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俗即仙骨:草圣林散之评传》读后感精选
《不俗即仙骨:草圣林散之评传》是一本由路东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5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俗即仙骨:草圣林散之评传》读后感(一):我行喜圆,我志欲方
“我行喜圆,我志在方”——这是林散之的行事格言。
“我行喜圆,我志在方”之中的智慧,让他在乱世之中得以保全自己、安顿个人才能,从而保障持久且未完结的艺术探索。
一百年后今天,我们还在分享这样的智慧……
我觉得这本书对当下来说特别有启发意义,这是一本好书。
这本书中,作者没有单线条地剖析林散之的书法发展历程,而是将书法成就放置于纵贯其一生的诗书画生涯之中,全面追寻其诗书画人生,不仅展现了林散之何以在草书艺术上登临高峰,还睿智地分析了这一高峰到底有多高。
《不俗即仙骨:草圣林散之评传》读后感(二):一部深刻评传的正确写法,颠覆了以往我们对林散之的认识
从林散之早年的一些诗作和晚年生活的事实看,林散之对名声的欲求不仅强烈,而且远超常人,林散之成为大师之前的那些日子,对名的欲求是生命深处的暗火,不能说没有煎熬之痛。
当然,林散之比许多人更明白,没有出众的艺术创造力,对名的欲求是不可能实现的。
迄今,许多人仍在说林散之是个淡泊名利的大师,这只是人们对林散之还不够了解产生的假想,或是为了赞誉大师的超越精神附加到林散之身上的说法。这本书——《不俗即仙骨:草圣林散之评传》颠覆了以往我们对林散之的认识,也是一部深刻评传的正确写法。
为了成名并留名于史,林散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临帖习碑,勤练书法,只是为了笔法入画,孤身远游名山大川,都是为了实现成为大画家的梦想,七十岁之前,林散之从没有想过自己有可能成为书法大师。
《不俗即仙骨:草圣林散之评传》读后感(三):林散之的一生既艰辛又幸运
林散之的一生既艰辛又幸运。
艰辛在于他生逢乱世,也成长于乱世,一生都处在激烈的变革中,他少年丧父,必须学会自立,要从生活的各种晕圈中辨识前行的道路,为了在诗书画中安顿身心,每一次道路的选择和决断,都要排除世俗欲望的纠缠,在个人的艺术欲求与时代主流文化不合拍时,必有前行者要担当的风险,在不可选择的特殊情境中,就只能在沉默中承担这艰辛了。
当我们说林散之是幸运的,这幸运,在于林散之艺术之所求与难以料想的时代变革之需产生了呼应,这突如其来的呼应,虽然让林散之自己也颇为惊讶,这幸运首先与创造者的才华相关,但从根本上说,与林散之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坚定持守相关,当然,与林散之立身动荡社会中的睿智也关联甚深。就幸运者的幸运而言,它是放在许多不幸的事实中去谈论的,幸运,大多与幸运者对不幸的悲悯相关,不一定要以造化一词去注释它。
其实,幸运的花朵不可能突然凭空绽放,而幸运的种子,往往是在人生最艰难时便已悄然播入的,对林散之来说,尤其如此。关于这幸运,这部评传的后半部分有较详尽的叙说。
人在成其为人的路上,不同的道路会把人们带往不同的方向,大部分人在生活中走大致相同的路,极少数人不合时务孤独地走在偏僻之路上,大多数人并不在意他们,但当这些道路交错的时刻,在共同体中,这极少数人的生命往往会闪现曙光般的力量。
从人类生存史看,极少数人特立独行的那些路,离常识的花地很远,离深渊更近,失败和悲剧这两个词似乎是为极少数人准备的。但罕有的事总会发生,无疑,林散之属于这极少数人,是这极少数人中因成就自身而光芒醒目的人。
有人说,林散之成为书法大师是命运使然,对这种说法,本书既不直接肯定也不兜圈子去否定,关键还在于人们如何理解和领会命运这个词。
如果这命运正是在人的具体存在中展开的,那么,它与人的自由精神和创造欲求并不冲突,可以说,本书的每个重要章节也就都与大师林散之的命运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