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指望小民感恩
说起来,朱元璋像个人物似的,真正崛起,是在吴地,占据南京之后,听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遂成 帝 业。但是,成就大业了之后,对近在咫尺的苏州,却特别的歧视,高压勒令苏州府缴纳超额赋税。原本江浙一带赋税就高,而苏州的赋税,比江浙其他地方都要高一倍。原因是朱元璋痛恨当初占据苏州的张士诚,其实,张士诚的领地,也不止苏州,况且,恨张士诚恨到苏州百姓头上,没有道理,就算当时苏州的百姓拥戴了张士诚,但作为当年的军阀之一,他也该知道,这是没办法的事儿,手无寸铁的百姓,怎么能抗得住这些武夫呢?
其实,在朱元璋削平这些军阀的过程中,张士诚并不是特别的顽抗,根本敌不上长江中游的陈友谅。朱元璋表面上恨苏州人的理由,根本就没法成立。报复苏州人,估计跟当年朱元璋做凤阳流民之时,在苏州的体验不佳有关。凤阳是个穷地方,穷地方的人,但有灾荒,就得出来讨饭,而富裕的苏州,就是当年凤阳人经常去叨扰的地方。朱元璋和他凤阳出身的一帮穷兄弟,对于苏州多半没有好印象,而且,多少辈子的嫉妒心,也难以平复,所以,在朱元璋发迹之后,就来报复了。
这样重的赋税,单靠种地,即使苏州是鱼米之乡,也难以承受,非得做点小买卖,才勉强可以支应。即便如此,苏州多数百姓,长年奔波劳作,也就能混个半饥半饱,实在是难以忍受。洪武初年,在苏州人还没有想出应对办法的时候,小民的状况,就更加悲惨,不想饿死,就得逃亡。眼见得治下之民如此悲惨,当时的苏州知府金綗上书朝 廷,为苏民请命,详细讲明了苏民的困苦,难以应付赋税,而征税的吏胥,又日日催科,班房人满为患。朱 元 璋览奏之后,勃然大怒,金綗说的都是朱 皇 帝平时讲的大道理,朱 元 璋没有驳回,就一纸诏书,逮问赐死。这在当时,即便是好官,没有好下场似乎是当然的。
事情发生,当时苏州人还有人有点感觉,但是过后不久,金綗这个为民请命,以身殉民的好官,就被人忘了。多少年之后,再问苏州人,竟然没有知道金綗的。只有少数读书人,还偶尔记得有这么回事。
这样的事儿,不是小民健忘,而是他们其实没有记忆这种人和事的能力。宋代执法比较公正的官 员,当然不止包拯一个,但由于包拯的故事,被编成戏剧,夸张地传播开来,所以,斗升小民就都记住了。相反,对于那些仅仅载于史册的好官,甚至为民请命的义民,小百姓即使被告知,也不大能够记得。即使当年有人记得,过后也就都忘了。
所以,有心为百姓做事,甚至牺牲的读书人,做就做吧,但千万别痴心于百姓的口碑相传,指望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