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的问题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的问题读后感100字

2022-05-22 09: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的问题读后感100字

  《人的问题》是一本由[美] 托马斯·内格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页数:3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的问题》读后感(一):没人知道作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

  没人知道作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 在阅读了托马斯·内格尔的《人的问题》一书后,我陷入了混乱之中,在这篇《成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的论文里,我初次接触到了这个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却又相隔甚远的关于主观与客观的探讨。 内格尔从心灵哲学出发,指出了唯物主义解释心灵哲学,即“心-身问题”在大多数人的主观观念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即通过唯物主义类比/还原“心-身”关系是可行的。但内格尔认为:基于唯物主义去尝试阐述心-身的关系,这本身就是在这种片面认知上提出的问题。而心灵问题也应该有着其独特的还原/阐释的方式,唯物主义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心灵,但是也仅仅从其自认为相对客观的角度所解释的,这已经忽略了心灵的主观性。在这个问题上,内格尔提出了“蝙蝠论证”,来试图表达对于“解释心灵问题”这一行为的理解。 首先,内格尔认为,有意识经验是一个广泛的现象,虽然我们无法确定是否所有生物都具备意识经验,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意识经验存在于不同层次的动物活动之中。而这种不同层次的意识经验就是对于不同层次之间的局限性,因为我们无法成为蝙蝠,我们对于成为蝙蝠的假想是基于我们正常人类的意识经验,相对于我们正常人而言,一个盲人对于蝙蝠的理解一定是要比我们对于蝙蝠的理解更接近于蝙蝠,以此来思考,越脱离于我们的意识经验的对于蝙蝠的认知就越客观,每一个有机体的意识只能由有机体自己体验、观察和把握。内格尔将之称之为“经验的主观性”。这里说的经验我们一般理解为“直观”,即主体的直接的感受,未经逻辑、经验(一般意义的经验)、关系(社会的自然的关系)影响的,最纯粹直接的感受。以下都称为直观。作者的论点是目前不能理解或者解释心身的关系。理由是我们(人类这个物种)获得的直观感受是局限于人的生理局限性的,例举蝙蝠的直观感受在人的科学研究理解下不能还原蝙蝠的直观。这就像是庄子说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这让我想到了桑塔格的《反对阐释》,阐释变得没有了意义,即“它就在那里”,阐释这个概念就已经预设了本体存在解释,阐释已经变得唯心,而他者的存在是不应被我们批判的。再转过来思考,探讨“心灵问题”即“心-身”问题就是在试图解释唯心主义-唯物主义问题。而非水-H2O的问题。在基于唯物主义去探讨这个不唯物的东西的时候,怎么阐述都是失真的,阐述也变得主观了起来。倘若真要去探讨此问题,那唯有寻找到一个更客观的角度,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点。而目前我们还做不到。

  《人的问题》读后感(二):没人知道作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

  没人知道作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 在阅读了托马斯·内格尔的《人的问题》一书后,我陷入了混乱之中,在这篇《成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的论文里,我初次接触到了这个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却又相隔甚远的关于主观与客观的探讨。 内格尔从心灵哲学出发,指出了唯物主义解释心灵哲学,即“心-身问题”在大多数人的主观观念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即通过唯物主义类比/还原“心-身”关系是可行的。但内格尔认为:基于唯物主义去尝试阐述心-身的关系,这本身就是在这种片面认知上提出的问题。而心灵问题也应该有着其独特的还原/阐释的方式,唯物主义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心灵,但是也仅仅从其自认为相对客观的角度所解释的,这已经忽略了心灵的主观性。在这个问题上,内格尔提出了“蝙蝠论证”,来试图表达对于“解释心灵问题”这一行为的理解。 首先,内格尔认为,有意识经验是一个广泛的现象,虽然我们无法确定是否所有生物都具备意识经验,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意识经验存在于不同层次的动物活动之中。而这种不同层次的意识经验就是对于不同层次之间的局限性,因为我们无法成为蝙蝠,我们对于成为蝙蝠的假想是基于我们正常人类的意识经验,相对于我们正常人而言,一个盲人对于蝙蝠的理解一定是要比我们对于蝙蝠的理解更接近于蝙蝠,以此来思考,越脱离于我们的意识经验的对于蝙蝠的认知就越客观,每一个有机体的意识只能由有机体自己体验、观察和把握。内格尔将之称之为“经验的主观性”。这里说的经验我们一般理解为“直观”,即主体的直接的感受,未经逻辑、经验(一般意义的经验)、关系(社会的自然的关系)影响的,最纯粹直接的感受。以下都称为直观。作者的论点是目前不能理解或者解释心身的关系。理由是我们(人类这个物种)获得的直观感受是局限于人的生理局限性的,例举蝙蝠的直观感受在人的科学研究理解下不能还原蝙蝠的直观。这就像是庄子说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这让我想到了桑塔格的《反对阐释》,阐释变得没有了意义,即“它就在那里”,阐释这个概念就已经预设了本体存在解释,阐释已经变得唯心,而他者的存在是不应被我们批判的。再转过来思考,探讨“心灵问题”即“心-身”问题就是在试图解释唯心主义-唯物主义问题。而非水-H2O的问题。在基于唯物主义去探讨这个不唯物的东西的时候,怎么阐述都是失真的,阐述也变得主观了起来。倘若真要去探讨此问题,那唯有寻找到一个更客观的角度,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点。而目前我们还做不到。

