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宋殇:“崖山之后无中国”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宋殇:“崖山之后无中国”

2020-10-11 06:40:51 作者:​雪漠 来源: 孤冷的思享者 阅读:载入中…

  

宋殇:“崖山之后无中国”

公元1279年,元军与南宋最后的残余部队在广东新会崖门海域(今天的广东省江门市)爆发大海战,也是南宋最后的抵抗之战,这次战役就是著名的“崖山海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絮,身世浮沉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文天祥《过零丁洋》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我们都学过,但真能读懂的人恐怕不多。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经历战争不知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是什么滋味。尸横遍野也罢,亡国之耻也罢,对我们来说,大多是概念文字画面,而不是从内心深处流出的情感。我们怎么可能读懂文天祥写下“留取丹照汗青”时的心情

  我们能做的,仅仅是通过故事接近他们,尝试进入他们的时空体会他们所经历的一切。我们真能完完全全地打碎自己,进入南宋的那场终极之战时,我们或许就能明白,这首诗饱含怎样的沧桑无奈——既然国家已经分崩离析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宁愿用必将到来的死亡,留下一颗可鉴日月忠心,让它照亮千秋万代的人,让这种精神流传下去。

  文天祥确实很了不起,他有一颗无私的公心,忠君爱国让人感动。那时同样让人感动的,还有很多人和事。

  

  首先是世杰。《宋史·列传卷二百一十》中说:“张世杰,范阳人。少从张柔戍杞,有罪,遂奔宋,隶淮兵中,无所知名。”意思是,张世杰是河北范阳(当时属元军管辖)人,年轻时候跟着元军将领张柔戍守杞县,后来因为犯了罪——《宋史》中没有记录他犯了什么罪,说明人们不关注这个问题,就像人们关心密勒日巴成就前咒杀过什么人一样他用自己的行为赢得了后人宽恕尊重,尽管这并不是他的追求——逃到宋地,隐姓埋名地参加了淮军。早年,他跟随吕文德征战四方,历任诸军都统制、知高邮军等职,不久之后,因为南宋形势危急,他被升为保康军承宣使,带兵抵抗元军入侵,互有胜负,随后又相继担任制置副使、保康军节度使、检校少保等重要职务。临安陷落之后,他成了流亡朝廷核心人物之一,一路保护二王,元军多次派人来劝降,他从未答应,有一次还把劝降者割舌车裂。虽然手段过于残忍,但也说明了他不降的决心有多么坚定

  

  1279年元月,元军进攻崖山,因为宋军都在船上,所以元军切断了宋军汲水及砍柴的通道。宋军没有淡水,也没法煮食海鱼,只好饮海水、吃干粮,十余日后全军上吐下泻,非常虚弱。但张世杰没有屈服,他仍然带领苏刘义和方兴日等人大战元军。于是,元军大将张弘范俘虏了张世杰的外甥韩某,许以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叫他去招降张世杰。他去了三次,被张世杰骂走了三次。当时,张世杰对他说:“我知道投降就能活下去,还能富贵,但我为皇帝死的志向是不能动摇的。”后来,军中有人开始叛变,张世杰看到苗头不对,才斩断战船间的绳索,带领十几艘战船突围而出,但这仍然不是为了自己逃命,而是为了保存力量,带着少帝和杨太后逃到越南,在越南积蓄力量,再谋大事。所以,虽然张世杰最早的时候有过逃跑的劣迹,但作为宋朝的臣子,他的忠诚是无可挑剔的。也正是他那种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很多人被他感动,原谅了他在战术战略上的许多错误,给了他最高的敬意,将他和文天祥、陆秀夫并称“宋末三杰”,世世代代地供奉在大忠祠里。

