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活本身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活本身读后感10篇

2017-11-11 21: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活本身读后感10篇

  《生活本身》是一本由罗杰·伊伯特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43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本身》读后感(一):《生活本身》:电影评论大师最有力的电影


文/ 杨三月
我想喜欢电影的人不会对罗伯·伊伯特陌生,无论你是不是喜欢他直白锋利的电影评论风格,你都不能质疑他对电影世界的贡献,他影响了一代观众的观影品味,直接影响了电影的大众定性和票房,同时也间接影响了许多导演对剧本的选择以及执导的方式。我刚喜欢上电影的时候,也曾经追寻过他的“指导”,一部一部看下去,随着优质电影观影量的增多以及自己人生阅历的一点点丰富,终于养成了自己的观影口味,不能不说罗伯·伊伯特是我电影观影路上的“导师”之一。
罗伯·伊伯特的影评内容丰富,从剧本结构到画面美感,从人生哲理到道德意义,这些都经常被人们当作观影标准,他用他敏感的抓捕力和一生的观影经验总结出了他认为的好电影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他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坦率的人,像“我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讨厌这部电影”这样的句子在他的影评中屡见不鲜,他是不怕得罪人的,哪怕是大导演也一点不怕。
就好像他的这本《生活本身》,不厌其烦喋喋不休的生活,他就这样呈现出来,所以大评论家的生活也和你我的生活一样平凡,但他却以不一样的眼光看待着这种平凡。在《生活本身》这本书中,罗杰·伊伯特平静坦诚的回顾自己的一生,种种细小琐碎的事情,每一件事给他的感受,一点点组成了他的生活本身。从华盛顿东街410号——他小时的家开始,他的父亲母亲,他的童年,他的求学生涯,他起初的工作,他的宗教信仰,他的好习惯习惯他喜欢的书,他的朋友,他的节目,甚至他的爱情都被他一一脱口而出娓娓道来
我想如果不是因为罗伯·伊伯特,许多人也许不会耐着性子去阅读另一个人琐碎的生活,如此平凡无趣。现代人活得都急躁,如果没有点心灵鸡汤,没有点成功哲学,没有刺激人的卖点,质朴的作品就会被时间所淹没。但我并没有把这本书当作传记或者单纯回忆录看待,我把他看成一部电影,一部色彩需要自己调整的电影。实际上作为一个专业的影评人,罗伯·伊伯特把这部他自己的“电影”的节奏控制得非常好,我眼前呈现的是一个穿背带裤的少年,在电影背景旁白下一步一步走进自己的剧本,拥抱自己的命运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的颜色就像是电影《大河恋》中主角回忆自己的生活,屏幕上真实的生活一点点展开,色彩有时鲜艳有时又有些昏黄,一个主人公在静静讲述“那时,我认识了一个姑娘……” 那种质朴的描述,温柔,却有力量。
《生活本身》不是一本纯文字性的读本,它是罗杰·伊伯特作为电影评论大师,以他毕生积攒下来的讲述电影的功力,创作的一本可以阅读的电影。不张扬,不夸张,却处处都质朴的力量。
有关罗杰·伊伯特的纪录片在2014年也已经发行了,我更喜欢他的纪录片对《Life itself》这个名字的翻译——人生如戏

