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元灯长歌》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元灯长歌》读后感摘抄

2022-07-02 09: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元灯长歌》读后感摘抄

  《元灯长歌》是一本由傅菲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021-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元灯长歌》读后感(一):山的那边还是山

  《元灯长歌》是一部很纯净的作品。傅菲相信”每一个不向命运屈服的人,都活成自己的灯塔“ 。全书四辑标题匠心独运:江河合水、大地芳春、万物生动、舞咏而归,暗合着自然与人类的互动。我们为什么能活着,并不仅仅拥有劳动的本能,更源于我们对于生命的思索。 从书斋走出,走到民间,走到现实,是一位有良知的作家实现人格升华的必由之路。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带到这世间,以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世间的态度,或赞颂、或诅咒,或痛苦,或欢欣。不过,像傅菲这般,能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与世间的关联,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傅菲的文字很深刻,并非天赋使然,而是他敢于面对土地。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见惯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以为这才是唯一的人间模板,却不知倒退二十年、三十年,真正目之所及的是那蜿蜒的山、绵延的水、厚重的土地。这些不仅给予傅菲活下去的力量,还是他创作的源泉所在。 “我的双脚深深陷入土地,我的根须在土地下交错。我知道一粒谷种通往大米所走过的隐秘之路,正如一个家族枝开叶散。“诚然,只有那些与土地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才能在笔下有如此真实、美妙的语句。

  不要他从何处来,他会在字里行间解答你所有的疑惑,不掩饰、不夸张,像天上的云即使随风飘散,但始终 饱含悲悯的情怀、天地的情怀、大道的情怀,有对一草一木、山川河流的悲悯。如果不是傅菲,我们不会想到地球上还有这样的净土,还有人愿意历经千艰万苦,为乡亲们画像,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傅菲笔下的小人物,精神可嘉。姜村的姜桂生、枫林余家人,赣居团中的武生、旦角,袜子厂的银根,屠夫白喜……或许他们并没有响当当的名号,但他们却有着棱角分明的性格,在历史的褶皱、时代的光影里忍受不幸,向往美好。

  描写大场景的作品很多,能带给我们血脉贲张的刺激,可是这样的”刺激“多了,我们就容易忘乎所以,像寓言守株待兔中的农人一样无所事事,期盼好运加持。在大场景的小人物,不仅仅是形象的”小“,更深层的符号是”无“。作为小人物,我们要有自知自明,要自由地活成自己的样子,哪怕不是灯塔,也要成为一束光。

  《元灯长歌》读后感(二):为河流立传,为大地塑像,为人民刻神

  《元灯长歌》是散文家傅菲创作的一本散文集。自2005年起,傅菲便从社会学的角度深度调查起他的生养之地——枫林村,他观察自然形态,深入形色众生,期望绘制饶北河上游流域的“百年生活图谱”。《元灯长歌》便是这图谱中的一隅。

  散文是生命绝佳的栖息地。散文的深度,来自作家的信仰、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也来自作家的生命意识。散文唯有灌注生命的汁液,包含大量的生命的活性元素,并夹带着来自生活的真切感受,才能成为“活文”。《元灯长歌》最打动人的地方,便是傅菲对于生活的表达是落实在生命体验的真诚表达上,并由此真正达到了感情和心灵的本真。

  在《元灯长歌》里,河流和村庄是两处重要的地方。河是饶北河,村是枫林村,它们只是中国南方一条普通的河流和一个普通的村庄,但在作者笔下却是一个广袤的世界,因为在那里,作者“看见了时间的颜色和内质,看见了生命的面容和境地”。河流与村庄是时间和生命的暗语。

  崇尚生命的本色,是傅菲散文的主旋律,怀旧则是另一基调。傅菲在书中写道:“历史书上说,蒸汽机把我们推向工业时代,而我固执地认为,是水泥消灭了我们的庄园,楼房像叠起的火柴盒,水泥路是我们永远无发愈合的伤疤。”现代都市生活常常会令人感怀过去,渴望回归。《元灯长歌》便是傅菲对朴实乡土生活的怀旧。

  傅菲根植于土地,以劳动者为中心,写他们与土地生死相依的高贵情感,写他们与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书中的抒情笔调是自然克制的,这是傅菲提倡的“冷抒情”,写起来不动声色,文字不张扬。调子很冷,但其中分明又有真切的感情在。

  把《元灯长歌》翻在手里,放在桌子上,闲坐下片刻,再拿来翻翻,心里不由得有一种感恩。这感恩,类似于我出门旅行,去了一个保存和修护完好的古村落,同时也夹杂着相类似的叹服、惊奇。作者在乡村与自然领域的写作是伟大的,面对我们时代最不被人觉察,遗忘最深重的乡土场景,傅菲用他数年的深度体察将之悉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正如首届方志敏文学奖首奖词所言的:“这种写作可信、有情、合理,具有文化标本和人类学研究价值。”

  《元灯长歌》读后感(三):《元灯长歌》:每一个繁衍至今的乡村,都是可载入史册的绝唱

  傅菲,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于是,在拿到《元灯长歌》后,我如饥似渴的秉烛畅读。读后,身心溢满感慨与敬佩。

  “每一个不向命运屈服的人,都活成了自己的灯塔”。乡村如人。每一个繁衍至今的乡村,都“活成”了后人的榜样,都是可载入史册的绝唱。

  《元灯长歌》,全书共25万字,每个单篇均以人物为主体,有的单线叙事,有的多线叙事,是作者傅菲“扎根”赣东北二十载的佳作。二十年来,他走遍村中的每一个角角落落,调查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访问了以百计的手艺人、重症患者、鳏夫、离异者、嗜赌者、嗜酒者、创业者、退伍军人,收集散轶民间的地方典籍。

  深深记得,拿到此书之前,在网上看到过读者的评价:读《元灯长歌》,如星辰缀满夜空,如灯盏散落大地。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元灯长歌》,以充沛且真挚的情感、悲悯且温暖的格调、饱满且厚实的人文色彩,以赣东郑坊盆地为叙事地域核心,通以村志为形式,过着墨盆地人民的生存状态、内心困厄、精神风貌、时代变迁,讴歌了百年盆地的人性之美、劳动之美、伦理之美、生活之美以及时代之美,终成一部“致敬父老、致敬土地”的“史书”。此书,亦是对渐行渐远的传统乡村“气息”的“珍藏”。

  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惠仁因《元灯长歌》评价傅菲,说:他怀抱土地、扎根人民,为家乡立村志、为小人物立传,写出了情深真切的人民史诗。

  江西省作家协会主席、省文联副主席李小军说:“傅菲是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家,他从书房走向大地、走向人民、走向时代,是梭罗式的写作。”

  傅菲自己同样说:“这是我写作以来,发生最重大的转变——我由此从书房走向大地、走向人民,人民是我写作的灯塔。”

  可以说,傅菲是我们这个时代可贵的“山乡巨变”的记录者和人民书写者。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是的,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任何文学艺术的创作或写实,都必须“扎根”于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日常和平常入手,从生活的具体和层叠的烟火入手,反应人民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满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要出发,折射着日常生活中易被忽略的“光”,真真切切的体会并感悟对生命的体验和追求(这也恰恰是作品的核心所在),方能创造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同时,亦是对艺术的尊重、作品的无声代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