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远离热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从小,父母告诫我们一句话:“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以前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认为人多才热闹,哪里人多就往哪里挤。结果,人多的地方虽然热闹却也手杂口杂,容易惹一身烦恼,这时候反思父母的教诲,其实饱含了人生哲理。
喜欢热闹,往往是虚荣心作祟。人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打肿脸充胖子。殊不知虚荣心是一只纸老虎,表面看起来风光无限,实际则是轻轻一捅就破。面子与吃穿住行不对等,只有空虚的心灵才会流于追求肤浅的面子。面子只是锦上添花的东西,而尊严才是我们活下去的动力,做人的尊严,坚持自我的勇气,任何时候都比面子重要。
不喜热闹,自然瞧不上喜热闹的。1943年,正是民国两大奇女子张爱玲与李香兰风头最盛的时光,上海城鼎鼎有名的文艺杂志把“第一流的中国女作家和第一流的东亚女明星”拉到一起搞了个纳凉会,作陪的有沪上著名的文人金雄白和《申报》社长陈彬,但很明显女作家张爱玲很不适应,亦不会应酬。当李香兰得知张爱玲比自己还小时自言自语道:“比我还小?”张爱玲马上接道:“像是您,就到了三十岁一定还是像小女孩子那样的活泼吧?”这小细节充满了女性之间的张力,我不觉得张爱玲是嫉妒,但不大瞧得上是肯定的,好在女明星不介意,或许她确实没听懂,还一本正经地希望如果张爱玲帮她写剧本,她想要充满激情的角色……
元曲里有个词,“蚁阵蜂衙”,说的就是大家一窝蜂往上爬,往上挤,挤不动就往旁边乱撞的人生图景。王元化生前谈到文坛时说:“一个人太热闹,这个人就完了。”
大师大都清高孤傲、洁身自好、寡言少语、淡泊名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大师怀有一份悲悯,守得一份孤独,孤独得只能与上苍对话,犹如一个荷戟独战的“过客”。大师有自知之明,严于解剖自己,因为他深知“人生有涯知无涯”。而伪大师们则从众媚俗,喜欢热闹,唯利是逐,“签名售书”,赛似“超女”,自吹自擂,犹如江湖术士。
钱锺书说:“被发掘的喜悦使我们这些人忽视了被暴露的危险,不想到作品的埋没往往保全了作者的虚名。”“欲望决定一切”,在“孔方兄”主宰一切时,谁还有心思耐得寂寞,嚼得菜根?自古以来,对富人的巴结,对成功者的讨好,对权贵者的逢迎,就是人性的通病。而能拒绝这样热闹的诱惑,才能傲然于世,卓尔不凡。
人称有“梅妻鹤子”的林和靖,终身不娶,总是一袭白衣,诗随就随弃……人都说林和靖性孤高自好,喜恬淡。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他独喜梅花,以梅为妻。暗香浮动里,他写道:“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这又是写给哪一朵梅花呢?张岱在《西湖梦寻》说,南宋灭亡后,有盗墓贼挖开林逋的坟墓,只找到一方端砚和一支玉簪。这是哪个女子头上的簪?可以化成坟墓里骨边的相思?也许他未必要人懂得他。他有梅妻,有鹤子,有孤山雪庐,足矣。他隔世20年,每天素色布衣裹身,然后读诗书绘画。一个人内心强大时,即使孤绝亦是富饶。
你看林清玄生前,慈眉善目,平静安然,感觉有一种隐隐的仙气。其实,他曾经忙于浮世里的各种热闹,开不完的会、永远的觥筹交错。生活热闹得似起风的海,浪花飛溅。然而就在他事业走到最高峰,生命最喧闹时,他毅然转身,到深山里独居。两年多的时间里,从未下山,隔离了万丈红尘。再出山时,生命是一泓秋水,深不见底。
《菜根谭》曰:“热闹中著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让我们远离热闹,去寻找一份安然吧。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