  《生活本身》读后感(二):伊伯特的记忆怀旧制造工厂

                      伊伯特的记忆怀旧制造工厂
       我出生在这部名为“我的生活”的电影中。罗杰·伊伯特这位我们这个时代最著名的影评家制作的记忆怀旧制造工厂出产的作品终于读到了,里面的东西是记得这么的详细甚至琐碎但是非常的坦率和感人,让我们进入一个伟大的影评家的伟大心灵,正如其对所有伟大的电影的评论,这是对其一生这部电影的最好的阐释。
        荷兰的心理学史教授杜威•德拉埃斯马,在记忆方面研究卓越,其作品《怀旧制造厂:记忆、时间、变老》聚焦人类的晚年记忆,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惑人怎么可能到老还记得那么年轻的东西而且反而记得很清楚。这就是怀旧性记忆的回归效应,正是这种心理效应影响的缘故,人们到了晚年会忽然回想起自己年轻时代的故事而且可以清晰的呈现甚至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而读罗杰的这本自传就越发让我叹服人到了老年后的记忆回想的巨大力量,罗杰不断的指出“你有这样的经历吗?你突然发现过去发生的某个时刻,在记忆中从来没有收到任何外界的影响,仍然鲜活,随时都能让人大吃一惊。”,而且有时候记忆是倾倒的感觉停也停不下来非常容易的完整捕捉到。所以我们就读到了这本非常详细的自传。
       这是罗杰一生的回忆录,包含了从童年、家族的故事、小学到大学、海外学习与旅行、报社工作、校园的故事、电影明星导演们的交往和故事,所有交往过的人、生活过的地方、走过的路记得是如此的清楚,对他们的认识有这么的直白爽朗,与我们当朋友一样话家常,在不经意间体现出这位伟大影评人的智慧、洞察力与丰沛的情感
       这本书将小时候生病是美好时光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讲父亲的家训“如果一份工作值得做,一定要将他做好,一个号的工人会尊重他的工具,不要在开动机器的时候睡觉”,讲大学学习的课程,将对散步的喜好,讲自己的亲人妻子朋友,都是生活的点滴但是充满力量,润物细无声,就像是有经验的老师和你讲的家常。虽然是家常但是因为本身的素养反而也能学到好多的东西,这种感觉很像我拜访一位台湾的老师和我将开车,讲买房子的缘分,讲装修理财持家,也讲工作、婚姻等等。
        这些睿智文化人所制造的怀旧记忆产品带给我们的确实是一场文字的盛宴,他的产品是一本我们拿在手上的书,但是里面的内容就好像工厂里面生产的产品激发我们的想象记忆憧憬等等,尤其对年轻人阅历尚浅可以为我们汲取营养,建造自己的“工厂”提供丰富的原材料。
       生活本身就是生活,就是我们,是我们脚下的生活,看别人的生活过好自己的生活。

  《生活本身》读后感(三):世事洞明的罗杰

有人这样评价美国第一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如果电影本身不能回到它曾经的辉煌,那么罗杰•伊伯特不仅是前无古人,也是后无来者的。”而在我读完伊伯特的回忆录《生活本身》之后,套用一句“世事洞明皆学问”来形容他,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生活本身》这本回忆录是伊伯特晚年因癌症失去说话能力后在博客上记录下关于自己一生的记忆,而后集结成书的自传。身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影评人,伊伯特在回忆录中极少提及自己一生伟大的功绩,而是事无巨细地记录下关于亲情友情与爱情,生活、工作、娱乐等。细细读来,不难发现伊伯特是一位极富洞察力的影评人。
伊伯特喜欢漫步街头。无论是他的好莱坞之行,开普敦求学之路,还是公费出差活动的威尼斯、伦敦、巴黎等地,伊伯特都能找到他喜爱的并往返流连的某条街道小巷,驻足停驻的某个角落,又或者是某间钟爱的餐馆酒吧。他喜欢在漫步街头时把遇到的有趣事物印在脑海里,并在多年后故地重游再重拾记忆,就像他在《踽踽独行》里说的那样“我曾经来过这里,我现在还在这里,我以后还会来这里”。伊伯特通过时间的记录,已然在脑海里描摹出一幅“世界变迁图”。
伊伯特喜欢观察旁人。书中用了十五章的篇幅分别回忆了十五个在伊伯特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或者有趣的人,如慈父般存在的良师益友《宗卡》、如一生挚爱《查兹》以及曾经采访过的演员等。伊伯特回忆起怎样遇见他们,他们彼此间发生过的事情,最后又是如何离别的,带给读者的不仅是伊伯特本身的回忆,他还在字里行间勾勒出他们的面貌,也透露出他们的性格。宗卡是一名热爱工作也极其精明的编辑,李•马文是一名喜欢天马行空的演员,而罗伯特•米彻姆是一名以自我为中心却表演天赋极高的演员。。。。。。试问一个不善于观察人的人,又怎能如此精确地描摹出一幅“性格面貌图”呢?
或许正是因为伊伯特喜欢漫步街头,喜欢观察旁人,所以上天才赐给他一个独特的视角。使得他无论是对电影的还是对生活本身的点评,都是如此的深刻。“世事洞明皆学问”,对身边的人与物深入地探究,才能达到“明”的状态。伊伯特显然是做到了。
     