  在军事能力方面,张世杰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将领,他犯过很多战略战术上的错误。比如,逃亡到泉州的时候,宋军需要借船出海,遭到了泉州市舶司蒲寿庚的拒绝,因为蒲寿庚当时正在犹豫要不要投降元朝。因为后有追兵,张世杰没有想别的办法,而是硬抢船只出海,这个行为激怒了蒲寿庚,蒲寿庚立马投降元朝,跟元军一起对付宋军,宋军因此牺牲了一些非常优秀的将领。但这次失误还不算致命,最致命的失误是他在崖山海战中的决策:为了防止士兵逃跑,他烧毁陆上所有的行宫和军营,让所有人马上船,还将一千多艘战船用绳索连在一起。

  这种阵势的确相当愚蠢,完全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打法,就像把一头大象放进狮群里,叫它跟群狮打架一样。跟单个的狮子打架,大象是有优势的,它可以用鼻子把狮子卷起来、扔出去,也可以把狮子踢飞,或者用长牙把狮子给挑飞。如果狮子不自量力,跳到它的身上撕咬它,它只需快快地躺下,就能把狮子给压死。这就是庞大体形的优势。但是,面对狮群的时候,这些优势就会失去意义,庞大的身躯只会给大象带来负担,让它无法及时地做出反应,只能非常笨拙地做一些没有意义的反抗,最后被狮群给杀死、吃掉。连成一体的一千艘战船也是这样,非常危险。而且,所有军民都在海上,没有人保护粮道,元军只要切断宋军的水源和粮道,宋军就会陷入生存危机,更谈不上战斗了。而当时正是这样。我们先不论元军有多么厉害,就算元军在人数上没有优势,上吐下泻、虚弱不堪的宋军也很难跟他们对抗。所以,元军的两万多有生力量冲进宋军的阵营时,就像狼群冲入了羊群——即使当时的宋军不至于无力反抗,也肯定不能在战斗力上跟元军形成对等。其战况之惨烈,可想而知。

  

  1279年二月初六,天色晦暗,狂风大作,元将张弘范决定发起总攻。他首先将大部队分为四部分,宋军的东、南、北三面皆驻一军,全军以奏乐为发动总攻的讯号,悄悄接近宋军。宋军听到元军奏起美妙动听的音乐,还以为对方在开庆功宴,所以放松了警惕。他们根本不知道,元军的所有战船正从三个方向一起扑向自己。正午时分,张弘范的水师发动正面进攻,朝宋军疯狂地射箭,大部队则在箭雨和幕布的掩护下接近宋军,在离宋军战船很近的地方击鼓撤布交战,一举连破七艘南宋战船,并降下了南宋的军旗。看到己方战船降下军旗,宋军顿时军心动荡,连着有好几艘战船也降下军旗投降。这时,南宋其实大势已去了。

  南宋流亡朝廷虽然有二十多万人,但很多都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严格正规的军事训练,只是凭着血气之勇来到皇帝身边。在长期的奔波之中,他们没有机会得到很好的军事训练,很难有较强的战斗力,打到一定的时候,一些人看到形势不妙,还有可能会叛变投降。张世杰一发现这个苗头,马上集结了一些精兵,想带着小皇帝突围出去。当时,小皇帝被安置在军营中央,由陆秀夫亲自守护。张世杰的人找到了他们,但陆秀夫不敢把小皇帝交给那个人,一来怕他是叛徒,二来怕张世杰突围失败。因为,假如真的发生这种事,小皇帝就会落到蒙古兵手里,不但他自己会受到凌辱,整个宋朝都会再一次受到奇耻大辱。考虑再三,陆秀夫觉得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投海殉国。于是,他先仗剑逼着老婆孩子跳海,然后换上朝服,对着宋朝旧都的方向拜了三下,再对小皇帝说:“陛下,今天战斗到这个地步,我们已经一败涂地了,千万不要像先帝那样,让国遭受奇耻大辱。”小皇帝才八岁,哪里听得明,他只能隐约感觉到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于是吓得大哭。但陆秀夫没有心软,还是把传国玉玺系在腰间,背着小皇帝跳了海。

