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坐以待毙?没那么简单,他采取了五个措施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坐以待毙?没那么简单,他采取了五个措施

2021-01-22 07:01:47 来源:上下五千年故事 阅读:载入中…

  来源 | 头条号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起义军发展壮大,大明帝国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朱由检感到了起义军的威胁已然是迫在眉睫,甚至超过了关外的后金。崇祯皇帝朱由检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以他那么“励精图治"的性格,怎么又会没有措施。朱由检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想着迟滞起义军的攻势,想着挽救明朝中央政权的危亡局面。

  俗话说“大厦将倾非独木难支",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是千疮百孔,非人力所能挽回。所有的措施无法奏效,只不过是徒劳无益的挣扎而已。那么朱由检又具体采取的是什么措施呢?他对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有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我们今天就来聊一下。

  

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坐以待毙?没那么简单,他采取了五个措施

  崇祯皇帝为了迟滞起义军的进攻,他派遣了大学士李建泰的督师出征。朱由检起初是要亲自督师出征,与起义军决一死战的,但是各个大学士,包括李建泰,纷纷请求代其督师出征。明思宗惟允李建泰代其出征,说:“卿以西人平西地,朕愿也。"

  李建泰,山西曲沃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ー月拜东阁大学士。李建泰为什么会主动要求出师?他真的是忠君爱国,为崇祯分忧吗?其实事情的真相远没有这么简单。我们看史书上是怎么写的。

  “(李自成)逼山西,建泰虑乡邦被祸,而家富于貲,可藉以佐军"。

  李建泰督师出征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山西是他的家乡,他的财产全部在那边,所以才请缨出征。咱们反过来说朱由检,他之所以看中李建泰,就是由于考虑到了他有家财“饷军,不须另出官帑"的缘故,不知道李建泰得知这个情由,会做何感想。朱由检非常重视这次出征,特为李建泰加兵部尚书衔,又“赐尚方剑",让其可以"便宜从事"。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二十六日,为了显示此次出兵的庄重,朱由检专门为李建泰举行“遣将礼",派了“驸马都尉万炜以特牲告太庙",而且朱由检亲自摆驾正阳门楼,为李建泰赐宴钱行。在酒宴上朱由检又为李建泰写了一封手敕,曰'代朕亲征'。宴毕,亲自目送李建泰带军出发。由此可以看出朱由检对此次出兵的重视程度。

  朱由检虽然对此次出征极为重视,也充满了幻想。但是此时明朝已十分空虚,而李自成起义军在老百姓的支持下进军神速,势如破竹,不可阻挡。这次出兵又怎么会有结果。

  “建泰以宰辅督师,兵食并绌,所携止五百人。甫出都,闻曲沃已破,家赀尽没,惊怛而病。日行三十里,土卒多道亡。至定兴,城门闭不纳。留三日,攻破之,笞其长吏。"

  从上面的记载来看,李建泰得知家乡陷落,而且李自成起义军的攻势越来越猛,心中更是害怕。他是不想和起义军短兵相接的,所以遂“北向鼠窜",此时的李建泰所带的官兵,基本上和土匪没什么区别了。

  “所过之处,恣意劫杀,官帑民舍,抢掠一空"。

  二月中旬,李建泰退至河间地区。因军纪败坏,当地军民们都不想接纳他。比如说在过东光时,当地士民拒绝他们入城,而李建泰居然命令军队破城而入。

  “士民闭城拒守。建泰怒,留攻三日,破之"。

  李建泰大约在三月中旬,又回到了保定城。原因是此时的李自成偏师,刘芳亮所率领的起义军,已经由河间即将攻打保定。李建泰从北京出师开始算,一直到刘芳亮的义军兵临保定城下。他居然没有和起义军打过一仗!随着保定城被起义军攻破,李建泰也做了起义军的俘虏。李建泰的这次出征,简直就是一场笑话,是一次彻底失败的军事行动。

  图片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中旬,朱由检决定派出太监,对诸边镇和近畿要害进行监视,人数有十人之多。我们把他列在下面。

  1.高起潜总监关、蓟、宁远

  2.卢惟宁总监通、德、临、津

  3.方正化总监真定、保定,

  4.杜勋总监宣府。

  5.王梦弻监视顺德、彰德。

  6.阎思印监视大名、广平。

  7.牛文炳监视卫辉、怀庆。

  8.杨茂林监视大同

  9.李宗先(一作"李宗化")监视蓟镇中协。

  10.张泽民监视西协。

  崇祯皇帝朱由检的这个决定,很多文武大臣都不以为然。也有人直接就提出异议。时任兵部尚书的张缙彦就认为,派遣太监监军就就会掣肘边将,使局势更加糟糕。

  “今日粮饷中断士马亏折,督抚各官危担欲卸,重责欲分,若一时而添内臣十员不惟物力不继,有失体统,抑且事权分掣,大误疆场。"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朱由检是一个刚愎自用的皇帝,所以根本就不为所动,坚持派出太监监军。朱由检之所以要派出太监监视诸边镇和近畿要害,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由于他对文武百官极不信任。