伊伯特如是说:“我把生活填得太满,以至于很多天都没有时间想我正在过着的生活的真实面貌,但那时仍然有这样的时刻,通常是发生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给我一种错觉,在某种程度下,有一个人正安静地坐在某个地方的一张桌子前,那人才是真实的我,看着这一切悄然发生。”
                                                    ——日落之美

  《生活本身》读后感(四):琐碎的生活本质

      看罗杰•伊伯特在史蒂夫•詹姆斯拍摄的关于他自己的《人生如戏》里出镜,做完手术后口腔掏空,无法说话,无法吃喝,用电脑打字转成语音与人交流,这位普利策奖获得者、全美最具影响力的影评人,立足芝加哥,职业生涯超过四十年,哪怕在病床上的最后岁月,仍坚持更新博客。电影于他,已内化为生命血液。
      如此来看同样叫做“Life Itself”的伊伯特自传《生活本身》,对其中絮絮叨叨、看上去颇为啰嗦的文字将不再陌生。在书中罗杰几乎将自己家里的那些老底尽数和盘托出,他出生的地方,他的先人、他的家族、父母阿姨,详尽到每一位亲戚的名字以及与他生命中的交集细节。在阅读头三四章的时候读者可能会感到无比痛苦,因为七大姑八大姨的名字首先就很难记住,其次是,这些人物,事实上只跟罗杰个人的童年有关,这些碎片化的记述,对于读者来说,既无必要,亦太繁琐。
      但这并不代表这部中译达到四十万字的自传作品没有价值,恰恰相反,透过这些巨细无遗的彷如精神漫游的回忆,拼凑出一个与世人眼中惯常认识的影评人、媒体人罗杰•伊伯特有所不同但最接近真实的普通人,在《生活本身》中,你看不到任何如他影评一般的关于电影本身太多的评价(这些评价已经在他的日常评论中出场太多),有的是电影或曰影评以外的生活本质,这种本质不是一种普世经验,而恰恰是最个人的东西。你厌倦了他的家庭史?那就去看他的职业生涯如何开始的吧,若不想再看下去,直接翻到后面,有关于他访问约翰•韦恩、罗伯特•米彻姆(这也是罗杰最爱的演员)、罗伯特•奥特曼、马丁•斯科塞斯的记述。有趣的是,这些记述,很少有官方口吻那么严肃的表情,正相反,纪录的都是访谈过程中罗杰私人的感受及对受访人的细节的呈现。
      所以你若想要在这本自传中找到可资利用的线性人生脉络,以此来再总结罗杰的生命的花,那还是放下这本书吧。《生活本身》里的思维跳跃,文字琐碎,看上去非常啰嗦,然而就在这些絮叨里,才见出真实的个体与情感。许多地方细节繁琐,关于他的同事的各种囧事,虽然看过就忘,但此中可以明晰见出罗杰•伊伯特对于生活的细细体味。关于往事的片段凑成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电影复兴时期的媒体生态,关于他与家人及爱人的记述,完成了罗杰私人的情感图谱,没有任何欲盖弥彰,完整呈现了他所能写出的一生。这一生或许可以用纪念文章里的一系列年份、数字、经历来概括,但鲜活的生命力,只能由他本人来纪录。
      在纪录片中,最令人动容的段落来自长期与罗杰合作搭档电视节目的西斯科尔的遗孀玛琳的口述,讲到这两人在荧幕上搭档的幕后故事,两人虽都争强好胜,但仍结下终身友谊,甚至在罗杰婚礼时,西斯科尔的两个女儿都担当了他的花童。这些表层意义上都是世人皆知的工作关系背后,潜伏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罗杰在《生活本身》中如此形容两人的关系:“吉恩•西斯科尔和我就像一幅音叉。敲响其中一根,另一根就会以同一个频率震动起来。”,这些简单明了的形容在书中比比皆是,很容易被读者顺眼错过。在长篇累牍的叙述里,罗杰几乎倾其所能地想要读者明白他认为的生命价值
      “我知道它要来了,我也并不怕它”,《生活本身》最后一章的开头如是写道。罗杰•伊伯特作为影评人与作家,著作等身,兴趣丰富,而他的生活及与周边人的关系,亦同样丰富有趣,可惜世人只记得风光,懒理背后的点滴成塔的沙土。这本书比较细碎,不适合当正常的名人传记来读,阅读过程更应该与“纪念”、“回首”、“时代”等词语划清界限,它就是一部普通人写的普通自传,若能与作者一同感动,是作、读者双方的幸运,若不能,也无妨,起码令你明白,生活本来如此。

