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武汉方舱“清流哥”出院:读书和不读书的人,最大的差别在哪儿?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武汉方舱“清流哥”出院:读书和不读书的人,最大的差别在哪儿?

2020-03-09 21:17:05 作者:国馆 肥猫 来源:国馆 阅读:载入中…

  

武汉方舱“清流哥”出院:读书和不读书的人,最大的差别在哪儿?

  前几天,在武汉“方舱医院”,一张病房偷拍照被疯传。

  照片中,大多数病人都在玩手机,聊天,或躺着睡觉。

  唯独一个身穿蓝衣的年轻人聚精会神地看着书,仿佛身边的纷繁嘈杂都与他无关。

  

  网友们称他为“清流哥”,今年39岁,是一位留美博士后。

  今年春节前回武汉探望父母,没想到全感染肺炎。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从容淡定地翻着手中的书本。

  评论区里,很多网友都表达了佩服之情。

  

  有人说,他看的不是书,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活法

  在疾病面前,浮躁面前,也能安然和自己相处

  想起周国平一句话: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安静。”

  这句话,用在“清流哥”身上再恰当不过。

  

  读书,能驱除浮躁

  疫情爆发至今,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

  每天待在家里,感觉什么也不想做,时间就在不知不觉间,悄悄流逝了。

  有人为了关注疫情,不停地刷新闻。

  放下手机,又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只好躺着,睡着,虚度光阴。

  实际上,我们每天能获取到的有用信息,顶多30分钟就可以看完。

  但大部分人却用了不止3个小时,去刷许多无用,甚至有害的视频和言论。

  以至于内变得无聊,浮躁。

  如今的年轻人,极其缺乏静下心来,与自己对谈的能力。

  这在疫情期间,尤为明显。

  这让我想起,犹太教有一个叫“安息日”的节日。

  这一天最大特点是不能工作,商场、饭店、娱乐场所都关门谢客,公交车也停运。

  人们在家中静心祈祷、反思,严禁走亲访友、外出旅游和参加其他社会活动。

  唯独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读书。

  也因此,犹太民族的人口只占世界的0.2%,但在过去的100多年里,他们却获得了近30%的诺贝尔奖。

  读书,是一个人沉淀下来审视人生的过程。

  越是艰难的时刻,越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扎扎实实过好生活。因为只有静下来,才是一个人进入深度自省的开始。

  杨绛曾经说过:“许多人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对她而言,读书是一种信仰。

  多读书,不仅能从中汲取处世之道,通情达理。还能在任何境况下,保持清醒和淡定。

  陈继儒在《小窗幽记》里说过一句话:“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读书能远离喧嚣,守得一方净土,有助于修身养性。

  很多时候,外在的困难和挑战并不可怕,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只有不断从书本中审视自我,才能过得更加从容。

  读书,可以使人安心

  古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疫情前,最能看出一个人读书多少,学识高低。

  有些人过度担心、恐慌,失去判断能力,听风就是雨,不断给别人添乱。

  而有些人,主动自我隔离,待在家里,拒绝一切非必要活动,让病毒失去扩散的机会。

  当灾难来临,一个人所学的知识,就是最有力的武器。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缺乏知识的人不知道严重性,坚决不戴口罩。

  而学过生物的人,明白病毒传染的三个基本环节。

  知道老年人是易感人群,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而阻断传播途径的最好办法,就是戴口罩。

  曾经枯燥无味的知识,在这个时候,发挥了作用。

  一天晚上,新闻报道说,“75度酒精可以有效灭活病毒”。

  瞬间,网友炸开了锅,纷纷表示要喝酒防病。

  多少人呼朋唤友,外出喝酒,让坚守数日的“少出门、勿聚集”成了一句空话。

  而有知识的人,会仔细琢磨这句话。

  要知道,市面上常见的酒精饮品,最烈也才60度出头。

  再往上走的高度数酒精,根本不会用于日常饮用。

  其次,酒精要消灭冠状病毒,需要跟它接触。

  而冠状病毒在人的肺部,喝下的酒去的是肠胃。

  不同器官和系统,两者完全不沾边。

  更何况,喝酒伤身,在这个流感季节,乱喝酒,还有可能没病喝出病。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谣言,像抽烟防肺炎,宠物传播病毒等。

