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10篇

2017-11-14 22:21: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10篇

  《为何越爱越孤独》是一本由武志红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一):黄褐斑肝斑怎么去除

[[黛芙薇尔]祛斑组合分享案例一则:
如何治疗青春痘色斑是每个脸上有色斑的人所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女xing现在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我们的青春,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有很多的美好的事情可以去追逐。可是,如果脸上长了色斑,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治疗青春痘色斑,让处于享受青春的我顿时感觉天塌地陷一般,如何治疗青春痘色斑?我四处找寻着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期间用了很多的祛斑产品,但是都没有有效的解决我的色斑的问题。于是黄褐斑肝斑怎么去除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阻碍。
  我脸上有妊娠斑,本来没有太在意,谁知道夏天就开始严重了,自己都崩溃了。然后我咨询了一个美容师朋友,她说妊娠斑时间长了不去就会慢慢地变成黄褐斑的,我都快崩溃了,产后妊娠斑,现在是后悔的要命,早知道那时候就祛斑了,虽然那时候不严重,哎,后悔莫及。黄褐斑肝斑怎么去除
  不过我的那个朋友让我去网上找一些祛斑产品,有些还是不错的,我就去网上查查看,然后就看到了[[黛芙薇尔]这个,是什么内调价外用的,成分么事纯天然精华的,看着是挺吸引人的,不过还是很担心效果,但是又不能再等了,一狠心就买了四个周.期。收到货的第一天就开始使用,看到包装还是不错的,希望效果也是这样吧,就这样坚持了有两个周.期,嘿嘿,皮肤变白了,斑是变淡了不过还是不太明显呢,我好是郁闷了,但是买都买了只能用完,钱又不能打水漂呢。到第三个周.期的时候斑就开始明显的变淡了好多,心情这才有点儿变化呢,到最后一个周.期用完的时候斑就不见了,我又去咨询了客服,建议我再买用一个周.期巩固一下,我想那么多都用了,也不差这一周,买个安心,嘿嘿,知道现在办算是彻底没了。黄褐斑肝斑怎么去除
  没斑后的日子过的甚是舒坦啊,哈哈哈,不过我中间还有很多的不费事儿的东西呢,比如说用黄瓜贴脸、做牛奶面膜、西红柿面膜等等,现在还继续用呢,皮肤美美,心情自然也是美美的了。
[[黛芙薇尔]祛斑组合分享祛斑知识
选择适当的护肤品,不使用劣质化妆品,因其所含色素防腐剂,能与汗水相混合,侵入皮肤内层,加速面部斑点的产生。
************************************************************************************
黄褐斑肝斑怎么去除 黄褐斑肝斑怎么去除 黄褐斑肝斑怎么去除
    一直认为最好的心境,不是避开车水马龙,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尘世的纷纷扰扰,总是会让人倦了累了,找一个清闲的午后,关上心灵窗子,隔绝人世的喧嚣,一杯茶,一本书,便是一段静谧的光阴。茶,便可以品尝人生的百味;书可以找回心灵的皈依。轻拥一米阳光入怀,和着书香,任流淌的心事,在季节中浅漾,生命就在这悠然的时光中婉约成一朵花。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二):快乐自在地去爱和享受爱

