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倦怠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倦怠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2022-06-27 09: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倦怠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倦怠心理学》是一本由罗伯特·博格 / 特里·博格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倦怠心理学》读后感(一):为什么生活在富足年代,你却始终会有匮乏

  著名脱口秀主持人Oprah Winfrey说过“专注于你有什么,而不是你没有什么,先尝试专注于一件让你感恩的事情,增加感恩的情绪能量,一点一点地增加你的喜悦能量。如果你可以让自己增加那么一点正能量,在这基础上再建立多一点正能量,一直延续增加下去。感恩我的呼吸,感恩早上能从床上爬起来,用双脚站起来走路,而且真真切切地感受它,我感恩我可以用我的双手。”

  有人说匮乏感是欲望的根源,匮乏感产生自卑感和恐惧感,从中又产生了负面情绪。一个有自卑感的人不会爱自己,爱自己不是自私,正相反自私是因为匮乏引起的贪婪,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不可能爱别人。人只要还有一丝的匮乏感,那么此人的爱就是需求,即使给予也是有条件的,而爱是无条件的给予。 匮乏感大部分来自童年经历,比如幼儿时期的一个基本要求没有被满足,就可能产生匮乏感。成人都有一种非生命安全以外的不安全感,感觉缺少,得到又怕失去,如果发现了灵魂的本质,就会知道没有什么是不安全的,得与失都是游戏的一种,甚至威胁生命的不安全感都是虚幻的,死亡不是结束。活在人间不用抓紧什么,要放松,放松才有自由,爱,喜悦及圆满。

  在《倦怠心理学》这本书中说道,只要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别人,作者倡导从自我关怀开始,学会利用自己的所拥有的东西,以学会欣赏自己为基础来为自己赋能。

  这本书说道倦怠是一种精疲力竭、愤世嫉俗和自我效能感丧失的状态。倦怠的早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主要聚焦于研究个体在工作中体验到的情绪耗竭、动机丧失、身体疲惫等一系列的负性症状,也就是工作倦怠或职业倦怠。

  随着研究的进展,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倦怠并不仅仅与工作有关,同样会发生在能够给予人们价值和意义感的所有领域中,如婚姻倦怠、学业倦怠、养育倦怠、社交媒体倦怠,等等。

  有倦怠感的人会产生无助感和绝望感,这是抑郁症的两个主要症状。严重的工作倦怠会导致个人与客户、顾客、同事甚至最终与家人分离,并由此产生孤立感。人处于倦怠状态,易于患上抑郁症,并产生厌世的负面情绪。

  下面我们就从这本书的匮乏这一点展开讨论,说说我们人生的意义。

  比如当你觉得一件衣服时髦的时候,就渴求它,珍惜它,而如果觉得过时了,它就成了垃圾,这件衣服本事没有意义,那些意义来自人的思想。 所以匮乏感来自人的思想,比如看见美丽的景色,思想开始思考,如果每天都可以看见这美景就好了,这其实就是匮乏感使然。人只有在缺少的时候才会需要,比如夏天的时候不会想要找冬天的棉被。 因为匮乏感而产生了自我意识,人总是在和别人对比,对任何人事物都在评判,总认为得到了什么或者改变成什么就会满足,其实只要匮乏感不被深度发现,就不会有满足感。

  有了匮乏感会让人感觉自己总是处在欠缺的状态,看见任何感兴趣的东西,都希望据为己有,总希望自己变得更好。这就是欲望和执着的开端,欲望和执着使灵感和直觉被蒙蔽,而灵感和直觉是发现真相的工具,是创造力和艺术化的源泉。 我们一旦有了圆满感,会发现其实不需要任何东西来填满匮乏。这时候人就发现了自己其实不单单只是身体和思想,还有更大的本体,也可以叫灵魂,那是一种空寂的状态,是无我的,而里边又存在着爱,喜悦,自由,圆满等神性和佛性。

