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2022-01-25 06:10:33 作者:江华 来源:领导文萃 阅读:载入中…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在一次召见元帅叶剑英时,口述了一句诗相赠:“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一来评价叶剑英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果断,二来道出自己百年之后对国事的隐忧,希望叶帅能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不想此言一出,却让一位宋朝人名扬当代。这个人,便是北宋太宗時的宰相、曾任蔡州知州的吕端。

  毛泽东评价吕端大事不糊涂,缘于公元995年(太宗至道元年)的一件事。当时,太宗赵光义和宰相吕蒙正商量,欲立吕端为相。吕蒙正说,吕端为人糊涂,不能为相。宋太宗回答:“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让吕端为相,并在一次皇宫宴会上作《钓鱼诗》云:“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以表明自己决意让吕端为相的想法。几天之后,吕蒙正便不得不交出相位,让位于吕端。吕端在任上果然为官持重,识大体,并屡屡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自己的主张,常常让宋太宗“犹恨任用之晚”。

  吕端官升宰相后,权倾天下而不居高临下。当时和他有同样声望的还有一位名臣寇准,也有为相的资格。吕端入相后,担心寇准心中不平,就请太宗颁令下诏,让身居参知政事的寇准与他同到政事堂议事,得到了太宗的批准。后来,太宗有一天亲自下诏:“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可见太宗对吕端的信赖程度。

  有一年,大臣李惟清被太宗从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位子上换下来,去当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中丞,虽然是平调,但实际权力发生了变化,他认为是吕端在中间使坏。于是,李惟清趁吕端有病在家休息,没有上朝的机会,告了吕端一个恶状。事情传到吕端耳中后,吕端不以为然,既没有去对皇帝表白,也没有去找李惟清算账,而是淡淡地说:“我一辈子行得正,坐得直,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人的事,又怕什么风言风语呢?”这种不与人计较的坦然心态也被人认为是“糊涂”。

  在吕端刚刚担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他从文武百官前面经过,一个小官由于平时听多了吕端“糊涂”的传闻,对他很不服气,以很不屑的口吻来了一句:“这个人竟也当了副宰相了?”吕端的随行人员觉得很不公平,要问那个人的姓名,看看是干什么的。吕端制止说:“不要问,你问了他就得说,他说了我也就知道了,而我一知道,对这种公然侮辱我的人便会终生不能忘。着意地去报复对我来说是肯定不会的,但以后如果有什么事涉及他,撞到我手里,想做到公正对待也一定很难。所以,还是不知道的好。”这种君子不念恶,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举动对吕端来说,是一种自我修养的高尚境界,但在世人眼中,自然又被看成了“糊涂”。

  吕端的这种“糊涂”不是愚蠢,而是大智慧,是领导者高超的处事技巧和用人手段。一个卓越的领导者,懂得更圆融的应对方式,不会一味强调自己的立场,而会避开双方相持不下的情况,为自己找到绝佳的出口。应对进退之时,懂得以巧妙的迂回战术避实就虚,把对方变为自己的助力,正是聪明人获得胜利的关键。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四字一直被某些领导人视为座右铭。在这四个字中,板桥先生表达的是一种对时政的愤恨、不满,颇有无可奈何的心态,但在社交圈中,“难得糊涂”却有极实用的价值。

  这里的“糊涂”,并不是真糊涂,而是“假糊涂”,嘴里说的是“糊涂话”,脸上反映的是“糊涂的表情”,做的却是“明白事”。因此,这种“糊涂”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智慧,是精明的另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适应复杂社会、复杂情景的一种高级的、巧妙的方式。

  (摘自《跟毛泽东学管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