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做人不要飘,飘了要挨刀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做人不要飘,飘了要挨刀

2021-07-08 02:35:34 作者:洞见RDJ 来源:洞见 阅读:载入中…

做人不要飘,飘了要挨刀

  前段时间,在网上关注了一场终极格斗冠军赛。

  备受瞩目的张伟丽不敌挑战者,卫冕失败,错失金腰带。

  这个结果,着实有些意外。

  有人挖苦她,说她拿了两次冠军出了名,就不好好训练,真是太浮躁了。

  有人安慰她,胜败乃兵家常事,输一次不等于一直输,下次赢回来就好。

  这位亚洲首位UFC冠军,面对争议没有过多解释,只是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写了八个字:顺境不飘,逆境不倒。

  01

  顺境不飘

  看过一个很精辟的概念,叫做“顺境管理”。

  说得是,人在特别顺的时候,一定要压住自己的势头。

  因为,当一个人顺风顺水时,就很容易变得嚣张,不踏实。

  顺境管理的目的,是不给自己挖坑,避免日后阴沟里翻船。

  一路顺风,自然是福,倘若站在高处得意忘形,也就成了祸。

  很多人都看过星爷的《唐伯虎点秋香》,电影里的唐伯虎文武双全,才华横溢,抱得美人归。

  但历史上的唐伯虎,没有武艺、没有秋香、也没有好结局。

  一身才气是真,但他也因恃才傲物吃了亏。

  唐伯虎出身于商贾之家,自幼天资过人,16岁在秀才考试中拔得头筹,轰动苏州城。

  有钱,有才,有名,唐伯虎逐渐飘了起来。

  有一年,他参加乡试,在考试前请客吃饭,席间放出豪言:

  “今科解元舍我唐伯虎,更有何人?”

  果然,这次乡试,他高中第一名“解元”。

  第二年,唐伯虎入京参加会试,再次大言不惭:

  “会试榜首,非我唐寅莫属!”

  然而,却被现实狠狠打脸。

  头顶的光环戴得太久,他似乎忘了,京城里没有朋友,只有对手。

  考试成绩还没下来,你就说自己是第一名,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作弊了。

  就这样,唐伯虎卷入“科举舞弊案”,落了榜,蹲了监狱。

  虽然最后被释放,但是被革去举人身份,并且终生不得再参加科举考试。

  其实,好友文征明此前已多次劝他不要过于轻浮,要收敛。

  但他并不领情,终于在张狂上栽了跟头。

  正应了那句俗语:做人不要飘,飘了要挨刀。

  有智慧的人,都懂得越是顺境,越要戒骄戒躁。

  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

  “我相信,骄傲是和才能成正比的。

  但是,正如大才朴实无华,小才华而不实一样,大骄傲往往谦逊平和,只有小骄傲才露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傲慢脸相。”

  闪电总会打击最高的物体。

  放低姿态,谦逊行走,才能行稳致远。

做人不要飘,飘了要挨刀

  02

  逆境不倒

  《永别了,武器》里有这么一句话: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人生在世,困难是标配,逆境是常态。

  世界上真正的高手,总能在逆境中绝处逢生。

  媒体人穆子乾元,说过他朋友老陈“被迫”创业的故事。

  前几年,老陈已经做到公司高管,手下有十几号人。

  然而,在一次业务结构优化中,由于老陈负责的业务不是公司主营业务,整个部门被砍掉。

  离开公司的老陈,带着一众兄弟,自行创业。

  可是创业不易,市场竞争大,运作成本高,难以为继。

  又遇上客户口头支持,却迟迟不下单。

  最难的时候,他把家里两套房子全部抵押,给大家发工资。

  不过大伙收入还是降了,逐渐有人离开,最后只剩2个人陪他硬扛。

  他们知道老陈压力大,家里有三个孩子要养,在老家的父母也需要他照料。

  可从没见老陈垂头丧气,也从没听他提过放弃。

  每次见面老陈都是乐呵呵的,讲业务上的见闻,讲团队里的趣事,至于眼前的困难,他都只字不提。

  他总说:“我们团队的业务水平没得说,客户转一圈回来,一定会发现还是我们最靠谱。只要咬住了,别掉队,就行。”

  如他所料,在坚守了一年多以后,公司扭亏为盈。

  我特别喜欢罗翔老师在《十三邀》里说的一句话:

  “当命运之神把你推向勇敢的时刻,希望你能够像你想象中那么勇敢。”

  在艰难的处境里,退缩是本能,坚挺是本事。

  你要做的,不是马上要赢,而是现在不能倒。

  坚持住,扛过去,终有一天会迎来柳暗花明。

做人不要飘,飘了要挨刀

  03

  人生最难的修行,是修一颗平常心

  苏轼年轻时,少年成名,平步青云,被称做“宋朝百年第一人”。

  在诸多的溢美之词中,苏大学士开始骄傲起来,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有一天,苏轼哼着小曲,漫步在田间小路上,迎面走来一个挑着泥担的村姑

  轻装的苏轼,当然要给重担在身的村姑让路。

  但他觉得自己堂堂大学士,凭什么给别人让路。

  两个人僵持不下之际,村姑提议对对子,她先出一上联,若苏轼能对出下联,她便让路。

  村姑出了上联:一担重泥挡子路。

  苏轼一时竟想不出下联,心急如焚。

  看到两边插秧的农夫在笑话他,他对了一句:两旁夫子笑颜回。

  话音刚落,又引来一阵哄堂大笑。

  苏轼惭愧极了,为村姑让了路。

  此时,他终于明白自己的骄傲,有多么不堪一击。

  在往后的为人处世中,苏轼学会了收敛锋芒,看淡名利,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世事沧桑。

  赞誉加身时,他少了趾高气昂,以淡泊的心态面对俗世的赞誉。

  点个在看,愿我们皆能心态平和,清醒自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