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家的模样》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家的模样》的读后感10篇

2017-11-13 21: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家的模样》的读后感10篇

  《家的模样》是一本由叶怡兰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的模样》读后感(一):家的模样,决定你生活的模样

家居设计,是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好。
而在装修前之前,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会有:
如何运用家居设计,让日常生活更舒适、更方便?
照片里那种干净漂亮的家,如何实现?而且真的好住吗?
有人说装修就是弥补以往居家生活中的所有遗憾,那应该注意什么?
台湾作家叶怡兰在新书《家的模样》中为读者详细解答了这些装修与生活中的疑问。作为美食旅行作家,叶怡兰对居家生活有着独特的品味和要求,那在这次长达1年、堪称“圆梦计划”的旧宅改造工程中,她是怎样一步步打造实用、舒心,兼具审美功能的理想家宅呢?
基本信息
家庭成员:
叶怡兰与先生2人
住宅面积及特点:
近96平方米,高层公寓,南边有开阔的窗景和阳台。
居家需求:
1. 好茶善酒热爱美食烹饪,一直以来的梦想是有个中岛厨房。
2. 职业是作家,有近千本藏书,在家办公,宅。
3. 对生活有独到品味,有“恐色症”,抗拒除自然色系外的任何艳丽色彩,拒绝自己的家被定义为北欧风或是任何一种风格。
户型对比:

