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槐园梦忆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槐园梦忆的读后感10篇

2017-11-19 22:37: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槐园梦忆的读后感10篇

  《槐园梦忆》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发行科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2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槐园梦忆》读后感(一):久赌无赢家

写于2014年6月29日
“一几一椅一塌,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写的真好。又想起曾经看到的那段话,具体怎么说的我给忘了,大概意思是一个人再怎么富有,睡觉也只睡那么一小片而已,所以即使他有十六张床,他每天也只能睡在一张床上而已。突然觉得,有那么多张床要去选择今晚的落脚点,好像很值得同情哎。一几一椅一榻,这也是我的追求哇。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梁老先生写的雅舍这一段,真的很让我们受益——至少让我受益。现在的我总是追求东西要是我的,我才能静心接受。其实完全不能这样,即使东西暂时不属于我或者说永远不会属于我,但只要我能从中受益,我又何必纠结主人是谁呢?拿到一本好书那就读呗,有一个位置可以休息那就坐呗,何必要纠结于它是不是自己的,有那用来纠结的时间,书也看完了,休息也休息好了。所以,有资源就用呗,人生本来如寄,有何必在乎自己是否只是“寄宿”,只要能学到知识,那就是好的。不要抱怨环境,要看看自己是否认清了这一道理。
梁实秋老先生又说,“一个正常的良好人家,每个孩子应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我觉得他说的对极了,想想自己小时候,是多么渴望一张书桌啊!
无论日子过得多么简单,如果不能为孩子提供一张书桌,那就坚决不要孩子。想想奶奶家的房子,的确是无法提供一张书桌的,每间屋子都是黑咕隆咚的,别说书桌了,就是窗户都都没有窗户的样子啊。当然,这也不能怪父母,想我们兄妹三人要写作业的时候他们也会努力为我们提供一块可以趴着的地方出来的。怪不得父母,只是实在是条件有限啊。所以,以后我的房间一定要有“一几一椅一榻”,这是我最基本的要求,一定会满足自己。
“书房的大小好坏,和一个读书写作的成绩之多少高低,往往不成正比例。有好多名著是在监狱里写的。”这倒也是事实,看来,我的理想书房是正确的,我就想要一张简单的桌子,一张椅子,再有一张床,就够了。但有一点一定不容忽略——光线一定要好,我希望能看见阳光、能听见风声,要不然我会没有思想自由的。
真是喜欢闻一多先生的书房和书桌,“充实、有趣而乱”,哈哈,这就是我想要的样子。我突然觉得,以后我就在海边生活好了,先积累一点钱或者就在海边的店里找个工作或者自己开个小小的店,每天看看书、写写字,日子过得也挺好的啊。随时可以走人、随时可以回家,最重要的是可以每天看看书、写写字,而不用应付什么人,真是不错哦!
看梁实秋先生在文中提到了“父亲的笔”,觉得真好。想来文人都是有祖辈根基的,像我这样祖祖辈辈没有一个文化人而自己又喜欢读书的怕是没有几个吧!不是为自己自豪,只是觉得自己应该加油——想想即使是好友威然,她也有个时时刻刻鼓励自己鞭策自己的文艺爸爸呢,我可真是孤零零一个人啊。他们与我相比,一生也并没有幸运多少,即使祖辈根基好,自己照样会受苦、会遭罪,他们可能就是比我多了一点机遇,他们的祖辈还是可以帮忙的,所以我才要努力啊,凭什么人家要把机会给我呢——有人比我出身好比我读书多比我知识深的话,所以,不抱怨,多努力,这才是我应该做的。时机到了,自然会有收获。
Marcus Aurelius曾经说过:“每天早晨离家时,我对我自己说,‘我今天将要遇见一个傲慢的人,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一个说话太多的人。这些人之所以如此,乃是自然而且必要的;所以不要惊讶。’”说的太好了!!我们真的不应该抱怨什么的,生活本来就不应如我们所愿,如果哪天我们刚好活的如自己所愿,那就应该立马感激,而不是埋怨昨天的不如意。
梁老先生想要的那种“雅丽可诵”的信,我真是写不出来呢,哈哈,幸亏自己不轻易写信,要不然别人评价来评价去,估计我也没有了写信的想法。还是写给自己比较好。