这本书断断续续用了差不多4个中午的时间看完,电子版。刚才查看了一下完整的目录,我是从“她们为何爱上奥地利乱伦父?”这一章节开始看起的。其实书中的前面有些地方应该也很不错。
很喜欢第一个话题——我们都是一堵超级自恋的墙。我们的生活需要拥有自私、自恋、自大的成分,当然这需要把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因为除了外界的支持和认可,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自己给温暖勇气。在哭泣无助的时候,需要自己抓住动力的尾巴;失望痛苦的时候,需要重新拾起让自己精彩夺目的毛羽。或许,也就是在这么一轮一轮的循环中,我们在不断挑战自己,最终找到一个自己最满意的状态。
书名关于爱与孤独的关系,记得在我高中的时候摘录过一段话,内容已然忘记。可随着对感情的留心,渐渐了然在许多关系网中,是自己把自己绕进了迷宫,自己给自己打下了心结。在得与失、恰当与过尤的差距之间,我们不断调试自己的情感胃口,殊不知在时间和耐心的作料下,我们已越来越敏感、越来越挑剔。
作者在书中说“要活在当下,重要的是破,而不是立。我们要认识自己当前的渴望,明白它们一定是源自过去,然后试着放下它们。当你能做到放下时,你就能洞见当下事物的本质,然后这洞见就会自动告诉你,你该怎么做。”所以,在面对内心的那些躁动和欲念,不要着急,不要做任何抵抗,让心中的念头一个接一个,但当念头可以停歇时,那时真相会自然映现。答案永远在我们自己心里。
书中作者提及我们都想与别人亲近,但很多人只学会了一种与别人亲近的方式,支配者学会了权力的方式,依赖者学会了示弱的方式,而迎合者学会了奉献的方式。这些在家庭关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由作者的分析我属于迎合者,在人际中多考虑他人的意见和想法,也往往为他人着想。
在写到汶川地震心理志愿活动中,学习到一个词汇“控制感”,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才知道有些事情直接而突然,打破了人定胜天信念。在人际中,我们也往往想控制他人的情绪,或者说使他人对自己产生心理依赖。当他人欲挣脱得到自由,往往会遭受报复。
最后部分作者说:很多人的内疚可以说是一种孤独的自恋。我们认为,我们对某个失去亲人心有亏欠,但实际上,这个失去的亲人并不需要我们的这种亏欠感,更不需要我们和他们一样苦。这种亲情亏欠感,让我曾经觉得人生好灰暗没有色彩。也是这种无形中给自己增加的亏欠感,才让我深深内疚。想做出弥补却无力付出,这种悲凉和无奈会让人过得多么不快乐。只是在很小的时候,没有长辈在意过这个问题。也是很久以后,才懂得对逝去的亲人,唯一的就是让自己过得更好,让自己活得更精彩。
 
推荐此书给对往事、对童年有心结的人看,学着放下。让自己真正感受到爱,而不是越来越孤独。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三):"不是救人,而是来杀人"

针对这一段:
“有朋友看了我的文章,对心理治疗产生了渴望,去了一家医院的心理科,那位“心理医生”跟她谈了一小会儿后,随即给她开了一份精神类药物。
我回信说,你不必吃这份药物。
我不是反精神类药物的,但这种“心理医生”的方式,不是救人,而是来杀人的。”
就因为这一段话,我的朋友再也不肯吃药,导致了后来她和她们家里一系列长久的无法解决的严重问题,她家人怪罪于我,因为是我给她推荐的这本武志红的书。
武志红写文章措辞太用力,竭尽所能地去引发刺激。“杀人”这个词实在是用得太过了。其理性缺失,表现在这里。为了推行自己的想法,而不负责任地进行夸张。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四):仅为摘抄留存

因为看的电子书,无法知晓具体页数,且记录在此,只为重温时留存。
我们很容易执着于过去产生的快乐,于是我们便不能活在当下。
总拿过去的事物和眼前的事物做比较,渴望能在眼前的事物上复制过去的快乐,这就阻碍了他与当下的事物建立好的关系。
假若一个人在一个环境中越觉得自己有掌控感,他的控制欲望就会越强,而当控制感被破坏后,他的反应也会越强烈。
每个人的内心中都藏着很多自以为是的想法。甚至可以说,我们每一个比较稳定的想法都是自以为是的。并且,对这些自以为是的想法,我们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执着,因此,我们会去做出一些莫名其妙努力以捍卫自己的这些想法,而一旦觉察到这些想法,觉察到这些想法的自以为是,以及我们对它们的执着,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放下它们。
人们对自己的痛苦都有一种热爱。
我们多数人最初在自己家中会获得两个经验:
第一,学习否认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等一切内在的东西,而以父母的外在标准来看待自己。
第二,否认自己的价值,深深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弱小的无能的小东西,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
心理学学到最后,就会失去同情心
心理医生并不能“治好”来访者,而是提供一个关系,这不是心理医生野心勃勃的“正确小我”与来访者“错误小我”的较量,而是心理医生“真我”与来访者的“真我”相遇。
感觉是我的本真与其他存在的本真相遇那一刻的产物。
要学会就事论事,遇到了什么问题,就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单独的问题来处理,而不要把其他的问题搅进来。
一般而言,看不得孩子“受苦”的父母,是自己的童年比较苦,他们对此很不甘心,于是有了孩子后,就拼命照顾孩子,发誓不让孩子吃苦。看起来,他们是不让自己现实的孩子吃苦,其实是不想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吃苦。
所谓的“乖巧”常是一种懒惰的逻辑。养育一个孩子辛苦了,所以很多父母就希望孩子乖一些,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省心很多。
然而,心中充盈着爱与被爱的体验的孩子,是不会太乖巧的。相反,他们会醒目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怕给父母惹麻烦。同时,他们也会努力地去表达自己的爱,而不会轻易退缩。
喜欢使用奖罚手段的父母和老师,都是渴望控制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长变化,那样孩子就是他们意志的结果,就是他们的作品。但依照摩门教的传说,这就是行使撒旦之事。
一旦发现你的一个缺点,他会对你全盘否定,激烈地攻击你,仿佛你这个人立即便成了一无是处的家伙。
这种非黑即白的绝对是非分明的状态,其实是最幼稚的状态,是婴儿在三个月之前所必然处于的状态。
在生命最初的三个月得到了足够好的养育的婴儿,会顺利地从偏执-分裂状态发展到抑郁状态,从而具备最基本的宽容
假若婴儿在生命最初的这三个月没有得到“足够好的养育”,或者说妈妈做的不好的地方太多,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停留在偏执-坏,没有一点优点。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五):此心不动 随机而动

