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选择的悖论》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选择的悖论》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19 21:00: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选择的悖论》读后感精选10篇

  《选择的悖论》是一本由巴里•施瓦茨 (Barry Schwartz)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90元,页数:20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选择的悖论》读后感(一):选择的悖论

我只能说还行,可能是最近关于选择的书籍看得比较多,又或者自己本身是个满足者,不容易被选择所左右。
多选择是个魔鬼,让人不知不觉失去更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读完这个,能够理解为什么有人有选择恐惧症,然后有更多的抑郁症患者。
说到底,选择对一个人的控制程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这个人对欲望追求程度。无止境的欲望,决定了在选择面前更多的纠结与无措。当然,无欲无求也不是个正常状态,人生在世要的就是对欲求的享受,所以,人绝对是个矛盾体,一辈子都在追求欲望和修行的平衡。
突然觉得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的中庸之道有可能是个很好的出路,追求有了,满足有了,欲望有了,适可而止也有了,不是么?

  《选择的悖论》读后感(二):《选择的悖论》摘要与心得

注:【】部分为笔者心得,非原文摘抄。
   * 【在同时具备很多选择的情况下,商品价格越低(错误选择导致的损失越小),人们越容易作出选择。】
   * 选择过多会让最终被选中的“幸运儿”魅力大减,导致满足感更低。
   * 对病人自主权的尊重并不是把做决定的责任全部推到病人身上。
   * 人们永远放松不下来,无法享受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因为他们要为下一个将要到来的好机会时刻准备着。
   * 【主动屏蔽一些不必要或重复的选择项,有助于保持专注最核心的价值。】
   * 大多数明智的选择都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 确定你的目标
      * 评估目标的重要性;
      * 列出可能的选择;
      * 评估哪个选项最能达到你的目标;
      * 选出最佳选项;
      * 根据选择的效果调整你的目标以及各个因素的重要性,以便下一次作出更明智的选择。
   * 峰终定律:人们对过去体验的记忆由两种因素决定,事情达到极限(最好或最坏)时的感受,以及事情结束后的感受。
   * 可获得性启发式:人们的判断推理过程常常受到可获得的记忆影响,倾向于认为容易想起的事件比不容易想起的事件更常见。
   * 和促销商品相比,原价商品就是一个锚。
   * 框架效应:同一个问题的两种逻辑意义相似的说法会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当消费者认为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不是“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非常敏感
   * 边际效用递减律:当人们连续消费同一种物品或服务时,其总效用虽然在增加,但边际效用,即每单位物品或服务带来的效用增加量却在递减。
   * 当决定自己的收益时,人们倾向于规避风险,都有风险厌恶症;而当人们面对损失时,一个个都变得极具冒险精神,都是寻求风险的冒险家。
   * 禀赋效应:一旦人们拥有了某样东西,它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就会超越它原来的价值,因为放弃它就意味着损失。
   * 沉没成本:由过去的决策导致的、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决策改变的成本。
   * 要作出明智的选择,第一步就是确定一个清晰的目标。
   * 最大化倾向高的人生活满意度更低、更不快乐、更不乐观而且更有抑郁倾向。
   * 在大多数时候,自己的感受才是评价一个决策好坏的关键。
   * 真正的最大化者应该限定搜集信息的数量,一旦发现信息量达到临界点,就停止搜索,作出英明的决策。
   * 完美主义者和最大化者都希望做到最好,尽管两者都有非常高的标准,但完美主义者可能从来不认为自己可以达到这个标准,最大化者则认为这个最高标准是可以企及的。
   * 最大化和满足的倾向都有“专属领域”。
   * 自由与自主对我们的主观幸福至关重要
   * 个体的选择自由可以确保社会商品以最有效的方式生产并分配。——亚当·斯密
   * 除了工具价值外,选择还有一种同样重要的价值,表达价值。
   * 选择是我们向全世界表明自己身份和喜好的一种途径。
