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易经:不知是善“遇”还是恶“遇”,到底应该选择还是放弃?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易经:不知是善“遇”还是恶“遇”,到底应该选择还是放弃?

2019-09-30 00:20:37 作者:曾仕强频道 来源:曾仕强 阅读:载入中…

易经:不知是善“遇”还是恶“遇”,到底应该选择还是放弃?

  1

  邂逅之遇合之道

  古人云:只羡鸳鸯不羡仙。可见,拥有一段美好姻缘人们梦寐以求的事。在《易经》中就存在着一个象征世间男女姻缘邂逅的卦,叫做姤卦。

  姤卦对于男女的遇合之道究竟有着怎样的诠释?我们又能否自己主宰遇合结果的好与坏?

  我们今天出门,谁能知道会碰到什么样的人呢?碰到好人算我们走运,碰到坏人,有时候躲也躲不掉。

  偏偏我们喜欢见到的人,就是见不到,不喜欢的人反而跟在后边,甚至有很多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这就叫做不期而遇

  你不想碰到的,偏偏碰到;你想碰到的,偏偏碰不到,这就是不期而遇。

  男女邂逅本是美好之事,然而一旦违背了传统价值观,滥情无度,就失去了姤卦所强调妥当性,这样的遇合自然不会长久

  姤卦提醒我们,无论“用”还是“勿用”,选择一定要谨慎

  姤卦的彖辞说: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时义大矣哉!那么,怎样才算是好的遇合呢?

  姤卦这个卦名之所以叫做姤,就是因为阴阳要相遇,否则整个生机就断裂了。可是只要阴阳一相遇,问题就跟着出来了。

  “柔遇刚也”即女生去追男生。“勿用取女”是一个警告:这个女人不能娶。为什么?

  “不可与长也”指的是没有办法跟她长相厮守。她一会见这个,一会看那个,比来比去,哪个好就跟着哪个走,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与你长久相处呢?

  人的一生起起伏伏你好的时候她跟着你,你不好的时候,也许她就想办法跟你离婚了。

  所以姤卦很直白提出“不可与长也”。至于要不要,看你自己的选择。

  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男女遇合之道,自然也有好有坏,关键在于如何把握遇合的妥当性。

  “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是说,如果天地不相遇的话,宇宙还有什么生机呢?

  所以,宇宙有那么多的生物,就是因为天地相遇了。地气要上升,天气要下降,才能够品物咸章。

  “品物”,即物类。只有天地相遇,各色各样物种才能够显现出来,各自拥有自己生长空间,各自发展

  “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是说刚正丈夫一定要碰到贤惠妇女,然后才可以相遇。

  那么,君王要有良好品德,还要有贤能核心团队来跟他相遇合,政令才可以大行于天下,这些都叫姤。

  2

  邂逅有善恶能选否

  《易经》的姤卦告诉我们,遇合的机会无处不在。然而,碰到好的遇合却实属不易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知音钟子期病故悲痛不已,碎琴发誓终生不再弹琴,因此被后人传为千古佳话,更于武汉龟山筑建“古琴台”,以兹纪念

  那么,历史上还有哪些令人称羡的至交典范呢?邂逅有善遇还有恶遇,我们又能否自己选择呢?

  大家要知道,姤卦真正的用意是要我们善于用遇,而且要从正面找到正当的机会,而不是怕机会。很多人怕机会,不敢去尝试,因而错失了所有的机会。

  那么,众所周知姜太公钓鱼典故到底是周文王偶遇姜太公,还是姜太公偶遇周文王呢?

  其实,姜太公钓鱼的时候并没有用鱼钩,因为他根本不想钓鱼,他只是想钓一个大人物,就是周文王,最后果然被他钓到了。

  姜太公深知,如果这辈子遇不到周文王,那他的才能就不能用于世,这就等于没有才能,所以他非常慎重。那时,纣王也想请姜太公当国师,但是他没有去,否则就成了恶遇。

  因为姜太公心里很清楚,他一定要善遇,这就需要点心思,所以他就在渭水之滨垂钓而不用鱼钩。

  周文王会算,他算到有一个贤明之人在渭水之滨钓鱼,所以就去寻觅,结果两个人一见面谈得非常投机。后来,周文王为姜太公的学识所折服,遂拜为太师。

  这就是善于利用遇的好处,而把坏处减到最低。当然坏处也是不可避免的,姜太公从此忙于国事,想钓鱼都没有时间了,哈哈。

  所以,读《易经》不要轻易说这个卦是好还是不好。

  如果认为天风姤,不期而遇是不好的,以后看谁都怕,那就糟糕了。

  当然,也不能说有机会就抓,若是正好陷入别人的陷阱,把你抓去了,岂不更加糟糕?

  所以我们要平心静气了解,姤卦本来是不争的卦,不争是很可怕的。

  3

  案例:刘备与诸葛孔明的乾坤绝配到底要感谢谁的知遇之恩

  话说刘备和关羽、张飞等人一起为徐庶送行,刘备感叹自己与徐庶相处短暂就要分开,心中悲痛万分,然而言语中还是处处为徐庶设想

  此时刘备的所作所为,究竟是真情流露,还是假意收买?

