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故事只讲了一半》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故事只讲了一半》读后感精选

2022-05-30 09: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故事只讲了一半》读后感精选

  《故事只讲了一半》是一本由万玛才旦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事只讲了一半》读后感(一):很喜欢万玛才旦文字中的电影感

  拿起万玛才旦的新书《故事只讲了一半》,就有种放不下的阅读快感。两天全部读完,又回头重读了几篇自己喜欢的章节。在叙事语境中,去触摸一种生活习惯、民族智慧与写作的别样方式。

  万玛才旦的叙述语言当中带着天然的电影镜头感,一幕幕的细腻描写,如鲜活的画面展现在面前。从乡土到都市,从传说到现实,文字构筑的故事空间变幻不同场景。在平静叙事中潜藏人性不同层面的思考,短且戏剧张力十足。无论是戛然而止还是回味深长,在小说集中的故事里都显现出特别不同的余韵。

  《故事只讲了一半》的戛然而止作为开始,《猜猜我在想什么》的倏然结束作为结束,这种意犹未尽的阅读感受,在不同故事篇章里变幻角度。《特邀演员》与《你的生活里有没有背景音乐》之中,身份状态虚幻与现实交叠;《尸说新语:枪》之中,古老传说的新式描写;《切忠和她的儿子罗丹》对于文学写作的多重叙述;《一只金耳朵》对于人性关系嬗变的现实展现……万玛才旦的文字,一直都带着简单直接却又奇幻的电影感。

  我特别喜欢《水果硬糖》和《诗人之死》,一个女人的自述和一个诗人的死亡,在各自的宇宙中变化悲喜交加的丰富情绪。面对生死与感情的组合带着宿命感和无力感,这种情绪太浓太深刻。面对生死与感情的永恒主题,在信仰之地和现代形式之中,带着与众不同的观感。这和导演越来越成熟的电影风格一样,形成了属于他的一种语言表达手法。

  《故事只讲了一半》读后感(二):手上的糌粑索然无味

  青藏高原的风吹过的地方,除了有青稞酒,还一定有故事。你可以没有喝过青稞酒,但一定要看一回万玛才旦的小说。 万玛才旦很会讲故事,他是小说家,是导演,是藏语、汉语双语翻译与写作者。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很有影像感,语言带着浓浓的藏风,自然古朴,耐人寻味,还透着远古气息和现代风味交触的思考。给到你直观和直觉双份快乐。 可以说,好的小说语言,有时候和语言的修辞无关,就是真实的话。有它,你不一定觉得它有多美妙,没有它,酥油茶就淡了,手上的糌粑立马索然无味。

  《故事只讲了一半》收录了万玛才旦的十部短篇小说,展现了普通藏民老板姓的生活群像。每一个都不容错过。就好像是㩙给了我们一包传统的硬糖。每一颗糖都是一个小故事,初尝起来可能淡淡的,到后来越来越浓,涌出几分酸甜苦辣咸,余味终还是落在甜味上,意犹未尽。 “水果硬糖” 母亲如大地,宽柔静谧,用温厚的胸怀哺育。 女人一生有两个同母异父的儿子,大儿子与小儿子相差十八岁。两兄弟好似跨越了藏地的过去和今天,一个是高材生,一个是活佛。她想有孩子陪伴,却仍放手成就,忍受烈日与严寒,辛劳与孤独,只留温暖在风中流转。 感谢生在您怀里!我会去完成我的使命。 “一直金耳朵” 悲剧始于逃避,止于回头。 扯掉了别人的耳朵,一定要还。小时候无知犯下的错,没有正确面对,就会黑在心底,长大以后要加倍偿还,甩都甩不掉,越逃避越反弹。就像那只被扯下来的耳朵,如不及时装回去,就只能腐烂喂狗,长出苦果,洒满人间,100个纯金的耳朵也换不回生活原来的样子。 面对疾风吧,仇恨心结可以化解,共同戴上一只假耳,相忘江湖。 “诗人之死” 诗人不怕坟地,却害怕婚姻。 人人都说诗人是疯子,你可知天才和疯子之间,只差一段故事。 诗人因为没有子嗣,离婚再娶初恋,哪知后来一言难尽。前妻和别人结婚生子,自己和初恋结婚生子,后来才发现自己是不能生育的那个。骄傲的诗人动了杀心,变成了坟墓。这也成了他最后一次的个性展示。 流浪的人啊,如果累了,就回家吧,记住回家的路。无论外面风雪再大,家都是暖的。 “猜猜我在想什么” 利用悬殊和矛盾拉出思考。 洛藏收了村里所有人家的虫草,然后就失踪了九十九天。本命年的他,一边说属虎的谁都不怕,一边穿了个红裤头。只上过小学五年级,却聘用大学生做私人秘书。洛藏带来一车子钱和好酒好肉,回到被要债人搬空的家。他准备用拿命换来的钱去买一条命出出气。一对拜把兄弟,一个目露凶光,一个仗义纯朴。 再贵的青稞酒也喝不出滋味,一杯罪恶,一杯救赎。 “尸说新语:枪” 在故事中讲故事。 由民间传说启发再创新枝,多重意境包裹,最后被一把“枪”爆浆而出。千善万恶的世间,奋斗是必然,但一定要有敬畏和原则。德觉桑布偷学法术,害人性命,始终过不去如意宝尸的故事,心里还怪责于哥哥愚蠢。他的“枪”在哪?是善良还是邪恶? 人生修行一场,终为渡己渡人。 故事这个东西会上瘾!每个人都能嚼出自己的五味六欲。好的故事不在乎内容多高级,都可以生动有趣,轻松愉悦的交给你感悟,这也就是它存在的意义。 故事讲一半就好,结局已不再重要,花已然开放,我们的生活也将继续努力着。 感谢看到《故事只讲了一半》这么好的作品,如果一定要说对这本书有什么建议的话,希望咱们的万玛才旦在设计故事的时候,可以继续透彻,深挖攀登,让观众们屏住呼吸,在喜马拉雅山脉看珠穆朗玛峰的巍峨。 期待呈现更多精彩的作品!