注:户型图的方向为上东下西左北右南。
设计的“原点”
从对生活的体悟出发,了解自己的实际需求、居家习惯与审美标准。
一直以来,我始终相信的是:空间,是生活的容器。当这容器能够确实呼应、合乎我们的作息方式、需求与愿望,生活便能真正安定安顿、舒坦舒适,同时,认真专注徜徉其中,有滋有味、自在自得。而今,经过长达一年的翻修,以及入住至今超过一年的实际感受体验,我又再度确切印证了这一点。
贪婪之岛——开阔的超大中岛厨房
作为不爱外食、喜欢自己在家烹饪的美食达人,叶怡兰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拥有一座开阔宽朗的全中岛厨房。
一提中岛厨房,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中式烹饪无法解决油烟问题,于是再心仪也都纷纷退缩了。叶怡兰装修时也有相同的疑问——中国人真的无法拥有漂亮开阔的中岛厨房吗?
 首先,叶怡兰热衷健康饮食,烹饪多为蒸煮煎,口味清淡,偶尔有旺油大火,自然油烟相对少很多。
其次,设计师将抽油烟机的管道加大一倍,抽力十足,即使天天做菜也没有油烟味。作为极怕异味的叶怡兰,这一点让她相当满意。
所以,如果真的很想将自己的厨房打造成中岛式,可以想想平日自己的烹饪习惯,漂亮、宽敞易清洁的中岛厨房,中国家庭也可以拥有。
为了实现双面收纳,最终加大到270cm×120cm尺寸的超大中岛,量身定做为适合中国人身形的91.2cm高,实现了备菜、烹饪、清洗、餐具锅具沥水与收纳、藏酒等多个功能,宽阔的台面四面可用,平时还可以作为临时工作台,有朋友来也更喜欢环靠在中岛边,吃喝闲谈,十分惬意。
起居室——不是“客厅”,而是家人的活动空间
家中最主要的活动和相聚空间,我们常称之为“客厅”,但这根据装修惯例、专门辟出的偌大空间,究竟有多少次是招待客人用的呢?仔细想想,反而叫做家人相聚休憩作息的“起居室”更为妥当,而功能和设计上,还是以自家的舒适方便为最优考虑。
叶怡兰家的起居室,是全宅中从尺度到陈设都最小巧简单的地方。房屋面积有限,且家中只有夫妇二人,只要平日两人够坐够用够相对聊天、把盏对酌就好。小小空间放置一架定做的双向沙发,一面朝向起居室可以看电视,一面朝向餐厅可以吃喝闲聊。明亮窗景就在一旁相伴,舒服怡然。
比较奢侈的是,因为相当怕冷,在台湾冬天又没有暖气,叶怡兰下决心要在改造时恣意挥霍一次——装一个瓦斯壁炉。从此,这里就成了全家的温暖核心,只要抬眼望见,心中也仿佛拥了一团热火,感觉到被家拥抱抚慰的安稳幸福
浴室——疗愈放松人生享乐处
梳洗盥沐乃人生享乐事,稍微多一点用心,使用时便拥有宛如被眷宠的奢华体验。短暂的停留,满意度和幸福感爆棚。
叶怡兰家的浴室设计理念来自她多年旅行住店时的思考,日本的浴室设计最值得借鉴。可加热的毛巾架,随时都有热乎乎的毛巾敷脸。不设橱柜,改以层架抽屉、藤编方篮做收纳,简单方便又美观。装不下浴缸,不妨在淋浴间内放一方木凳,坐下来洗澡,洗浴节奏变得专注、仔细而悠慢,是疲惫一天后的绝佳舒压之所。小小沐浴空间,坐拥大大舒坦。
收纳——从需求出发,不盲目做大
居家设计规划的重要课题,都和收纳有关。家中大小物事、日常所需所用的所有对象该如何安放,全都需要考虑妥当。
这一次返修改造,对叶怡兰来说,是她的人生收纳历程的重要分水岭——上千本藏书,数不清的餐具、茶具、厨房用具,还有琳琅满目的旅行纪念品。搬家,第一步就是“舍”,若非绝对不可替代的物件,全都割舍、捐赠或卖掉,一口气挥别大半。下一步是翻橱柜。之前家中可谓处处皆橱柜,然而过多的收纳与储藏空间反而是种魔障,让人禁不住累积不必要的东西,结局就是清点时发现家里藏了特别多早就忘记存在的无用之物。
接下来,就是规划新的收纳空间。考虑到整宅的功能区域划分,厨柜与书柜体量最大,衣柜与鞋柜明显缩小,这样的分配也反映了叶怡兰的生活重心与个人喜好。另外,地板收纳也是一个好去处,榻榻米下存放不常用到的收藏品和纪念品;公共区域架高的台阶下设一排抽屉,收纳所剩余杂物刚刚好。
在物品排布上,按照功能划分,在哪里会用到的工具就归属相应位置、触手可及,使用时奉行用完即刻放回的原则,是一劳永逸的收纳法。
另外,家中大小物品从样貌颜色到材质形式,都力求百分百合心合意,合收纳与装饰于一体,兼具美感,并保持适度从容随性,又是另一番自在生活的味道。
自己的家,就这样任性——“恐色症”与“畏光症”
熟悉叶怡兰的人,都知道她有严重的“恐色症”,除了适度的黑白与朴素自然的大地色系,其余都在排除之列,至于粉色更是犹恐避之不及,在外面喝咖啡、住酒店都要挑选再三。所以在自家装修及采买家具时,都会精挑细选。样貌不够安静朴素者,便宁缺也绝不轻易放进家门。
家的温暖,并非来自色彩的缤纷,而是此中人与生活的丰富、深度与厚度。
叶怡兰还有一个怪癖,就是畏光。
一直以来,叶怡兰都不看好每个房间吊一个主灯的照明法,明晃晃晒得人目眩发昏,偏偏看书时又要加一盏小灯补光,既没气氛又没效率。有了自己的家后,叶怡兰对每一盏灯的安装摆放位置都有仔细考量,每一盏都切实得到重用,在明暗之间力求有姿态有氛围有味道。而灯具造型则选择了简约静雅的设计,因为最美的应该是光。
目前她们家中最常用到的是中岛厨房吊架上的一圈LED灯,每天一到向晚时刻,便下意识先打开,将公共区域温婉照亮。
家的模样,就是生活的模样
家是有机体,会决定你生活的样貌、节奏、内容。若把家视为生活的容器,这个容器也要跟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成长而变化,起居坐卧、工作娱乐、煮饭品茶、盥沐休憩……日常所求,无非安适舒坦而已。
这次的改造对我来说就是人生大整理。对我们来说,要把住了十七年的房子全宅装修,会做这样的决定是因为,渐渐发现生活的方式已经朝某一个方向前进,但我的家却没办法跟上。四十岁以后,我对人生未来的愿望与想法越来越有定见,就更需要一个空间可以把想望具体地实践出来。
这一次改造,我们丢掉的不只有书,还丢了很多东西,像是市集里数百件跟我们多年的器物,还有一些捐掉的东西。但当你全部整理过之后,人生盘整出一个新的场域,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所打造出来。经过这一年来生活其中,我们的生活的确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样貌,而且牢牢地生根落定了。

