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纯真物件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纯真物件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6-10 09: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纯真物件经典读后感有感

  《纯真物件》是一本由[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79.00元,页数:26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纯真物件》读后感(一):什么是博物馆

  博物馆怀疑论里提到,当世界急剧变化的时候,怀旧是一种徒劳的态度。帕慕克在他的文字和他的博物馆里,将这种徒劳发挥到了极致。他说:当我在博物馆的桌前坐下来,在笔记本上记上几笔时,我总是不止一次问自己,我所干的这一切到低有什么意义。

  他在书里谦逊的提出了十一条博物馆宣言,他说我们需要:小说,表达,家庭,故事,人们,个人,小巧而廉价。如果国家博物馆,或者那些正襟危坐的宏大叙事的博物馆提供了某种“民族共同记忆”,用这种记忆去拓展历史的广度的话,那帕慕克就要用他的博物馆,去探索构成社会,团队,民族,国家,部落,团体或物种的个人的深度。我们去博物馆,我们看到铸造的青铜,我们看到烧制的陶器,但我们无法看到和想象把这些器物拿在手上的古人的表情,看到马王堆那那绚烂多彩的帛衣,我们被告知的是汉代楚文化的神奇创造力,而无法想象墓葬主人的亲人们下葬时的心情,更无法把那些怀着跟我们一样有着七情六欲的人-不管一千年两千年三千年的前,他们和这些物品的关系。我们统一把他们叫做古人。

  “没有物件,世界和他的生命都毫无意义。似乎我们只有经历心碎才能发现物的秘密。我们必须谦卑地屈服于这个终极秘密的真相。”

  Have faith in antiquity, have doubts about antiquity, explain antiquity. 考古学家总带着对物的迷恋和信仰,希望能从中发现历史的真相,去穿过历史的迷雾寻找真谛。帕慕克似乎并不打算这么干,他在纯真博物馆里用文字构建一个虚构的故事,又在博物馆里用真实的物品去完善这个虚构,或者说用虚构的故事去构建物品的意义,去再现和还原那最真实的人与物的关系。

  “这些经年累月才得以形成的要素,创造了一座城市的个性以及他最显著的标志。一旦形成,它们就难以被抹除,更不会被忘记,他们构成了接下来所有的东西的起点和参照,但也可能被改变或破坏,它们包含了一个城市过去的所有痕迹,以及它继续演进的基础。”伦敦设计博物馆的馆长萨迪奇还是太过乐观,帕慕克面对的伊斯坦布尔的真实情况则是:不仅仅是对非穆斯林的遗产,西化的中产阶级对伊斯坦布尔的过去以及在这个城市街巷里生活过的人们的一切,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漠视。帕慕克觉得伊斯坦布尔的历史是断裂的,是东方和西方的观念不断地冲突中被拉扯着晃动着的。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通过一幅幅展柜里物品的图片,看到的不是伊斯坦布尔,而是我自己生活的八十年代那个平原上的小县城,看到的是我自己和物品之间的各种情绪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和演进。我想这也是这个博物馆的意义所在,帕慕克写到:我发现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那些原本在厨房、卧室以及餐桌上使用的物件,只要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质地、一种无意中凸显而出的关系网。巫鸿在武梁祠里就经常提到文物的原境,在一中关系中去审视物品本身,保持一种文化的鲜活,不仅仅要求对物品的纯粹物理的保护,还要求与这些物品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方式的持续存在,只是保护残片,是行不通的。博物馆竭尽所能的保护物品,将一个物品置于一种全新的语境里,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我们观看的方式,观众在博物馆里就像是站在时间的传送带上。而帕慕克借凯末尔说到:这是一座博物馆能带给人的最大幸福:看见时间变成空间。

  《纯真物件》读后感(二):最浪漫的事

  帕慕克真的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作家了,他为一本书建造了一座博物馆,将书中痴男怨女的生活空间落地生了根,是他们爱的见证——《纯真博物馆》。

  帕慕克在《一份谦逊的博物馆宣言》中表达了建立这种小型的、个人主义的博物馆的现实需要——为个体发声。表现国家故事的宏大的国家级博物馆,固然具有象征意义,但作者认为,去探索和揭示现代人的世界和人性,更加有意义。这就是他建立一座小而美的纯真博物馆的初衷。

  帕慕克收集了很多老物件来填充纯真博物馆,里面的藏品安排与小说的章节一一对应。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土耳其家庭生活场景,街边的建筑、屋内的陈设、家庭聚会的照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关于芙颂的一切,芙颂穿过的黄色高跟鞋,戴过的蝴蝶型耳环,在这个耳环设计上,作家花了不少的心思,只要带着《纯真博物馆》这本书,就能凭书中预留的门票签章,免费参观博物馆,而这个门票签章,正是芙颂的蝴蝶耳环,现实与精神意义上的浪漫融为一体。在《行天下》的一期节目中,窦文涛就带着这本书来到了博物馆,工作人员给他盖上了这枚浪漫的蝴蝶耳环印章。

  个人认为博物馆中最令人震撼的是芙颂吸过的4213枚烟头,这是书中主人公凯末尔在芙颂家里做客时偷偷拿走收藏的。每个烟头都形态各异,作家细心的在每个烟头下都做了注解:“不是你想的那样”、“不要忘了这一切”、“没有回头路”......

