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女性的权利》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女性的权利》的读后感10篇

2017-11-13 21: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女性的权利》的读后感10篇

  《女性权利》是一本由[尼日利亚]奇玛曼达·恩 戈兹·阿迪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性的权利》读后感(一):女权是你怎么做,而不是别人怎么说

文/夏丽柠

女权何来?我认为女性的自信努力勤奋,是争取和保有女性权利的重要因素。

但是,随着与一些自诩女权主义者的朋友接触,我发现她们对女权的认知与我不同。然而,不同在哪里?女性的权利应该如何争取与张扬?

尼日利亚女作家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在TED上的演讲,道出了部分她作为女权主义者的心路历程。

短小精悍的《女性的权利》,不仅收录了演讲全文,还附以一篇阿迪契表现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找位置的短篇小说。两者并合,有助于读者透视一些女性权利的概貌。

当然,我与阿迪契的观点也并非完全一致。不过,百家争鸣,向来是催生先进思想的有效方法之一。请读者先听听阿迪契怎么说无妨。

作为出生在非洲的女性,阿迪契可能比其他人更有资格来阐述和探讨女性的权利问题。在至今仍存在“割礼”的蒙昧土地上,割除生殖器仅仅是在幼年时,剥夺女性权利的第一步。而随着年龄增长,买卖婚姻,以人易物,变得普遍而流行。

曾获得多项国际大奖的影片《沙漠之花》,讲的便是一位自幼遭受割礼的姑娘,在十二岁时被父亲为了五匹骆驼嫁给了六十岁老头。以至于她不得不历险逃亡纽约,最终成为国际名模的故事

可为什么女性要遭受如此不公待遇?究其原因,首当其冲是”性别之殇”。演讲伊始,阿迪契便说,第一个戏称她为“女权主义者”的竟然是她的“男闺蜜”欧克娄玛。那时,她尚且不知此称谓的含义。显然易见,对于女权最敏感的是男人

然而,在男人眼中,女权主义者是被异化的。至少,他们认为“支持女权主义的女人不快乐的”,更有甚者认为“女权主义者意味着憎恨男人。”所以,阿迪契反驳说,“我是一个快乐、不憎恨男人的非洲女权主义者”。

说到这里,想起最近众人热议由亦舒原著《我的前半生》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且不说改编水平如何,有人首先发难说不喜欢亦舒“做人姿态好看”的说辞,因为在当今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里,女人无法姿态好看。

其实,回看历史,历朝历代,新旧社会,人类的竞争环境都客观存在,且愈演愈烈。你姿态不好看,也得竞争,你姿态好看,还是竞争。 亦舒所说的“姿态”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奋进,更多的是暗喻女性必须独立。被曲解为物欲而战,也说明当下的有些“女权”还不够成熟。从亦舒用大半生时间笔耕不辍地写了三百本小说来看,她自己就很“女权” ,对不对?

如书中所说,,今天的女权主义给人的印象是:“憎恨男人、你认为应该由女人主掌一切、你总是愤怒、你没有一点幽默感……”这哪里是女权?简直是怨妇!

在书中,阿契迪将女性权利处于弱式归结为两点: 一是由于人类生理结构和历史发展造成的,男性强悍,便于外出工作。女性身体柔弱且需要生育哺乳,居家的时间比较多。这势必造成在社会生活中女性对男性的依赖;二是根深蒂固男尊女卑思想,在家庭教育中,女孩教育要长得像个女孩的样子……天知道女孩的样子是什么!另外,男孩子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你是男的!

事实上,女性要在社会生活中获取更多的权利,需要从追求男女平等”起步:平等的读书就业权利,女博士与婚恋状况无关;平等的生育权利,女人不生孩子很正常;平等的赡养继承权利,不要财产也得赡养父,反之亦然……甚至平等的付账权利,谁说男女一起吃饭,男人必须请客?

由此可见,女权不是大道理,它就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如果你留意,可以回忆下《傲慢与偏见》里的小细节,简.奥斯汀才是真的“女权主义”。

女权也好,男权也罢,我们想要追求的是人类社会里的两性平等。所谓女权,是你要怎么做,而不是别人怎么说!