自治一下,自省一下。
睡眠浅是因为自恋。滴水睡不着,下雨睡得着。因为滴水我控制的了,接受程度不同,内心预言不同,导致行为不同。
二元对立。我想自由,可又走不了,被需要。
谈话时,对方是不存在的,只对自己感兴趣。所谓知己,是自己在他人身上的映射。
不要控制别人,自以为是。
不幸总是不幸者自己的选择。模式的固定,恶性循环
就事论事,遇到小问题别夸大。对事不对人,好难!!!
真爱是:让他做能做的,做想做的。爱他这个人!不是实现自己欲望的工具。
所谓谎言:因为说出真话,不能被接受。所以,谎言的对立面是宽容。
要想让一个人对你好,就请他帮你一个忙。在关系中,更在意自己的付出。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六):5/100爱不是控制的理由

摘录:
重大的变化总是和自己内心的变化有关的。
你可以仔细观察任何两个在喋喋不休的人的对话。在多数情形下,你都可看到,他们说得越高兴,就越是对对方不感兴趣。
在那些特别有表现力的影视作品中,两个相爱的人常会出现长长的沉默,但这沉默不是令他们更远,反而令他们更近,便是因为同样的原因。
我先付出A——这是我认为很好的东西,而你就得表现出B——这是自恋的我们所渴望的核心。这还不够,如果你没有表现出B,我就会向你发出威胁,迫使你表现出B来。
自恋幻觉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这是在压制对方的存在感,最终导致对方试图远离自己,而损害了关系,这是我们陷入孤独感的根本原因。
怎样才能打破自恋幻觉呢?一个关键是,彻底明白自己开始某事的初衷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这是自己的选择,所以是自己为这一选择负责,而不是别人为自己负责。
我很讨厌“挫折教育”的逻辑:家里,我们忍不住溺爱你,让你成了温室中的花朵;家外,我们要给你强加一些挫折,让你经得起风雨。这样的做法,难受的全是孩子,在家里是强加的溺爱,在家外则是强加的伤害,而家长们则不过是在为所欲为
心中充盈着爱与被爱的体验的孩子,是不会太乖巧的。相反,他们会醒目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怕给父母惹麻烦。同时,他们也会努力地去表达自己的爱,而不会轻易退缩。
对于控制者来说,你的想法不值一提,他们根本不关心你的想法,拒绝真正了解你。
支配者还可大致分为两个类型:赤裸裸的支配者,他们甚至不愿借用“我对你好”这个借口,而是直接表达这一信息“你必须听我的,否则我会让你付出代价”;温情的支配者,在表达支配欲望的时候,他们会使用“我是为了你好”这一借口。
很多人恋爱时会做这样的事情:不断刺激对方,不断探对方底线,并且心里会想,如果这样的事情他都宽容我,那么就证明他爱我了。然而,一旦对方降低了底线,自己会忍不住做更过分的事情,进一步试探对方的耐心。这也是同样的道理。
恐怖最极端的控制欲望,首先展现在亲密关系中,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意味,丝毫不逊于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甚至更强更变态。
歉疚感可能是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一种感觉,尤其是,有人替我们做了我们本可以轻松做到的事情后,还巧妙地想给我们留下歉疚感,这会令我们感到非常愤怒。然而,迎合者不仅在助人时细致入微,也非常谨慎小心,他们会很卑微地向你表示,他们只是想帮你而已,他们不需要任何回报,你不必有压力。面对这样的人,一开始我们很难能表达愤怒,我们甚至会因为自己心中的怒气而感到内疚:“我怎么能对这么好的人生气?”
在反思这件事时,蔡敏敏的叔叔说,他们错了,不该总是教蔡敏敏听话。因为在自己家里,听话会收获好处,但在家外面,听话未必获得好处。
的确如此,这个世界上,太多人是心理大有问题的,太多人像魏娟一样,既希望你顺从,而又恨你顺从。
感想:原本只是想写十条摘录,可是内容却越写越多,每一条都直击人心,于是便越写越多吧。推荐所有的人都去看这本书,尤其是感觉自己的家庭关系有问题,很容易被别人控制,没有自我非常被动的人。这本书能让你重新明白你自己。
看这本书的时间也不长,但我几乎是哭着看完这本书的,对我的剖析和批判,回忆了整个成长过程中的选择,包括家庭关系和恋爱关系在内的所有亲密关系。
失控这个词是我生命中最怕遇到的一个词,我希望我的生活我自己能控制,亲密关系金钱朋友工作一切的一切都希望能控制。小时候发生的很多事情都让我觉得我是有问题的,所以现在造成我非常想努力改变,很上进地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强烈地认为如果我有所不为生活一定会失控。甚至我的家庭对我的做的所有努力的事情都做了认可,我家不养懒人也不觉得 人应该有适度的享受。所以对我来说经常发生的一件事情就是,觉得付出能够带来结果,就算被伤害了也毫不在意。因为在我的认知里,付出是能将结果改变的。
造成经常发生的事情就是,因为我的付出,让事情在糟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很多事情其实只要停止付出就好了,任何人都会不断地去试探你的底线,我时刻觉得我有问题,就会觉得自己的底线有问题,于是不断放低底线,时间长了就会被控制。而那种永远觉得自己没问题的人,就会像寻找血的狼一样,深深地控制你。尤其是对于上司父亲老师这种在身份上自然带有压力的位置,会效果加倍。于是没办法和谐的相处,会形成一种比较弱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但是其实我自我意识是很强的,可能因为和我很长时间的独立生活有关系,所以在上大学离家远了之后和父母的关系反而更和谐。上司从男性换成女性会给我的压力更小。
被控制时间久的人,觉察不到伤害的。甚至觉察到了也不太敢说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被摧毁了个人选择的意识,不认为自己能过的幸福,必须要依靠别人才可以。这和生活环境中的打压有很大的关系。有时是无解的。
和原生家庭的问题作战,几乎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花一生的时间去解决的问题。有时我还蛮庆幸从十六岁就开始意识到自己是有问题的,到现在从没停止过了解自己和剖析自己。很多时候看到家庭健康的小孩,都非常羡慕,他们处理各种问题都游刃有余也激励我自己加倍努力。相信会因祸得福得到更多。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七):点亮自己心中的光