   * 只有当我们真的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这些选择才真正具有表达功能。
   * 习得性无助: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遭受挫折,就会丧失控制感,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 随着选择和控制的体验越发广泛而深入,人们对选择和控制的期望也在增加。
   * 更多的选择并不意味着更多的控制。
   * 钱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一旦人均财富脱离了贫困线,达到小康水平,国家财富的增加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就不会很大。
   * 与快乐最相关的因素就是亲密的社会关系
   * 社会关系在很多方面实际上减少了自由、选择和自主权。
   * 【认识一个人需要时间!】
   * 时间就是终极的稀缺资源。
   * 如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作出选择,生活就会比我们想象中更糟糕。
   * 不得不作选择这件事本身就会影响我们的感知,决定越重要,这种取舍对最终结果的满意度的影响就越大。
   * 每一个决定都包含机会成本。
   * 机会成本:因为作出一个选择而丧失的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 考虑机会成本可能并不会影响最终决定,却可以让你对这个决定的意义有更明确的认识。
   * 强迫人们在选择时权衡得失,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优柔寡断,甚至会不高兴
   * 需要反复权衡的问题会让人们更难作出决定,所以他们就会推迟决定;而简单货比三家能让决策变得更轻松。当只提供一个选择时,人们的反应就介于前面二者之间。
   * 如果人们面临的选择需要进行权衡才能决定,而且选项相互之间冲突的话,所有选项的吸引力都会明显降低。
   * 权衡带来的消极情绪不仅会使选择的满意度下降,同时也会影响选择本身的质量。
   * 消极情绪会缩小注意力范围。
   * 消极情绪让我们分心,诱导我们关注情绪因素而不是选择本身。
   * 当人们被问到喜欢某物的原因时,可能会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相反,一些无关紧要的因素恰恰是最容易表达的。
   * 【如果我能明确地告诉你所有我喜欢你的点,那么我就不是真的喜欢你,至少,我无法保证能喜欢你很长时间或者不移情别恋。】
   * 有太多选择时会发生的事情就是,你要对发生的事情负责。
   * 随随便便的态度正是导致婚姻失败罪魁祸首
   * 忽略偏见:人们最容易接受由于自己的忽略或不作为导致的损失,而不愿意接受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同等损失。
   * 越是由自己做主的事情,事与愿违的时候就越会感到后悔
   * 【用“比上不足”来鼓励自己不断进步;用“比下有余”来舒缓内心的压力。】
   * 【只要问心无愧,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没有必要为自己作出的决定感到后悔。】
   * 考虑到一个选择包含了多种复杂的可能性,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选项可以在各方面都达到最佳水平。
   * 当我们习惯了某个东西,就会认为它是理所当然的。
   * 人们对快乐的追求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一样,无论如何努力都前进不了,而且必须不断努力才能维持相同程度的快乐感受。
   * 人们建立满足的标准基于四点:已有的想要的之间的差异,已有的和预期之间的差异,自己的和别人的之间的差异,现有的和曾经拥有过最好的差异。
   * 地位商品:可以彰显购买人与众不同的身份或社会地位的一类商品,通常是市场上的稀缺商品。
   * 只有当一个人用笼统的、长期的以及个人的方式解释失败时,挫折或控制感缺乏所引起的无助才会导致抑郁。
   * 在影响青少年自杀率的各个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们对待个人自由和选择的文化态度。人们越是看重个人自由和选择,自杀率就越高。
   * 要应对过量选择带来的问题,必须首先明确究竟哪些选择对生活来说是最重要的,然后把时间精力都集中到重要决策上,其它的则可以放到一边。
   * 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来减少悔意:
      * 采用满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的标准;
      * 在作决定前,减少选项的数量;
      * 对决定的好处心存感激,而不要纠结于不好的方面。
   * 不采用绝对标准,是避免社会比较的好办法。
   * 关注让你快乐以及让你的生活有意义的事物。
   * 把选择的限制看成解放而非束缚。

