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风景》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风景》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20 22:02: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风景》经典读后感10篇

  《风景》是一本由方方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996图书,本书定价:15.8,页数:39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景》读后感(一):七哥的世界

很多人和我说起过七哥,他们给他取了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名字——《风景》。这个美丽的名字让我离七哥越来越远,准确的说是一次次地错过,偶像剧那些擦肩而过的桥段还是有点现实基础的。去年夏天,我在宿舍吹着风扇,眼睁睁看着黑孩那颗大而亮的萝卜掉进水里去了。看他人人生中那点纯净沉入水中是件残忍的事情,而莫言的虚无缥缈正好抽干了其中的苦涩,余下些梦幻。七哥的世界就不一样啦,七哥的世界的离黑孩那魔幻的世界那么远,既不广阔,也不梦幻,真实得拍在脸上啪啪作响。生活扎在铁轨下的河南棚子,扎扎实实地。那盖得住火车呼啸声的争吵、那十几平米的房间、那为争取生存所作的努力仿佛是永远逃不掉的噩梦。那样的真实让人惧怕,人总是要靠着点理想撑着,才不至于落到个差的境地。但是,那世界里的所有人都为生活所裹挟,谋生存成了全部的生活内容。后来的后来,七哥为谋得更好的生存彻底出卖了自己。我以为苦难可以带给七哥更多的东西;我以为在那个理想主义高扬的年代,现实远在天边;我以为开眼能带来更多,这一切的一切都没有发生。

  《风景》读后感(二):男子一般的笔触

方方的《风景》,格子式或分段式的写法,有很多便利,既单项集中,又整体。写得很硬朗,像男作家的作品,写了武汉河南棚子的一家十一口,父母、七位哥哥,两个姐姐,他们各自生活成长的轨迹,内容涵盖非常广,可见作者生活阅历很深。小说把各自的生命轨迹描了一遍,用看似平静却内里深沉幽默的口吻(笔调)(笔墨)一一叙来,娓娓道来。将人物故事的喧嚣用消音器障了一层,漏出来的只是“已成过往“。这类写法很常见,该如何形容呢?”将火焰固化。就像隔着厚重的玻璃看一团燃烧的火,蓬勃跳跃的火苗,在眸中闪动,却觉不出灼热。这就是时光的魔力吧,时过境迁、过尽千帆,曾经的填然于胸的愤怒、耻辱、悲痛、戏谑,在事情的当时,定是揪得心生生地疼,但是人却没有记录感觉能力,哪怕是上一秒,下一秒无论如何用心去摹拟,也模仿不出一二的,更何况人天性容易遗忘。有生活、时光的生命体验,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自然、别具魅力
是不是中篇小说这样的体裁适合写过去时,而长篇小说适合以现在时的口吻表现时间跨度。(二者都表现时间跨度、时空关联)
《风景》给我很大的启示是要熟悉生活、丰富阅历。方方在这篇小说里写了很多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的生活情景,每一种都驾轻就熟,值得学习。