我是在微博上认识武志红的(当然他不认识我啦),曾经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要专门看他发的微博,从中学到很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育儿方面的。看的多了,我突然发现,育儿这件事件,其实更多地是育已,是一次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自我的机会。只有自己成长了,才会带好小孩。后来知道他写了一些书,只是一直放在书单里没有机会读。上次去图书馆,碰见了这本《为何越爱越孤独》,果断带了回来。
最近一直在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之所以对心理学感兴趣,主要是渴望理解自己,认识他人,了解众生。原谅我装逼的病又犯了,呵呵,不偶尔装一下我会头痛。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影响,所谓原生家庭,就是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但是我们的原生家庭几乎都是有问题的,就像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只不过有的家庭问题严重,有的家庭问题比较小。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也是有问题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才会去寻找探索自己,在探索的过程当中,才会理解自己为何现在是这个样子。进而去重新塑造自己,完成自我的成长,点亮自己心中的光。
我在微博上认识一个女的,单亲家庭,母亲性格极度分裂暴躁。有一次她做错了事,母亲直接把她的小手放在案板上,拿起菜刀说要剁下去。这件事件对幼小的她产生了极度大的刺激。她的性格也是那种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后来她学习了心理学,对母亲从小对自己的这些负面影响有了深刻认识,摆脱了母亲的控制,过上了自己幸福的生活。所谓摆脱,不是说把母亲扔了不要了,而是能够区分出母亲对自己好的坏的影响,区分出什么是母亲的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自己可以给予母亲的什么是不能给予的。
武志宏在序言中说的,唯一重要的是点亮自己心中的光,其实就是马斯洛说的,完成自我实现。这么说有的人可能会大惊小怪,我早都年满18岁是成人了,还要怎么成长呀?这是身体上的,有的人身体强壮心智却只是个小孩。有的人说我都是研究生博士了,不用成长了吧?这是能力,或者说知识上的。有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富五车,可是精神世界却非常的贫瘠。马斯洛说:“所有的或者至少几乎所有的婴儿,生而具有心理发展的潜力和需要。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倾向,但是却只有极少数人达到自我实现。因为人们对他们的潜力全然不知,既不知道什么是有可能做到的,也不理解自我实现会给人带来什么好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