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杰克之书》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杰克之书》读后感精选

2022-06-11 09: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杰克之书》读后感精选

  《杰克之书》是一本由[美] 巴里·吉福德 / [美] 劳伦斯·李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432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杰克之书》读后感(一):他们口中的凯鲁亚克

  《在路上》你也许没有看过,但你一定听说过,这本书在出版的那天起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其内容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他们叛逆、酗酒,磕药、乱交,是一切颓废和萎靡的代表,被读者成为“垮掉的一代”。而这本书的作者杰克.凯鲁亚克,也同样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他的作品《在路上》并非虚构,而是大部分的现实,只是在那个时代,事实是这样的,却很少有人能面对现实。《在路上》严格来说并不是有着戏剧性冲突的小说,甚至它连散文都算不上,语言也没有美感,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它应该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不可否认它的影响之大,它影响着一代人的思维,也让几代人有了新的认知。这本书甚至没有主体,更多的是一个人偶尔想起记录的日记,或许可以称为日记吧。《在路上》这几年成为公版书后,各个出版社也争先恐后的出版着,也是在这些覆天盖地的宣传中,我也跟着潮流阅读了一下。然而,这是一本不需要耐心思考的书,但你想要完全的理解却又需要一些背景,《杰克之书》作为《在路上》的标配读物或许会给你一些帮助。

  理解《在路上》就必须对作者杰克.凯鲁亚克有着一定的了解,《杰克之书》是作者巴里.吉福德和劳伦斯.李所著,他们是《在路上》的读者,而他英年早逝。在杰克.凯鲁亚克去世后,二人多次穿梭于他笔下的地点。也采访了他书中人物的原型,在他们的口中,杰克.凯鲁亚克是怎样的一个人。

  《杰克之书》或许应该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只是作者本人在有生之年没有去做这件事,而有人帮他做了。《杰克之书》也并非只是简单的自传体小说,而是从不同的人口中,得到不同的杰克,每一个人眼中都有着自己的印象,而这些曾经与杰克.凯鲁亚克相处过的人,他们所有人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最接近真实的凯鲁亚克。作者们做了大量的采访,从不同的人口中得到不同印象的凯鲁亚克,而哪一个最接近真实的他,读者或许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可见一二。

  《杰克之书》作为《在路上》的标配读物是完整的,书中对杰克.凯鲁亚克的一生描述的非常详细,也正是因为杰克.凯鲁亚克的经历,才有了他作品的独特性。也让我们明白“垮掉的一代”是怎样的一群人。

  《杰克之书》读后感(二):真实的垮掉的一代:在自由之外

  文/舒念

  有些作家,无论他一生写出了多少作品,大众提到他的时候,永远只会有一本书浮现在脑海,这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诅咒,我们会这本书的内容自动带入作者的生活之中,尤其是以第一人称、半自传体结构写作的作品,似乎这一本书就可以概括作家的一生。像是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也像是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但一部作品固然可能与作者的生活相互纠缠,但总有那些在文本之外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探索。

  《杰克之书》这本传记就采用了和其他传记不同的手法,专注于他人口中的凯鲁亚克。作者收集了凯鲁亚克生活中结识的人们对他的评价,汇总成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因为这些人就是对凯鲁亚克写作影响最大的人,也因为这些人本身就是垮掉的一代的成员,所以这本书也可以看作是垮掉的一代的传记作品。

  杰克·凯鲁亚克的一生并不顺遂,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他曾获过橄榄球的奖学金,但因为家庭背景的原因——父亲患上癌症,母亲在皮鞋厂做工——最终他并没有走上大学毕业走入社会的道路,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就因与教练吵架而退学,从此开始了自己半流浪的生活。

  在中产阶级的眼中杰克·凯鲁亚克的生活似乎就是流浪,但在垮掉的一代眼中,只是一种对秩序和规则的反叛。对于文学界而言,凯鲁亚克的作品,不论是《在路上》还是《达摩流浪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自由与爱的追求,他们不定义世界,不定义情感,只是凭藉本能去寻找自己心中的信仰。

  但令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凯鲁亚克在这场生活方式的变革中仅仅是一个追随者,就像他在《在路上》所描写的那样,他在追随一个疯子,追寻那种永不无聊,永远燃烧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于凯鲁亚克而言,这个人就是来自丹佛的尼尔·卡萨迪,也是后面所有故事的开始。

  在众多朋友的描述中,尼尔·卡萨迪和杰克·凯鲁亚克的关系十分复杂,有些人甚至怀疑他们之间是否仅仅是单纯的友情。在尼尔的第一任妻子露安娜看来,他们只是还没有长大的两个好哥们。在私生活方面,他们甚至没能将彼此的亲密关系区分开来,于是才延伸出了外界看来的多角恋关系。

  除此之外,凯鲁亚克也不是那种领袖型的人物,他并不具备那种天生的人格魅力,而更多是一个勤奋的人物。所谓勤奋是指他在创作过程中的反复尝试,而剩下的时间,他仅仅是追随与学习。即使在成名之后,他也没能成为一个演讲型人物,他常常要逃避公众活动,晚年甚至要逃避《在路上》为自己带来的名誉。