  《生活本身》读后感(五):伟大背后的谦卑

       2013年4月4日,罗杰·伊伯特离开人世,此前曾与癌症斗争11年,也正是漫长的康复期、下颌骨手术导致不能发声,让他转向在网络与影迷交流,也有了这本自传的诞生。《生活本身》的大部分篇章都是最先发布在伊伯特自己的博客上,其中关于一些影人的部分也曾收录于精选集《在黑暗中醒来》,此次完整结集出版,其实等于伊伯特提供了所能拾起的所有断片,拼凑出上世纪整整一个理想年代的美国知识分子生活群像。
       在我看来,伊伯特采用的是无目的性写作,对回忆中的“自我”未加任何突出、渲染和肯定,他回忆祖先,自己成长的家庭,高中和大学,走上媒体之路,成为影评人,只要还记得的东西,他都愿意事无巨细,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他有很多终身未嫁的女性亲戚,十几岁他是怎样在列车上和陌生少女短暂温存,南非种族隔离之时的电影院是怎样的,伦敦的哪些街道、哪些旅馆值得记忆,他尽量把记忆写得有趣,但在其中我们看不到丝毫关于荣誉的沾沾自喜,也没有对于梦想的苛求和野心,只是从一个触感极佳的年轻人开始,有了一些朋友,有了一份工作,哦,似乎做的还不错,仅此而已。至少这本《生活本身》可以告诉我们,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伊伯特最看重的,首先是好电影,其次是好朋友,也正是这种纯粹,让他始终拥有公允的态度和足够的开放性,还有旺盛的热情——观影过万而笔耕不辍的热情;为“伟大的电影”逐帧拉片几十遍的热情。
       伊伯特正式走上职业影评人道路,是从1967年为《芝加哥太阳报》撰写影评专栏开始,时年不过25岁,也恰逢欧陆那边的一些年轻人在致力将电影落入现代和艺术的范畴,伊伯特刚好有幸目睹美国电影业的第二次成长——好莱坞黄金年代已经过去,“混小子”们开始成为大师。于是在伊伯特看过马丁·斯科塞斯的处女作《谁在敲我的门》后,认为他将会成为美国的费里尼,并因此接到马丁的电话,这事刚好在1967年;仅仅一年后,在洛杉矶的潘特吉斯影院,伊伯特又有幸见证另一部世纪佳作的首映——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是如何导致大多数观众昏昏欲睡和提前离场;而在《阿基尔,上帝的愤怒》开始,伊伯特就已经是赫尔佐格的影迷了,并在30年后,将这部片子列在自己的十佳榜单之内。所有的所有,多少影史的伟大时刻,多少伟大的人,在《生活本身》里面,在伊伯特轻描淡写的笔触之下,一切的意义似乎仅在于一次快乐的恳谈、夜深的那顿酒、隔多年后还会提起的笑话,似乎只是源自“恰好”,伊伯特在享受生活和工作,顺便目睹记录半个世纪美国电影的飞速变化。
       伊伯特最广为人知的著作大概是两册《伟大的电影》,却从来没有认为自己伟大,所以自传只写“生活”,记忆中的朋友都光彩熠熠超过自己。《生活本身》既是琐碎,也是对自己生活中一切的最高敬畏。

  《生活本身》读后感(六):zzz

伊伯特真诚坦率地回顾了个人经历中的一切:他的爱情、他的失败、他的困扰;他为了从酗酒症中康复过来所做的努力;他的婚姻和他的爱 妻——查兹(Chaz);他的政治观以及他的信仰。他写了自己任职于《芝加哥太阳报》的岁月,他那形形色色的报界好友以及与吉恩•西斯科尔(Gene Si skel)合作共事所带来的一生的转变。他回忆了与很多老朋友之间的情谊:斯塔兹•特克尔(Studs Terkel)、迈克•罗伊科(Mike Royko)、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和拉斯•梅耶(Russ Meyer)(伊伯特还为后者写了《飞跃美人谷》的剧本以及为性手枪乐队创作的、后来不幸夭折的电影剧本)。他还将自己对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生活本身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