  文武大臣不可靠,太监难道就可靠了吗?当时朱由检的处境是树倒猢狲散,被派出的宦官除了极个别的忠心耿耿之外,其他的基本都投降了起义军,比如说杜勋降于宜府、杜之秩降于居庸关,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朱由检时期,北京虽是明朝的首都,但是“武备积弛"。负责保卫北京的京营,一方面“"戈矛朽蚀未试",战斗力极弱,另方面,兵员严重不足,如果靠着他们对付李自成的虎狼之师,那无异是自寻死路。

  军队质量差,而且数量也不足。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因“出征而远在南方,留在京城者有五万人安排在城外屯扎,其余用于“登陴"者,“仅存赢弱兵五六万",而内外城堞凡十五万四千有奇",一人要管数堞。

  为了能够解决守城士兵不足的问题,有人就提出可“佥民兵"的建议。这个提议很快就被否决了,原因是担心没有训练的老百姓靠不住,临战“一人走",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大事"即去,此议只好不用。这个提议被否决之后,没有了增兵来源,就造成了“议增兵外城则内城缺,增兵内城则外城又缺"的局面,真是捉襟见肘,狼狈不堪。

  朱由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后还是用了他最为信任的太监。三月十七日起义军兵临城下时,明思宗命令所有的太监,上自各监局掌印,下至小火者,“俱上城"参战,“毎堞始得一人"。

  北京城的兵力如此缺乏,本身又腾不出再多的军队,朱由检就只能向京城及其附近调动军队了。崇祯十七年二月ニ十八日,明思宗下令“征天下兵勤王"。

  图片

  明王朝当时最为精锐的部队,就是镇守辽东的关宁铁骑了。此时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也顾不得东虏了。三月初,他特别下令调镇守宁远对付满洲贵族的辽东总兵吴三桂“率兵入卫",放弃山海关外的土地;调蓟镇总兵唐通和山东总兵刘泽清“率兵入卫"。

  朱由检的调兵令是发出去了,但是各地应调而至者却寥寥无几。这是为什么?客观的说,责任也不能都算到地方将领身上。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事态发展甚快,各地来不及行动,当然更重要的是由于明朝已经大失人心。再加上明朝驻在各地的将领们多从保存实力出发,看到李自成起义军力量强大,不肯前来,持观望态度。这也使得应调而至者寥塞无几了。

  朱由检的勤王令发出后,只有唐通于三月七日领八千人到达北京,对于这个唯一来勤王的将领,朱由检连忙“召见之,慰劳倍至"。

  但是也就是这个唐通,在三月八日,朱由检命他前往居庸关同杜之秩防守其地,没有几天,他就在居庸关同杜之秩一起投降了起义军。

  吴三桂掌握着大明朝最为精锐的武装,他当然也接到了奉调“入卫"的的命令。吴三桂接到命令后,领兵向山海关内增援,可是三月十六日他才到达山海关,而此时距离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已是不足三天。吴三桂之所以在山海关逗留,自然也是存了保存实力,以便和李自成有讨价还价的资本。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兵临城下时的北京城,不仅缺兵,而且缺饷。三月八日,朱由检问户部左侍郎吴履中“帑金儿何?"回答是:“八万"。国库仅有这么一点银子,要应付起义军攻城,显然是不可能的。

  朱由检为了应付这个局面,从这年的二月中旬,他就下令百官、勋戚和太监捐出一些私有银两,以解燃眉之急。当时规定以捐三万两银子为上等。但不管官吏,还是勋戚、太监,都很少有人愿意捐献。我们就举一个当时最大的外戚,周皇后父亲的例子。

  朱由检派太监徐高谕皇后周氏之父,嘉定伯周奎“宜为戚臣首倡",但周奎“谢无有"。徐高“泣渝再三,辞益坚"。徐高怫然起曰:“皇亲如此,国事去矣,多金何为?"周奎见实在推辞不过,方才上疏勉强答应“捐万两",朱由检嫌少,“勒二万"。而实际上周奎是“密启求助于"女儿周皇后,周皇后“勉应以五千两,令(周)奎以私蓄足之"。周奎却“匿中宫所畀二千两,仅输三千两"。

  周奎确实无银可捐吗?绝对不是,起义军进入北京后搞追赃助饷,他被搞出的现银有五十二万两,“珍币复数十万"。

  图片

  有了周奎的例子,助饷工作开展的很艰难,其余勋戚所捐皆没有达到万两的。史书中记载,勋戚中助饷最多的太康伯张国纪,所捐也不过两万两银子。

  “惟太康伯张国纪输至二万,进爵为侯"。

  太监中除了曹化淳、王永祚等少数人,捐银在三五万两左右,大多数太监都是不肯捐出。“诸奄供大书其门曰:'此房急卖,复杂出玩好陈于市以求‘售’",以此种种手法表示自己无力捐饷。