  《家的模样》读后感(二):你想要的是什么

最近在愁装修,有想法又怕不是好想法,没想法又不甘心。到底家要装成什么样子,一直没有明确的目标。看了好多的风格,最终还是倾向于清新自然的北欧风与日式相结合的。但是,还是担心学的了皮,学不了骨。但是,更不想要纷繁复杂的欧式,美式,地中海式,总觉得距离我的生活太远,不符合正常的生活需求。
其实,装修一个家,最应该先装修的,是你的内心。叶怡兰《家的模样》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幡然醒悟,怪不得我的内心这么惶恐不安,是因为内心的贫瘠,精神世界的缺失反应到实际生活中更是如此的乏味,稍微了解些但是又不深入的了解。到了实际需要的时候,真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特别想要知道颜色的搭配,家装的专业知识。这一切,也只能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取了。
《家的模样》中有几点让我深有感触。作者提到当下颇为流行的概念“断舍离”,其中提到“舍,才有余裕”,然后有自由。只有舍弃了不用的,你的衣柜才能有空间放下你的衣服,舍弃了你心里不好的想法,才能给其他想法挪个空。断然决然的舍弃了一些你以为很重要的物品,你会发现你实际需要的远远比你拥有的要少很多。前段时间,整理大衣柜,把几年积攒下来的羽绒服外套,已经两三年不穿的全部收纳起来,找个机会扔掉。瞬间衣柜整洁了很多,而且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每天早上也不会纠结的要命。
跟设计师沟通的时候,提出一定要多多的柜子,多多的收纳,物品的美观性排在第二位。看到书中提到,过多的收纳与储藏空间其实是一种魔装,诱引你不知不觉蒙了眼目迷了心智,禁不住开始累积不必要的东西,弱化了断舍离的决心与能力。这句话又提醒了自己,我现在就是处在多多的收纳,没想过以后那么的柜子,到时岂不是需要那么多的物品来放。东西只会越积越多。点醒。
关于,家的风格。叶怡兰的家,没有官方设定的固定风格,她的家,就是属于她特定的风格。不问根源因由,只因虚化表象的恋慕,便全盘移植到异国异地任何其他所在。若彼此间并无相似相应的地域、历史以及生活背景、经验与历练做根基,便往往只能流于纯粹浮面皮相的模仿。无法和实际中生活的需求相结合,不与自身的情感记忆作息习惯缺乏深刻的联结与共鸣,遂也不可能于此中得着真正踏实的安顿,摩挲出悠然绵长、安于安乐于家的情致情味。时间一长,随年岁与阅历的成长精进,还很容易渐渐心生焦躁厌腻乃至扬弃。
我从来没想到过这么深,但是作者的这番话,确是深得我心。但是,又深深的惭愧,以目前自己的水平,真的无法做到像作者一样,积累了那么多的经验,对自己有深切的了解,明确明白自己想要的。对自己家的明确需要,就像是对自己的明确了解。所以,选择障碍症的人应该都是迷茫的人,对真实 的自己不了解,对未来的路不了解,对身边的人不了解。心虚至此,所以无法做下决断。
书中还提到,家的温暖,并非来自色彩上的缤纷,而是,此中人与生活的丰富,深度与厚度。居家里最美丽的装饰,是书,还有花。家,应该是生活,最亲近的人每天发生关系的地方,这个地方,有我们最温暖的记忆,不好的,坏的,美好的,是构成我们人生的基石。不应该过多的由那么一幅画,那么缤纷的色彩,那么繁琐的装饰来代替。能选择的,最不应该的是喧宾得主。
在灯具的选择上,颇为欣赏作者的观点,最美的应该是灯光,所以,过多纯粹装饰的线条硬装图案颜色其实并不重要。一任朴朴素素的方圆,最紧要的是能与周遭场域相衬搭,自成风致。如果能勾起自己美好回忆的,稍微繁复的也是可以接受。
作者对于家的理解,在老房子的改造上颇有心得,有一个优势我无法比拟,已经居住了许多年,对这个房间的构造,每天日光,风向,光影都有了切身的体会。所以,装修上能够完美满足需要。我们是新房子,了解肯定是不够的,但是还是可以设想的。
谢谢作者,能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来分享,看书真的很好,能够了解很多人的超出一般的想法。仅仅靠着周遭的环境,你的见识不会有提升,坐井观天会一直如此。感谢有书,可以一辈子陪伴。
所以,我最期待的是我的书房,是我大大的一面墙的书柜。想到那空着的书架,我就觉得我的灵魂终于有了可以安放的地方。

  《家的模样》读后感(三):重读《家的模样》,再思考收纳设计

重读《家的模样》,对叶怡兰的家,最为羡慕的大概有二。一是整个房间所有的物品都是自己精心挑选、特别喜爱的。每每看到,就心生欢喜,每每用到,就能感觉到美好的能量;二是整个家秩序井然,即使些许凌乱,也有着凌乱的美感。每件物品的位置就好像天生就属于那里,和整个家相映成趣

这并不能靠简单的形式模仿而达成,需得学习背后强大的收纳逻辑。照叶怡兰讲,这原则极为简单,即明确日常所需所用的所有物件的如何安放。

但是,越是简单的东西,背后需要思考的东西可能越不那么简单。

这个原则可粗略拆分为两层:第一是物品的问题,第二则是安放的问题。

首先说物品。

前段时间风靡断舍离,“扔东西就是最好的收纳”这一理念迅速成为黄金法则。但是,多数人包括我只能在扔掉东西那短暂的时间享受“收纳成就”的正向能量,不久之后就会重新回到被物品支配的恐惧与麻木。其实道理也简单,“扔什么”并不能轻易解决“买什么”的问题。