转载请豆邮联系

  《女性的权利》读后感(二):“修正”性别问题

“修正”性别问题——读《女性的权利》
文/凡悦颜
习以为常是个可怕的词,一件事见的多了、做的多了,哪怕不那么合理,人们也见怪不怪了。
比如全世界女人比男人多一点,但位居权重的职位大部分是由男人占据的。大家可能忘记了,现在更多是靠学识、智慧、创意说话的时代,而不是只拼体力的远古时代。
《女性的权利》是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2012年在TED发表的演讲,从作者在尼日利亚和美国或亲历、或见证的故事出发,指出人们对“女权主义者”的种种认识误区和偏见,进而追本溯源,寻求更好的解决之道。
女权运动已经开始了如此长的时间,但社会上仍存在不少误读。作者提倡“女权”,而不是“人权”,主要是想让大家正视千百年来对女性群体的不公平待遇。作者所说的女权主义者,就是那些意识到性别问题在今天依然存在,进而努力做更好的人。其演讲的普遍性在当今仍有重大意义
男人和女人生理上存在差异,这不可否认,但人类在社会化过程中夸大了这种差异。作者通过种种对比,凸显出当今社会上的这种差异,从而引发大家思考
同一份工作,男女薪资待遇却不相同;同一件事,男人做和女人去做,得到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女人到一定年龄不结婚,被看成是人生的失败;而男人则仅仅被认为是没在上面花心思;关于童贞问题上更是明显,大家管束女孩,夸奖她们的童贞;而对于男孩则不会过多要求,甚至觉得多交几个女朋友更有魅力
除此之外,性别观念上的认知偏差让男女两个群体活得都累。男人不应该是天生的赚钱机器,而女人也不该被强迫做太多家务。只有没有性别期待的社会,才可能更公平,人们才能获得更多的快乐自由
当今社会,仍有很多男孩被教导要有男子汉气概,要用物质手段证明自己的价值;仍有很多女孩被教导以婚姻、家庭为重,可以有雄心壮志,但不能太远大,事业不能太成功,以免对男人(丈夫)构成威胁。结果导致,一旦失去主掌地位,男人便没了安全感;女人则更多的为婚姻、孩子而妥协,放弃了事业。
如果教育的一开始,我们就“修正”当今的性别问题,告诉男孩谁钱多谁付账,告诉女孩不能一味投合男性,那么男人可能会少很多压力,而女人也不会放弃自我。
生在非洲,后移居美国的经历,让作者阿迪契对于女权问题更具洞察力,她演讲中提到的问题不少在现在社会中已有所改善,但大的方向还是有待大家共同努力的。作者擅长发现和反映后殖民时代尼日利亚乃至非洲大陆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这在其小说《紫木瑾》和本书收录的另外一部短篇《婚事》中得以看到。
作者为女权代言,也在身体力行着,或许对女人来说,自己的觉醒在这场女权运动中才更为关键。

  《女性的权利》读后感(三):实物图

女权主义者是不快乐的人?憎恨男人的人?不喜欢涂唇彩和穿高跟鞋的人?
美国呼声最高的黑人女作家 阿迪契风靡世界的演讲 同名TED演讲三百万人点击观看
关于女权主义的一切,你应该看的第一本书
瑞典政府统一采购 全国16岁的青少年人手一本
碧昂斯引用演讲原声 用单曲《完美无瑕》(Flawless) 向其致敬

  《女性的权利》读后感(四):女权的误读

什么是女权?和朋友谈到女权的时候,得到的反馈往往是负面的,他们往往望文生义,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母夜叉”,是和男权相反的另一个极端——霸道、野蛮、粗鲁,只不过主角变成了女人。在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里,我一方面恐惧女权带给自己的霸道印象,一方面却又对女性力量的崛起感到骄傲。我质问自己,身为女人,是否应该支持女权?女权究竟是什么?

