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看见声音》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看见声音》读后感10篇

2017-11-20 22:37: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看见声音》读后感10篇

  《看见声音》是一本由奥利弗·萨克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0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见声音》读后感(一):失聪者的无声与有声

  奥利弗.萨克斯作为一名著名的神经学专家,在文学领域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常常将病患案例文学化,推出了一系列与自己在医学研究领域相关的文学。本书《看见声音》是作者从初次听闻失聪者的事件,心有感触,到从朋友同事那里了解失聪者,再自己走访了解失聪者的世界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本文也探讨了许多与失聪者有关的书籍中的观点,而为我们呈现出这本丰富的失聪者的情况。
   有些轻微失聪者可以用助听器听见外界的声音,但是某些人因为患耳疾或早年发生创伤所致,或者因为遗传等因素,他们听不见声音,只能读唇语或者用手语与外界沟通。本书作者特别强调失聪者越早学习手语更能和正常人一般行为处事,更能融入这个社会。本文对比了几个不同的案例,父母同是失聪者教其孩子从小学习手语,从几岁开始正式有专业老师教授手语,长到八九岁或者更大者,还不会专业手语沟通的失聪者等等。通过和这些失聪者接触,我们知道,越早学习手语者,他们的思维与沟通能力与正常同龄差不多,而由于没有接受专门手语练习的孩子,不知道怎么与外界沟通,所得到知识非常短缺,让人误以为他们的智力低。当他们错过最佳的手语学习阶段,往往也错过了很多的知识增长机会。当然,对于失聪者,如果能得到周围家人朋友更多的关爱,更多的鼓励与交流,他们的性格也会变得开朗,学习,接纳外界的东西也会更多。
   《美国手语辞典》收录了3000多个手语词汇。手语对空间的运用,对于语句的表达,以其特有的方式向外界传达出比划者的意思。
  失聪的孩子,进入专门的聋哑学校学习,除了有学校对他们的专业教学,平时的生活中,这些孩子由于没有家人跟他们进行手语沟通,而他们又成为孤僻的人群,这种情况可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而聋哑学校的的发展史也如聋哑人群的变迁史,所有的东西,大体都是从零散到专业的进展。如今的高等学府加劳德特大学成为专门培养失聪人才的盛地。失聪者在这里可以学习专业的知识,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当律师,当作家,当画家,为自己喜欢的事努力,用手语与外界熟练地沟通,他们也是优秀的个体。加劳德特大学集体罢课事件,也显示出了失聪者不是一个可被忽视的团体,他们也有自己的选择权,主动权。
  阅读本书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失聪者的相关情况,对他们报以多一份的宽容,多一份的理解

  《看见声音》读后感(二):聋人的世界

身边没有聋哑人,之前也没有接触过相关题材。
以前上学的时候,听说学校旁边有一家聋哑人学校,却只碰到一次里面的学生。几个人隔着双向四车道的马路互比手语,车水马龙的下班高峰似乎只有他们能隔着马路对话。看着这一幕,第一反应却是他们的视力真好,离那么远也能看到对方的手势。之后又和其中两个学生上了一辆公交车,一路上两人热烈的比划手语,一车默默的公交上仿佛我们才是不能参与交流的残障人士。这是当时最大的感想。
这本书并没有详细描述聋哑人的生活状态、手语的具体内容,更多的是范范列举,缺乏深入的阐述。是初阶的入门读物,带给普通读者一些破除成见的观点,例如:手语是一门具有完整体系的语言;手语的学习是对聋哑人智力发育具有重大影响;手语的学习和一般语言一样具有最佳年龄;手语教学也有各路观点诸多反复;聋哑人比起残障人士更可以认同为一种非主流文化团体。诸多观点的确让人眼前一亮,只是很多都带过了,需要通过书后的相关目录进行补充。章节中的注释颇多,多是对文中范范而过的举例多补充,也充斥了作者的天马行空,太多太长容易打断读者的阅读体验,从生动有趣的注释回头已不知正文所述了。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中的大多内容早是上个世纪的成果,其中美国大学聋哑人士争取权利等距今也过去十年有余,反观国内聋哑人士仍是寂静无声,也不知是因为自己实为圈外人士没有消息听说的缘故。残障人士在国内外的生活状况确实有差,去国外旅游也经常能看见残障人士正常出街享受特殊服务,国内虽然现在硬件保障渐渐完备,却很少能见使用。久之残障人士隔离于主流生活外,便更容易社会所遗忘
不知当年看到的那些学生生活如何了,中国当前特殊学校教学效果又是如何呢。