  《选择的悖论》读后感(三):The paradox of choice !(读书笔记)

The paradox of choice ! 【美-巴里·斯瓦茨】
         我是在7月的一次旅行中开始翻开这本书阅读,直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两个月有余,旅行的途中和旅行结束之后的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上周才翻阅完本书。可以说,当前阅览书籍的习惯和效率确实有太多不理想的地方,但是我还是用了近一个星期梳理并重新翻阅了全书的主干路线,并决定根据全书脉络来整理读后感,以供以后快餐式的重温。
                                                                                                                                                                                ----序言
         在全书开篇的时候,作者引用购买牛仔裤的例子来点开主题,这也着实引起了不少男性读者的共鸣,虽然作者说的是美国人的生活现状,但是这些形容美国的改变和美国人的困惑正逐步开始在伟大的中国大地上演。或许用道家的福祸相依理论可以解释作者关于“多即是少”的观点,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崇尚自由的过度,选择过多尚且能够带来幸福感体验下降,中国这样的一个中庸过度如果人民面临的选择过多,幸福感相比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当然,在序言中提及到关于政治哲学家赛亚·柏林关于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概念,我觉得有一点耳目一新的感觉。
         紧接着在第一部分关于自由的重担中,作者分两个部分来诠释了当前重担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们正在面临着小决定的暴政,另一方面这种小决定暴政还在蔓延各个领域。小决定的暴政,阐述的就是类似购买牛仔裤因为品种太多,导致人们因为无从下手而带来的惊慌失措和幸福体验感骤减的概念。
                1st.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超市购物、看电影、听音乐、旅行、购置家具等等,我们面临的选项都是空前的多,而如何在众多选择中采取怎样的行动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这种困扰可以用无形的暴力来形容,已经慢慢开始影响我们对于生活幸福的体验。用心理学家的发现来诠释是最好不过的了:选择过多不仅使人们做决定的过程更艰难,同时选择的过程也感到更为沮丧,甚至还会让最终被选中的“选项”魅力大减,导致幸福和满足感降低。
                2nd. 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时代的发展使得选择还在不断的增加,电脑、手机的品牌选择多了;医疗保险的方案五花八门;退休公积金和养老保险的方案也在不断增加;甚至我们工作的方式,我们的信仰和身份都变得可以自由的选择。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禁要问选项变多之后,为何幸福感却降低了,是什么在操控我们的选择,怎样的人可以做出最佳的选择。在第二部分作者着重阐述了影响我们难以做出明智选择的背后驱动因素,同时围绕最佳选择对人们的心理进行分析和分类,从而解开了部分迷惑。
                1st. 第一部分的开篇通过分析明智的选择要考虑太多的因素,同时也给出明智选择的一般步骤,从确定目标、评估重要性、列出可能的选项、评估选项和目标的线路最后直奔最佳选项和适时调整。但是,根据拇指规律在目标的选择时往往受到记忆效用的影响;而根据峰终定律人们对于体验的记忆与过程的感受好坏无关,只与事情达到高峰时刻的感受和事情结束的感受体验有关。此外,可获得性启发关于人倾向于认为容易想起的事情比不容易想起的事情更常见;框架效应基于不同锚的描述,会影响人不同的感知结论的得出;而心理账户、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损失厌恶以及出于对沉默成本的考虑都让我们迈向明智的选择增加了难度。最后大多数人都倾向于成为拾荒者,而选择者甚少。
                2nd. 而关于谁能够做出更好的选择,存在最大争议的莫过于满足者和最大化者之间的争论。简单的说来满足者最求的是足够好,他们心中有一个规则,符合规则的选项即会满意的做出抉择;而最大化者最大的特点就是细致的权衡各项选项的优缺点,试图通过周密的分析得出最精确的结论,做出最完美的选择。当然,在这里最大化者和完美主义者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不是所有完美主义者都是最大化者,因为完美主义者仅仅是向往完美,实际过程中因人而异,不少人人都会折衷的选择够好,而把最好当作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第三部分可谓是全书的重点和精华所在,作者试图通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选择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并且把背后的心理因素从:自主权、机会、后悔、适应、比较多个维度分析,并得出“幸福之路上我们都会为最佳选择付出的代价,正确的反思有利于在面对挫折的时候降低挫伤感提升自信心”。通过这一章的探索和分析,作者也顺势为最后一章节明智的选择相关方法做了积淀。
