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张良的“知止”不值得称赞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张良的“知止”不值得称赞

2020-07-30 06:09:43 作者:马执斌 来源:领导文萃 阅读:载入中…
张良的“知止”不值得称赞

  “陕西汉中张良庙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掷秦一椎’,下联是‘辞汉万户’,橫批是‘知止’。这幅对联是对西汉重臣张良一生的写照。张良为汉朝建立立下的功劳, 是尽人皆知的, 但他不伐其功, 不矜其能, 以勇于自持知止而留下千古美名。”李洪峰先生在《中国廉政史鉴》的书评《以史为鉴资政商人》中称赞张良“以勇于自持知止而留下千古美名”。《中国廉政史鉴》我没读过,不知道书中是怎样写张良的,没有评论资格,但对李洪峰先生的说法,不敢苟同。

  在楚汉战争中,张良每每为汉王刘邦筹划奇谋良策,排忧解难,最终打败西楚霸王项羽,创建汉室江山社稷。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 195年),张良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讎强秦,天下振动(此指“掷秦一椎” )。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这就是李文所说的“张良以勇于自持知止而留下千古美名”的依据。其实,张良在这里说的并非真心话,他的“退隐”,有难言的苦衷。

  《史记·吕太后本纪》说刘邦要废太子,立如意。其实这个想法并不完全是因为后妃争宠固位而引起的。刘邦深知太子“仁弱”“不类我”,难以当国,而“如意类我”,是理想的接班人,立如意对巩固刘氏汉室江山社稷有利,这才是他屡次想易太子的主要原因。然而,中国古代维护世袭统治的传统是由嫡长子继位的宗法制。刘邦想废太子、立如意,违背传统,所以遭到群臣反对,一时难以实现。

  吕后为了保住自己儿子的太子地位,指使建成侯吕泽劫张良问计。吕后依计而行,请出商山四晧辅佐太子。汉高祖十一年秋七月,黥布造反。刘邦染病在身,“欲使太子将,往击之”。四皓闻讯,揭穿了刘邦的心计。太子将兵平叛,有功则不过还当太子,无功则成为废太子的理由。太子统率的将领,都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枭将,现在太子统率他们,就像让羊指挥狼一样,都不肯尽力,平叛肯定不能成功。到那时候,刘邦再提出废太子,立如意,群臣就无法反对。刘邦的主意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怎么应对呢?四晧告诉建成侯吕泽:“何不急请吕后承间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 。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于是吕泽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刘邦率兵东征,“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留侯病,自强起,至曲邮,见上曰:‘臣宜从,病甚。楚人剽疾,愿上无与楚人争锋。’因说上曰:‘令太子为将军,监关中兵。’上曰:‘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是时叔孙通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就这样,张良配合四晧暂时化解了太子的危机。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 195 年)冬十月,刘邦与黥布战于蕲西,黥布败逃。刘邦中流矢,令别将追击。黥布被长沙王臣诱而诛之。十一月,刘邦回到长安,病情加重,更想易太子。张良劝谏,刘邦不听,张良称病不再赴职管事。叔孙通“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详许之,犹欲易之。”

  刘邦想易太子,首先考虑的是太子“为人仁弱”“不类我”,说白了,就是太子没有当皇帝的能力;其次是担心太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预见到自己死后,太子继位,吕后会专权,汉室江山有改姓的危险。刘邦有远见卓识,而且有主意、有办法。为了防止吕氏篡汉,他与心腹重臣,刑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历史证明,孝惠帝无能,吕后专权,毒死赵王如意,残害戚夫人为“人彘”;吕后驾崩,诸吕阴谋篡汉危刘氏,卒赖陈平、周勃铲除诸吕,保住刘氏汉室江山社稷。刘邦真可谓料事如神,他想易太子主要是从国家前途命运着眼的。

  在封建时代,做臣子的所谓“处理公和私的关系”,就是为巩固一家一姓的江山社禝出主意,想办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还是投机钻营,专为个人谋私利的问题。张良足智多谋,为刘邦夺取天下建立奇功。令人不解的是,太子的无能,吕后的专橫,难道他一点都没看出来吗?对吕氏篡汉的危险一点都没有预料吗?另外,在废立太子的问题上,重能力总比尊传统,由嫡长子继位更合理,以张良的智力,难道对此毫无认识吗?然而在太子的废立上,张良竭力维护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将汉室江山社稷置于危险中,没有尽心于君国,这难道是为“公”吗?当四晧保住太子职位后,张良向汉高祖提出退隐,他所说的“愿弃人間事,欲从赤松子游耳”,纯属假话;“乃学辟谷,道引轻身”,是制造假象。张良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深知刘邦喉下有逆鳞,触动不得;倘若刘邦得知招引四晧护太子是自己的主意,就会引来杀身之祸。张良这种担心是有理由的。在刘邦病重时,有人说:大将樊哙党于吕氏,一旦皇上晏驾,欲以兵诛赵王如意。刘邦大怒,立刻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驰传载勃代哙将,至军,即斩哙头。”早在沛县起义之前,樊哙与刘邦就是狗肉朋友,鸿门宴上樊哙有护驾之功,他跟刘邦又是连襟,刘邦对樊哙下手之狠,令人惊讶!而张良与刘邦一不沾亲,二不带故,假使刘邦知道招来四皓护太子是张良的主意,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张良的退隐,历来被称赞为“勇于自持知止”典范,而实际上却是为个人利益,明哲保身的一种策略。张良不是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的猛将,而是运筹帏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在太子废立上,张良处理不当,君臣意见分歧,关系出现裂痕,为保护个人性命,采取退隐的策略,使自己的智慧不能继续为国家服务,这样的结局是一幕悲剧,当不起什么“知止”的“美名”。幸运的是,张良退隐不久,汉高祖刘邦驾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又重食人间烟火,活了八年之久。在此期间,闭门不出,不问国事。假设刘邦能够活得再长久些,得知招引四皓护太子是张良的主意,张良还能享受安逸平静的生活吗?在处理公和私的关系上,张良的做法难称典范,不值得称赞。

  (摘自《中华读书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