  《看见声音》读后感(三):走进那个寂静的世界

由于有在聋校工作的经验,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在进入聋校工作之前,我对聋人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至多在街头看到过几个聋人在用手势比划进行交流,进入聋校之后,通过和聋生的接触和交流,我才慢慢地了解了这个寂静的世界,这个用手势编织的世界。
       我在普通学校里从事过八年的科学教学,但对这些绝不多数听不见我的声音的聋生进行教学,对我来说,也实在是一个考验。手语是横在我和学生一个巨大的障碍,幸好这些聋生非常友善,给了我莫大的包容,特别是高年段的聋生,甚至教我学习手语,使我较快地适应了聋校的教学生活。记得在上《影子》这一课时,尽管在教学的准备过程中,我查了《中国手语》但没有查到“影子”的确切打法。 “影子”的手语如何打?上课的时候我有点犯难,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在上课的过程中,一名比较活泼的男生打了一个手势,右手先作太阳照射状,左手侧立,右手再伸出食指在左手的背后下方划一圆圈,以此表示影子。看到学生如此的手语打法,我觉得绝妙,既形象又贴切,真是恰到好处。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小看手语了,我觉得手语作为一种视觉语言,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毫无疑问,手语能力是走进聋生心灵世界的基本的沟通技能。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如果不会手语,就不可能进入聋生的“朋友圈”,就不可能真正走进聋生的内心世界。
      聋生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更渴望和同学老师沟通,特别是当他们遇到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时更需要老师的帮助。课后和学生多沟通,拉近和他们的距离,可以充分获得学生的信任。手语是很好的沟通手段,“纸笔沟通”也是很有效的交流方式。对于高年级的聋生来说,面对面和老师交谈,有时候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而采取“纸笔沟通”的方式能起到更好的沟通效果。师生沟通顺畅,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有了学生的信任,老师就能更好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就能更好的点亮学生的心灯。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个性也各异,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不同的灯用不同的方式去点亮!

  《看见声音》读后感(四):没有声音的奇妙世界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幸曾经拜读过奥利弗·萨克斯“探索者”系列之中的《错把妻子当帽子》,在那本书里,作者用其专业的医学心理学知识和其独特幽默的语言将一个个患了心理病的患者描述的如栩如生,让人仿佛看到了那个人,而这本书也是延续了作者独特的风格讲述的独特的精神世界,独特的一类人。
奥利弗·萨克斯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要寻找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也以自己的方式死去。我特别喜欢作者说的这句话,仿佛在警醒着世人,又或者是在用另一种态度或者是一种普通的眼光讲述着一个普通的人。
很喜欢作者的书,打算将奥利弗·萨克斯“探索者”系列的图书都细细的读一遍,这个系列包括《错把妻子当帽子》《火星上的人类学家》《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钨舅舅:少年萨克斯的化学爱恋》《看见声音:走入失聪的寂静世界》《看不见风景的人》。
作者的一生是令我钦佩的,他的一生致力于人类医学心理学和认知的探索,他通过记录和生动的描述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个体,改变了我们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认识,获得了超越现有生命的种种可能。
作者是深入人类的大脑结构研究,以及对损伤了大脑的或者生来有大脑缺陷的人群的生活,用平等和独特的视角观察一群鱼我们不同的异类,他们中很多人是不一样的天才或者某一个领域的翘楚甚至是专家。
这本书依旧是延续作者的这套自我认知系列的精神,怀着深刻深邃的人文关怀,加之其深厚扎实的医学知识,展开了一堆对人类大脑和生活的奇幻之旅。
在这本书中,作者探索了失聪人世界的种种面向。人,是语言的产物。当初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大抵凡是人类皆具有思想能力。但是听力正常的人却忘了,人是用语言来思想。那如果没有了语言能力,人类的内心世界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境界呢?
《看见声音:走进失聪人的寂静世界》是带着我们走入了失聪人的世界,讲述了他们在语言上所面对的艰难挑战以及种种困难,探索了这个世界的种种面向,以及人何以为人。
作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异国度之门,他人是一面镜子,从他身上,我们能更好的看清楚自己,极力推荐给大家阅读!

