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有光》读后感摘抄
《深海有光》是一本由[美]伊迪丝·威德(Edith Widder)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海有光》读后感(一):你知道海洋深处究竟存在多少会发光的生物吗?
看过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制作的动画片《快乐的大脚》系列的朋友们一定对海中那一群磷虾在冰下的舞蹈印象深刻,尤其是红色的磷虾们聚在一起,在海中发出耀眼炫目的光芒。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有两部分组成,陆地和海洋。对于面积更广阔的的海洋来说,这是一切生命的源起之地,水的作用更是毋庸置疑,因此了解海洋的秘密成为人类一直以来的科学追求。
那么,在海洋的浅水层,透过阳光的照射和人工灯光的作用,人们很轻松的就可以探测海洋中的信息,但是在更深层次的海水中,在漆黑一片的海洋深处,究竟还有着怎样的情景呢?
由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海洋学家伊迪丝·威德著作的《深海有光》主要讲述了在海洋中最黑暗的地方,那些能够产生光和亮的生物的种种,这是一场探索生物发光奥秘的生命之旅。
作者显然是一个历经磨难的人,她几乎因为一场疫病失去光明,因此对光产生了特别的情感,恢复健康的她毅然投入到海洋深海生物的研究工作当中。关于海洋,人类千百年来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探索着,但所掌握的认知真的是少之又少,这并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海洋真的非常神秘。
而人类更加关心的是,在黑不见底的海洋深处,那些海洋生物们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这些生物中,有的会根据长久以来的生态环境进化出能够产生光亮的特性,而它们的眼睛则被塑造成能够识别深海中场景的习性,以便于能够在海中生存,在时间的沉淀下,很多生物的生活特性都改变了,都被改变的更加适应周围的环境,这就是进化的力量吧。
伊迪丝穿着她的“黄蜂”深海潜水服,忍受着海水极大的压力,下潜到深海中,去观察那些有趣的发光生物,如鮟鱇鱼、鱿鱼、磷虾、水母、大王乌贼等等,为了研究这些生物发光的原因,她一次次的下潜,这种研究工作持续了四五十年的时间,她和同事们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
生物发光可谓五彩缤纷,什么颜色都有,但蓝色是海洋的主基调,从视觉交流效果上可以得到解释。在拖网中捕获的大部分生物、动物都具有发光功能,当作者第一次亲眼看到数量众多的奇特生物的时候,被深深的震撼了。
探索海洋的秘密还会一直持续下去,但作者同样也担忧海洋的环保问题,人类世界近60年来对海洋造成的各种改变已经超过了人类存在以来的20万年。塑料污染、化学污染、过度捕捞、物种入侵、海底采矿等等对海洋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因此保护海洋必须得到人类群体的重视,否则在未来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灾难等在前方。
《深海有光》读后感(二):一线科学家撰写的科普书,了解深海生物发光。
文/袁越
#鉴书 感谢中信出版社把这本刚刚出版的书寄给了我,立刻第一时间读完,大赞。
作者Edith Widder是世界著名的深海科学家,主攻方向是深海生物发光。我在深海封面故事里只提了一两句,其实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这本书给出了相当完美的答卷。
Photo Edith Widder (c na)
我越来越喜欢读一线科学家撰写的科普书,不但可以从中读到最新的科研成果,而且可以了解这些成果的发现过程。我以前在《生命八卦》专栏里多次强调过,你之所以会觉得科学进展得还不够快,不光是因为科学家不够聪明,更主要的原因是研究技术的落后。深海生物发光就是这样一个领域,一来人类进入深海本身的难度就很大(甚至大过航天),二来深海生物发光的主要机制之一就是机械刺激,潜水器本身起到了刺激作用,所以科学家很难看到未经打扰的自然发光。要知道,早年的光学仪器不够先进,远不如人眼的灵敏度高,所以没法采用无人探测器,必须派人下水。第三,深海生物发光亮度很低,科学家很难做到即看到发光又看到发光者。换句话说,这件事有点像测不准原理,你一旦测到了光,那么一定是不自然的。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作者是怎样克服这一困难的,非常有意思。
深海礁环冠水母
潜水器前壮观的生物发光:好似独立日的烟花!