                1st. 在自主权话题前作者先引入了选择的价值,分别是让人们获得自己生活中的所需所想的工具价值以及展示自己身份和喜好的表达价值。如果仔细思索选择的价值,不难理解自主权的重要性,同时根据心理学家的探索发现:我们最基本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们对于周边环境的控制能力以及我们自己是否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能力。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是经过动物实验得出,当人或者动物接连不断地遭受挫折,就会散失控制感,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先哲们传颂滴水穿石和铁杵磨针的故事,或许也在提醒后人警惕习得性无助这一心理陷阱。当然,习得性无助是缘于散失自主权的没有选择的前提,而作者通过多项试验数据同样提出选择过多人也会陷入一种缺失自主权的的尴尬境地。
                2nd. 经济学家提出过机会成本,认为每一个选项的价值都不能独立于其他选项而单独评估,做选择的其中一项成本就是放弃其他选项的机会所可能带来的收益。而基于机会成本的理解,选择多的坏处就是列表中美增加一个新的选项,我们对于机会成本考虑产生的负面心理就会积累,因为最后影响到我们对于选择所带来最终结果满意度的降低,可谓选择越多机会成本越大满足感就越低。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人们面临的选择需要进行权衡才能决定,而且选项之间相互冲突的话,所有选项的吸引力都会明显降低。
                3rd. 不管是做完决策之后的决定后懊悔还是决定之前产生的预期性懊悔,他们都影响着我们对于选择体验的幸福感知。当然,对于这两种类型的懊悔的后悔程度,大多数人倾向于决定后懊悔更让人后悔,而根据调查显示短时间之内我们比较倾向于懊悔那些决定后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事情,而长时间考虑我们则更倾向于懊悔那些想选则却一直没有做出决定的事情。其次,影响后悔程度的还有我们与预期结果的接近程度以及是否对结果负责,临近效应认为越接近期望后悔程度越大,那些我们直接负责的选择事与愿违的时候就越感到后悔。当然,反事实思维也影响着后悔的程度,向上反事实和向下反事实,不过根据性格差异所带来的结果也各异。最后,关于后悔的价值,作者从四个方面做了说明:1.选择慎重;2.吸取教训;3.调整选择;4.传递歉意。
                4th. 适应一节中,作者把适应形容为原地踏步的快乐跑步机,而我觉得把快乐更为感知更恰当,因为这一理论对于悲伤同样适用。从长远来看,中彩票和意外残伤的主观感受之间差异并没有预料中的那么大,也不会像人生刚出现重大转变时影响那么强烈。因此,享乐跑步机描述“人们对快乐的追求就像是在跑步机上跑步一般,无论如何努力都前进不了,而且必须不断努力才能维持相同程度的快乐感受”是颇有道理的。当然,要想我们每一个人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不停的奔跑,未免有点不切实际,同时作者也提出常怀感恩之情来审视我们的体验,这种通过人为来强化影响选择的感知方式或许可以让我们的幸福来的稍微简单一些。
                5th. 在第三部分的最后分析中,作者引入社会科学家Alex关于人们建立满足的3个差异评价做了补充,认为人们建立满足的标准主要基于四个方面:已有的跟想要的之间的差异,已有的和预期的之间的差异,自己的和别人的之间的差异,现有的和曾经拥有的之间的差异。这个分析便引入了对比这样的一个概念,而影响对于结果的就是我们选择的参照对象,参照对象选择的差异也就决定了享乐原点的差异和对于选择所带来的幸福的感知差异。当然,在自己的和别人拥有的之间的差异对比,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社会对比现象,无论是向上社会对比还是向下社会对比都在不同的性格驱使下会展示不一样的幸福感知。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热衷社会对比,但是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或多或少都让我们难以置身社会对比事外。因此,在多元选择和社会对比中,我们要通过减少选项(次级决定)尽量少关注社会对比来提升幸福的感知。
                6th. 如果说以上五个因素影响着选择的体验,而最后一小节关于归因方式的描述则为我们如何提升自信提供了参考。采用长期归因的人认为失败会一直延续下去,采用短期归因的人则不会;采用笼统归因的人认为失败会将波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采用具体归因的人则不会;采用个人归因的人会打击自己的自尊,采用普遍归因的人则不会。如果能够清醒的认知这些归因问题各自的局限,在具体问题的时候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规划,并采取积极的改进行动,相信一定会对我们生活长期的体验有所裨益。
          当然,在全书即将结束的时候,关于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作者也提出了部分建议:1.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2.成为选择者而不是拾捡者;3.做一个满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4.做出选择后别太在意机会成本;5.做不可逆的选择;6.培养感恩之心;7.告诉自己不后悔;8.为适应做好心理准备;9.控制过高的期望;10.学会避免社会比较;11.把选择的限制看成解放而非束缚。