  这种依赖型性格大约与他的原生家庭有关。在父亲病重之后,母亲一人支撑家庭生活,凯鲁亚克仿佛永远是一个孩子,未能适应这个社会的进取之心。在他早年的旅程中,当他没有钱买票的时候,母亲总会第一时间给他汇款,而在成名之后,母亲也要负责他的收入与社交活动。可以说,他一辈子并没有离开家庭的环境。这于这与我们所设想的独立、勇敢、追求自由的垮掉的一代相差甚远。

  传记最大的魅力就是对真相的揭露,《杰克之书》用了非传统的方式记录了一段众人口述史,并非每个人的记忆都那么可靠,也并非所有人都对过去保持诚实,就像金斯堡在阅读后的感叹,这就是一场罗生门,真相就藏在那些半真半假的描述背后。

  《杰克之书》读后感(三):寻找真实的杰克·凯鲁亚克

  从《小人物》里第一次遇见杰克·凯鲁亚克,书中一部分内容描绘了乔伊斯·约翰逊与杰克·凯鲁亚克之间的爱情,虽然无疾而终,但从那本书,我看见了一群以独特方式成长的人,他们努力寻找自我意识,却被人称之为“垮掉的一代”。

  说起“垮掉的一代”,就不得不说杰克·凯鲁亚克,尤其在他《在路上》出版以后,他几乎成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这样一个不守传统、离经叛道之人,他的身上究竟有怎样的故事?他的朋友又是怎样看待他的呢?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美国作家巴里·吉福德与劳伦斯·李共同撰写的《杰克之书:他们口中的凯鲁亚克》中。

  《杰克之书》是一本关于杰克·凯鲁亚克的传记,但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记,它是由多人的访谈与回忆拼凑出来的凯鲁亚克的传记;这是《在路上》的传记,它详细的记录了《在路上》从创作到出版的过程;这是“垮掉的一代”人的传记,他们在暗影浮动的青春里,与传统背离,离经叛道,只为做真正的自己。

  杰克·凯鲁亚克1922年3月12日出生于森特勒尔维杰,在德雷克特与波塔基特维尔长大,4岁时,他的哥哥吉拉德去世,7岁时他去公立学校读书,此后开始阅读儿童读物,11岁开始写体育报道自娱自乐。杰克擅长所有运动,橄榄球是他的最爱,只不过后来他并没有将橄榄球最为职业。他当过金属板工人,在餐馆打过工,想上战场打仗,意外做过水手。不过后来他有幸成为《洛厄尔太阳报》体育新闻记者,在完成任务之后偷偷写小说,此时他写的丛林故事多模仿于海明威、萨拉杨、沃尔夫等。

  1946年12月,杰克与尼尔·卡萨迪相识,两人一见如故,他们同样想去想象中依然存在的西部边疆,这是杰克《在路上》的开端,可以说,没有两人的相识,《在路上》就不会存在,不仅如此,尼尔还教会了杰克讲述故事的方法。凯鲁亚克曾说:“在读完尼尔·卡萨迪那妙不可言的自由叙事的信件后,我找到了自己的风格——随心而写。卡萨迪所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碰巧也是《在路上》里的迪安·莫里亚蒂。”1947年夏天,杰克第一次踏上去丹佛的路,冬天他开始用散文风格写作,那个故事是《在路上》没有用上的一个开头。《在路上》刻画了一个急于弥补所有白白逝去的光阴的男人,是尼尔的一幅肖像画,书中描绘出一群来来回回穿越美国的旅行,实际上它由好几趟旅行构成,但是旅行缺乏充分的动因,编辑要求修改。针对编辑的要求,杰克进行了修改,并强化了旅行的动因。虽然杰克·凯鲁亚克不承认《在路上》进行过修改,但真相确实是他修改了。

  令人佩服的是杰克强大的记忆力,《杰克之书》这样写道:“他精准的记忆为书增添了虚构色彩,使它比寻常的小说更虚幻。”

  令人惊呆下巴的事情是,在杰克和尼尔做朋友的过程中,居然有好几个女人是他们共有的爱人,包括尼尔的两任妻子。出现这种情况的程序几乎差不多,“尼尔会在那个女人面前先构建杰克的形象,向杰克示意他同意,把两人撮合到一起,然后他离席退去。”简直不可思议,但却是真实的。

  《小人物》一书中,乔伊斯·约翰写到她对杰克·凯鲁亚克之间的爱情,虽然没有结果,但给人的感觉两人是相爱的,只不过乔伊斯更爱杰克。但读《杰克之书》我似乎感受到杰克·凯鲁亚克对于爱情并没有那么在意,或许这才是两人分开的原因吧。

  当然,《杰克之书》涉及的采访内容都是作者直接拿来的,并没有任何加工,这也就意味着每个人诉说的有关于杰克的事情是根据他们的记忆与看法来的,或许每个人说的都是真的,但是真正的真相则隐藏在那些访谈之中。难怪凯鲁亚克的好友艾伦·金斯堡在看过书稿后惊呼:“我的天哪,这就像是《罗生门》——众人撒谎,真相毕现!”

  这也是《杰克之书》的精彩所在,它可以帮你认识一个别人口中的杰克,而真实的杰克就隐藏在所有人的话语之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