梁老先生又提到戏曲,我想真是这样,以前是听戏,现在都是看戏。“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戏”,真是如此。恐怕如今我国电影也是这种情况吧,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电影。我又何必抱怨,“我们中国的戏剧就像毛笔字一样,提倡者自提倡,大势所趋,怕很难挽回昔日的光荣。时势异也”,有好的东西,就欣赏吧。
“四十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我想,不仅是中年吧,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这样,所以什么时候开始生活都不算晚,至于生活二字的诠释,就看个人了。
看梁老写的‘老年’这篇文章,有种豁然开朗感觉。人真的该是这般洒脱的活着?想想自己,的确,唯一的追求就是活得洒脱一点、自由一点,我倒是觉得这样很好,但唯一的苦楚是自己的模样算不上俊俏,因故无法随时自信,有时候觉得自己肤浅,可这那是自己的错,明明是世人教给我的道理,丑人无机会,所以我除了尽量用知识充实自己之外,还要学着收拾一下自己,一边更潇洒的活着不是吗?看三毛潇洒吧,她是有付出代价的,看她大姐是怎样讲的,三毛是个及其爱整洁爱漂亮的人,在家里都很少见她穿睡衣的样子,厉害吧。是很厉害,但这又不是我想要的洒脱了。我又想,我想要的也许就是一种懒惰呢,哪里是什么潇洒。哈哈。还有,三毛的爱整洁也是条件的好吧,我从小到现在都要和姐姐睡一间房里——如果我回家的话——或者是和妈妈,连一张自己的床都没有,睡衣算做什么,连内衣内裤都没什么隐私可言呢,我固然不会有那么“矫情”的想法。我一点也不抱怨自己的小时候,我觉得各有各的好,但不能不说小时候的环境对自己的影响真的很大——直到现在我的梦想还是有一间自己的房子——当然最好屋子里除了一张自己的床还有一桌一椅。
“久赌无赢家”,的确是这样,所以“奖券还是有别人去买,这笔财还是由别人去发,安分守己,比较妥当”,我也是这么个想法,不买彩票、不抽奖,本来就不指望能发横财,也不去为此惶惶终日,挺好的。“花看半开,酒饮微醺”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好!不为酒困,便是高手。
“减少生气的次数便是修养的结果”,提高自己的修养不如就从这里做起啊,看看自己能多久不生一回气。发怒时的确面目可憎,还是不要生气为好。既然让你发怒的人和事不可能不存在这个世上,那就不必强求。对自己好点,少生气。
梁老写到沉默,讲了个故事“一个沉默寡言朋友来看自己,自始至终没说一句话”,这一回无言造访,不仅令梁老无法忘怀,我也觉得无法忘怀。想到昨天看的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我想真正懂得沉默的人,真是让人敬佩之极。古人那种相坐无言可真是有意思,想必钱钟书和杨绛先生就经常这样,又想到自己每天聒噪不停,真是肤浅的很。梁老又说,在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又想起了王小波,他对自由的理解大概也是这个样子,的确是这样,那时候他们连沉默、思考的自由都没有,现在的我是如此幸福,思想是自由的、沉默的自由也有,完全可以称为一个自由的人,而我又不是那么懂得珍惜这自由,这是应该惭愧的。
书看完了,中途去觅了点吃食,特别是看到“雅舍谈吃”那一节,实在是馋得很,想着以后有了机会,一定要多做点好吃的——给自己吃,也给亲朋好友吃。梁老的散文的确写的很好看,看的时候就想如今还有多少人能这样自得的写散文呢?那个时代的散文才是真的散文,现如今文人写的散文还不如说是杂文更确切一点呢。印象最深的是梁老谈到的萝卜汤,其秘诀是“多放排骨,少放萝卜,少放水”,梁老从此想到写文章也不过是要少说废话,觉得真是一语中的。书的最后是一篇回忆老舍的散文,哎,真想嫁个那时候的文人,哪怕是跟着他们遭罪呢也心甘情愿,他们的气魄现今的男士看了真当惭愧,想想现在的男子——尤其是年轻男子,哪里还有他们那时候的少年模样啊!!罢了罢了,也许是我见识短浅,又何必来批判他人?
看此书途中,和好友聊天几个小时,口干舌燥,又拿起吃食大快朵颐。吃了还不解馋,只能偷偷安慰自己以后有条件了就多折腾着给自己做点真正好吃的东西——其实这样想着的时候脑子里浮现的是老妈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还有寒冬腊月里那满满一碗被辣椒油染红的干菜手擀面,想想就忍不住直咽口水。不行了,我要再去觅点东西解解馋啦!!