这本书还有很多主线之外的闲笔相当精彩,比如我们以为自己看到的是客观世界,但其实我们看到什么取决于生存的需要,所以我们眼里的世界是扭曲的。再比如,当我们的大脑濒临失控,朝糟糕的方向疾驶而去时,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相当宝贵,作者就是靠这个数次逃过了潜水器的故障。
另外,作者本人的故事也很励志,她少年时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死掉,痊愈后选择深海探索,终于取得了很大成就。她把这一切归功于自己旺盛的求知欲,还引用了达·芬奇曾的一句名言:“最高贵的快乐是理解之乐。”此话深得我心。
本书的结尾很自然地转移到环保上来,这不是偶然的。每一个大自然的探索者最终都会走向环保之路,这是人类的本能所决定的。当大自然需要人类做点什么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时,总会把这件事变得很有趣,比如性之于繁衍。探索本身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因为这符合人类的本性,而人类之所以天生喜欢探索,就是因为这是保护环境的终极动力。
最后摘一句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话:人生是否成功取决于你的B计划,毕竟A计划谁都能做好。
《深海有光》读后感(三):跟随作者,探索深海生物发光之谜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总面积的70.8%,目前已知海洋生物有21万种,预计实际数量应该为210万种,其数量更是不可想象。很早之前,人类对于深海的了解太过少,甚至一直认为那是亘古黑暗的世界。
事实并非如此,我们遥不可及的深海,时时刻刻上演着“灯光秀”,那些生命体以光的形式诉说着生命的神奇。
《深海有光:探索生物发光奥秘的生命之旅》就是一部探索深海生物发光奥秘的书籍。本书作者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神经生物学博士,海洋学家,海洋生物学家伊迪斯·威德。在本书中,作者主要讲述了她为何对光有特殊的感情,又是如何走向海洋深处,以及在海洋深处探索生物发光奥秘的经历。
伊迪丝·威德自小就梦想成为海洋生物学家,然而在刚入大学第一年,她因为生病导致短暂性失明,这一经历对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曾这样说:“出院后,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已彻底改变,时而为拥有视觉而欣喜如狂,时而又陷入一种陌生的怀疑情绪中。我恢复了视力,却失去了年轻时那感觉一切皆有可能的强大自信。”为此,她曾在大二由生物学系转到医学预科。不过,在大三因为人体生物学教授的讲课再次点燃了她对动物的热情,随后她参与了“热带海洋生物学”,这也意味着她再一次踏上了海洋生物学之路。
从暗室观察鞭毛虫发光开展研究项目到捕捞海洋生物,伊迪丝·威德见识到书中描述的各式生物发光的功能,借光寻找食物,以光为饵,吸引配偶,防御等等。后来她潜入深海,近距离观察发光的生物,伊迪丝·威德见识到更为神奇的世界。身穿“黄蜂”第一次潜入海底,她用“好像美国独立日放的烟花一样”来形容海洋深处壮丽的“灯光秀”,这是一种超乎想象的光之盛宴。“我仿佛置身于一片星海,无数发光的微粒将我环绕,如同沙漠中无月夜晚的星空。这些星星不是静止的,他们一刻不停地旋转,好似一幅凡·高的《星空》三维画。”画面之精美,作者都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在欣赏到如此美景之后,她开始思考是谁在发光,究竟又是为了什么。
此后第二次潜入深海,伊迪丝·威德发现了两种虾的不同之处,还发现了斧头鱼的秘密技能。此后一次又一次潜入深海,她发现了更多海洋生物发光的秘密,鮟鱇鱼、水母、大王乌贼……每一种生物都有它们不同的发光原因,同时她还发现了人类对海洋的开发以及环境污染对于海洋的极大影响。作者以极大的篇幅重点讲述了潜入深海探索的海洋生物发光的秘密,这其中不乏有作者深刻的思考,这也是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
也许就是如此,无论是做任何研究,最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科学探索的惊喜,还是对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拷问。作者这样说:“每个人都是探险家。我们生于世上,如同踏上陌生的土地,是探索塑造了我们队周遭世界的认知。”“我所认识的最幸福的人总是对发掘新事物怀着孩童般的好奇心,我自认也是其中一员,但坚持下去并非易事,世界往往被展示为学无止境的事实,而非有待破解的谜团。”
人类对于海洋是无限的索取,可是给予海洋的却是垃圾、塑料,各种毒素。大量的放射性废物、多氯联苯、汞和氯氟碳化合物已经影响到海洋的生命,同时海洋还吸收大气中温室气体累积而产生的额外热量,这一切都对海洋造成不可预估的影响。因此,在本书最后,作者还是呼吁人类能够保护环境,希望发光生物能够点燃下一代探索者的想象之火。的确,海洋赋予人类太多丰富的资源,可人类虽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却做的还远远不够。
《深海有光》虽为一部科普书籍,可阅读本书的感受,仿佛是追随作者的视线,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深海巡游,那些发光的生物体之谜,也在不知不觉中解开。虽然无从看到深海生物的光之盛宴,可从作者的文字中,似乎也能领悟。最后想说一句: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保护环境,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