  《风景》读后感(三):暴力下的成长

昨晚看了方方的《风景》,这本书是以已经死去的“小八”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这个家庭的各个成员的经历,“小八"在出生十五天后夭折,于是被父亲埋在家里,他以一个灵魂存在的方式,静静地看着这个艰苦的年代里那个家中所经历的一切,对于家里成员经历过各种叙述,深刻而详细,冷静而坦然。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那种亲情的冷漠,生活在可以用暴力来解决问题耀武扬威的年代的父亲,也试图用暴力来教育孩子,说”教育“是错的,应该是”征服“,这种征服本来就建立在父亲与孩子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上,然而他并不在意这种年龄,体力以及身份上的不平等,他要的只是你从始至终的低头认错和无条件地服从。一个相信用暴力来征服敌人和亲人的人,注定是要给这个家庭带来沉重的灾难。于是在他的拳头之下,他的孩子只有两种,一种是对他屈服的懦弱的,他瘦弱的身子抵挡不住充满恨意的拳头,比如小七,还有一种是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强大到可以像他父亲那样用拳头去解决问题,甚至可以用拳头来和他父亲对峙,比如三哥。至于他的妻子,他那风骚浪荡的妻子虽然喜欢和别的男人打情骂俏,但是她还是对他的丈夫是崇拜的,她甚至喜欢被丈夫暴打之后他低声下气的那种温存。
生活在在这样的家庭,我承认,小八是最幸福的。哪怕即使他活着,或许会成为这个家里父亲最喜欢的那一个,但是我却庆幸他不在了,他在某一方土地静静地享受甚至他认为是他独占了本属于这个家庭的安静祥和,他不用去作为这里的一员去感受这个家的腥风血雨。在这个家庭里面想要生活得有尊严有底气一些,要么是像三哥那样,用拳头和胆量在外面树立自己的威严,要么是像七哥,他懦弱了二十年,最终是用权力去获得他后来在这个家中的尊严。他被父亲的”拳头“制服了差不多二十年,长期睡在阴暗潮湿的床底下,最疼自己的二哥为情自杀,他在下乡的时间还得了梦游症。为了让他离开这个村子,村民推荐他上了”北京大学“,这也为他后来通往权力之路打下了基础。对于他而言,女人爱情甚至情欲,都是可有可无的,他内心真正想要的,就是可以制服拳头的东西,那就是权力。为此他抛弃了本已经到了谈婚论嫁清秀可人的小女友,又对比他大九岁还不能生育的女人展开追求婚姻对他而言是赤裸裸的交易,各取所需罢了。他的心理已经变得畸形,但是,如果你像他那样生活在那样一个亲情淡漠,冷酷血腥的家庭,如果你在二十年里从未感受过爱是什么,你很难保证自己不会去仇恨这个家庭,去仇恨这个世界,甚至是以恶制恶。小七后来借着自己妻子的家庭优势平步青云成功做到了让他的父亲闭嘴,他曾经恨到极致的姐姐屈服,就像是忍辱负重二十年之后的涅槃重生。
我庆幸生活在暴力之下的他们还能有继续与生活抗战的勇气,尽管这场战争里他们似乎没有一丁点儿胜算。然而这终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孩子也遭遇这样的暴力,是否还有勇气继续存活?前几天贵州毕节一家庭四兄妹齐齐喝农药自杀了,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于家庭暴力。“张方其有一次殴打老大,把左手臂打到骨折,右耳朵撕裂。2012年8月16日,老大离家出走十几天,被找回家后,母亲脱掉了他所有衣服,罚他裸体在天台的大太阳下晒了2个多小时”。案件发生后,当地警方还披露小刚留下的一份简单遗书,大概内容是:“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的好,但是我该走了。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看到这则遗书我是震惊了,是怎样的苦痛才会让一个十多岁的少年把“死亡”当成一个梦想,生无可恋。那种贫困家庭里亲情的淡薄和暴力,让这些孩子再也看不到生活的意义,找不到支撑着活下去的勇气。不是孩子的内心太脆弱,而是他们所看到的世界太过残忍。当别的孩子在父母怀里尽情撒娇,因为买不到心爱的玩具而哭鼻子的时候,他们或许因为不能做一个让父亲称心如意的事情遭到暴打,父母的微笑或者赞赏于他们而言已经变成了奢求。
愿孩子的世界没有暴力,愿天堂没有伤痛。