至于“买什么”会出现问题,常常是因为自己在物品上的思考过程太短。比如说,我想到要买一个杯子,就会马上决定去买一个杯子。在这个过程中,至多思考一下我喜欢什么颜色,喜欢什么样式。其实,想要和得到之间,思考可以被无限拉长。像是我为什么突然想买杯子?是现在的杯子出什么问题了么?我要把杯子用在哪里?我是非得换一个杯子吗?我新挑选这个杯子的标准是什么呢?是真正符合我心的标准吗?我会每天用到它吗?我拿到它会开心吗?……

很麻烦对吧,很多人看了就会觉得,烦死了,想那么多干吗,先买个杯子再说。但实际上,只有经过反复推翻与重建,仔细思考过这些问题,才算是真正学会断舍离。“断舍离的难题,其实不止在欲望与需求上,所珍视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在人生天平上的位置与重量,才是关键。”

除了买什么,还得想买多少。说是买多少,倒不如探究买多少才能填补我们心中对于未知的焦虑以及天性中的懒惰。冰箱里放很多食材是因为超市太远或者没时间或者懒得出门或者好吃的食材可遇不可求;想着反正放不坏反正总有一天能用到还是大量消耗品于是柜子里放满了抽纸厨房纸厨房湿巾……所以,叶怡兰才大胆说,“收纳此事,真真是‘足够就好’。即使略有不足,也往往成为一种修行,砥砺自己得能一次次及时面对、正视人生里居家里生活里的真正轻重缓急,不为无谓的贪婪软弱所限囿奴役。 ”

买什么和买多少决定后,剩下的重头戏,就是放哪里。

解决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简单的是,在哪用就放哪呗。难的是,容易“以为在那用但其实并不是”以及“不知道自己实际上到底用不用”。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平时对自己的行为习惯关注不够,只是下意识地做了,或是说被环境限制就这么做了,并不会思考这样的设定是否合理。另外一方面,则是练习实践不够。如果不是在厨房里花上很长时间,怎么能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常用什么不常用什么;如果不是在打扫上要花很多时间,怎么会关注工具收在哪里合适怎样才算使用便利……如果自己没有认真地关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自然也就无从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渴望。

除了放哪里,还有个问题大概会被忽略,那就是,用完后能不能很好地收回去。

“从哪拿的放回哪”,是从小被教育的规矩,但是不管默念多少遍,还是不能百分百贯彻。大部分真是懒,或是太累,就是不想做,没法找借口。偶尔也有另外的可能:“放回去”并不符合使用习惯。比如说习惯在书桌上拆包裹,但是小刀在客厅,拆完后当然很容易放在书桌上忘记。但不管怎样,都说明一件事,“放回去”本身不太有乐趣,它的功能多数在使用完就自然被大家认为结束了。这一点,我觉得叶怡兰很聪明:“收纳与布置合一,让日常的归位整理成为一种可以时刻徜徉其中的乐趣。 ”如果整个家都布置得和谐美观,所有物品自成一景,那么,为了维护这种美景,归位与整理也变得自然而然了吧。

不过,也别因为叶怡兰给自己太大压力。她对自己生活的精雕细琢,也是来源于长期的练习与敏锐的自我观察。就像这座她引以为豪的家,也是居住十七年后的重新整修,如同她自己所说:“四十岁以后,我对人生未来的愿望与想法越来越有定见。”所以,我们要做的,只是向她学习,不断练习与自我观察,时间自然会让答案慢慢浮现的,我相信