  

  陆秀夫投海的时候,南宋有很多军民都没有投降,听到这个噩耗时,他们都哭了,一时间哭声震天。在一片哭声之中,相继有人投海殉国,不久之后,十几万人全部自杀了,宋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张世杰带着十几艘船和不多的士兵突围而出。但他们听到噩耗之后,也丧失了求生意志,很快就在台风的袭击下丧生了。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杀殉国。

  陆秀夫的行为感动了很多人,后人为他雕了一座背着小皇帝跳海的塑像,立在他跳海的奇石旁边。至今,那座雕像还在。但也有一些人提出了质疑和非议。比如,他有权力决定皇帝的生死吗?如果小皇帝自己不想死,他这么做合适吗?还有他的老婆孩子,既然人家自己不想死,他为什么非要逼着人家死?单纯看崖山海战这件事,很难评价陆秀夫到底是错是对,到底应不应该把自己的忠义精神强加在别人——尤其是那个八岁的孩子——身上,那个孩子又应不应该背上如此沉重的历史债务。但是,如果大家还记得靖康之耻,或者五代十国的很多例子,还有蒙古兵在其他城市里做过的一些事情——比如烧杀劫掠,奸掳妇女等——或许就会更加理解陆秀夫的选择。因为,自主的死亡,肯定比遭到凌辱、生不如死要好得多。

  蒙古人是不可能放过少帝赵昺的,虽然他现在才八岁,但他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他活着,就是一个复辟的信号,很多汉人都可能聚集到他身边,形成一股强大的抗元力量。蒙古人怎么会放过他?——事实上,蒙古人不但不会放过他,还会将他凌辱至死,以此来摧毁大宋的尊严。所以,赵昺不可能像溥仪那样,在亡国后做个平民了结余生,他只能以跳海来结束一个朝代,陆秀夫就算心软,也没有第二个选择。

  当死亡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人只能选择如何死、何时死,自主地死去,而不是在屈辱中无奈地死去,就是最大的尊严。而保护了少帝的尊严,就是保护了大宋的尊严。所以,陆秀夫的行为是千古忠臣之举,值得被人千古传颂。

  有些事情,仅仅用当下的眼光去看,是很难做出选择的,或者说,你的选择是否正确,只有等到尘埃落定,才能做出判断。但是,如果你有了历史的眼光,懂得借鉴前人的经历,就会知道各种选择有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会减少你做出错误选择的可能性。

  张世杰之所以犯了那么多军事错误,就是因为他不懂得借鉴历史——曹操在赤壁之战时中了庞统的连环计,把战船都连在一起,结果被东吴火烧连营,大败而归。这是很好的前车之鉴,熟读史书的人一般不会犯这个错误,但张世杰不仅犯了,还犯了两次。

  

  第一次是在德祐元年七月的焦山大战中。当时,他下令把所有战船十条十条地绑在一起,还不准战船私自移动,以示宁死作战的决心,结果元军大举火攻,士兵们因为军令不敢私自开船躲避,上万士兵为了躲避大火投水而死,宋军伤亡惨重。当时如果没有江万载的救援,张世杰可能就活不到崖山海战了。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吸取教训,江钲建议他分散战船,把守各个出海口,保护逃走的通道,他不答应,怕分散兵力,也怕士兵逃走,强制性地把所有战船都绑在一起。但这次他聪明了一点,将所有船身上都涂满湿泥,船侧还绑了一根根的长木头,专门抵御敌人的火攻。所以,当张弘范派出堆满柴草的小船,并在柴草上浇油、点火,将它推向宋船的时候,并没有成功地点燃宋船。但这种阵势仍然造成了宋军的彻底失败。