  《槐园梦忆》读后感(二):《槐园梦忆》

    “一几一椅一塌,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写的真好。又想起曾经看到的那段话,具体怎么说的我给忘了,大概意思是一个人再怎么富有,睡觉也只睡那么一小片而已,所以即使他有十六张床,他每天也只能睡在一张床上而已。突然觉得,有那么多张床要去选择今晚的落脚点,好像很值得同情哎。一几一椅一榻,这也是我追求的了,我的要求真的不高,要努力哦。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梁老先生写的雅舍这一段,真的很让我们受益——至少让我受益。现在的我总是追求东西要是我的,我才能静心接受。其实完全不能这样,即使东西暂时不属于我或者说永远不会属于我,但只要我能从中受益,我又何必纠结主人是谁呢?拿到一本好书那就读呗,有一个位置可以休息那就坐呗,何必要纠结于它是不是自己的,有那用来纠结的时间,书也看完了,休息也休息好了。所以,有资源就用呗,人生本来如寄,有何必在乎自己是否只是“寄宿”,只要能学到知识,那就是好的。不要抱怨环境,要看看自己是否认清了这一道理。
梁实秋老先生又说,“一个正常的良好人家,每个孩子应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我觉得他说的对极了,想想自己小时候,是多么渴望一张书桌啊!这就是我以后的奋斗目标了,无论日子过得多么简单,如果不能为孩子提供一张书桌,那就坚决不要孩子。想想父母家的房子,的确是无法提供一张书桌的,每间屋子都是黑咕隆咚的,别说书桌了,就是窗户都都没有窗户的样子啊。当然,这也不能怪父母,想我们兄妹三人要写作业的时候他们也会努力为我们提供一块可以趴着的地方出来的。怪不得父母,只是实在是条件有限啊。所以,以后我的房间一定要有“一几一椅一榻”,这是我最基本的要求,一定会满足自己。
“书房的大小好坏,和一个读书写作的成绩之多少高低,往往不成正比例。有好多名著是在监狱里写的。”这倒也是事实,看来,我的理想书房是正确的,我就想要一张简单的桌子,一张椅子,再有一张床,就够了。但有一点一定不容忽略——光线一定要好,我希望能看见阳光、能听见风声,要不然我会没有思想的自由的。
真是喜欢闻一多先生的书房和书桌,“充实、有趣而乱”,哈哈,这就是我想要的样子。我突然觉得,以后我就在海边生活好了,先积累一点钱或者就在海边的店里找个工作或者自己开个小小的店,每天看看书、写写字,日子过得也挺好的啊。随时可以走人、随时可以回家,最重要的是可以每天看看书、写写字,而不用应付什么人,真是不错哦!
看梁实秋先生在文中提到了“父亲的笔”,觉得真好。想来文人都是有祖辈根基的,像我这样祖祖辈辈没有一个文化人而自己又喜欢读书的怕是没有几个吧!不是为自己自豪,只是觉得自己应该加油——想想即使是好友威然,她也有个时时刻刻鼓励自己鞭策自己的文艺爸爸呢,我可真是孤零零一个人啊。他们与我相比,一生也并没有幸运多少,即使祖辈根基好,自己照样会受苦、会遭罪,他们可能就是比我多了一点机遇,他们的祖辈还是可以帮忙的,所以我才要努力啊,凭什么人家要把机会给我呢——有人比我出身好比我读书多比我知识深的话,所以,不抱怨,多努力,这才是我应该做的。时机到了,自然会有收获。
Marcus Aurelius曾经说过:“每天早晨离家时,我对我自己说,‘我今天将要遇见一个傲慢的人,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一个说话太多的人。这些人之所以如此,乃是自然而且必要的;所以不要惊讶。’”说的太好了!!我们真的不应该抱怨什么的,生活本来就不应如我们所愿,如果哪天我们刚好活的如自己所愿,那就应该立马感激,而不是埋怨昨天的不如意。
梁老先生想要的那种“雅丽可诵”的信,我真是写不出来呢,哈哈,幸亏自己不轻易写信,要不然别人评价来评价去,估计我也没有了写信的想法。还是写给自己比较好。
梁老先生又提到戏曲,我想真是这样,以前是听戏,现在都是看戏。“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戏”,真是如此。恐怕如今我国电影也是这种情况吧,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电影。我又何必抱怨,“我们中国的戏剧就像毛笔字一样,提倡者自提倡,大势所趋,怕很难挽回昔日的光荣。时势异也”,有好的东西,就欣赏吧。