  《选择的悖论》读后感(四):逃离被选择绑架的生活

今年3月中旬看的一本书,觉得对眼前这种物资丰富,内心混乱的生活还是很有指导意义,做了很多详实的笔记,也根据这些内容把自己的生活进行了梳理。整理一些出来和大家共享。
附上作者在TED的演讲,告诉你为什么要学会选择。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1NzE1NTYw.html
Part1:书的内容提要
•主要部分:选择太多的现状、选择的内在机制、选择折磨我们的表现及原因、11个建议
•太多选择的弊端:1.后悔和的预期;2.机会成本;3.过高的预期;4.自责结论在一个限度里面选择,会更自由和快乐。
•一个最大化者VS满足者:自己是一个最大化者,尤其在消费上,因此,消费对我来讲带来无止境的焦虑、后悔和怀疑。长期的伤害是:1对好的事物快乐感不强,但是对坏的事物适应力更差;2.从坏的事情当中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3.日常中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思熟虑。4.更多的关注社会比较,别人对这个事情是怎么看的。
•比较:与其与全部的人比较,不如在世界中划出一个适合自己的群体,在自己的池塘里,努力做一个成功者。
•习得性无助是怎么样摧毁一个人的,因为他让人失去了对一切的控制力。
•一个人解释失败的方式会对以后产生影响:笼统的、长期的、个人的方式,使得挫折或控制感缺乏印发的无助导致抑郁;具体的、短期的、普遍的方式则能够给我们信心下一次做的更好。
•给老人找点事情做,让他们做决定,让他们照顾一盆花,因为这样让他们觉得更有控制力,可以让他们活的更久。
•由于适应现象的存在,长期来看,百里挑一的结果可能也只是矮子里面挑高个儿,不值得为琐碎的事情,花费太多的精力选择。
•对自己的决定不仅考虑明天得到她时的感受,更多的考虑长远的感受,那么当下选择的压力不会这么的大,也能够降低预期,让我们对足够好的决定表示满足。
Part 2:与个人相关的10选择的原则
1.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选择上——可否就在2个当中选择一个?
并不是生活当中所以的消费都需要是最好的,最有性价比的,只要能够满足我的需要就好。
如果有更好地,不要为自己之前的不知道责怪自己或者后悔,要明白,我现在知道了,以后都可以选择更好的。
如果是一次消费但是没有别人做的决策好也没关系,应该多关注,这次消费的东西是否也带给我想要的需求和满感,因为购买的目的是这个产品给我带来的价值,比别人多付出的一点经济成本从长期来看,并不是很重要的。
不满意的产品,可以退掉的就退掉,或者送人,因为运费的沉没成本比产品低,也不必后悔自责,因为经验比金钱更重要。
当自己开始无意识的看购物网站的时候,说明自己是在逃避生活中应该做的事情,请立即stop!不要用这种方式假装自己在做事,因为他的危害不仅仅是浪费了时间精力,长期会影响你的专注力,行动力,自控力!
重大的决策,请把稳定作为最高原则,因为就算可能更好,但是自己不能承受更好的不确定性的危险。
2.做一个主动的选择者,而不是被动的捡拾者
下一次做重大选择的时候,多花时间问问自己的内心,真正最在乎的是什么?如果发现当下没有自己想要的选项,不妨思考如何创造自己想要的选项。
3.做一个满足者,而非最大化者
回顾自己满意的时刻——回想当时是怎么选择的——推广这些技巧在其他方面
4.不要高估机会成本
除非很不满意,否则还是用原来那款;不用担心落伍了,没有办法拥有其他新的;
不要为自己没读到知识点的可惜自责,真正的机会成本是你读到了但是没实践;
没“痒”别乱“抓”。
5.培养感恩之心
每天睡前写5件感恩的事情,幸福课里教的步奏,但是还没完全践行。
6.告诉自己不后悔
宫二小姐说人生无悔,怎么能够?但是人的一生到底有几件事能让自己去认真思考后悔不后?
对好的决定心存感激,不好的决定不要想象他的坏影响,实际的估量他的影响也许也没那么坏。
7.为适应做好心理准备
提醒自己现在多美好,而不要去关注他现在没有原先那么美好。
减少完美主义选择,不会因为高昂的搜寻成本降低满足感了。
无论买什么,都提醒自己,1个星期后,1个月后,这个激动感不会存在
8.控制过高的期望
回想自己曾经买到的漂亮衣服,那种快乐到底有持续多久?
减少选择的数量。
9.学会避免社会比较
做真正让你觉得快乐和让生活更有意义的事,不必在乎别人的关注:写博客和微博的例子。
为比较设置一个自己的池塘。
10.把选择的限制看成是解放而非束缚
通过整理自己日常用品单,把自己从小的纠结中解放出来。
(2013.7.3)

  《选择的悖论》读后感(五):少就是多

       减少备选的项目,选项太多会降低选择后的幸福感。
       放慢启动选择的步伐,对现有的物品学会感恩。保罗说“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对已有的物品要满足,而不是陷入物品更新的周期。不过到了物品更新的周期时,也不要忘记对物品进行感恩。
       减少我们选项的方式有:社交、宗教,倾听自己朋友和团体的声音。 选择朋友圈也很重要,要跟有正能量的朋友交往,不要跟比自己更好的朋友去攀比。
       选择的标准不要求最好的,而是较好地。数字化,就是选择20%的好产品,而不是选择10%的顶尖产品。
       做好的才有兴趣,而不是有兴趣才做得好。选择一项学习的技能的时候,要通过不断更新核对清单来达到精进的效果。
      
       