  《家的模样》读后感(四):我的地盘我做主

我的地盘我做主
——读《家的模样》
文/王者归来
My home, my way.
我的地盘,我做主。
恐怕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这样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无论你是蜗居也好,廉租也罢,又或者你本就拥有一座私人花园,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房子打扮成自己心目中的模样。
翻看新书,看到作者简介,叶怡兰,台湾人,一个好山好水的地方,滋养人。而下面的一句话则让我“羡慕嫉妒恨”,很早就决定以“享乐”作为终身职业。字字千钧,敲打着我窘迫的小心脏,与读到这句话的这个工作日的每一分,每一秒。
而看看下面的作品名称:《享乐•旅馆》 《寻味•红茶》《在味蕾的国度,飞行》、《台湾生活味》、《享乐,旅行的完成式》、《隐居•在旅馆》等等。
去苏州旅游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苏州的园林,这一点似乎无可争议。导游讲,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部分园林,其实多是封建时期不得志的文人被贬谪发配而来,政治上不得意,便寄情山水,造园造林,所以,这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或有名或无名的园子,实际上是寄托着建造者的人生志趣和人生态度的,当然,在我们看来,更平添了一份人生经历和历练。
家未尝不是如此。
叶怡兰家的模样,便是如此,有着见惯各地建筑物之后的精华浓缩,有着一个纯“享乐主义”者的精致与偏见,她的态度,他对光、景、风的要求,她对厨房、浴室的苛刻,她的细节,她对方寸之间的小小的一条线,一个点,一个面,一个角的那种精益求精,让人赞叹。
她对房间和人生的契合,她的断舍离,以及对于巨量海量涂图书的折腾,让我们看到,她改造家的初衷,实际是一个思想者的思想之旅,以及,诸多吸收消化之后的,可以最大限度释放自己的一次实验。而类似的即兴而起的年头,我相信,绝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其实,我也想要一所房子,有书房,有实验室,有健身室,有花有草,有山有水,有阳光,有树荫,非核心区域没有围墙,没有大门,没有一切可以形成路障的东西。
他们说,你说的这是别墅啊,你还要努力奋斗啊,穷我一生之功,我想去试一试,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呢?希望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记得看过一句话,说房子和家的区别。房子再大,再美,如果没有人居住,也不能称其为家。所以,珍惜眼前人吧。

  《家的模样》读后感(五):拥有的少,反而更自由

装修类的书我很少看,因为书里的房子都很大户型很好,总有种望尘莫及的感觉。但是叶怡兰这本《家的模样》给我特别大的惊喜。她根据自己的96平米私宅装修经验写成了这本书,既有实用的操作建议,又揉进了设计理念和生活态度,大到整个家的装修,小到物品收纳摆放,都给我很多启示,几乎可以直接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弄清自身的需要,这一点是叶怡兰装修设计的指导思想,也是最让我茅塞顿开的一点。很多人在装修、布置家的时候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都好好看,都好想要”。相信每个进过建材市场和家装市场的人都有过这个体验。乱花渐欲迷人眼,这样的选择障碍一出现,家的装修风格就很难商定了。即使确定了风格,也会在家具挑选时伤透脑筋。
在这一点上,叶怡兰的做法是,想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她将自己最重要的身份定格在“美食家”、“美食专栏作家”。对她来说,中岛厨房是她梦寐以求的,那么在重新装修房子的时候,就将最好、最大的空间留给厨房。抽油烟机、橱柜、酒柜等一切设施都辅助这个需要,整体设计就非常协调。
书中配有户型图,看图时我有隐隐担心,中岛厨房占到120厘米×270厘米的面积,客厅要怎么设计呢?作者很快就解除了我的疑惑。中岛厨房建成之后,女主人成为“岛主”,“岛边儿”地带反倒取代了客厅,客人来了直接坐在厨房周围,喝酒,喝茶,喝咖啡,吃点心,比坐在客厅还要惬意——更省去了家庭主妇来回来去端盘子的辛劳。
解决了厨房这个一等需要之后,工作区这个次等需要就提上日程。叶怡兰是自由职业者,在家办公居多,所以对工作区的要求甚高,要采光好,同时为了撰写美食评论,还要离厨房近,那么厨房旁边的靠窗区域就是首选。她又有超多超多的私人藏书,都是平时工作时要用到的,那么,书房、工作区势必合二为一,免得为了找本书来回奔走。
了解了这些需要,一面连接工作区和厨房的书墙就应运而生。书墙采用双向设计,两面都可以放书、取书,为住户提供最大便利。至于油烟问题——这个在厨房设计时就已经选用了最好的除油烟设备,轻松搞定了难题。
以此类推,浴室、卧室都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有了新的面貌。并且,由此还衍生出相关的“断舍离”概念。装修也是需要断舍离的,因为毕竟空间有限,每一处位置都需要充分利用。例如,作者不是特别喜好穿衣打扮的人,那么衣柜鞋柜的空间就节省得多,且没有必要专门设置梳妆台。她让设计师将浴室的洗手台和梳妆台合二为一,为数不多的化妆品、护肤品放在旁边的置物架上,节省空间,方便使用,并兼具装饰功能。
断舍离的课程当然也存在于装修前后的准备工作和后期的整理工作。装修前,作者有两千多册藏书,完全搬走是不可能的。她还是个收集癖,各种茶壶、杯子、旅行纪念品不计其数。把这些搬到临时住所实在是太大的工程,那么,就需要精心筛选,留下最需要、最喜欢、最不能舍弃的东西。有趣的是,作者简直把自己的家做成了小集市,同事朋友上门来挑选想要的书籍、小物品,处理了闲置,增添了情趣。
装修是财力、精力大比拼,更是心力大比拼。看到设计师寄来的报价单时两口子一起发作心脏病,让人忍俊不禁。但即使如此,还是要把小细节做足,做到每一个角落都让自己怦然心动。叶怡兰她是个猫奴,家里有只心爱的猫咪。新家在设计时甚至充分考虑了它的感受,给它留了“猫咪专属通道”。两件屋子中间出一个小门,猫咪可以自由通行,两房间又可以互相窥探风景,别有一番景致。
我喜欢叶怡兰那句话:“拥有得少,反而更自由。”家不是仓库,不应该是各种物品的杂乱堆砌,应该是给自己设计一个实用、舒适又美丽的空间。在家里,做喜欢的事,见喜欢的人,让梦想有个生根发芽的地方。哪怕它跟所有样板间都不同,只要你在里面享受到极大的满足感,就是最好的家。