  《风景》读后感(四):看众生风景,跨阡陌之殇


“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见那些奇异世界
——波特莱尔
这样的午后,又热又吵,实在难以入睡,躺在床上看到方方的一条微博,大致内容是说,“我对人性从来就很失望,比我对这个社会的失望更甚.....”然后引来一群人的围观和口水,仔细看看,无聊至极。恰好翻出了《风景》的读书笔记,就整理整理吧。
时隔一年,我依旧记得《风景》带给我的震撼、难受、不甘和痛心。方方对人性大概真很失望吧,才写得出这样的作品。
纯原生态的写作手法,超独特的叙述视角,冷峻直叙的笔调,描写了最贫民的生活状态。看完之后,压抑无比,沉重无比。
看完之后,问:“它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答:“就那样呀。”
问:“那是哪样?”
......
大概是“活着”吧,这个永远稀松平常永远高深莫测永远坚定不移永远虚无飘渺的主题。我不知道是否应该抱着一种悲悯的情怀在里面。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大家都懂得很多,所以都很慈悲。就个人而言,我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并且我恨透了这种感觉。人生会有很多无奈,你的悲悯只适合旁人,绝非自己。我们都没有立地成佛。骨子里的硬气告诉我,我不能对这样的情况轻易落泪。
《风景》记录了汉口铁路边一家棚屋平民的命运变迁。因为不同的人生境遇,两代人选择了他们各自的活法:父亲沿袭了祖父的活法,以力气大拳头狠立身;二哥背叛了父亲的生存理念,以追求知识与爱为宗旨;七哥以婚姻为筹码,把权力作为目标;五哥、六哥辞职干起个体户,以金钱为目的。不同的人生选择,构成不同的人生风景。
文章开头的四个“七哥说,”给了我看下去的动力,我觉得那是一个睿智而具有独特思想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赤裸裸的现实。然而,就是这样的人,却遭遇了过多的生活磨难,而最终要跳出这个磨难的时候,才不得不向现实屈服、谄媚。只是我们依旧不能去怪他。七哥对他的新娘说:“你如果在这样的地方生活一年,你就明白我所做的这一切是多么重要,......我需要通过你的父亲这座桥梁来达到我的目的地。”七哥放弃自己的爱情,选择的生活方式让许多人后背发凉。有悲剧总比没有剧好,有魔鬼总比什么都没有好,这样的思维方式让人性、让社会都变得可憎,可怕。当然我们能怪他吗?不能!除非你是七哥,除非你是七哥心中的道德标准。贫穷的生活让人懂得物质生活的重要。在美国,公民拥有免于匮乏的权利。在中国,全面小康仍在努力,温饱也只是基本实现。《风景》对当下的广大“小人物”有着深刻的“反射性”。七哥的妻子也曾因为心中的“爱情”给七哥,给现实一个响亮的耳光,只是这个耳光在他们面前显得尤为讽刺。
二哥是家族中的异类,这个温文尔雅的文人的最终结局却是以爱为名的自杀。
“这回是谁紧紧抓住你的?猜——”
“死。”我回答。
“……不是死,是爱!”
“不是死,是爱!”——二哥留给世界的遗嘱。像是一首诀别诗,是他的一缕亡魂依绕不去还在凭吊往日繁华。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够强大,破灭的只能是理想。杨朗离开了那个很爱自己估计自己也喜欢二哥,嫁给能够给自己“护士”职位的男子。因为,完全不考虑其他而嫁给董永的人,只会是七仙女。
这部悲剧离我们内心的自己其实很近,很近。稍稍不小心变成为了自己。我们的生活没有《风景》里的人物那么多苦难,我们的周围却比他们还要多的人向现实屈服。这是我抗拒或者讨厌《风景》的原因。“当眼睛适应黑暗的时候,才发现黑暗原来并不怎么黑。”我单纯地希望每个人看《风景》看到的不全是悲悯,而多一点警惕,你得保证自己遇到那些情况还可以做自己,有尊严,有信仰不骄不躁的在生活中活出一种永恒。结局会因人而异
看完一路风景要的不是一路的感伤,而要由跨过悲伤的勇气,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2013/12/28(初稿)
 
 
 
    后记:我那会把世界都想得太单纯吧。好像一切都不必强求,因为慈悲,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自我。人生中的一幕幕风景,用心观看就好。人生的苦难会压抑惨烈,却也惊心动魄

