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薪水越高的人,越不爱讲道理
我一般都会站在老板这边,毕竟人穷的时候,你不能再劝他任性。
在众多对职场的不满中,很多人提到两个数字:工作5年,年薪50万,这两个5卡住了很多人的职场进阶之路。
最近和几个成功迈过这两道坎儿的小朋友聊天,总结了职场最值钱的5句话。
没人有义务提携你
我们都觉得挺诡异。
她新入职的这家公司,是出了名的好地方,业内大咖聚集地,成长速度无人能比,而且人际关系并不复杂,可小朋友混得却并不好,说同事和leader自私自利,对自己不友好。
她的答案,把一桌子人雷倒:“好项目,从来不分给我,有消息,也从不告诉我,就连和客户吃饭,也不叫上我。”
小朋友没明白,这三句话足见她还没长大。
职场没有老师,你不主动,没人有义务提携你。
虽然最初只负责一个模块,但其他同事遇到的问题,他也会帮助解决,从而让他有机会看到code base中的大部分代码;
这些看似给自己揽活的举动,其实每一次都不是白花功夫,这一点点的主动,让他积累了写代码以外的更多经验,也让领导看到了他的潜质。
坐在角落里默默地等,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升职加薪。
很多人觉得职场没有捷径可走,可刻骨钻研的晋升之路,其实并不适合职场。
一个做运营的朋友,可谓是弯道超车的一把好手。
他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刚入职的时候,他是个运营小白,营销策划、数据分析、用户增长,一窍不通。
可没过几天,就觉得不对劲,理论全都懂,实践中一团糟。
聪明如他想了个办法,找大号的同行套近乎,聊天吃饭,一个月剩不下几个钱,可聊着聊着,就把自己聊成了大神。
他跟我说了一句话,这就好比打游戏,有没有大神带,晋级之路是完全不同的。
这样的人,我在职场也见过不少,以前公司有个秘书就是这样,从PPT都不会,一路变成办公室全能选手,和程序员小哥聊代码,都说得溜溜的。
她的方法简单粗暴:掏空同事的才华。
工作的第一年,她所有的工资,都用来请同事吃饭了。
当然,付出就有收获,和同届入职的人比起来,她很快就度过了职场新人阶段。
成熟的人在乎有用
幼稚的人只谈喜欢
之前有个HR朋友,说了她最近面试的一个海归的事。
那个孩子从一所美国生物医药领域的顶级学校硕士毕业,但回国一年多,却没有持续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HR面试时,发现了真相,这么多年心心念念找一份喜欢的工作,能专心做科研,而不必操心实验室里的琐碎,不用刷瓶子,也不用给领导写无聊的汇报。
所以,回国一年多,她没找到“喜欢”的工作。
当年,因为《锵锵三人行》爆红的窦文涛被电视台安排做一档新节目《文涛拍案》。
这个节目和《锵锵三人行》风格迥异,抓眼球、很劲爆,可窦文涛却不喜欢,但就是这份不喜欢的工作,他认真做了8年。
因为这是他的工作和责任,自己也不能永远活在《铿锵三人行》里。
工作这么多年,我就发现,身边越来越少人谈论“喜欢”,其实并非人老心老,开始麻木,而是学会了不要用“喜欢”评价一件事的价值,因为你会发现,喜欢这种感觉,害人不浅。
它无法支撑你走下去,因为很多人的梦想经不起工作的疲惫;
也无法让你真正成长,因为“喜欢”不过就是画地为牢的舒适地带。
这是一种功利,也是一种能力。
▲
薪水越高的人
越不爱讲道理
有句话叫:情商最低的行为,就是不停讲道理。
普通人可能会和行政部讲,我们的客户多重要,会议不能改期之类的道理,性格刚烈点的,可能直接一封邮件抄送部门领导,一下把问题僵化了。
但是这个小姑娘,不按套路出牌,她不打电话不发邮件,直接去到行政部,和行政部大姐聊天,聊到人家孩子明年要高考,正在愁成绩提不上去,她正好有认识的很好的辅导班老师,果断介绍了一个给大姐。
老实人低头干活
聪明人抬头看路
不得不说,无论从法律还是情理,公司都没做错什么。
前甲骨文咨询总监梁建章,创立了携程网;
职场上,如果不能保持持续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判断力,只用体力上的努力来麻痹和感动自己,那么低头勤勤恳恳工作,一定不会换来出头,甚至在将来的某一天,会让你突然出局。
只依靠时间默默积累的,可能是并没有任何附加值的经验,这样的经验,并不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