  有了这些实物,让人更深地感受到凯末尔那种深陷于沼泽之中无法自拔的爱,让他们本不纯真的爱情真正地脱离了世俗与道义,回归到人的原始本能与冲动之中,让人不禁为之唏嘘。爱而不得,才是最值得挂念的吧。故事的结尾也并非大团圆式的,反而更令人满意,因为“纯真”本身已不能与现实物欲共存,这样的结局才是隽永。虽然天人两隔,凯末尔一直活在对芙颂的思念中,但他仍然说:“让所有人知道,我的一生过得很幸福。”

  纯真博物馆除了展示男女主人公爱恋的全过程,更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土耳其平民世俗生活展示的舞台。随着生活的日渐富裕和西方价值观及文化的影响,人们开始展现对新兴事物的好奇与渴望。

  他们跟家里的第一辆汽车合照,“如果家里人不在车前自豪地站好拍个照,那拥有一辆汽车还有什么意义”。跟高级家用电器合照,外出用餐、郊游,无一不用镜头记录下来。就像差不多同时期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家里的每次拍照,背景都被彩色电视、冰箱等物件塞满,无一不透露富裕生活秘密,现在看来不免让人哑然失笑,而在当时,确确实实是对生活的满足和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的悲欢真的是相通的。

  《纯真物件》读后感(三):在这些纯真物件里,藏着消逝的爱情和时光

  2012年,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小说《纯真博物馆》建造的纯真博物馆开业。博物馆的选址、设计、布展等工作都是按照作家本人的理念完成的。

  在一篇采访中,帕慕克说:

  在写小说《纯真博物馆》时,我想着博物馆;在建造博物馆时,我想着小说。这个博物馆并不是小说获得好评后我的一时起意,小说的诞生也并非源自博物馆的成功。实际上,我是同时开始构思小说和博物馆的,而且也在小说中解释了二者之间的复杂关联:一个出身富庶、来自西化家庭的伊斯坦布尔小伙爱上了一个贫寒的远亲,当他的爱未能得到回馈时,他便开始收集心爱的人曾经碰过的每一件物什,聊以慰藉。最终,我们在书的结尾知道,他收集了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物件——明信片、相片、火柴、盐瓶、钥匙、连衣裙、胶卷、玩具、夭折恋情的纪念物,以及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间他与爱人曾经漫步过的伊斯坦布尔街头的纪念物——并把它们陈列在纯真博物馆。

  在小说《纯真博物馆》中,帕慕克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

  1970年代,伊斯坦布尔,富家公子凯末尔与名媛茜贝尔订婚在先,却意外遇到出身贫寒的远房表妹芙颂。炽热的爱恋过后,凯末尔最终与茜贝尔解除了婚约,却发现芙颂早已离他而去。为了平复爱的痛苦,他悉心收集起心上人的一切,在她逝世后,将它们珍藏进自己的“纯真博物馆”。

  博物馆中的时间螺旋图案,象征亚里士多德的时间理念

  而在现实中,这位诺奖作家帕慕克同时变身为策展人、博物馆长和行为艺术家,在伊斯坦布尔建造了一座真正的“纯真博物馆”:那是一幢棕红色的古宅,位于楚库尔主麻街和达尔戈奇街的街角。

  帕慕克还为这座珍爱的艺术品创作了一份藏品目录,即《纯真物件》。在书中,他书写了建造博物馆的历程,并仔细凝视博物馆中的每一件物品,在日常物件中讲述着爱情、城市与时间的秘密。

  《纯真物件》

  从小说到博物馆

  从1980年代起,帕慕克就萌生过建造一座博物馆的想法。2002 年,当他开始写作《纯真博物馆》时,博物馆的计划变得清晰起来。

  起先,帕慕克想用博物馆目录的形式来写这部小说。在他的设想中,这个目录附有长长的细节和丰富的注释,当他向读者描绘某个物品时,就好像他在向一个博物馆访客做讲解一样,由此讲出小说的故事。

  《纯真物件》内页

  但帕慕克很快就意识到,这种方式不能充分表达凯末尔和芙颂罗曼史的全部内涵,也不能通过物品来呈现整个时代的文化面貌。因此,他打算在小说之外,在现实中盖一座真正的“纯真博物馆”。

  芙颂家的房子

  那时候,随着伊斯坦布尔的人口增长,地价和房价也随之攀升,作家的收入还不足以在小说故事的发生地尼相塔什买房子。最终,他将目光投向了“离市中心和主干商业街相当近的后街”,那里仍然有一些犄角旮旯的地方是高攀的房价无暇顾及的。同时,帕慕克也对这片老伊斯坦布尔区域怀有特殊的依恋之情。