  《风景》读后感(五):这般风景惊煞人

看到这篇小说的题目以为是写类似于写景散文似的优美文章,结果看完后大吃一惊,方方所写的是这样一个冷峻残酷甚至于无人性的故事。
首先,作者的叙述角度非常独特——一个死者,一个小死者以最为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它的家庭、父母、哥哥姐姐们所发生的事,这种客观简直让人惊叹,冷静地让人觉得滑稽的同时感受到一阵的寒悚。
“我想七哥毕竟还幼稚浅薄得像每一个活着的人”
“我只是冷静而恒久地去看山下那变化无穷的最美丽的风景”
家门外是呼啸而过的火车,13平米的家里挤着这一大家子人。这个家庭的成员好像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名字,全都是由小八子称呼的代名词——父母亲,大小香姐姐,大哥二哥三哥四哥五哥六哥七哥。
首先,这个家庭的源——父母亲,一个愚昧残暴自负贫穷,一个风骚受虐奇葩,看上去基本上没有多少人情人性的温暖。家中充斥着拳脚、唾沫。
这样的父母所生下来的孩子要么和父亲一样粗暴——大哥三哥
两个人都是个铁铮铮的粗犷汉子,但三哥和大哥不一样,他受到知识分子二哥思想的感染,有温情但却极其痛恨女人。
要么是和母亲一样风骚刻薄尖利——大小香姐姐
这两个人估计是我最讨厌的文学形象之二了。其风骚不输其母、残忍不输其父,虽然是女性,但嘴巴里吐出来的,身上扭出来的,无疑给这个家庭带来更多的残忍与无情。而最后她们争着要给她们曾经残忍残害的弟弟过继儿子时的嘴脸,简直就是让人恶心。
要么是非常典型的痞子混混——五哥六哥
这两个人的痞和混,非常形象地表现在了他们孪生合伙所干的每一件事的细节上…
要么是因为天生身残而稍微活的比较平安健康的——四哥
要么是家中最大最苦难的受难者——七哥
七哥也是小八子重点描述的对象,近乎惨绝人寰的童年,有点像《红高粱》里面的小黑孩,但小黑孩的惨那还是因为他没有父亲而且母亲是后母啊,可是这个七哥生在一个亲生的健全的家庭,但却有着比黑孩更加悲惨的童年。检菜叶、睡床底就不说了,父亲的拳脚相向,姐姐们的迫害,哥哥们的无视,使得他的童年简直就像一条野狗一样生存着。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可以倾述、有着同样凄苦命运的女孩够够,但她却被火车碾了。如此黑暗的童年也就造就了他黑暗仇恨的内心,以至于他后面戏剧性上北大之后为了利益和权力往上爬的行为都显得那么可以原谅。他后面的飞黄腾达又更加照射出家中的人情人暖……而他所说的——“生命如同树叶,所有的生长都是为了死亡”也显得那么悲壮。
但,有一个例外,家中唯一的上进的知识、理想主义的亮点——二哥
高瘦的身材、极具杀伤力的眼神、唯一一个把七弟当弟弟看的理想知识分子,他也算是作者除了七哥之外第二个比较赞赏同时又惋惜的重点人物了。但他的这些特质,也不是从这个家庭来的,二是因为受到了另外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影响,那个家庭带给了他这些上层的思想,同时也将他带向了死亡。他口中说出来的是如“爱护”“骨气”“不是死,是爱”这样完全不同于他的家庭氛围、让父亲最痛恨的词句。但这样的一个唯一闪着人性的人,也因为爱情的破灭而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顺便提一句,他的死,也是很多脆弱的知识分子无法逃脱的命运——文革,文革让他向往的家庭四分五裂,文革让他的理想无法实现,文革让她心爱的女神沉沦……
说这篇小说里面没有人性吧,好像偶尔又会闪现那么一点点。像够够对七哥,老爷爷、大嫂对两个检菜叶的孩子;那个曾经帮过父亲却被打死的老实汉子;在这个家庭中,好像也闪现过,当七哥生病之后花了巨额医药费,七哥晚回家哥哥们去寻找;杨家父母失踪之后父亲派自己的儿子去帮忙。但可能这些也只是我自己的错觉……
故事到结尾让我的心头一动。父亲帮小八子迁坟,作者的写作视角也开始移动,不是残暴无人性、充满各种污碎语言的家庭场面,而是一些对细节的无声特写镜头:父母亲的脸庞非常非常苍老非常非常憔悴非常非常软弱;三哥沉重孤独累极了累极了的脚步。而视角也就停留在了小八子在山头的那一刻,想着七哥的话,依旧冷静而恒久地去看山下那变幻无穷的风景。如同一个全景的空镜头,意味深长。
看完之后想到了余华,这写的是和《徐三观》《活着》那样的底层人民的贫穷故事,但其表现出来的却是像《现实一种》那么残忍的现实。
其实这篇小说让我惊艳,也让我在内心产生共鸣,它客观、讽刺却又到位的语言及表达我也觉得精辟并且赞赏。虽然有时候觉得过于残暴但却觉得无比现实。因为自己的经历,曾经看到过家里面近乎无人性的兄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观察过上代人与上上代人的心理与感情,那根本不是书中、肥皂剧中心灵鸡汤似的温情,却是家庭中的封建地方意识、互相攻击、虚荣、责任推卸……事实上没有多少真正的亲情可言,像这《风景》一样现实残酷,但很显然,这《风景》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风景》读后感(六):八哥说