尼日利亚作家阿迪契《女性的权利》给了我一定的答案,我开始发现,有很多因为习以为常而自动过滤的事实,实际上是我们对于女权的误读。

在《女性的权利》这本书中,前半部分是同名TED演讲《我们都应该是女权主义者》,后半部分则是阿迪契的短篇小说《婚事》,前者是在论述女权主义的本质,后者如同一个活生生的个案,反映着现实生活中女性喜怒哀乐的表象。

阿迪契对于“女权主义”的定义,到目前为止,是我最为满意的。她列举了两种定义:

“女权主义者,一个主张男女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上平等的人……我本人对于女权主义者的定义是,无论男女,一个说出‘是的,性别问题在今天依旧一样存在,我们必须把那修正,我们必须做得更好’的人。”前者摘自字典,那是她默许的定位;后者发自内心,那是她深沉的期盼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阿迪契的“女权主义”更倾向于一种“平权”关系,而不是一种非黑即白的对立存在。我的身边有一位女权主义女友,在她看来,身为女人不支持女权简直是在践踏自己的尊严为此每每当我质疑女权的行为方式时,总会争辩不休,最后不欢而散。如果站在阿迪契的角度来说,我的女权主义女友对于“女权”是有所误读的。

为此,阿迪契从身边的很多例子出发,来证明我们坠入了一个怎样的“伪女权主义”圈套。她指出:

“‘女权主义者’这个词背着多么沉重的包袱,负面的包袱:你憎恨男人,你憎恨胸罩,你憎恨非洲文化,你认为应该由女人主掌一切,你不化妆,你不剃毛,你总是愤怒,你没有一点幽默感。”女权主义被分解成了太多愤怒的符号和元素,失去理性色彩的女权注定只能成为被人利用的玩具,变成“伪女权主义”。

针对这些对于女权主义的误读,阿迪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她看来,我们需要改变的第一步就是——“我们必须换一种方式教养我们的女儿。我们亦必须换一种方式教养我们的儿子。”女性地位之所以无法获得真正的平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育。

男权下的男性教育,一方面给予男人力量,一方面又给予太大的重压。事实上,很多男人是没有背负这些重压的能力的,只是教育让他们感到必须顶天立地,于是“自我变得格外脆弱”,而忘记了肩膀已经被现实压得粉碎。

而男权下的女性教育则完全相反,女性被潜意识中要求去取悦男人,但是男人从未被要求去取悦女人。这种要求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使得女性不但成为受害者,也成为了男权主义的帮凶。比如“到了一定年纪的女性,未婚被视作严重的个人失败”,而这种失败意识的灌输往往都来自女性家庭成员(母亲奶奶、外婆)。

但是,女权主义到底是什么?女权的误读究竟有没有可靠性?阿迪契说得并不算数,我们谁也无法证明女权主义就应该是她所说的模样,唯一不可否认,她提供了一个值得引导、值得实践的方向,同时亦是我心目中认可的“女权主义”。

  《女性的权利》读后感(五):《女性的权利》:每时每刻,我们都必须做得更好

人类的历史有很多种写法,而从性别的角度,两性关系的不断变化与改写同样是社会发展与变迁的有力见证。从最初的母系社会,到旷日持久的父系社会,再到今天,人们正处在一个努力谋求性别平等,可种种不平等却仍然触目惊心的时代——我们似乎正在进步,可仍有许多路要走。

《女性的权利》是一本很精巧的小书,统共两万余字,包含了一篇演讲词和一篇短篇小说。它的作者恩戈兹·阿迪契是一位尼日利亚女作家,此前的作品或聚焦当下的冲击与变化(如《紫木槿》,关于一个尼日利亚当代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土崩瓦解),或关注昔日的哀伤与悲怆(如《半轮黄日》,写的是20世纪60年代尼日利亚内战),但作品流露出的对正义与公平、对少数与弱势的关注,始终是共通的。

《女性的权利》首先,是阿迪契根据自己在2012年的Ted演讲修改成的长文《我们都应该是女权主义者》。阿迪契由自身的经历出发,指出了当今社会对女性与女权主义者的种种误解与偏见,譬如女性总是“依赖于男性的钱包生活”、“出入大饭店很可能是为了提供‘特殊服务’”;至于女权主义者,她们“不快乐、不化妆”,“反传统,总在憎恨男人”——从中我们不难发觉,即便是远隔重洋,文化也千差万别,可这偏见,也偏偏是“所见略同的”。

凡事总有理由。实际上,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其固有的社会分工,是优化社会效率的手段。但由分工所带来的身份差异,却导致了所谓尊卑次序的产生,而我们现有的社会分工,又是由来已久的——昔日的首领必须要强健有力,才能带领大家找到合适生存的巢穴,而今日身居高位的仍然多为男性,其内里的缘由却少了几分合理,而多了几分约定俗成;家庭分工的原理也同样类似,在体力占据重要地位的远古社会,男性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可人们的思想观念进步却很有限。”正是固化与习惯,导致了人们拒绝更新自己的性别观念,拒绝一种“让男人和女人都更加快乐,更忠于自己未来”的生活。