  其实性欲旺盛也是因为匮乏,匮乏来自大脑的思想,所以大部分的性欲其实都是大脑构思的幻像,并非真实。原始社会的人类或者人在儿童时期,看见异性的裸体并不会想入非非,因为人类进入现代社会或者人长大后,开始进行比较,现代教育始终主张比较,考试就是比较,从而人产生了匮乏,自卑,恐惧和自我意识。

  于是两性内战也开始了,总是想要征服和控制异性,或者渴望不被异性控制和征服,以体现自我价值和魅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每个人都独一无二,人和人根本无法比较,只是每个人都在伪装自己,渴望成为某些样子的人,痛苦烦恼则随之而来。

  这个时候性正好可以满足这些匮乏感,包括对自己魅力匮乏感的填满,对自己性别自卑感的填满,甚至社会地位不足感的填满等等。而这种圆满感其实只是短暂且不真实的,不会让人真的满足,只会不断地渴求更多。其实性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是爱的众多表达方式中的一种。而且人的本体或者叫灵魂本身没有性别之分,性别是身体的产物,从而影响思想。而一个人如果不欣赏异性的特质,而只觉得自己的性别特质是最好的,是不可能真正爱异性的。

  爱有很多表现形式,其中艺术创作是,幽默也是,欣赏也是爱的表达。其实生活中任何一个细微的举动都可以表现出爱。

  爱是语言很难说清的,在爱中流泪是因为喜悦,如果有伤悲的感觉,那就不是爱,是匮乏感产生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爱,喜悦,自由还有圆满感等等是一样的,与生俱来,不需要任何东西就本身存在,是匮乏,恐惧,欲望,执着等等这些蒙蔽了我们,而无法觉察。 而觉察到匮乏就是自由和圆满的开始,但不是逃避和宣战,想要逃避和战胜匮乏感会成为新的欲望和执着,而无法逃避或者无法战胜匮乏感就成了新的匮乏。

  无时无刻地觉察匮乏感,深度了解它,它自然无足轻重了,这要求生活中每个举动和想法都要自我觉察它背后的原因。大多数时候我们总是被别人的期望所左右,而根本不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即便是达到了一个别人的期望,也只会是暂时的心里满足。

  我们要清楚我们自己想要什么,找到人生意义,无论伟大或卑微。我们要的是参与其中的感觉,这个时候就不会在意结果,当然好的结果是锦上添花,没有达到心理预期的结构接受它就好了,正如在这本注重所说的“超然于世”。

  世事无常,把一切放到时间的长河中看,一切都是暂时的,试着为他人的生活添砖加瓦,很多时候更加容易让我们产生被需要的价值感。

  《倦怠心理学》读后感(二):怎样才能提升人生满意度和工作效率

  5月的时候,由于夏季即将来临,于是跟闺蜜们掀起了一场减肥的浪潮,进行了没多久了,就听她们在群里说,好不容易减下去五斤,没管住嘴又胖了回来。她们还说,现在什么都不想干,班也不想上,就想过吃了睡睡了吃的美好生活。

  实际上,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年纪轻轻总想着什么时候才能过上退休生活?怎样才能不用工作也能维持吃喝玩乐的生活?因为在这些人看来,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舒服。

  其实,他们自己也很清楚,这种状态有问题,但就是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态?最近看的《倦怠心理学》这本书中指出,这种让人们感到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状态是一种倦怠。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企业家罗伯特·博格和临床护理专家特里·博格。罗伯特·博格曾17次荣获微软公司“最有价值专家”称号,经常以演讲的方式想数以万计的听众传授消除倦怠、化解冲突、有效沟通的技巧,现已出版28部论著,经他编辑的图书达100多部。

  特里·博格是以为出色的演讲者和作者,其演讲主题涉及如何通过有效地沟通、界限的设定与保持以缓解激烈的人际冲突,从而预防和消除倦怠。

  他们合著的这本书在对工作倦怠概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通过浴缸模型和感知模型通俗易懂地说明了工作倦怠地作用机制,病进而介绍了一系列关于康复与复原力的技能和方法。

  要想知道怎样才能摆脱倦怠,得先搞清楚什么是倦怠?它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01.什么是倦怠?