  《看见声音》读后感(五):语言不是天赋

     在看这本书之前刚好看了一个视频,每年因用药不当致三万幼儿失聪。看到视频里的小孩因为说不出话而着急的哭起来、发脾气、心疼妈妈,我眼泪就忍不住流了下来。然后一天之内看完这本书,我很感慨,几度觉得自己眼角湿,作为一个妈妈,看到文中那些没有被认真对待的聋哑小孩,真的很心痛。他们本可健康正常的长大,至少成为不远离社会的人,却因为环境家庭成了真正的“聋哑白痴”。
     看完全书的另一个感慨是,为什么文中没有描写中国聋哑学校的发展历程,中国聋哑人的过去与未来。脑袋又明白过来,这是美国作家的书,当然写的都是美国现状。我不禁联想起大学时代,我所在的师范大学有特殊教育学院,平常关注不多,但是我知道学校有个协会,里面很多聋哑学生都是特殊教育学院的,他们和我们是同样的身份,没有矮一截,特殊教育学院也只是学校的一个普通学院而已。他们和重庆大学的聋哑协会经常有活动有交流,我有次看到其中一部分同学,在公共场合,他们没有一点羞怯,自如的用着手语进行交流,我很感兴趣,让他们教我,一个女孩子教了我一句:“你让我看见过去”,整个过程他们很放松,我也没有特别看待。至今回忆起来,特别是看完这本书,我有些欣慰,忧国忧民的心终于放下一些,至少在我国,聋哑人可以正常接收大学教育,不管是什么层次的大学都有他们的存在位置,那就好。
     文中有一个小孩叫约瑟夫,天生聋人,因为周围和家庭的不用心,把他当作痴呆,自闭症,而他极度渴望与人沟通,却一筹莫展。文中最后说“在心智上,他就像一只动物,跟婴儿没什么两样。自从降生人世,他就困在一座与知识绝缘的牢笼,心灵如同一潭死水”,这样的形容谁看着不难受呢,在18世纪几乎每个聋哑儿童都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终其一生苟延残喘、虚度光阴。里面有很多失聪小孩的例子,当然也有好的,夏洛特就是其中之一,而这样好的例子少不了的是父母日复一日的付出,永不愿放弃的精神。利奥雅各布斯在他的短篇自传中提到聋哑孩子在自己家中被孤立的情况: “看着每个人谈笑风生,你的心灵倍感孤独”。家会是孩子最好的港湾,如果家人都不了解也不在乎,那孩子的心门就只能关上了。
     我们都喜欢说的一句话,上帝为你关上一扇窗户的同时一定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这在聋人的世界里体现的尤为淋漓,因为他们在其他方面比正常孩子更突出。
     美国的聋哑学校的发展也并不顺利,爱德华加劳德算是旗帜一样的人物,这个学校也是标志一样的学校。在学生运动中,加劳德大学的学生们展现了高超的管理才能,没有丝毫无能的样子。有一门语言能表达自己,这些孩子就会活的精彩。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对他们不另眼相看。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要寻找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也以自己的方式死去”。语言不是天赋,如果没有人教导,孩子永远不会说话。但是只要你愿意用心去教,不管什么样的孩子,他都能会一门自己的语言。
     也希望很快能有对我们国家失聪人群的关注。

  《看见声音》读后感(六):好奇心驱动读书-寻找学习第二外语的动力

初心:
想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学不好外语???尽管我真的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那种语言,但在它面前,我依然觉着,自己是失聪的少年。
始终:
对语言的反思,语言对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就只是沟通的工具吗?如果你真这样认为,想的简单了!
认知体系的构建,似乎都离不开语言,更正,应该是符号系统。
回退到婴儿时期,
听不懂的时候,全部都是依靠视觉来捕获信息,之后才是将信息赋予抽象的符号,语言化。
如果不能一一对应起来,就如天生失聪,又无人来引导,不能沟通一样,则将灵魂置于死地。
不论是通过动作还是通过声音,我们和外界产生联系,形成信息交互的环。所以符号系统不仅是种群沟通的工具,更是,自己和外界环境达到协调交流的媒介。
即:符号系统作为 1、理解外界的方式而存在。
                               2、使思维简洁化。
                               3、沟通工具。
那么反观学习外语的状态。
1、并非理解外界的方式,只是作为中文的翻译。
2、思维简洁化,都是用中文思维的,然后在翻译为英文。
3、沟通工具,这个还可以,起码基本听说满足,其他都不成。
语言分为两个层次:基本层靠天赋,表意层靠经验。
发现问题:
基本层满足的情况下(听说的基本交流没问题),后天的经验为什么不增加?
词汇和文法的学习最好的途径是阅读。
大脑并没有为第二语言形成自己的思考行为模式,依旧依靠母语构建的形式来进行的,所以翻译这个工作,其实是加重了认知负担。
解决办法
忘掉母语是否就能学习好呢?不对,
是经验积累的不够,
符号学习是顿悟的过程。或者说是大脑神经元在脑中尚未形成强连接。
所以,日耕不坠是条件,
怎么才能有意识的训练呢?
如果不能身处环境,那么
1、在读第一章的时候,曾一度思考,是不是要都先转化为图像,然后直接建立新的系统呢?图文并茂
2、前一段时间想用数字帮忙,比如把单词和数字结合,作为记忆索引,像26个字母一样去查询,按图索骥
这些方法是否可行呢?
身体力行下,就知道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