“四十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我想,不仅是中年吧,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这样,所以什么时候开始生活都不算晚,至于生活二字的诠释,就看个人了。
看梁老写的‘老年’这篇文章,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人真的该是这般洒脱的活着?想想自己,的确,唯一的追求就是活得洒脱一点、自由一点,我倒是觉得这样很好,但唯一的苦楚是自己的模样算不上俊俏,因故无法随时自信,有时候觉得自己肤浅,可这那是自己的错,明明是世人教给我的道理,丑人无机会,所以我除了尽量用知识充实自己之外,还要学着收拾一下自己,一边更潇洒的活着不是吗?看三毛潇洒吧,她是有付出代价的,看她大姐是怎样讲的,三毛是个及其爱整洁爱漂亮的人,在家里都很少见她穿睡衣的样子,厉害吧。是很厉害,但这又不是我想要的洒脱了。我又想,我想要的也许就是一种懒惰呢,哪里是什么潇洒。哈哈。还有,三毛的爱整洁也是条件的好吧,我从小到现在都要和姐姐睡一间房里——如果我回家的话——或者是和妈妈,连一张自己的床都没有,睡衣算做什么,连内衣内裤都没什么隐私可言呢,我固然不会有那么“矫情”的想法。我一点也不抱怨自己的小时候,我觉得各有各的好,但不能不说小时候的环境对自己的影响真的很大——直到现在我的梦想还是有一间自己的房子——当然最好屋子里除了一张自己的床还有一桌一椅。
“久赌无赢家”,的确是这样,所以“奖券还是有别人去买,这笔财还是由别人去发,安分守己,比较妥当”,我也是这么个想法,不买彩票、不抽奖,本来就不指望能发横财,也不去为此惶惶终日,挺好的。“花看半开,酒饮微醺”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好!不为酒困,便是高手。
“减少生气的次数便是修养的结果”,提高自己的修养不如就从这里做起啊,看看自己能多久不生一回气。发怒时的确面目可憎,还是不要生气为好。既然让你发怒的人和事不可能不存在这个世上,那就不必强求。对自己好点,少生气。
梁老写到沉默,讲了个故事“一个沉默寡言的朋友来看自己,自始至终没说一句话”,这一回无言造访,不仅令梁老无法忘怀,我也觉得无法忘怀。想到昨天看的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我想真正懂得沉默的人,真是让人敬佩之极。古人那种相坐无言可真是有意思,想必钱钟书和杨绛先生就经常这样,又想到自己每天聒噪不停,真是肤浅的很。梁老又说,在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又想起了王小波,他对自由的理解大概也是这个样子,的确是这样,那时候他们连沉默、思考的自由都没有,现在的我是如此幸福,思想是自由的、沉默的自由也有,完全可以称为一个自由的人,而我又不是那么懂得珍惜这自由,这是应该惭愧的。
书看完了,中途去觅了点吃食,特别是看到“雅舍谈吃”那一节,实在是馋得很,想着以后有了机会,一定要多做点好吃的——给自己吃,也给亲朋好友吃。梁老的散文的确写的很好看,看的时候就想如今还有多少人能这样自得的写散文呢?那个时代的散文才是真的散文,现如今文人写的散文还不如说是杂文更确切一点呢。印象最深的是梁老谈到的萝卜汤,其秘诀是“多放排骨,少放萝卜,少放水”,梁老从此想到写文章也不过是要少说废话,觉得真是一语中的。书的最后是一篇回忆老舍的散文,哎,真想嫁个那时候的文人,哪怕是跟着他们遭罪呢也心甘情愿,他们的气魄现今的男士看了真当惭愧,想想现在的男子——尤其是年轻男子,哪里还有他们那时候的少年模样啊!!罢了罢了,也许是我见识短浅,又何必来批判他人?
看此书途中,和好友聊天几个小时,口干舌燥,又拿起吃食大快朵颐。吃了还不解馋,只能偷偷安慰自己以后有条件了就多折腾着给自己做点真正好吃的东西——其实这样想着的时候脑子里浮现的是老妈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还有寒冬腊月里那满满一碗被辣椒油染红的干菜手擀面条,想想就忍不住直咽口水。不行了,我要再去觅点东西解解馋啦!!
                                                                           2014.6.29