  《故事只讲了一半》读后感(三):不会讲故事的导演不是好作家

  导演会写故事吗?也许有些导演并不写故事,但万玛才旦身为导演,却也是一位作家。他的故事中融入了浓浓的乡土之情,也许我们无从感受当地文化,但读万玛才旦的故事,却也能从中体会出一些人间常情。

  《故事只讲了一半》是万玛才旦最新短篇故事集,书中包含了10个短篇故事。万玛才旦通过故事为我们展现了普通藏族老百姓的生活情景。从这些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不同人的人生,体会到人世间的亲情爱情,时而荒诞,又时而真实。

  饱经风霜之人,内心的故事最多,他总想讲给人听,又怕一次性讲完了,听故事的人就不再来。于是,《故事只讲了一半》就诞生了。在这个故事中,“我”为了获得更多的故事,只身一人来到纳隆村,听老人讲故事,老人讲了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都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种一种特殊的东西,是不是也会长出来呢?这个故事中,嵌套着另外一个故事,只不过老人故事只讲了一半,就离开了这个世界。故事中的故事,究竟结局怎样?这就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但这个原则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被打破的,人人皆是如此。《特邀演员》就是这样的故事,故事中,“我”随导演去拍戏,因为需要当地一个特殊的演员,一位老人最合适,可是这位老人拒绝演出,哪怕只是不说话,留一个身影在电影中。为什么会这样?读故事我们知道,原来这位老人很忌讳将自己的形象留在照片上,据说死后灵魂会得不到解脱。这样一个固执的人,最后妥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他的身上的确发生过很多故事,这些故事有点儿不可思议,可仔细品读,又会觉得是人之常情。

  我认为《水果硬糖》写的最好,主要是因为它太真实了,它反映出现代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每一位家长都盼着自己孩子有出息,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但当他们年纪大一点儿,最希望的事就变成了孩子能够待在自己身边。现实就是,在穷乡僻壤之地,能够有所成就之人自然是走出去的,回来的希望不大,走不出去的能够留在身边,但也不会有多大出息。既希望孩子有所成就,又盼着孩子待在身边,这是矛盾的。这个故事中女人的两个孩子中,哥哥多杰加读了大学远走高飞,多杰太成为了众人供奉的活佛,他们都不能留在女人身边。周围人都羡慕这个女人,可这个女人真的希望是这个结果吗?

  当然,《故事只讲了一半》中每一个故事都有其特色,它虽然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但是故事中的人,他们经历的事儿,自然是与民族无关,它是人之常情。这也是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地儿,导演兼作家万玛才旦很精妙的从生活中感受到这一切,将他以故事的形式写出来,让更多的人去思考。

  他是导演,也是作家,所以他的故事又有点儿不一样,那就是读每一个故事,都如同看了一场电影,故事的节奏感很强,如果真的拍成电影是绝对可行的。虽然故事是虚构,但故事中流露出的那一份真情却是真实的。它就像《特邀演员》的老人一样,面对孩子,他的爱纯粹而真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