  太监“王之心富甲诸珰,上面谕之,仅献万金"。后来他被起义军追赃助饷时,被追出银子十五万两,“金玉他物称是"。文武百官的捐助,皆不过银两“几百几十而已"。

  朱由检为了从他们身上榨出银子,先后使用了好几种办法,“先论衙门,每衙门限助若干",后改令按官吏的籍贯分省捐。“出限浙江六千,山东四千,余各有差",接着又改令“每一大臣举堪输者以应令"。但是无论哪一个办法,效果都不大。

  朱由检的这次捐餉,最后捐助的银两总数是二十万。不言而喻,他想依靠捐饷来解决军饷缺乏问题的想法,完全落空了。

  就在李自成的起义大军,浩浩荡荡向着北京开进之时,明朝大臣也在积极的商量着对策。其中有不少人认为孤城难守,打算丢下北京城逃往江南,这在当时称为“南迁"。

  当时主张南迁的人,有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少詹事项煜,以及新乐侯刘文炳、驸马都尉巩永固等人。他们有的主张朱由检本人“南迁",有的主张明思宗留守北京,而由太子朱慈烺先行南迁至南京。

  “皇上自然守社稷,若皇太子则可抚军矣,仁庙之故事可考也。今屹然旧京,我皇祖奋兴故地,东南兵马不下西北,皇太子若往,望风争趋,不呼自集,况草野义师,枕戈豪杰,又相与引领者乎!财赋又在,不费远输;元气犹存,不比凋丧。有皇太子在其处,则皇上之守社稷,声势壮密,呼吸关通,贼即纷张,人心坚固。愿我皇上行之也。"

  “今逼近畿甸,诚危急存亡之秋,可不长虑?却顾惟有南迁,可缓目前之急,徐图征之功。"

  对于上述的两种意见,朱由检反对的是太子先行南迁,因为他认为:“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哥儿们孩子家,做得甚事!"而对于本人南迁,朱由检则是颇感兴趣。

  南迁在当时的情势下,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为什么直到李自成打进北京,朱由检都没有行动呢?这是因为他为人虚伪,不肯承担责任,怕人议论,所以"耻于自发,欲廷臣力动而后行之"。

  图片

  朱由检心中确实有着南迁的念头,所以多次寻找机会,让大臣商议此事。但是在每次的公开商议时,他却作出不允南迁的姿态。他这是希望形成大臣一致要求南迁,自己"勉为其难"同意的局面。

  这种局面当然不会出现,因为当时许多大臣都不敢明确主张此议,他们是怕朱由检像之前和后金议和那样,最后归罪于办事大臣。

  “虑驾行属其留守,或驾行后京师不能守,帝必罪主之者"。

  此外,还有不少朝臣,如兵科给事中光时享等人,甚至出来反对南迁。就这样,一直到起义军打到北京城下,关于南迁的酝酿也没有成功。从酝酿南迁开始,到起义军打到北京城下酝酿被迫停止,前后历时两个多月,朱由检丧失了最后一个机会。

  综上所述,尽管在李自成大军开往北京之时,崇祯皇帝朱由检也做了许多的应对措施,但是都是因为所托非人,或者文武百官不配合,或者他自己的问题,让这些措施都付诸于流水,而明王朝,也到了它的最后时刻。

  三月十七日,起义军兵临北京城下,明朝驻扎在城外的三大营立刻溃散,巨炮等武器皆归起义军所有,起义军"反炮攻城,轰声震地"。

  图片

  三月十八日,起义军架飞梯猛攻西直、平则(今阜成)、彰义(今广安)三门,并派在宣化投降的太监杜勋和在昌平投降的守陵太监申芝秀入城内与朱由检谈判。杜勋“盛称贼人马强壮,锋不可当",要朱由检“自为计";申芝秀则“备述贼不道语",要明思宗避位"。明思宗不肯接受杜勋和申芝秀所讲的条件,谈判没有成功。下午申刻,彰义门被起义军攻破,起义军进人北京外城。

  崇祯皇帝闻听城破,就和提督内外京城司礼太监王承恩“手持三眼枪",带领太监数十人,“皆骑而持斧",离开了皇宫,其目的是趁着黑夜出城,突出重围。而此时,就凭着他和几十个随行太监,是无论如何也冲不出重围的。朱由检只得又重新回到皇宫,与王承恩一起自缢于万岁山(俗称煤山)。

  三月十九日,起义军大批进人内城,李自成“毡笠缥衣,乘乌驳马",自德胜门入城。朱由检的自杀和李自成的进入北京,标志着统治了中国二百多年的明朝灭亡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