  《槐园梦忆》读后感(三):恋爱、婚姻中的男女,推荐一读

薄薄的一册,很快就翻完了,看过后,有想再次翻阅的冲动。
对亡妻声声不绝的赞美,以及那句“战乱时刻一家人一定要在一起”的感慨,真挚感人,每一个恋爱中的、婚姻中的人,都应该读来看看。
然而翻阅豆瓣,净是围绕梁在妻子逝世后的新恋情。七个月后,他另娶女星,轰动一时。我忍不住想去探个究竟,打开网页浏览他的八卦。
为什么感情那么好,又那么快另娶他人?中国人一向擅长道德绑架,梁因此免不了要背负“负心汉”之类的骂名。
事后想,我又何必去窥探他人的隐私呢?这本是一种民族劣根性,我又有什么资格对别人的生活过多评价?
梁当然可以去开始新的生活,他能获得新的幸福,这也会是亡妻的心愿吧。

  《槐园梦忆》读后感(四):天下薄情是文人

告诉我 为什么男人总是这样 明明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难忘归难忘 难道我就值七个月的遗忘 便另结新欢 不能忍 无法忍 如何忍 纵是才高八斗 亦是薄凉无魂
痴情当算纳兰 纵是一代词人 后来还是爱上一个江南女子 忘记是谁说一生一代一双人 不要说潘安 苏轼 词最好 词痴情 痴情是词人 专情却不是词人
最爱词人写浓词 最恨词人换新诗 还是诗人值得依靠 千古杜甫 红颜倚修竹 随风自笑 诗人有理智 所以不让相思入骨 词人无理智 所以让相思入骨 相思入骨又如何 词人无气骨 诗人有气骨 一生所爱 进入容易退出也容易 以理拉情 以情入理 义山 一寸相思一寸灰 义山啊我的义山 你爱的到底是谁
始终认为 最好的爱情 无关性爱 也正因为无关性爱 便从一而终 对你的爱穿越千山万水 共度淼淼轮回
所以最好的诗词不是文人写的 是百姓写的 在诗经里 在梁祝里 妻去吾亦去 吾去妻相随 怕什么生死徘徊 求上天怜我 与君共成灰
 情至深处 以死相证 茫茫大地 佳人何处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 天地合 冬雷震震夏雨雪 乃敢与君绝