  张世杰既不借鉴历史,也不总结教训,一味地逞强,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虽然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忠君国,有着宁死不屈的精神,但他不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军事才能不够,不足以引领南宋走出危机。这也许跟他行伍出身,没有经过扎实的学习有关。所以,培养帝王的时候强调读书,尤其强调读史书,这是有道理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张世杰也能多读史书和兵书,也许战争会有另一种结局。不过,有时也说不清,文天祥非常优秀,而且忠君爱国、鞠躬尽瘁,但他仍然没有改变南宋的结局;江氏一族是著名的理学世家,江万里创办的书院培养了无数的杰出人才,但他们也不能改变南宋的命运。所以,当一个国家气数已尽、必然灭亡的时候,即使有优秀的将领,也不能改变它的命运。每一个朝代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很多种原因造成的,不能单纯归咎于某一个人。但是,南宋缺乏优秀的将领,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南宋流亡政府本来就处于绝对劣势,如果没有很好的将领,被元军彻底消灭就是迟早的事情。

  在崖山建立政权之前,小朝廷的朝政一直由陈宜中和张世杰两人主持。陈宜中胆小怕事,动不动就临阵脱逃,张世杰又缺乏军事才能,屡次在重要战事中决策失误,在这种领导的指挥下,士兵怎么可能有信心,军心怎么可能稳固呢?所以,小朝廷一直处于分崩离析、四分五裂的局面,也常有士兵起哄,提出要散伙。但陆秀夫一直很坚定,每次出现军心涣散的情况,他都会站出来,以一己之力稳住局面,坚决不允许散伙。所以,在南宋流亡政府中,陆秀夫一直是中流砥柱般的人物。但他是萧何,不是韩信,南宋流亡朝廷缺了一个韩信那样的人。不过,韩信也有他的致命缺点——他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要挟着要当齐王,这是陆秀夫和张世杰都绝对不会犯的错误。这样的错误,只要犯上一次,他就被完全地消解了。

  所以,虽然张世杰没有军事才能,甚至要为南宋的灭亡负上一定的责任,但他还是感动了很多人。他从来没有为自己谋过什么,甚至在小皇帝和太后都殉国之后,他也没有想过要自立为王,或者卸甲归田。他全心全意地想要拥立赵氏后代,复辟宋室江山,无怨无悔,这让他有了颠沛流离、曲折坎坷的一生,但也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直到今天,我一想到他和生还的士兵们放声痛哭,哭小皇帝和太后的死,哭南宋的灭亡时,我的心就会抽痛。同样,想起小皇帝的哭声,想起陆秀夫如何亲手逼死妻儿,想起陆秀夫如何换上朝服、向旧都的方向朝拜,然后背着小皇帝自杀,想起十几万南宋军民在哭声中纷纷跳海殉国,想起张世杰们任凭巨浪将战船吞没……无数的画面,都让我的心像压了一块大石头般地沉重,泪水在胸膛中翻滚。

  这就是战争。

  战争是不可能不残忍的,无论是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都承受着巨大的、难言的痛苦,没有哪一方会因为胜利而变得幸福。我很难想象,见到十几万宋人跳海殉国的时候,包括张弘范在内的蒙古兵感受到的会是胜利的喜悦。不会的,他们也是人,而且是有血性的人。张弘范尊重忠君爱国的文天祥,不忍心杀他,怎么可能不敬畏投海殉国的十几万人?但立场要求他这么做,他也是在做一个忠臣该做的事,哪怕这会导致成千上万人的死亡。所以,在战争的话题里,没有绝对的善恶和对错——但屠杀绝对是永远的罪恶。

  张世杰死时只有四十七岁,陆秀夫死时也只有四十三岁。非常可惜。想到他们的死亡,我的心里总有一种无奈和疼痛。因为,这么多忠臣义士的死,对中华民族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但是,假如他们不死,而是苟活着,我们还有铭记他们、痛惜他们的理由吗?所以,这个世界上充满了悖论,但很多东西都是必然的,留给我们的,是一种说不清的心痛。

  (选编自《带你去远方》第二章《“崖山之后无中国”》第五节《不无遗憾的终极之战》,有删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