  《家的模样》读后感(六):居家是生活的容器;生活是灵魂的栖居。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大约半年多以前在798的一个小书店里。
懒散的下午,因为要等人就随意走进一家小店,点一杯咖啡,顺便拿起一本书翻阅。
本身我对于家居设计就有几分偏爱,本以为这是一本家居设计案例的书。但一开始温暖的笔触就非常的吸引我。
> 只要人在家中,我总是不断地,如泉涌般时时感觉到幸福。
作者细腻的文字为我讲述着她对房屋改造的缘起,想法,态度和坚持。种种思考时常让我感觉不谋而合。对生活的看法和自我检视给了我对生活的很多灵感。例如“客厅”与“起居室”的思考。作为传统家庭生活与会客的中心, 客厅这个名字其实是大家更常用的。但当我们细细思索,这个空间真的用于会客的时间有多少?自己家庭使用的时间又是多少?以此带来的是设计中对自身习惯与生活质量的考量,而非考虑会客的需求。还有作者对自身需求的清晰认识,带来的是那个超大的中岛厨房。这完全是打破一般人装修常规想象的做法。
书没看完,便因故离开,当时并没有买下(电商网站教育我们,没有打折的图书不是好卖家。尤其是咖啡已经消费了大半本书的价值的时候。)偏巧几个月后买了房子,一直对家居设计的热情总算有了抒发的出口。这本书的内容开始不断的在我脑海里回想。终于,找个合适时机入手,细细品读。
> 居家是生活的容器。
作者时常提起这句话,当居家已经赶不上自己生活发展的节奏的时候。改造顺其自然而来。
第一个确定的就是那个远超常人的巨大中岛厨房,96平米的面积放进了一个200平都不一定会安置的 中岛厨房,原因就是对自身的了解和生活习惯的深刻认知。
缩减到很小面积的客厅因为开放设计以及大面积窗外风景的接触,并不显得拥挤,反而因为与餐厅厨房的互通让人与人的沟通更便捷了,看得我心许赞叹。
作者私宅平面图

  《家的模样》读后感(七):读起来好费力

极长的定语, 读起来好费力呀! 一句话要看三四遍才能懂她的意思,看起来费力,读起来生涩拗口,根本读不下去。
厚厚的一本书,文字其实并不多, 一张纸只有二分之一的文字;
值得肯定的是,她写家居,从很多不同的方面着手,提供了一些在平常家居文章中不常见的角度。
但鉴于她的文字,我以后再也不会买她的书了,看看还行,买就不值得了。