  《选择的悖论》读后感(六):《选择的悖论》读后感

在我看来又是一本明明写一节就够了,偏要凑成一本书,这类书总爱用陈腔滥调的例子来凑字。
对的,我对这本书评价并不高,但精炼出来的道理多少还是有的。
在谈论一切之前,首先得明确这本书的根基是从人最终要的是快乐来立足的。
过去人们会抱怨选择太少,
很久很久以前婚姻是媒妁之言,立业的途径不外乎仕途。
再到后来,婚姻也是邻里之间,工作是分配的。
可以有的抱怨是:没有自由恋爱,太有限的选择,可以预见到头的人生。
为了让大家更快乐是不是应该增加选择呢?
于是乎,选择越来越多,恋爱的对象工作的机会,甚至一个小餐馆的菜单都可以多达上百种选择。生活在这么一个时代的人有比上一代更快乐吗,作者认为不然。
无限的选择对着的就是有限的时间以及注意力,倘若每件事我们都要作出选择,恐怕寸步难行。本书想要说明的就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寸步难行。
因为在众多的选择中总倾向选择“最佳项”,也就意味着这个选择方方面面都比另外一个选择要好。以找工作为例,谁能找到一个钱多事少离家近上司同事好又能实现抱负的工作呢,更常出现的是有这个好又有那个坏。
那么假设“最佳项”真的存在,也是凤毛麟角,若要每件事都要找到这个最佳项,那么我猜想一天还没选好吃什么早餐就结束了。且之,“最佳项”还有一个劲敌就是“适应”。也就是即使十分幸运让你选择到了那个最佳,随着时间的推移快乐也会慢慢减弱,因为你已经适应这种好了,就像红玫瑰终究会变成墙上的蚊子血。那么你花光所有心思作的这个选择其实能带来多多少的快乐呢?
其实我倾向认为最佳项本身并不存在,而这样又会带来机会成本的困扰,因为每一个选择即必须放弃其他可选项。很多的人宁愿不选择,就是担心以后说出一句“早知道”的懊悔吧。
还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比较的困扰,明明每个选择应该从自身出发,但人总免不了以别人出发。别人千种好影响着对自己选择的影响。比如吧,你因为吃了一顿美味的圣诞大餐而开心的时候,刷个朋友圈发现别人正在国外度圣诞假,有没有瞬间觉得桌上的菜瞬间掉价。更可怕的是,人是非理性的,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评判标准,也就是其实根本找不到一个所有人都觉得的最佳。因此,也就是更容易掉到“别人的好”这种陷阱里面。说得冠冕堂皇,我也免不了总是掉到这样的陷阱里面,尤其社交软件盛行的现代。梁静茹有首歌的歌词我一直很喜欢,也是很好用来提醒自己的:“为了抢快乐,搞得不快乐,为什么人总那么傻呢”。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不妨控制我们的选择项,让自己在有限时间针对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上能够快速下判断。此外,不妨放心的作些责任转移,不要去操心太多顾不来的事情。
而在重要的选择上,不可避免的会花更多时间以及注意力,那么就尽量做出相对不可逆的选择。比如相对多伴侣不如选择稳定伴侣,因为一旦做了不可逆的选择,你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善已有关系上,而不是进行无谓的猜疑。谈到这点的时候我开始体会到之前大学好友说的成家立业,先成家后立业的立足点了。推之,工作的选择上也是,没有最佳项,在已经认为够好的情况下好好经营,而不要总以一个幻想的最佳与之作比较,来减少自己的快乐。来一句鸡汤:都是最好的选择。
最后以一句此书的摘抄结束:选择对什么事情作出选择,也许才是我们最重要的选择。