  1967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让一群小狗接受轻微点击,这些小狗在接受电击时,有一部分小狗会想办法躲避电击,而另外一部分小狗除了躺下来发出痛苦的呜咽声,丝毫没哟躲避的意图。

  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通俗来讲,就是那些没有躲避电击的小狗认为没有任何改变现状的可能,于是做出放弃躲避的选择,任由事情往坏的方向发展,这其实就是一种倦怠。倦怠会让人们相信自己无力改变现状,从而放弃尝试努力。

  通常,在大众的意识里,倦怠只会发生于工作方面。实际上,倦怠会像火一样蔓延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工作上感到倦怠了,考虑房贷、车贷、奶粉钱、父母的医药费等,仍然继续做着讨厌的事情,还安慰自己至少还有一个安稳幸福的家。

  表面上看,家庭幸福和美,实际上内心已经超负荷负担。就像作者说的:“倦怠就像一栋被大火烧毁的建筑,结构还在,高墙依旧,从外部几乎看不到有任何损坏,实际上里面已经被烧成了废墟。”可见倦怠会从我们生活中的某一方面蔓延至生活的其他方面。

  所以,倦怠是一种精疲力竭、愤世嫉俗和自我效能感丧失的状态。

  那么倦怠是如何产生的呢?

  02.倦怠是怎样产生的?

  虽然倦怠表现为精疲力竭、愤世嫉俗、缺乏自我效能感,但缺乏缺乏个体能动性才有可能是倦怠的开始。

  我们过度追求成功、物质享受会让自己筋疲力竭,但不一定会让我们陷入倦怠的痛苦,甚至有时努力工作的时候我们反而会感到很充实。

  愤世嫉俗是倦怠产生的一种迹象,会认为自己无力改变当前的状态,是缺乏自我效能感的典型表现,但它不是导致倦的原因。

  而缺乏自我效能感,会让你产生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想法,是一种感觉和信念,这种感觉和信念会让你认为自己并没有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倦怠正是始于这种感觉,但“自我效能感”这个词还不能精准地表达倦怠产生的原因。

  因此,作者引出了“个体能动性”这个概念。个体能动性是我们完成任务的实际能力,它不仅衡量我们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也衡量我们勇于完成事情的生理和情绪能力。

  当你倦怠的时候,就会感觉自己的个体能动性已经被耗尽了,简而言之,就是你完成这件事情的实际能力与预期存在偏差,让自己在情绪上感到很无力,但你已经付出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倦怠呢?

  03.如何摆脱倦怠?

  作者在书中引入了特体能动性的简化模型,称之为浴缸模型。我们的个体能动性即为浴缸,一方面会被一些活动填充,就像从水龙头流出的水;另一方面会被一些活动所消耗,就像排水管把水排走。

  只有浴缸里保持足够的水分时,我么才能维持个体能动性的能力,此时我们才不会产生倦怠。而获得个体能动性有三个来源即:感知结果、获得支持和自我关怀。

  感知结果能让你感到你做事事有效的,让你看到所付诸的行动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能够调动你做事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你的个体能动性。

  人类从一出生就是群居动物,每个人的生活都依赖于他人,一旦我们获得了所依靠的那些人的支持,我们就会认识到这种支持能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更有能力去完成更伟大的事情,也就是说能获得更多的个体能动性。

  这种支持既可以是实际的行动上的支持,也包括情感上的精神上的鼓励、关心与倾听等。

  自我关怀是能使个体能动性浴缸变得更大,它不仅能为你充电,还能提升你给自己充电的能力,但它也是最容易被忽视和投入不足的一项活动。

  因为人总是会承担很多责任和义务,这些责任和义务驱使他们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而推迟自我关怀,比如大多数妈妈对家庭孩子的付出,护工对于病人的照顾……