  《人的问题》读后感(三):克服人生的荒谬

  托马斯-内格尔高估了人出生的偶然性、生活的荒谬性和死亡的虚无性,得出人生归根到底毫无意义的结论,不自觉地陷入了个人主义、科学主义和过分客观化困境,透露出从内在观点看来的悲观主义色彩。从外在观点看来的人生的荒谬性和死亡的虚无性,是一种过渡客观化的产物,应当加以限制。

  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客观化过程,只有站在客观的立场才能摆脱主观的偏狭,形成对世界和我们自身的正确理解,这是近代以来哲学界和科学界的一个基本共识。从出生、活着到死亡,构成人生三部曲,也构成了哲学家们探寻人生意义的三个着眼点。

  以最大程度的超然立场考察我们的人生观,由于个体所处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所带来的影响,更加使得我们试图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人生。对柏拉图来说,不仅灵魂居住在身体内,而且意味着身体的需要侵犯并损害了灵魂,并用其最基础部分的支配即欲望的支配来威胁它。对老子来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我所以有患得患失的大忧患 , 是因为只顾自身私念 , 如果我不顾自身私念 , 还会有什么忧患呢?)所以道家要追求对肉体的超越。尼采则持一种相反的看法,他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客观性概念是对个体自由意志的一种压抑。而内格尔本人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内在的观点而流露出虚无主义的倾向,另一方面由于过于强调外在的观点而流露出怀疑论倾向。对特殊之物的非自我中心是尊重。从而形成一种关于人生意义的恰当态度:我们离开不客观视角,因为客观视角使人类理智的体现,有助于我们克服自我的偏狭和怀疑论倾向;我们也离不开内在的视角,因为我们没有必要离开它,也不可能离开它。结合着两种手段之一是道德。

  第一种主张(儒家式的),及人生的意义依赖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根据这种观点,人生的意义寄托在比自己范围要广得多的群体身上。内格尔对此采取了无穷倒退式的反驳。他说,如果个体的人生意义取决于群体,那么群体的人生意义取决于什么呢?如果是取决于范围更大的群体,那么这个范围更大的群体的人生意义取决于什么呢?显然,这种辩护会陷入无穷倒退的境地,因此是不成立的。

  第二种主张是(基督式的),人生的意义来自于上帝意图的实现,而上帝的存在保证了人生是有意义的。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具体事情都可以是有意义的,但作为整体的生活却似乎没有意义。从时间和空间的大尺度上看,人生在客观上是没有意义的。然后人们偏偏特别在乎自己的人生,指望通过建功立业或是名留青史来克服人生的无意义性,这就有点荒谬了。所以内格尔说“也许人生不仅毫无意义,还是一出荒诞剧。”

  而这种观点源自于一种个人主义,他试图要在个人身上找到其生命的完整意义所在;个体的人生意义可以与主体性和个体所在的社会共同体乃至语言实践相分离,而这同样是不可能的。人类从来都是一种社会性存在,抛开群体和社会来谈个人的人生意义,这本身并不是一种正确的态度。我们不能能在地址和摆脱人生意义的纯粹个人视角、强调人生意义的个体化和客观化视角时,忽略人生意义的社会化和主体间视角。

  一个有此人的世界与一个无此人的世界之间存在一种也许是微不足道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仍然不可忽视。“我”的确不会像错过一场总要回忆那样错过这个世界。“我”甚至无法想象一个错过世界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只有当我们将自己置身于其中的世界作为一种现实性时,才能进一步思考生活的可能性问题。

  亚里士多德幸福的伦理学就是所有日常追求的终极归宿。他的幸福理论,是对人生荒谬性的超越,最终目标是幸福。幸福是自足的,并不依赖与永恒的时间尺度,而不像内格尔所说的“从永恒的形式出发,没有理由相信有什么事是重要的。”

  从儒家来看,宇宙的最终灭亡发生在非常遥远的未来,在那个时刻到来之前,我们人类有非常充裕的时间精力去继续追问人生的意义的问题。只要人生的意义是个开放的问题,至少暂时不会有一劳永逸的答案,寻找到一个能够克服宇宙灭亡所带来的人生虚无性的意义总是可能的。不管如何,我们现在不能下这个定论,即宇宙最终将会灭亡,因此人生归根到底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没有信仰,没有道德,试图用客观化的方式去最求人生的意义,未免适得其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