  闻着面包房里飘散出来的芝麻面包和酥皮点心的香味、在一大早开业的街边店买份报纸、从食品杂货商那里买块水果以犒劳一天的工作、看着学校的孩子们四处疯跑——所有这些都让我快乐……商店橱窗里展示的物品(包装好的肥皂、洗涤剂、短袜、家庭主妇用的针织线、苏打瓶子、油酥点心以及瓶装泡菜)在初生的晨光中看起来非常可人,唤醒了我去触摸这些物品、去感受它们的纯真无邪的欲望。

  小物件的故事

  《纯真物件》以《纯真博物馆》的情节为纲,按照与小说章节相对应的展盒顺序介绍了博物馆里琳琅满目的物品、伊斯坦布尔的城市景观以及城市的风情和传统。

  帕慕克遍访伊斯坦布尔大街小巷的古董店和旧货市场,为他的博物馆搜集藏品:芙颂穿过的高跟鞋和她卖给凯末尔的手提包、凯末尔的父亲为情人买的珍珠耳坠、凯末尔从芙颂家偷偷拿走的小狗摆设和芙颂吸过的烟头……小说的细节以物像的形式纤毫毕现地重现出来。

  芙颂穿的高跟鞋

  凯末尔父亲送给情人的珍珠耳坠

  正如凯末尔在追随少女的影子和幽灵时,深入到伊斯坦布尔的后街陋巷和露天影院一样,帕慕克在收集这些物件时,也触碰到这座城市早已消逝的时光:背景中有轮船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1970年代明信片、老式出租车的计价器、茶馆中休闲打牌的普通人、街头卖棉花糖的小贩……

  在《伊斯坦布尔》中,帕慕克用“呼愁”来形容这座城市的忧伤感觉和孤独氛围,“呼愁”无处不在,观看城市的一幕幕景象都能唤起个体的回忆,触发内心的失落,同时,它又赋予了人们的命运某种尊严,让他们选择以乐观而骄傲的态度拥抱失败。这些物件或许老旧,却包含着那个时代最沉默的人群的故事,它们也因此变得温柔而迷人,在艺术的凝视中成为时间的见证。

  一颗破碎的瓷心,象征凯末尔失去爱情的痛苦

  2012年,纯真博物馆正式开馆,并于2014年获得欧洲年度博物馆奖。授奖词这样写道:

  纯真博物馆为未来博物馆的发展开辟了一种新形式:规模精致小巧,讲述平凡个体的日常故事,保存独特的本土文化记忆。它以非凡的创意在博物馆领域树立了新典范。

  与帕慕克对谈艺术

  同时,《纯真物件》并非仅仅是对小说情节的补充和图示,而有独立的意义。书中详细记录了帕慕克筹建博物馆的过程:博物馆的想法如何成型、建造博物馆的理念、藏品的来由、展柜布局的考虑等等。

  展柜中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小物件

  孩子们在门口堆满垃圾的房子旁喧闹地踢足球,也会聆听那个走街串巷的菜贩用低沉、悠扬的嗓音兜售他的货品,他在博物馆门前开店营业,每天一个半小时,多年来都如此;这让我感到快乐。有时孩子们会认出我,正如我最初买下房子时他们问我的:“帕慕克先生,您的博物馆什么时候会开张?我们的球掉进您的花园了”……十年来,我告诉那些孩子,一旦我的博物馆开业,我会把花园院墙里头他们弄丢的球还给他们的。当小说完成时,我们的博物馆才开工;到我们拿到那些球时(总共有十八个),它们都已经软塌塌的,气都漏光了。我把其中的一个球放在38号展盒里了,我希望它既能让我们回忆起凯末尔和朋友们的夏末布鲁斯,也能让我们想起街区孩子踢足球时的欢乐喧闹。

  帕慕克认为,博物馆不应该仅有宏大叙事,他将“后街博物馆”或“私人博物馆”作为个体日常生活的见证者,希望未来的博物馆能容纳更多人性的内容。他还在书中表达了对时间与空间、艺术与人性、时尚与历史的独特看法,在这个意义上,《纯真物件》也堪称帕慕克的艺术宣言。

  像卢浮宫博物馆、冬宫博物馆这样的大型国家博物馆已经成形,随着一些王室和帝国宫殿对公众逐渐开放,它们基本上已经沦为观光目的地。这些馆所现在作为国家象征,表现的是国家的故事——换句话说,就是历史——它的重要性远远凌驾于个人故事之上。这是不幸的,因为个人故事更适宜于用来展现我们人性的深度。

  我们能看到,宫殿到博物馆的转变与史诗到小说的转变是一个并行的过程。史诗像宫殿,讲述的是居于其中的老国王的英雄冒险。而国家博物馆本应该像小说,但它们没有。

  我们并不需要太多的博物馆去力图建构社会、群体、团队、民族、国家、部落、团体或物种的历史叙事。我们都知道个人平凡和日常的故事会更丰富、更具人性,也更富有乐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