  如果我们不花时间休整自己和自我充电,当我们的电量耗尽之时,个体能动性这个大浴缸就不能保持充足的水分,我们也将无法给予别人任何东西。因此,如何管理施加于我们的要求,是维持我们的个体能动性和避免倦怠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针对这三个获得个体能动性的来源,具体应该怎样做,如:怎样更好地看待自己取得的结果?怎样获得更多的支持,即情感支持、物质支持、制度支持?怎样平衡家庭、工作和社交圈的精力分配?采取哪些行动获得更多的自我关怀,补充个体能动性?作者在书中做了详尽的介绍与指导。

  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了解倦怠地运作机制,还能了解倦怠地相关影响因素,以及消除和预防倦怠地实操方法。当你掌握了应对倦怠地方法并勤加练习后,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更有效地抵御倦怠地侵蚀,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倦怠心理学》读后感(三):越想躺平越证明你已倦怠不堪,3个实用的消除妙招,赶紧收藏吧

  最近,张若昀在推广新剧《警察荣誉》时说希望通过角色的演绎为警察减轻几分职业倦怠。这一句话,引发了无数网友的热议。

  除了对张若昀新剧表现浓重的兴趣外,很多人都说,生活里充满了不易和艰辛。

  越发觉得工作重要,就越感觉到自己的精神频率崩溃。年纪尚轻却总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够退休。被琐碎、艰辛折磨得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愿意做。除了倦怠,还是倦怠。

  种种情况表明,倦怠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人们会感觉情绪耗竭,身心疲惫、意志被消磨,越努力越会总觉得自己深陷诸事不顺之中,无力解脱。

  相信倦怠一定不会是你所期待的。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一本帮助人们消除倦怠的新书《倦怠心理学》。书里除了告诉人们为什么会疲倦外,还教了人们提升满意度和工作效率的硬核方法。

  这本书是由博格夫妻通过长期的倦怠领域研究后,提炼出一系列高效的、操作性强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了无数正与倦怠斗争的人们打赢这场攻坚战,提升了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效率。

  在我国,这本书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院教授陆静怡等人的推荐。更有河南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李永鑫为本书做推荐序言。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找到让自己倦怠产生的原因,开启稳杀倦怠、续航人生的神奇之旅。

  01内心倦怠是一种“病”,要治

  疫情之下,许多行业处于收缩状态。不少企业一度出现了亏损和裁员的现象。为了能养家糊口,许多人都选择了努力工作,拼命赚钱,可得到的效果却是差强人意。透支越多,就越力不从心。

  据《中国职场流动趋势年度报告2021》显示,有89.3%的人群身处焦虑之中;在北美,职业倦怠给公司带来了约1200亿美元到3000亿美元的损失。

  经济学家管清友说的:“我们现在进入到了一种低水平内卷,高水平倦怠的阶段。”

  就是说内卷,已经成了越来越多的人产生倦怠行为的原因之一了。

  当然,个人自身因素也会成为倦怠心理产生的又一大原因。

  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自视甚高,自命不凡。这类人通常都把关注点放在是否能赢、是不是做到了最好上,而不是是否做得够用了。

  比方,营销人员会希望人人都成为自己的客户;父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处处优秀;孩子们也会希望大人口中表扬的孩子永远只能是自己。

  如果低于自己内心期待,人们就会感觉失望、压力大,倦意十足。

  亦如书中总结出的原因:自尊心强的人,往往倦怠不堪。

  还有一种“不经意”,也会使人产生倦怠。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准备4升左右的水。

  先用双手把它拿起来,靠近身体并和胸部保持一样高度,保持这个姿势1~2分钟。

  依然是这4升水。现在需要手臂完全伸平并保持水平,试着保持1~2分钟。

  两种动作下来你会发现,用手拿东西的时候,东西离身体越远越费劲。

  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就是投射形象虚假产生的。当我们头脑中的形象接近真实的自我时,我们就会感觉到轻松,反之我们就会发现很累也很难。也就是说,当投射的形象虚假时,人们也会产生倦怠的心理。

