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看待问题的深度不同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看待问题的深度不同

2021-08-09 06:27:29 作者:子豪 来源:有书 阅读:载入中…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看待问题的深度不同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为什么有些人心智成熟比较晚呢?”

  有一个回答是:“缺少对许多事物的思考。”

  寥寥十个字,无数人点赞。

  武术宗师李小龙曾说过:“所谓成熟,是指自我最深的觉悟。”

  深表认同。成熟与年龄无关,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长大,却因为一次次自我醒悟才得以逐渐成熟。

  说到底,成熟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因每个人醒悟的深度参差不齐,便有了为人处世的区别,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看待问题的深度不同

  01

  第一层:看待问题,非黑即白。

  人一辈子,需要面临诸多判断。

  判断时,我们习惯把答案简单划分成黑白分明的两个结果,善或恶、爱或恨、美或丑。

  可人生未必仅仅是做非此即彼两个选择。

  曾看到一句话:

  “非好即坏,是限制性信念带来的二元对立。

  它让我们看任何东西的知见都是非此即彼、非对即错,让我们的评判一直被无意识的标准左右,它是有问题的。”

  而这个问题,就在于简单的非好即坏并不能将事物的复杂多变概括完整。

  《水浒传》中描绘了这样一则故事。

  鲁达和朋友在酒馆喝酒,没喝几杯,听到隔壁传来阵阵啼哭,扰得他心烦意乱,便起身上前问清缘由。

  一番询问,得知哭泣的这对父女因没有盘缠回家,原本打算在酒楼卖唱凑钱回去。

  谁知有个叫“镇关西”的恶人,看到小姑娘颇有姿色,就强行纳她为妾,并且允诺给她三千贯彩礼。

  可是,小姑娘嫁过去一个多月,彩礼不但一文钱没见着,还被赶了出来。

  更可恶的是,对方仗势欺人,撒泼无赖,要求她退还压根不存在的彩礼。

  迫不得已,父女二人只能继续到酒楼卖唱“抵债”,恰逢近日酒客稀少,赚不到钱,父女二人想到没钱“还债”又要受镇关西打骂,忍不住悲愤痛哭。

  鲁达听完,二话不说将自己身上所有银两送给这对父女,并答应替他们报仇,最后失手打死了镇关西。

  如果仅以“非好即坏”一刀切的眼光去定义,将人活活打死,他一定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可他慷慨解囊、行侠仗义的行为又该如何定义呢?

  我们总是通过对方做过某一件事,说过某一句话,就断定他这个人是好是坏,可万事没有绝对。

  柴静曾在《看见》中写道:

  “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和坏事的人。”

  黑与白、好与坏,只是所有答案中的两个极端。

  人倘若一味地用非黑即白的眼光去看待所有事物,日常为人处世好似戴上了有色眼镜,判断将不再客观,存在偏差。

  生活不会一层不变,人越成熟,越深知这个世界永远不会简单到只有两种选择。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看待问题的深度不同

  02

  第二层:为人处世,通权达变。

  随着阅历增加,我们会发现黑白之间还存在一种更加客观看待世界的角度。

  任正非曾说:

  “变革中,任何黑、白观点都是容易鼓动人心的,而我们恰恰不需要黑的、白的,我们需要的是灰色的观点,在黑白之间寻求平衡。”

  齐桓公任用管仲便是很好的诠释。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王位空缺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为争夺王位,纷纷从外地赶回齐国。

  彼时,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

  为支持公子纠顺利继位,管仲在公子小白回国的必经之路设伏,公子小白出现时,管仲一箭朝他射去。

  本以为公子小白已被射死,谁知他以诈死骗人,提前回国继位,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成为国君后,公子小白念念不忘一箭之仇,想除掉管仲。

  这时,鲍叔牙劝道:

  “管仲虽有过错,但臣下忠于其主实属难得,况且他才华卓绝,如果你重用了他,以他的忠心和才能,一定可以助你赢得天下。”

  一番权衡利弊后,齐桓公决定任管仲为相。这才有了之后管仲推行一系列改革,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故事。

  我们看待事物时,永远不要因为它的某一方面就全盘否定或肯定。

  正确的做法是,用辩证的眼光综合考量,客观公正地对待它的每个方面。

  秦始皇暴虐苛政,却有统一全国的丰功伟绩,隋炀帝穷奢极欲,却有开凿运河的不世之功。

  真实世界中,所有事物从来不是棱角分明、非黑即白,它们混沌无常、黑白掺杂,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与其简单地用好坏一刀切,不如学会客观面对它的优缺点。如此,我们的思维就会走出“一根筋”的僵局,变得更开阔,行事判断也将更准确。

  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说:

  “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看待问题的深度不同

  03

  第三层:扭亏为盈,否极泰来。

  《老子》有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意思是,福与祸并不是绝对的,它们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如同塞翁失马的故事,看似是有所损失,结果却因祸得福。

  少年的贝多芬,4岁便被父亲逼着学习钢琴,12岁就被人拿来同名垂青史的音乐神童莫扎特相提并论。

  或许是天妒英才,26岁的他不幸患上耳疾,这对于一位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音乐家简直是世界末日。

  患病之初,他因此变得孤僻,终日沉浸在痛苦和忧郁中,甚至一度绝望到自寻短见。

  可想到自己是个颇具声望的音乐家,如果仅仅因为耳疾便放弃让自己更优秀的希望未免太过无能。

  于是他鼓励自己战胜耳疾,潜心创作,呐喊道: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休想让我屈服!”

  携着永不屈服的精神,33岁的他虽然听力受损却创作出经典佳作《第三交响曲》。

  45岁时,在耳朵完全丧失听力,平时与人交谈都要通过文字来完成的状态下,依旧创作出旷世神曲《第九交响乐》,将人生成就推向巅峰。

  纵观贝多芬的一生,不但未被苦难打败,反而因此激发出他的倔强,变得更强。

  当我们拥有这种不惧苦难的勇气,扭转乾坤的智慧,生活一定否极泰来。

  正如那句话所说:

  “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劣势和优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所以,有时候劣势不一定是件坏事。如果引导得好,就会把劣势转为优势 ,而这种转化而来的优势更有助于成功。”

  其原因是,当一个人遇到苦难,如果克服内心的恐惧,敢于面对它,行为自然而然会比之前更加努力,同时思考也将随之变得清楚,明白自己要什么、做什么,坚持下去成功是必然。

  所以,一旦把时间拉长,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或许化为好事。

  这种转化,便是人最高心智的体现,更是人出类拔萃的前提。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看待问题的深度不同

  04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诚然。人们因为所持的角度不同,所见即不同。

  一个圆柱,当你俯视它时,可以看到一个圆,而从正左或正右看时,则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当所见不同时,成熟层次与人生高度自然拉开差距。

  归根结底,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影响着自己的成熟层次,决定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

  井里的青蛙始终认为天只有井口般大,草原上奔跑的狮子才领略过天的辽阔。

  有时候,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你就会得到凌空于别人之上的答案。

  点亮在看,愿你成为那个更加成熟,跑在前头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