  《家的模样》读后感(八):家的模样,从了解自己开始

每过一段时间,我都要重读《家的模样》,用“生活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样子来过”来给自己的疲惫的身心做个spa。
叶怡兰通过她自己家的改造,表达了她对生活的态度,以及怎么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喜欢的生活方式,来装修和整理家。喜欢作者的生活态度。这本书并不是什么装修或者收纳指南,而是你要学会像作者这样,先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再把家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最近参加了一个关于如何穿衣如何打造胶囊衣橱的课程,感觉这个穿衣和家的布置是一样的道理。可能人跟世界的相处都应该是这个法则。
1. 找到自己。 穿衣最先应该弄清楚的应该是自己的体形和肤色。那么家呢,你也应该弄清楚自己在家最喜欢的状态,比如叶怡兰最喜欢的是美食和看书。在家的很多时间,也是研究厨艺和看书写作。
2. 针对自己的情况做出设计。 对穿衣而言,是针对自己的体形和肤色来选择服装的款式。比如我是H体型,那我应该选择直筒连衣裙之类掩盖腰身的服装,并用夸张的首饰来转移大家对腰身的注意力。而家的设计呢,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叶怡兰针对自己在家的时间主要是研究厨艺看书和写作,因而把家里最大的面积和最好的采光都给了厨房和书房。
3.确定颜色和风格。穿衣服应该根据肤色来选择衣服的颜色,而家居就可以比较任性了,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就好。而风格呢,可能需要大量的学习和实践之后才能逐渐形成。像我的穿衣课,老师介绍了不同年代的服装特点和形成的原因,就是为了帮助大家更深的理解不同风格和服装的语言,来原则自己喜欢的风格。家居也是一样,你要明白各种不同的风格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
4. 注意细节。不管对服装还是家居,都是细节决定一切。腰线的位置,下摆线的位置,首饰的质地颜色造型,口红指甲的颜色,鞋,包,甚至于用的手机壳的颜色,都是需要注意的细节。在家居设计中,更需要注意方方面面的细节,因为家是天天要住的。而装修可能很多年才能做一次。 叶怡兰的这次老屋新装,也是总结和吸取了很多之前老房子的经验教训,并和设计师反复多次讨论每一处的细节。很多也值得大家借鉴。比如卧室的朝向,地暖等。
5. 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做相应的调整。说到底,服装和家居都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了让我们自己生活的更好,所以一切既要有研究也要是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服装颜色或者服饰风格,就不要勉强自己,那样也许一整天都如坐针毡很不舒服。buy less, choose well,仔细寻找,一定能找到穿上又美又舒服自己又喜欢的。家居布置也是一样,要找到自己喜欢的用着顺手的。宁缺毋滥。
如果我要从新装修我的房子,我喜欢它是这个样子的:
有一排大大的书架。摆满我心爱的书籍。
书架前有一张大大的餐桌。餐桌要在客厅的大落地窗旁,享有最好的光线和风景。一家人吃饭看书写字都可以在这张大大的餐桌上。也是招待朋友的好地方。
进门有一个大镜子衣柜,收纳次净衣和脱下来的外套。
有专门泡茶泡咖啡的地方。
颜色很简单,白墙,浅色地板,木色家具,加绿植。