  我们都知道,倦怠的产生往往会使人们确信自己无力去改变什么,也不会有尝试新事物的想法。

  这在马丁·塞利曼的习得性无助的实验中,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

  经常受到电击的小狗,再次遇到电击时,丝毫没有躲闪的意图,只会躺下来发出痛苦的呜咽声。无助的倦怠让它们早已忘记了去躲、去做出改变。

  倦怠就如同一颗带有负能量的磁铁,不停地吸收我们内心正面的能量,让我们的内心变得越来越无趣,越来越空虚;整个身体充满了无力感,如同生病一般,需要救治。

  02突破倦怠的关键,看清自己的能动性

  大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们感觉劳累、愤世嫉俗、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就会觉得倦怠。

  而倦怠产生的根本性原因,还在于个体的能动性是否发挥了力量。

  为了讲述个体能动性的效能,作者引用的“浴缸模型”概念。

  我们的个体能动性就是一个浴缸,一边有水流入,同时还会有水流出。

  流入的来源,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①感知结果,就是付出行动有收获。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自己的内心提供了奋进力量。

  ②获得支持,就是来自我们身边的重要他人对于我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

  ③自我关怀,通俗地说就是为自己充电,恢复体力,获得能量。

  这三个来源并非都会从正面的方向对自我效能增量。

  从感知的角度看,当外界对感知影响力大于自身感受,就会受他人左右;从自我充电的角度看,很多人易忽视这部分力量。

  对于流出的能量,更多体现在我们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种不合理要求、痛苦的感受。长此以往,这些都会形成人们的倦怠心理。

  03感觉倦怠,快来试试这3招。

  通过个体能动性模型我们很容易看到,当个体能动性耗尽时,会产生更多的倦怠。

  所以改善现状、消除倦怠,关键的要素就是要控制好个体的能动性,有效地调动各种资源为自己所用。

  具体的做法,建议试试书里这3个办法。

  1、自我关怀,为自己赋能。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那就注定无法奢望世界还会温柔待你。

  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千万要记得做好自我关怀,这也是我们预防倦意和消除倦怠的关键。

  自我关怀,就要从关爱我们的身体做起。

  体育锻炼:简单散步或有氧运动,每天进行20~30分钟中强度的锻炼。

  膳食合理:禁食高热量、多吃蛋白质食品;保证维生素摄取,摄入适量纤维。

  改善睡眠:建立睡眠节律、限制使用电子产品、床只能用来睡觉。

  补充水分:每天补2.5升水,大约是5瓶矿泉水。消耗大量水分后要及时多补水。

  2、建立边界,学会自我保护。

  我们都曾经做过透支自己的事。

  比如忙碌一天精疲力尽,突然有朋友打来求助电话。你只好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竭尽全力地帮他。在这个过程里,你的体力已经严重透支。其后被这种无边界所累倒。

  所以建立边界,保护自己,这个步骤非常必要。

  生活里经常会遇到强加给我们的要求,此时我们要理清思路,为他人提供适当的帮助,而不是全盘接手。

  要知道“想要做某事”和“必须做某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尔后也会得出相反的效果。

  3、培养复原力,实现自我突破

  里克·汉森曾这样描述过复原力:“真正的复原力能够培养我们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一种潜在的快乐、爱与和平的感觉。”

  拥有复原力的人会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能做什么,怎样去做。强有力的复原力会让自己的生活感到惬意。

  那么,培养复原力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找到突破口:

  拥有了抵抗生活风暴的复原力,就会在倦怠来临之际,让身心产生的不良感觉及时刹车,远离倦怠的深坑,回归自然。

  感知神经科学博士、暂停实验室创始人郭婷婷说,“人们经常被惯性裹挟着往前走,有时可能要让自己先停下来,对自己在做的事情觉察,拿回自主权。”

  遭遇倦怠,我们不要让身心上不舒服的感受听之任之。而且应该静心思考,感受自我,为自己赋能。当发现生活被他人左右时,勇敢说不。

  只有我们拿回主动权,拥有了复原力,才会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幸福感。

  疲倦了,就去试试消除倦怠的小办法;养足精神,人生才会始终在续航中。

  就让我们都做一个不思疲倦、精气十足的人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