大哥在大一有了精神病,而梁晓声受哥哥的影响,即便有两次上大学的机会也任错过。

  直到他25岁时,第三次拥有上大学的机会,梁晓声忐忑地让父亲寄来200元钱,还告诉父亲这是他最后一次能上大学的机会。

  父亲没快汇过来了钱,还说:不够,就来电。

  梁晓声缓缓在雨中走着,浮现着父亲工友的话:梁师傅真不容易呀,一个人要养活你们这么一大家人人!他节俭得很呢,一块臭豆腐吃三顿,连盘炒菜都舍不得买。

  为了省路费,父亲很少回家,一般最多三年回一次,而梁晓声同样为了省路费,也同样三年没有回过一次家。

  这就样梁晓声十年与父亲没有见过,其感情的生疏与别扭可想而知。他终于在城市中有了新生活,而父亲却早已老得干不动了。

  这时的父亲因为家里人口太多,没地方住,就来到了梁晓声家中,看着儿子十几平方的房子,觉得儿子很有出息,也很骄傲。

  此时父亲也再也没有年轻时的跋扈与霸道,对孩子们说句话都小心翼翼,生怕惹孩子不高兴。

  在儿子家里,父亲有活争着干,像一个老仆役一样,勤勤恳恳,一声不吭。但梁晓声每天都在忙,很少跟父亲搭话。

  父亲对他很失望,他觉得儿子瞧不起他,他想对父亲说:原谅我,爸爸,我不是故意的。但终究是一句话都没说。

  隔了一天,梁晓声从朋友家回家的时候,发现父亲已经回老家了,临走前他一句话都没留下来。

  他冲到站台,只见列车刚刚开动,默默对父亲说:爸爸,爸爸,我爱你。我永远不忘我是你的儿子,永远不耻是你的儿子。

  梁晓声没有写之后与父亲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但随着列车的走远,他内心与父亲几十年的隔阂也完成了和解。

  当他懂得了父亲的不容易,也就懂得了父亲在当时,在能力范围内,已经把最好的一切赋予了子女。

  梁晓声的《父亲》用着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他与父亲的误解、隔阂、尴尬相处以及最终和解。这本让我感动得流泪的书,也推荐给你

  苦难是生活的底色,但爱却是苦难生活中的一抹温情,即便生活将我们撕成碎片,即便生活让我们陷入巨大的悲伤,而理解和宽容,爱与和解是人间的另一缕阳光,从我们的心灵照耀出来。

  这是对生活的察觉,也是对生命的感动,更是对爱的诠释。

  《父亲》读后感(五):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一个方向,为你扛起所有

  2022年《人世间》电视剧热播,在这部剧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小人物在面对跌宕起伏的生活时所呈现出来的责任与担当,在爱与抉择间感受着人物的深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随着电视剧热播,很多观众注意到梁晓声这个名字,随之而来他的作品也被大众所热捧。 比如《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返城年代》《年轮》《知青》《父亲》《母亲》等等。

  近日,在梁晓声《父亲》这篇小说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既严肃又碍于面子不善于沟通的父亲。

  01父亲是一座山,也是一面镜子

  梁晓声出生于哈尔滨一个工人阶级家庭,父亲从山东来到哈尔滨,靠出卖体力养活一家五口人,也是最严厉的一家之主。

  梁晓声在上小学二年级时,新买的衣服被同学不小心划破了一个口子,父亲二话不说就一个巴掌上来。从那以后,梁晓声三天不跟父亲说话,幼小的心灵开始抵触父亲。

  那个年代生活的困苦加之四个兄弟年纪尚幼,父母亲俩人,一在外忙着挣钱,一个在内忙着照顾孩子,无暇顾及其它,即使三天没出一句话的梁晓声,也没有被父母亲甚至是兄妹发现。

  后来,在一次公开课上,老师请梁晓声上来读课文,梁晓声却一直不开口,最后哇啦一场哭了起来,变成了结巴,直到初中才矫正过来。

  父亲对孩子严厉的要求让梁晓声的童年增添了一抹色彩,那是一个关于不被重视,不被原谅,渴望爱和尊重的孩子内心最深层次的呼唤——父亲你要尊重和理解我。

  在《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中有一句这样的话:内在关系模式就是一个人的命运,那么,做父母的和孩子构建一个平等而相互尊重的关系模式,这该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甚至很多时候是渴望家里人给自己带去一份信任和安全感,然而父亲在梁晓声的童年生活留给他的只有无尽的恐惧和生活留给他们一家的辛酸、苦楚。

  当一个孩子不被父亲所重视时,他的内心就会开始选择逃离爱和掌控。逃离父亲,逃离家乡,去掌控自己的人生。

  父亲是一座可能这辈子无人可以撼动的山,是每个孩子一生中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照射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深情。 02那个倔强的父亲,也有柔情的一面

  梁晓声的父亲特爱面子,凡事只想着靠自己解决,能不麻烦别人的坚决不麻烦。

  这让梁晓声的一家时常陷入生活的困境,比如妹妹出生,母亲生病没有奶水,只能到处借钱给妹妹买奶,为此父亲回来还时常责怪母亲花钱大。

  生活条件的困苦,让梁晓声知道要走出家乡,为自己将来谋划些什么,更为家里撑起一片天,为母亲减去生活的烦恼。

  然而在这两件事情之后,梁晓声开始懂得了父亲对这一家子的爱,对他的爱。

  第一件是,自己吃饭时父亲叫多盛一碗,吃了长力气,将来靠力气吃饭,对于年幼的梁晓声来说,自己的将来靠什么吃饭都不清楚,但他却感受到了父亲对他的关心和爱;

  第二件是,25岁那年,梁晓场争取到了第三次上大学的推荐,大胆地向父亲打了电报要了200元分成两份送到连长和指导员家,最终却迟迟未送出。

  在回去的路上听到父亲工友的一句话让他这一辈子都忘不掉。

  每个孩子从别人嘴里听到自己父亲最真实的状况时,内心都会动容的。原来自己的父亲是如此爱着这个家,爱着自己。

  特别是当已为人母的我看完这句时,内心特别地感同身受,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视自己的孩子为宝,只不过有些父亲不善于表达,有的父母被生活逼的蒙上了一层灰色的笼布,好似父母是这般的不亲近自己。但所有的父母都会倾尽所能为这个家,为孩子们搭起避风港。

  看完梁晓声的《父亲》,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父亲,马未都的父亲以及自己的父亲,那都是一个个不愿意表达却又无时无刻不关心自己的人哪。

  正如筷子兄弟在《父亲》这首里唱到的,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 把最好的给我。

  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为你扛起所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