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 浅析《洛神赋》的“淡”之美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日志文章 > 哲理日志 >

浅析《洛神赋》的“淡”之美

2015-08-17 作者:卖马铃薯的小男孩 来源:卖马铃薯的小男孩原创 阅读:载入中…

 浅析《洛神赋》的“淡”之美

   浅析《洛神赋》的“淡”之美

   ——魏晋士人设计美学思想初探

  “淡”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雅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审美倾向。它孕育于道家哲学之中, 以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为基础, 体现了道家淡泊、崇尚飘逸的人格追求。经过魏晋玄学的发展而成为一种审美文化, 从此显示了魏晋士人独到的人 格审美理想魅力。至此,“初发芙蓉”之美得到崇尚, 为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及人格审美理想的追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本文试图阐述魏晋六朝的“平淡”所具有的美学意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重自然,尚本色,并进而结合作品《洛神赋》说明它在当代社会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文人作画, 必然会把自身深厚的文化修养渗透到绘画创作中去。从事绘画的文人们又有能力有兴趣对绘画实践作出理论的分析、研究与总结, 再加上痛苦离乱的社会引发的哲理的思辨, 以及追求在著书立说中的不朽等因素, 就使魏晋南北朝成为我国美术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高潮。此间顾恺之的《洛神赋》 对后世中国美术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洛神赋》主要是以人物画为主,但山水画在这一时期得以长足发展。因为,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自然本身不仅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这种自然美乃是人物美和艺术美的范本。它的地位要高于人物美和艺术美”(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山水画发创于魏晋六朝,玄言清谈。坐乱世而怀渺远,在笔墨挥洒中得遂卧游天下,鹏程万里之志。”(范扬《中国美术鉴赏》)

  魏晋六朝为了躲避政治斗争,很多贵族士大夫过上了隐居生活。人们从游山玩水的游乐中,开始钟情于自然的山水美。他们热爱山水,山水画成为他们与自然对话契合的一种方式,在表现山水自然形态的同时表达主体的灵性与情感。所以,这时出现了单独表现自然山川之美的山水画,以山水画的形式表达着一种自然的平淡之美,来抒发心灵渴望安宁的情感。顾恺之的《洛神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 (美文 www.wenzhangba.com)

  《洛神赋》诞生于魏晋玄淡之风时期。在初期从内容上做到了淡泊, 在主题上突出“淡”, 但在表现手法上艺术家只是追求“以行写行, 以色貌色” , 《洛神赋》就成为了“随类赋彩”的着色山水, 没有了灵性和平淡之意。但从另一方面说它毕竟是玄淡之风发展的结果。《洛神赋》开始山水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表现出了“淡”的特色, 使魏晋所宣扬和追求的“淡”文化的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洛神赋》从两个方面表现了“淡”之美。首先, 在用墨方面, 中国人善于用墨, 《洛神赋》就具有最为朴素的色彩, 它色彩单一、平淡, 不含丹青, 以墨色为母色、玄色, 这为山水画赢得了独特之风采。其二, 创作方法方面, 它的色彩以墨为主, 以色为辅, 这种化繁为简的创作方法体现了道家所追求的平淡朴素和清心寡欲的思想。但是《洛神赋》却并不单调, 通过水墨的清淡, 可以激起人玄远的想象, 从而具有无色的绚烂。《洛神赋》在宋之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宋米芾评《洛神赋》“平淡天真多”, 其后元四家把《洛神赋》的“平淡天真”之美推进到极致, 而在这些绘画精品中都蕴涵着深厚的思想意境。 可以说”淡“的审美理想在这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洛神赋》所注重的本色、天真、野态、萧条、淡泊等等,都表现为对平淡之美的追求。

  面对追求影像文化。当下快感的现代人来说“艺术对他们又意味着什么呢? 拒绝高雅文化,沉迷于媚俗的大众文化。这样如何能提高全民的审美趣味?审美教育如果没有优秀的审美素材,如何塑造审美的人?我们不是把“平淡”作为衡量审美艺术和审美人格的唯一标准。我们发魏晋士人的美学思想提炼为清,淡,隐,逸,达五种,并组合成静照五景转化为静照五茶语带到现代人的生活观念中,更是思想的传达和传承,让忙绿于现实的中国人在追逐疲乏之时终得以倘佯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无论是在追求超然脱俗、自然平淡的处世风格方面, 还是由于审美理想的转变而引起的“淡”艺术美独特创作方面, 《洛神赋》都突显了魏晋时期以及之后“淡”之美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