“七哥说,当你把这个世界的一切连同这个世界本身都看得一钱不值时,你才会觉得自己活到这会儿才活出点滋味来,你才能天马行空般在人生路上洒脱地走个来回。”开头这句话引人深思 想起了最近很红的一首歌曲〈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有钱就有远方 没钱就只能苟且 。这句话我挺喜欢的。
这篇小说是新写实派小说的突破 以一个出生不久而夭折的老八视角来写了一个家庭的故事 父亲的残暴封建 母亲的风情 七哥的可怜报复成就 大香小香的丑陋 二哥是里面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选择死亡是一大悲剧 五哥六哥等等 一系列的故事情节。作者结尾在思考着人生的生存死亡 七哥说如同落叶 生存就是为了死亡。而老八说和七哥不一样。我什么都不是。我只是冷静而恒久地去看山下那变幻无穷的最美丽的风景。
是啊 人活着一生的经历才是人生存的目的,而死亡只是一种告别的方式,是人生的一小谢幕罢了。
最后我觉得这篇小说的题目取得还不够好。嗯。

  《风景》读后感(七):将逝去的伤痛活成一种成全

                                                  将逝去的伤痛活成一种成全
     生命中有许多需要放下的困顿,只是我们太难与自身达成共识,只能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地与自己磨合。
      在读完方方的《风景》之后,我对生命仿佛有了与以往十分不同的理解,我不知道我们的成长究竟是可以让自己越来越完整,还是让自己愈加的破碎,但我知道我悲哀地认识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很久没有读到过这样一篇小说。它可以如此诚恳地向你讲述生命中肮脏与残酷的部分,无论是父亲母亲还是那几个孩子,都是在一个极其畸形的环境下生存。因为有着灰暗阴郁的环境,环境下的人也就自然而然的残缺了灵魂,谁都没有错,只是很多时候,命运这东西,是不得不使人俯首称臣的。
      “在浩瀚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的看见那些奇异的世界。”
      世界本就是由无数个布景组成,奇妙的,荒诞的,美好的,亦或是忧伤的,而作者却向我们展示了一片如此不堪的风景,也许有些人可以从这片风景里找到自己,但我想,可能更多的人将在这片风景里万劫不复。
      在这个风景里庸庸碌碌的芸芸众生里面,我最喜欢的人是二哥,不能说是喜欢,应该算是怜悯。我向来最受不了眼睁睁地看一个好人走向灭亡,也可以说是最不愿看见一个理想被硬生生地打碎。七哥虽然也是个悲情人物。但他至少在经年累月的痛苦岁月中找到救赎自己的路,这条路是光明活者黑暗都不那么重要了,相较与七哥的向死而生,二哥是用完完全全的毁灭成就了自己,他的死是干净的,他至少再也不用活在别人的恩典里。他用死给自己铸成了一座墓碑,而墓志铭却是-----理想主义者永垂不朽。
      或许二哥骨子里是带着关于美和爱这种在“河南棚子”里根本不多见的觉悟的,因而他才会在七哥受伤的时候用温暖的臂弯给予七哥生生不息的火光和希望,也正是由于他骨子里就存在的干净和美好,他才会在看到杨朦一家人的生存环境后那么地向往和自卑。可能他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原来人还可以有这样向阳的活法,他也想那样活,他也想有理想,他甚至心存希望并已经在为之努力了,可世间总有一种东西的出现,残忍地将你的理想打碎并且理直气壮地提醒你,宿命与等级这回事,都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那一句一句的诗将他的心一层层缠绕得紧紧。最外一层显赫地裸露着‘不是死,是爱’五个字。二哥从心底涌出无限的忧伤。这忧伤之泉直到他死都不曾停止过喷涌”。在二哥短短的一生中,爱曾拯救过他,他又因爱走向灭亡,他与爱擦肩而过,可他至少得到过美丽的盛放,也许在自杀的那一刻他才真碰触到了爱。突然就想到了海子的那首诗“公元前我们太小 公元后我们又太老 没有谁见过 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 ”那么亲爱的诗人,我敬爱的你,当你从容不迫地躺在铁轨上倾听遥远的汽笛声的那刻,是公元前还是公元后?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你见到了吗?我想二哥也是如此吧,死亡的那一刻他才真正看到了爱。我好像一下子就明白了那些浪漫的诗人为什么会用结束生命这么极端的方式去拯救自己。他们是艺术家,他们对美好的追求已然重于一切,他们无法接纳丑陋与肮脏,他们渴望洁净单纯的世界,因而他们才能够那么勇敢,勇敢地用死亡来为自己加冕。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痛彻心扉的怜悯是二哥活着的动力,而绝望毁灭了他那颗纯洁的心,也许世界上有许多像二哥这样的人,他们就像一颗颗星星,也像是忍了一辈子都没有落下的眼泪,他们不屑于珍惜自己,但却格外宝贵自己干净纯粹的理想。对二哥来说,死亡未尝不是一种解脱,他最后终于将伤痛活成了一种成全,将自己谱写成了一首关于理想的赞美诗。