  《槐园梦忆》读后感(五):你走,我不送你,你来,不论多大风多大雨,我都去接你

       在我看来,中国的白话文章写的好的大多数都在民国时期,而其中最好的我力推这四个人,分别是:鲁迅、钱钟书、梁实秋、张爱玲。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是蜚声中外的。他有一句话写道“你走,我不送你,你来,不论多大风多大雨,我都去接你。”可以当做他处事的一个层面看。
       一个人知识丰富了,生活都会有许多情趣。《槐园梦忆》是梁实秋的一个散文集子,里面篇幅不多,篇长也短,有的寥寥两三段。我看了几遍,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大半忘记,只记得有一篇叫《下棋》的写的很有趣,当时看把我笑坏了,后来甚至去模仿。但都写不出他的那种对人生的豁达与乐观。
       民国的作家都有很好的古文底子,写文章很容易得心应手,鲁迅钱钟书他们都是。鲁迅沉郁博大、钱钟书智慧幽默、梁实秋历练豁达。然而这也不是固定的,鲁迅其实也很幽默,但是据说他有时候会故意去克制这种幽默,认为这是作文的大忌,只不过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到最后还是让一个人钻到了女娲的胯下去了(见《故事新编》之《补天》)。而钱钟书就不同了,他是放心的搞幽默,《围城》便是这个幽默的结果。梁实秋写小篇散文的时候时时也会幽默,《下棋》里对两个人的对局态度就做了非常诙谐的处理,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其它不一而足。
        我常听人自言自己幽默,其实我觉得好笑,一个人幽默不是说一些话让人笑的。它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人力所限的解脱生活严重性的方式,这个不是你说幽默就幽默的,幽默的最主要前提是有勇气自嘲。有的人偏偏深沉的要死,却要装幽默,那只能自欺欺人。而且我看,不能幽默也没什么不好,一个人一种性格,活着就好。
       《槐园梦忆》中有很多篇目写的非常有趣,在这里“力推”一下,不是广告,不为任何人代言,为自己的观点说话。
        另外补充一点,我个人喜欢梁实秋的文章,却不喜欢他的性格,生活太规矩。我喜欢钱钟书的性格。
       

  《槐园梦忆》读后感(六):相守的幸福

感情很真挚、文字很细腻的一本书,虽起于悼念逝者之痛,在追忆中涌于笔端的更多的是温馨与快乐的回忆。梁实秋夫妻二人,不仅仅只是相敬如宾,更多的是相濡以沫。无论生活还是精神上,都互相倚靠、扶持,心灵相契,情感互通。两人互为伴侣,应该都是幸福的。

和很多重量级的大部头相比,这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里面的内容也无关生死情仇,无关家国兴亡,没有惊天动地和轰轰烈烈。只有二人相识、相爱、相守几十年间经历过的人和事,如恋爱时在哪约会,离别后怎么互通音信,结婚后搬了几次家,如何抚养几个孩子……普通而琐碎,我却看得投入,就是因为其中注入了浓浓的情意。

在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很多如梁实秋一样的文人,尽管生活艰辛不易,却能随遇而安又认真努力的工作、生活。理想和梦想也许换不来白面馒头,但很多人因为坚持心中的那一份理想,活得更从容,也让更多的后人经常想起他们。

  《槐园梦忆》读后感(七):难道就没人发现这两个中国式好人婚姻中的问题吗?!