  《选择的悖论》读后感(七):人,一直都是个奇怪的生物

为什么当选择越多的时候,我们越无法做出选择呢?为什么我们逛了一圈商场,购物车依旧空空?
选择从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放弃另一样机会。于是在决策发生的时候,我们都在尽可能的选择损失最小的。但世界并没有完美的选择,于是选择便会来带痛苦。就像那一年,我毅然决定辞职跑去西宁是的犹豫,毕竟那时候安逸的工作,还有很高的薪水,但是选择的成本同样就带来了,如当时家里特别担心的传销。
人是个很奇怪的生物,一个贪婪的生物,我们不希望付出任何成本,然后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我们喜欢掌控,从调性上来说我们就是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旧社会的吝啬财主。但我们是群居动物,必须支出才能获取到自己想要的。于是纠结来了!
我要选择红色还是蓝色?我的结婚对象要选择谁呢?我要吃面条还是米饭呢?当选择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无所适从。因为每一项的选择都代表着成本,每一个选择都代表着一个机会成本,你有可能接受到好的,也有可能接受到坏的。选择到坏的,就代表失去好的。而失去是我们最无法接受的。但我们还是会趋利避害的去选择一个完美的选择。
选择过程中,一般有两种人。一种是最大化者,尽可能的去完美化,选择更多,以防自己损失。另一种是满足者,这类选择者的锚点不高,很容易满足,也就是我们生活中常常看到的那些没心没肺的人。而在测量幸福度的时候,这类人更加容易幸福。
其实选择并不难,就是选择过程中,我们的选项以及能够回旋的余地。就像众多女神人物会预留备胎选项一样,能回旋的余地越多,越难做出选择,后期往往会顾此失彼,丢失选择机会而懊恼,他们忘了时间也是机会成本。
和一个朋友聊天,讲到为什么有些人30岁了还愿意单身。追根究底就是可能在某段感情中觉得有回旋的余地,于是就宁愿单着,等待那个回旋。
数字时代给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多,从咨询到感情,方方面面无所不及。但我们却在浩瀚的选择之中迷失。选择越多,我们的效率越低。机会成本无所不在,选择错误之后的后悔自责就更加不用言语了。然而人类天生有离经叛道的欲望,我们期盼更多的选择,我们希望自由。可自由的成本在无形之中慢慢升高了。
选择本来是个令人开心的事儿,为什么到最后变成一种负担了呢?这种负担其实是来至于我们的社群之中。如果我不知道A买的同款汽车比我便宜了5000块,我就不会觉得我买贵了。如果我没见到其他人的家庭情况,我就不会觉得自己的家庭是优是劣。攀比,理清了成本的高低。当然这种成本是他人的还是自己的,造就了个人的情绪波动的高与低。
人,一直都是个奇怪的生物。因为成本,我们创造出现在这个发达的社会。选择需要成本,所以我们在努力降低自己的成本,从而促进了社会发展。世界是由成本组成的。
有个行为学的目标限定好像是这么说的。约人吃饭不要问吃什么,而是给他限定选择ABC。问吃什么,一般都是得不到答案。而限定或许能够更加容易得到答案。但人是个很奇怪的生物,你说ABC,我提倡DEFG……

  《选择的悖论》读后感(八):逃离选择恐惧!

逃离选择恐惧!
说到选择,想起了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便是我们的购物。在我们准备购买某样物品时,特别是我们身边没有专家可以为我们推荐的情况下,我们一般总是会去购物网站的查看一下,看有哪些商品可以提供选择。
以我最近购买过的保鲜盒为例,在某电子商城中,就提供2844种保鲜盒,在经过筛选玻璃保鲜盒之后还有1265种提供选择,再经过选择单品及某著名品牌之后,还有54种可供选择。这时,虽然选择的范围已经缩小到五十分之一,但是,我依然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哪一款。这便是我们的生活,我们在自己需求尽可能清晰的情况之下,仍然面对着足够多的选择,无从抉择。而这些选择也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不断重复,我们已经面对了足够多的选择。
事实上,我们的生活就是选择,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我们过去一切一切的结果,我们选择去上哪所大学,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我们选择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更不用说大家选择穿着的衣服,我们使用的手机,每次吃饭时选择的菜单。虽然有时候,一些事情已经客观决定,但是生活很大程度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所有选择让人也无从后悔,而后悔往往跟随着我们的幸福感,在经过这么多选择之后,现在的你幸福吗?在本书中,施瓦茨提除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幸福意味着拥有自由和选择,但拥有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幸福,选择越多,幸福越少!”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有一些原因,施瓦茨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中做了介绍,正是因为,“体验效用”、“期望效用”、“记忆效用”、“锚定效应”、“框架效应”、“轻信常识”、“可获得性启发”、“风险厌恶”“损失厌恶”等一系列心理学上的效应,影响了我们正常的行为。
而如何才能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做出自己的最好的选择呢?施瓦茨在书中提到了一些经过专家学者检验的观点,部分如下:1.想过得更好,就应该在选择的自由上自愿接受一些限制,而不是完全拒绝束缚;2.想过得更好,就该追求“足够好”,而不是“最好”;3.想过得更好,就该降低对选择结果的期望;4.想过得更好,做决定时就不应该给自己留退路;5.想过得更好,就应该少关注身边的人在做什么。看了这些观点建议,这是不是我们经常在考虑的一些问题呢,事实上,我么在做选择和决定时,真的可以尝试着用这几个问题来问下自己,如果都能达到,那么,这必定是一次精彩的选择。
而且作者在最后一部分提供了11个建议,我们可以将这部分内容铭记在心,当下一次犹豫不决的时候,就可以看看自己的情况之下,该如何遵循这些建议做出选择。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做决策,因为我们没有获取足够多的信息来缩小选择范围和排除选项,但是在心理学依然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如果我面对下一次选择的时候,我一定会跟随施瓦茨的建议,让选择更简单。
回到开头的问题,我最终在花费晚上2个多小时后,最终选定了保鲜盒,选取了自认为合适的一个圆形,一个方形,然后两个的容量也不尽相同,价钱也适中,当我最终在吃饭时使用到这两个保险盒后,我觉得我的选择并没有太多的错误,可能在以后使用的过程中,自己的想法也许会有新的变化,而这也是选择面临的一部分,但毕竟,我们已经做过选择,在决定的那一刻,也是幸福的。
你现在是否在考虑要不要读《选择的悖论》,在这件事情上,我用施瓦茨的一些观点来建议你,“这是一本足够好的书”,“它肯定会超过你的预期”,“告诉自己读书不会后悔”,“选择读这本书是一个机会,而不是束缚”,而我也相信你读完之后一定不会后悔这一次的选择。
《选择的悖论》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1346249/