  《家的模样》读后感(九):生活值得你如此热爱

96平方米的房子,
厨房被安排在屋子正中心,
与冰箱、收纳柜架,稳占全宅近四分之一比例。
客厅被餐厅和书房抢占了风头,
在整个家中,成为从尺度到陈设均最小巧简单的地方。
书柜由地到天横贯全宅最中心,可藏书千余;
全宅公共区域最显眼位置安装壁炉;
......
看到这样的家,是不是很好奇?
这是台湾女作家叶怡兰新装修的家。
先和大家一起欣赏。
以下文字摘自《家的模样》,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1.面景朝南,书房、餐厅、起居室连成一气,中岛厨房则往后略退,稳占中央核心位置,和各空间郎朗相望。
2.于是就拥有了一座开开阔阔宽宽郎朗大中岛,我们叫它“贪婪之岛”;
是承载了我们渴盼多年的无数贪心任性梦想和欲望的岛。
美梦得圆,满足欢欣至极。
中岛厨房最令人迷醉的是,不再闷困一隅呆呆面墙,分分秒秒都有美景在眼前相伴。
3.早年在设计杂志担任编辑,痴迷于豪华高档的欧洲厨具,
然而,随年岁渐增却是越来越清楚知晓,不仅自己的能力财力委实难以高攀,蓬门小宅面积更显不出气势;尤其个人烹煮习性和工序一年年越加成行、成熟,还益发了然。
纯粹欧式奢华气派取向的厨具设计思维,和自己的真实需求显然有不小的鸿沟和差距。
就这样,目标一度朝日系厨具转向,几乎已经确定应将会是我的不二选择。
4.现在,心态已改,平素常饮的各类茶和咖啡都已找到确定的匹配,够用就好。
于是,煮水、拿取、操作、收纳、陈列等等功能和动线就此全数妥帖流畅落定。
现在,这儿已成平日里我经常流连之所——忙碌的工作夹缝间,来此小立片刻,细细静享挑茶冲茶过程与随而四溢绽放的茶香,即使仅只短短数分钟,依然无限舒心。
从工作桌转头可望炉灶,从中岛处抬眼便可见屏幕闪动;不管是糖水沸腾了、炖菜逐渐香气四溢、冲茶计时器开始哔哔鸣叫,抑或有同事线上传讯、备份完毕档案传好,一有动静便可立刻冲回照看。
看似忙碌多工但也是生活里的寻常之乐,踏实陶然。
5.欢聚此事,从来不见得需要有固定的场域、固定的形式、随性随心随一己之真正所需所求所望而走,开心就好,自在就好。
起居室不需大,两人够坐够用相对聊天把盏对酌就好。
6.“夏天保持凉爽,冬天也能温暖舒适”更是让我格外有共鸣,衷心认同为住宅之安顿舒坦的重要基石。
壁炉,可算全宅里最疯狂恣意妄为的一次骄纵挥霍。
寒流天气里,一早起床先把壁炉打开,没几分钟全屋都暖了。
7.原本朝南向阳的卧室,每每一清早晴阳郎朗,反而睡眠不安。
移到较阴暗且没有景观的北面后,安静隐秘多了。
8.黄昏,摆好餐桌、打开电视、一旁酒柜里选一款合搭的酒,小酌、吃饭、视线在屏幕与窗外交错穿梭,聊些有的没的家常话。把一整日的疲劳慢慢卸下。
9.已陪伴近二十年的餐桌,改造后仍待在同样的位置上,一起度过更多美味时光。
家的样貌,最重要是能切合真实生活需求,也与自身的情感记忆作息习惯拥有深刻的联结与共鸣,才能让人在此种得着踏实的安顿。
叶怡兰老师关于家和生活的感悟,美得像一首诗。
所以,在此摘录,供大家一起欣赏。
大家是不是还没有看够啊?
想要了解叶怡兰老师更多装修的细节,
可以购买此书,
或者关注叶怡兰老师的微博。
关于家,在《断舍离》中被分为四个层次:
物品随意摆放,充满滞气的“仓库”;
物品能够被控制,物尽其用的“住所”;
爱上自己的物品,和它们做朋友的“自在空间”;
最后,为我们源源不断提供安全、健康和快乐的“家”。
对于叶怡兰,家的概念则源于她始终坚持的信念:
空间,是生活的容器,当这容器能够确实呼应、合乎我们的作息方式、需求与愿望,生活便能真正安定、安顿、舒坦舒适;同时,认真专注徜徉其中,有滋有味、自在自得。
所以,家里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是源于需求、源于喜欢:
喜欢与光影为伴,将天光、窗景、自然与生活融为一体是绝对必要,所以,将自己最喜欢的位置,悉数安排在最好的位置,坐拥各种优越,让自己大多数的时刻都能得到安慰,充满乐趣;
梦想拥有一个“岛”式厨房,随着年岁、阅历和厨龄渐增,这梦想和欲望愈发膨胀,一年年在脑海中反反复复。终于,在某一刻呼之欲出,历经层层阻扰,破釜沉舟,终得圆满。人生中总有些事情承载梦想与欲望,不容质疑,全力捍卫;
极尽所能追求“爽度”,地暖、暖风机、电热毛巾架、加热马桶座,日日都能从头到脚周身防护,再不会受寒,让自己的畏寒怕冷、手脚冰凉通通不复存在;
妥帖照顾自己每一个需求和用度,尽管客厅往往用于接待客人,但首要也是保证自个儿的自在安适,每个空间都能给自己最大的满足;
关注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对每一盏灯的安法、摆放都斤斤计较,务必在亮与暗之间每一个细节都能有姿态、有氛围、有味道。
时间会让我们成长,但心中执着的信念却从来不会改变。
在叶怡兰老师曾经的家中,虽然也是由专业建筑师一手打造,对每间屋子光影都有考虑,动线流畅,但一年年生活下来,对于光景风融入的要求日渐迫切,对于“岛式”厨房的欲望愈发强烈。
原来,时间只会让心中不可动摇的信仰越发确定,让自己的信心愈发坚定。
我总以为,只有在一个人真实面临选择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在《断舍离》这本书中,反复强调,收拾的时候并不是物品的归置,而是对自己和物品关系、自己生活状态的思考,在作者看来,也是如此。
“生活真正所需其实远比想象中的少,甚至拥有的少、负载得少,反而更自由开阔,加上秩序和逻辑,生活从容有余裕,自然而然便能安适舒坦。”
所以,作者对于自己大爱的碗碟、杯具、书籍的取舍,天人交战数十日,一次次面对自己的内心、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树立坚定的决心,才得以保持居家日常的清爽、从容。
对于每一个细节如此考量,对于每一个物品严防死守,会使得家里空寂冷清吗?
作者这样回答:“家的温暖,并非来自色彩上的缤纷,而是,此种人与生活的丰富、深度与厚度。”
我想,正是内心对生活真实的热爱,
所以,日思夜想,才使得自己真实的内心和想法能够如此这般不着痕迹的流露于每一个时刻、每一个角落;
所以,痛下决心,不再拖延旁骛,转而大刀阔斧,奋勇前行;
所以,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饱含氛围、心情、节奏和心情;
所以,生活才变得精致,才充满了无穷无尽的细节。
所以,生命也才不会粗糙,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原来,生活本就值得如此热爱。
同名公众号:灿若夏花写的
欢迎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