男人问题:
程见梁的姐姐第一面有个刘海厚(梁赶紧问下面可有什么吗?)
可见男人在意外貌,难不成有个疤就不娶她了?
程谈个恋爱得先叔叔舅舅们审过(梁拍拍屁股就去留学了)
拜托,程可是抗着家里压力在等他耶,实在瞒不过了才说在谈恋爱。梁不订婚也没信物,两个人就通通信。这不分明就是吊劳人家嘛。
四年里面生四个孩子,还死掉一个(梁在干嘛?)
他们在上海四年生了四个孩子还搬了三次家。生活已经这么动荡了,还生什么生?还不是老古董想法作祟要生儿子呗?
母亲下令砍梨树,季淑不敢抗(梁劝她在原处改植别的不犯忌讳的花木)
我说你们都有神经病啊!关梨树鸟事啊,就因为名字不好听就被砍咯。不就一棵梨树嘛!!文字狱啊!!
每天晚上伺候父亲一顿宵夜,有时要拖到很晚(梁便躺在床上等她)
男人和长辈大概觉得媳妇晚睡觉是应该的,我恨不得一脚把梁从床上踹起来,帮厨去!!赡养父亲难道只是媳妇一个人的事情?
小结一下:这个男人唯一的优点是只喝过一次花酒,但是对老婆绝对说不上疼爱。不敢违逆父母之命,甚至连老婆喜欢的一棵梨树都不帮她保一保,很怀疑他们年轻时候的结合男人没长大,只有孝道、义务等等一堆古董东西。那个时候的长辈信奉即使过得不开心也不能“离”。但是程为了和梁结婚,做了很多的抗争、忍让、牺牲,明显感觉她更加爱他。
转机发生在我想挖掘出女人身上是不是有什么问题?继续找线索
用现代人眼光看女人身上问题:
送完茶梁拉她小坐,她总推开
我说,你神经病啊。他拉住你就是想亲热,你家务做得累死累活,你发个嗲嘴甜一下,或者风情一点,也许都没有后面这么多苦了。
梁希望她陪着去看莎士比亚的电影,她分不开身
不解风情。不跟男人思想交流也会被嫌弃的。家务真有那么重要吗?
昂劲要生第五胎
本来体质就弱,连生四个还不尽兴。昂劲要凑两双好字。看到这里我胸闷气短,觉得程早死肯定是自己找死,自己求虐。
给婆婆吃鱼,自己吃驴肉
给自己偶尔吃个鱼不是犯罪。。。
小结一下:自古压在中国女性身上就有很多东西,压得她们没有自我,所有的事情都要替别人考虑,自由恋爱算是最大的和命运抗争了。而今又是矫枉过正的时代,女的自我意识一觉醒马上倒向各种另一个极端,拜金、乱交、出轨、小三、不婚……我觉得不是很好,但是又觉得由于保守势力过于强大非得矫枉过正一下也没什么不好,新生力量才会被更多的人知道。
《疯狂原始人》也是一部价值观有些矫枉过正的片子,里面讲了太多废除旧,要创新,我原本一边等一边想想父亲代表的“旧”会不会在后面有一个惊天大逆转?但是直到片子看完只看到父亲也被“新”同化了。我想这下,那些被压抑过的灵魂这下可扬眉吐气拍手称快了,指着老家伙的鼻子大吼一声“呔,迂腐!”
可是那些老东西真的只有被完全废除的一条路吗?我在这么犹豫的时候,就从矫枉过正给摆回去了。
顺便摘录一下周围人的讥讽:
第五胎流产后小护士讥笑她,没见过这么娇的太太
小护士见过更多的病人,自然是知道什么是更加苦,所以会说这样没心没肺的话。程就吃亏在:在穷人眼里她是娇太太,在享福人眼里她是自讨苦吃。她就这样两头不着,在夹缝中求生,很多事情只能隐忍。
更年期提早来,不同情的人在一旁讥笑她矫情
哎呦,变态的中国人。就因为中国人人多,还有其他能忍得极品,使得稍微人性一点的做法都显得矫情了。
程的母亲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让叔辈决定给过继一个儿子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字字透着凉薄。难怪所有女人拼死拼活要生儿子。
程早起给家人做家务,喜欢多睡会的佣人就不高兴了。她就拿张公艺一家九代同堂的事情来说,说现在他们只是三代而已。
我去百度了下张公艺——张公艺一家九代同堂,唐高宗亲自拜访他,问他何以能九代同堂,他写了一个大大的“忍”字回答唐高宗,唐高宗感动得流下热泪。
我自然联想《我是猫》里面的一段——“一户一个门口,全家人都挤在一所房子里。他们没有值得强调的个性;即使有个性,也并不强调,如此也就一顺百顺了。但是,对于文明人来说,即使亲子之间,如不任其自我扩张,都觉得吃亏。因此,为了保证双方的安生,势必分居。”现在大家多少都自我意识觉醒了点,谁要多站些自己的立场,自然会有旁人跳出来说:“你这是自私!”我就想问那个跳出来的人,难道你就不自私吗?最后人人都变得都很自私,没有人愿意去忍了。