  无知的人总会轻信,而有识之士则会加以思考、辨别。

  俗话说,“谣言起于惑者。”

  所谓“惑者”,是那些把无稽之谈当做事实传播,缺乏反思和质疑的人。

  当他们以讹传讹,不断制造恐慌,其危害程度不亚于病毒。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不敢说每个人学到的知识,都能派上用场。但读书带给人理性分析,辩证看问题的习惯。能让你在人心惶惶中保持冷静,在众说纷纭中保持思考。

  当危险来临时,第一反应不是害怕,而是用自己的知识去战胜恐惧,心生安定。

  读书,救人于水火

  人为什么要读书、学习?

  放在平时,答案或许有些苍白:“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赚更多的钱。”

  但这次疫情,却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读书,能成为像钟南山那样的英雄,救人于水火。

  疫情来袭,昔日的电影明星、歌星、网红都显得那么暗淡无光。

  当84岁的钟南山院士挺身而出,挂帅亲征,奔赴武汉。

  人们嘴里念叨着:“钟南山说出门,我们才出门”的时候。

  我们才深刻地认识到,谁才是应该追捧的大明星。

  通过这场疫情,我们不仅认识了出生于医学世家、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曾在英国进修的院士钟南山。

  

  从赤脚医生,一路苦读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专家的李兰娟。

  

  获得复旦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香港和美国进修,成为博士后医学学霸的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

  

  认识了那些用专业知识和牺牲奉献,将疫情拦截在医院里,将我们隔离在安全中的一线医护人员们。

  还认识了无数的专业工作人员,他们重返各自的岗位昼夜加班,忙个不停。

  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新建的医院、补充物资,也有了全国更多城市的远程办公,远程会诊,线上课程……

  他们用勇敢担当化解灾难,成为国家人民中流砥柱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核心:读书。

  在没病没灾的日子里,这些真正的偶像也许默默无闻。

  但在黑暗降临的时刻,他们就像一束光,引领我们来到开阔而有序的光明地。

  读书,让他们拥有专业素养,职业精神,构筑起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

  这才是一个国家,撑起和平岁月的根本保障。

  读书,照亮前行的路

  这一年的开头,过得很难。

  但疫情终将结束,我们也终将整装待发。

  继续面对艰难的生活,和这个不太公平的社会。

  也许,你现在并不富裕,没有好的家境,没有优异的成绩,没有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

  但庆幸的是, 有一件事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那就是读书。

  它可以帮你走出自我的狭小,领略世界的浩瀚,学会明辨是非,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你现在可以不优秀,但读书,能让你未来可期。

  海明威在《真实的高贵》中有一句话:“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无论从人生意义,还是功利角度来说,读书都是最好的出路。

  

  前段时间,《主持人大赛热播评委董卿一如既往出口成章、气质如兰。

  一颦一笑一字一句都散发着魅力

  有人赞叹:“看董卿的节目,总是那么赏心悦目。”

  大气睿智处变不惊,仿佛就是为她量身定做的代名词

  可曾经的董卿,也试过多次陷入事业低谷,无时无刻感到失落焦虑迷茫,而读书,成了董卿的救命稻草

  通过读书的滋养,董卿平复了浮躁,想清了方向

  通过继续升学进修,事业走出了泥沼更上一层楼

  

  图片|《朗读者》视频截图

  主持人崔杰曾经感叹道:“董卿继续深造的选择很正确,这样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

  董卿说:“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

  也许,任何书籍都不能带来好运,但它却能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读书,能改善思维方式,丰富、完善人格。也能决定我们一辈子的心胸和视野。

  读书,是天堑变通途的机会,也是照亮世间一切美好的灯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