  《风景》读后感(八):方方的小说

最近一年的时间里,陆陆续续看了不少方方的小说。虽然很早就听过方方,也知道她是有名的女作家,但是真正了解她是从电影《万箭穿心》开始。电影和小说都看了,但是又觉得电影没有拍出小说的张力,电影中不那么正宗的武汉话缺少了那么一丝感觉。这种感觉是一种市井气息,而这种气息在小说原文中却无处不显。喜欢上方方的小说,可能也就是被这种市井气所吸引,就感觉她写的就是身边的人和事,一切都那么熟悉。
和池莉一样,方方大部分的作品都将背景放在了武汉这座城市,无论是描写大会战时期的《武昌城》,还是改革背景下的《中北路空无一人》,以及跨越多个时间段的《乌泥湖年谱》,都将这座城市的面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看见方方作品中那熟悉的地名,以及那经典的汉腔汉调,就会感觉,嗯,这就是我生活过二十几年的城市。总之,就这样喜欢上了这位来自家乡的女作家。
在回来的飞机上看完了方方的《风景》,讲的是从文革到80年代汉口河南棚子一带一家十一口人的一段生活历史。一口气读完了这部小说,就想写点什么。按说,书里讲的这段历史并不是我所经历过的,最晚也就是我刚出生那会的事情;但不知为什么,总觉这一切都是那么亲切,好像就是我自己也生活过的样子。这样的情思就在书中的汉正街,球场街,三眼桥,汉口车站,晴川饭店这样的字眼中游荡着。
听父辈人讲,老汉口以京汉铁路(现在的京汉大道,轻轨线)为界,铁路内是市区,铁路外是郊区。在铁路外有一片区域叫做河南棚子,最早是河南闹饥荒,逃荒者一路沿着铁路南下,最后到武汉后建立起的一片临时居所。这片区域历来也是汉口最底层市民集中的区域。这里发生的事情从来都跟高大上没有关系,却充斥着低俗、苦难,以至于那里的人们活着唯一的目的就是离开他,就像书中的老七一样。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河南棚子变迁的历史,但又觉得自己童年的生活好像又和它有些许的相似性。离开了,却也离开了那份纯真和直率。
不知为什么,我喜欢小说里那位打码头的父亲,虽然他的孩子们都那么憎恨他。可能跟我爸习武有关,也经常听他说起以前的故事,特别是他也有一个打码头的师傅,姓叶。这位叶师傅的形象几乎和小说中的父亲一模一样,只是叶师傅没有结婚,当然也没有孩子去憎恨他。只记得我爸说,这位叶师傅的生活其实是相当清贫,卖过狗皮膏药,开过花圈店,可是这样他仍旧觉得叶师傅是活得自在和洒脱的,总之自我感觉良好。一壶小酒,就着一盘花生米,这样的人生谁说又不是一种境界呢?
河南棚子早就没了,京汉铁路(京广线)也在九十年代初改了道,随之而来的城市面积扩大了好几倍。如今的河南棚子早就成了市区,只是楼拆来建去,如果小说里那位父亲还活着恐怕再也认不出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