对全文态度的转机发生在程和梁因为战争分分合和,描写了一大段颠沛流离。
我想,如果不是战争和分别。把他们的婚姻放到现代,也许会落个离婚的结果。因为现在什么都太容易得到了,不会去珍惜。随时担着诀别,才会对很多苦难宽恕,能相见就会很高兴。
他们到了台湾后,大约四十岁左右,日子总算盼出头了,男人么也稳定点成熟点了,所以写了点生活趣事。直到看到这会,我才开心一点。摘抄点趣事
大公鸡不喜欢“缩脖坛子”黑母鸡,喜欢小花母鸡,所以踏破黑母鸡下的蛋。季拿走鸡蛋把灯泡替换上
这一段我看得笑死。不过仍旧为季淑的同情心而感慨,她自己知道强迫来的事情终归是不成的,她就只能心疼心疼踩碎的蛋。(他们的婚姻基础是媒灼之约)她做了很多大气隐忍的事情令我觉得我若是老公感觉不到被爱被需要。梁在程死后7个月就另外找了新的老婆,我马上联想到《飞屋环游》里面的那段——老头在老太死后没多久就和小孩儿搭上了。我觉得梁洋洋洒洒写这么长一篇,总归是带着一种愧疚居多(他不如她那么爱他),写完他就洒脱,他就去找新的人生了。
程劝说梁:“假设有一天,朋比为奸坐地分赃的机会到了,你大概可以分到大股,你接受不?受则不但自己良心所不许,而且授人以柄,以后永远被制于人。不受则同僚猜忌,惟恐被你检举,因不敢放手胡为而心生怨望,必将从此千方百计陷你于不义而后快。”
这老婆其实挺迂腐的。。。能感觉他们的婚姻中大部分事情是“不解风情”的。梁想拉程去美国度蜜月,程一开始是不肯的,他就引用《Better Late Than Never》里的话给她看,想象他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应该都是老公先提议,老婆习惯性否定。中国人太习惯否定了,这个不要,那个不要,让别人想示好很难。他们宁可在别人受苦的时候倾力奉上,然后占据一个道德优势:“嘿,我是君子,我才不跟你计较呢”这让收情的人一辈子刻心上,还也没法还。不过如今又变成矫枉过正的时代,大家各种脸皮厚,收得那个自然啊……情都刻不到心上去了,转头就忘。对吗?
梁任事之初,从不往来的人也登门存问,而且其尊夫人也来和季淑周旋,梁卸职之后,则门可罗雀,其怪遂绝。芝麻大的职位也能反映出一点点人性。
在如今人人被鼓励往上爬的时代,我又觉得梁不做馆长的举动倒挺可爱的。
季淑泡香片茶永远是又酽又烫
去百度了“酽”,哦,原来在别人心里泡好茶的标准是又酽又烫。
季淑不愿扰梁工作,但亦不愿与梁终日隔离
你说你这个女人矛盾吗?一方面压抑感情成就男人的事业,一方面又那么深情地爱着她。
一雌一雄不该放一起,要隔离后雄的才肯引吭高歌(不独鸟类如此,人亦何尝不然?能接吻的嘴是不想歌唱的)我们试验之后,果然,但是总觉得这样摆布未免残忍。
他们分别过嘛,所以会觉得残忍。每次程很顾大局地让男人先走,我总想对她屁股踹一脚,你特妈的装什么大脚?赶紧的跟上啊!!
她常说:“自奉欲俭,待人不可不丰。”
稍微苟同一下。不过深究的话,就是中国式好人的悲剧。
我们不讳言死,相反的,还常谈论到这件事。季淑说,“我们已经偕老,没有遗憾,但愿有一天我们能够口里喊着‘一、二、三’,然后一起同时死去。”
这女人到死还想着自己丈夫呢。丈夫被感化这么多年,最终应允是让老婆先死。
我不要你风生虎啸,我愿你老来无事饱加餐
总结:看到尾声,我不免俗地开始飙泪。那首《John Anderson My Jo》很感触。他写成小说,我会去感动会去同情会去说几句好话,但如果这两个人是我的亲戚,我会恨他们很多。电影《记我的母亲的》里面也说过。很多事情作为写作素材时候是一码事是一码的感情,是现实生活就是另一码感情了。
我讨厌“中国式好人”,梁也引用了“慎勿为好”的典故,做一个“好人”比为恶还难。“好尚不可为,其况恶乎?” 梁对程的孝道用“菽水承欢”来总结,唉呦喂,我给百度了一下第一个字怎么念。我挺讨厌孝道这个东西的,一旦扯上孝道,爱情、个人感受、女性意识统统要让路。所以在这个矫枉过正的时代,我愿意为了保卫自我往“不孝”去一点。
可是还有更多的人宁可恪守孝道牺牲自己的爱情和人性。
我有个清高耿直的知识分子父亲,我曾带着心痛语气问他:“我们现在的文化是不是都断代了?是不是老的东西都没有了?”父亲意外地回了我:“我觉得还毁得不够彻底,最好老的全都不要。中国文化里面糟粕太多。”于是我放心大胆地矫枉过正去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