  一个有才能的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找到一个赏识自己的上司

  徐庶好不容易碰到刘备,而且一上场就表现可圈可点。可是,正当徐庶想有一番更好的作为之时,突然变数迫使他不得不离开刘备。

  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大都会计算自己的利害得失。站在徐庶的立场,可能会想自己失掉了这么好的表现机会;处于刘备的位置,可能会琢磨将对自己的团体造成什么样的损失

  但是,徐庶和刘备都没有这样想。

  徐庶只是认为母亲有难,自己必须去救,同时也觉得刘备是一个好老板,应该多替刘备想想自己走后他该怎么办。

  刘备更没有多想,他只是觉得好不容易碰到这样一个志同道合的人,本来可以为共同的目标奋斗,现在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将他们分开,他从心里舍不得徐庶。

  此时的刘备和徐庶完全是在真诚交流感情,并没有考虑各自的利害得失。刘备和徐庶的友谊纯粹,并没有掺杂过多的利害关系,真的是令人感动

  刘备要徐庶善事新主,以求功名

  如果别人讲这种话,我们一定会觉得这是虚情假意,但刘备讲这种话,我们会觉得他是真诚的,因为他并不是擅长耍手段、讲好话的人。

  刘备没有叮嘱徐庶说,既然你一定要到曹操那里去,那千万不能把我的情况泄露给曹操。

  刘备反而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徐庶的立场来考虑,让徐庶要好好地跟曹操相处,以谋求自己的发展,那样他作为朋友,也会感到欣慰的。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刘备其实是很懂人性的,他这样做才是最高明的做法

  因为徐庶既然离开了,刘备还约束得了他吗?

  即使让徐庶留个字据以保证不会泄露刘备这边的军情,那也只是个形式而已,况且人往往是越叫他不能那么做,他反而偏要那样做,很容易适得其反

  徐庶见刘备这样替自己考虑,反而坚定地说自己即使到了曹操那里,也不会替曹操做任何事情,否则就辜负了刘备的一片情义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不做要求对方反而会全力配合,而要求的越多,只会得到的越少,可惜一般人并不了解这一点。

  徐庶劝刘备不可灰心,应当另求高明,以图大业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相信徐庶的这番话 也是出于真心

  往后看我们就知道,徐庶的离开其实给刘备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如果徐庶一直做下去的话,就不一定有孔明的出现了。

  现在徐庶不得不离开,临走前他想尽力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于是告诉刘备,要成大业,没有高人相助是不行的,现在我走了,你要赶快另求高明。

  徐庶策马而去,刘备双眼含泪,目送其远去,因为视线被一片树林挡住,刘备下令将整片树林砍倒。如果刘备这样做只是装模作样地演戏给大家看,那是不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但刘备是出于真心的,他认为自己好不容易得到一位高人,现在居然要离他而去,他从心里舍不得, 所以一直目送着徐庶远去。

  当然,刘备并没有真的要大家去砍掉树林,但最起码这是他当时心情的直接反映

  刘备一直是一个很谨慎的人,此时这么罕有地将自己的感情率性表达出来,反倒让我们觉到格外可爱

  正观望间,徐庶拍马返回,刘备见徐庶返回,喜出望外,还以为他后悔了,不想去许都了。

  但是,徐庶说许都是一定要去的,因为母亲的事情永远是第一位的,自己刚才心乱如麻,忘记了向他推荐一位高人——诸葛孔明。

  徐庶把孔明推荐给刘备后就安心离去了,至于刘备能否求得孔明,还得看他们之间的缘分。在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每个人都是尽心尽力,而且也表现得恰到好处,这是非常难得的。

  其实,徐庶也可以推荐一个比他差的人,借此突显自己的才能,以便让刘备常常想念他。

  不少人在推荐人的时候,往往都会这么做,尤其是推荐给敌对的人,肯定会推荐最差劲的,以便要把他害死。

  但是一般来讲,向别人推荐人应该要推荐比自己高明的人,徐庶就是这样做的。他认为孔明比较可靠,会帮刘备更大的忙,所以极力推荐孔明。

  任何时候摆在我们面前都会有两种不同的选择,徐庶选择朝正确方向去做,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如果不是刘备的良好品德感动徐庶,如果不是徐庶感怀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孔明就没有机会遇到刘备,也许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诸葛孔明是谁。

  同样,如果不是徐庶向刘备力荐诸葛孔明,如果不是刘备遇到诸葛孔明,也许刘备就会平庸一生,更不可能有三分天下的建树

  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乾坤绝配的由来点击易经:历史上的乾坤绝配,为什么有的流芳青史,有的恶名昭着?),也是令人赞叹的选择善遇的至交典范。

  本文策划:丁元杰

  本文内容:曾教授易经的奥秘及其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