为何说女性主义意味着“让男人和女人……忠于自己”呢?对于女性,女性主义的意义不言而喻,它意味着女性可以找回自己原本的位置,去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更好的自我;至于对于男性,其意义恐怕隐秘但同样重大——拒绝女性主义,意味着男性盲目攫取了一切,自然也包括了全部责任。一方面,这意味着这个社会不容许他失败,毕竟他是唯一“强健有力的”,必定“重任在肩”;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一种“矫枉过正”,即他要约束女性的行为,在极端男权的社会里,与他相关的女性的举止行径,恐怕都是他的“荣誉所系”——如此这般,强制与暴力恐怕很难避免。

在这样的分析之下,女性主义的意义,便在于改变我们固有的、与现实不相匹配的理念。这显然需要时时努力,如若不然,人的双脚,恐怕还是要回到老路上。

而另一方面,这种理念的改变,也需要全新的土壤。在小册子所附的小说《婚事》里,一个尼日利亚女孩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身在美国的本国医生。家人本是希望女孩能在美国有更好的生活,可女孩“结婚”后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自己的“生活”。丈夫要支配他的一切,而他自己的劣迹斑斑却不容置喙。女孩结识了新朋友,在新环境里,她萌发了新念头。可想要实施自己的计划,她却还要等上些时候——至少要“等到自己拿到绿卡再离开。”

理想的土壤,既能让种子发芽,又能让这嫩芽自由生长。也许随着我们的视野越发开阔,“种子发芽”也越发容易。可想要让它自由成长,土壤总要再肥沃些才好——我们需要更多的制度性进步,来让一切愈加合理且公平。当然无论怎样,每时每刻,我们都需要做得更好。毕竟相较于我们的理想,这世界的扭曲与龌龊,仍然太多太多。

  《女性的权利》读后感(六):被捆绑的性别角色

《女性的权利》的作者尼日利亚作家阿迪契曾在TED讲台上做过另一场演讲,主题是“单一故事的危险性”,在演讲中,她旁征博引,也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向“刻板印象”发起挑战,特别是人们所质疑的所谓“真实的非洲感”。因为成见,人与人之间显示出了更大的差异与隔阂,正如不同性别之间的偏见,以及对于女权主义者的偏见。

在《我们都应该是女权主义者》的演讲整理稿中,阿迪契生动地展现了社会对于女性的“单一故事”:女人应该为结婚而努力。在社会的性别认同中,“支持女权主义的女人是不快乐的,原因是她们找不到丈夫”。在这个故事中,一个性别因依附另一个性别而快乐。而对于“女权主义者”,许多限定相继而来,她们是“不快乐的”,“憎恨男人的”,甚至不能是“非洲的”。女权主义者太累,需要对抗的似乎不是男人,而是整个世界。

而阿迪契则描述了关于女权主义者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她自诩为“快乐的、不憎恨男人的非洲女权主义者”。女权主义者并不是那些不近人情的铁娘子,而是向男性拥有权力与金钱的那份理所当然进行挑战的平凡女子。女权主义者的“叛逆”是为了自由,而不是生活于被捆绑的性别角色要求之中。

阿迪契说:“性别的问题在于,那规定我们应该怎样,而不是认可我们是怎样。”女性角色由于被捆绑于“婚姻”,因而被要求“取悦”男人,忠于婚姻,而不是忠于爱情。在书中所收录的《婚事》中,亦能感受到女性在婚姻中被套路化的情形,跟随模式丈夫从尼日利亚来到美国的女主角,觉醒前完全被丈夫牵着鼻子走,不断勉强自己,不断放弃,活成丈夫规定的样子。而尚未婚嫁的“剩女”,在尼日利亚同样因为性别而举步维艰。女性为了获得婚姻而委曲求全,取悦而未被尊重。

有了更多元的选择,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女权与平等。可以追求事业与人生,也可以拥抱爱情,但同样可以选择独身与自我,从而谱写出不一样的故事。女性不再是单一的被动承受者,而是能够主动谱写“平衡的故事”的主动追求者。

离开被捆绑的性别角色,每个人,无论男女,都可以活得更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