  《选择的悖论》读后感(九):笔记

第1章:“小决定暴政”的受害者
        1. 过多的选择会占据原本可以用于其他事情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反而会侵犯我们的自由。
        2. 学生可选择的学习机会范围广泛的好处是每个学生都能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坏处则是由于学生可能还无法做出民智的选择,给自己的未来带来负面影响。
        3. 电视节目的增多,让我们很少对同一节目感兴趣,进而减少了我们共同交流的机会。
        4. 面临太多选择的消费者不仅可能会因为做决定的过程更艰难而感到沮丧,进而放弃消费,还可能让我们在事后怀疑那些自己没有选择的是不是更好,进而让我们不快乐。
第2章:选择暴增的时代
        1. 医疗保险的条款极为繁复,这导致一个错误的决定就可能让人倾家荡产。
        2. 退休金方案选项的增加让选择的责任从企业转移到了员工(即员工要为自己的错误选择承担责任)。
        3. 整形手术的诞生让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外表,但这导致美貌从“上天赋予少数人的礼物”变成“个人成就的象征”。
        4. 可以随时随地的工作导致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工作状态。
        5. 高职业流动性让我们无法享受已经拥有的,因为要时刻为下一个机会准备。
        6. 工作服装种类的繁多,增加了我们的焦虑。
        7. 由于每个人都拥有许多身份,这导致我们在心理上缺乏真实感。
第3章:为什么我们无法作出明智选择选择?
        1. 大多数明智选择包含的步骤:1)确定目标;2)评估目标的重要性;3)列出可能的选择;4)评估哪个选择最能达到目标;5)选出最佳选项;6)根据选择的效果调整目标以及各个因素的重要性,以便下一次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2. 体验效用(experienced utility):做某事给人的实际感受。
        3. 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做某事之前,人期望他会带给自己的感受。
        4. 记忆效应(remembered utility):做某事之后,人的记忆里对这件事情的感受。
        5. 峰终定律(peak-end rule):人们对体验的记忆与过程中的感受好坏无关,只与事情达到
        6. 我们对某事情体验的预测和记忆都是不可靠的。
        7. 相比于从朋友、杂志、互联网等获取的信息量,更多的信息参考来源自广告。
        8. 我们倾向于选择自己,所以“品牌效应”是有效的。
        9. 互联网提供的信息量很多,但信息的质量很低。
        10. 拇指规则(rules of thumb):原指木匠不用尺子,而直接伸出拇指测量木材的长度或宽度,比喻依靠经验和直觉做判断,又被称为“经验法则”。
        11. 可获得性启发式(availability heuristci):人们的判断推理过程常常受到可获得的记忆的影响,倾向于认为容易想到的事件比不容易想到的时间更常见(例如我们会认为以t开头的英文单词要比t排在第三位的单词多)。影响“可获得性”的因素包括事物的频率、显著性或

  《选择的悖论》读后感(十):随便好了

正如书中所说,没选择的时候想要更多选择,有选择了又没法下决定了。
书看的不太仔细,印象比较深的主要如下:
1. 选择太多提高了选择的标准,从而增加了选择的难度。
2. 对标准的适应反过来提高了下一次选择的标准。
3. 害怕选择是不愿意承担选择的后果(责任)。
4. 相互之间的比较(以及自己预期和实际的比较等)降低了选择的满意度。
5. 不管选择如何,转移注意力之后其实感受都一样。
6. 知足常乐还是有点道理的。
7. 随便选一个差不多的就够了,选了就别后悔(或者选那种不能后悔的,实际还是责任问题)。
8. 好东西还是要攒着享受,不管代价高不高。
就我个人体验来看,解决选择困难的途径主要有:
1. 有钱任性买买买。
2. 穷逼不要想太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