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的三路向》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生的三路向》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29 21: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的三路向》经典读后感10篇

  《人生的三路向》是一本由梁漱溟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的三路向》读后感(一):人,没那么简单

人生三路向,宗教(否定欲望)、科学(肯定欲望)、道德(中间值)。中国以道德代宗教。粗略谈了一下中西文明、印度文明(即佛教)的差别。
书中的观点:人生没有意义,活着就是意义。一种人生态度,活着为了创造。不敢苟同,尤其是活着就是为了创造,如果一个天生智障的人或者是植物人,根本就没有创造力可言,是不是他们的存在纯粹就是社会的负担,而毫无意义? 说道这里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这个概念,脑死亡是不是以为着人格即消失?人格的基础就是大脑的思维?
还有书中一个不显眼的观点:中国国民性原来的特点是好讲清高,但现行社会贪风盛行是从西洋人注重物质生活的观念引发出来的。 首先,国民的贪婪自古以来便有,也不见得本国国民比西方道德水准要高,非要这样说,我也不能赞同是西方风气的影响,(可能是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中国社会目前贪腐盛行,这是资本主义发展和中国人伦理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人注重人情,自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既得利益集团就这样形成,资本的扩张刺激了人的贪婪本性。贪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儒家封建文化的冲击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因为“西洋倡言利”观念的启发,这种观点把中国人的人性特点给淹没了……

  《人生的三路向》读后感(二):生活的本心

不知是仰慕梁先生还是怎么,不知不觉间买了他的三四本书,除此本,还有《人心与人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这是读完的第一本,在如此假大空的书名下,竟然将文章写得有理有据、充满理性和智慧一语中的,让我在地铁上顿悟了好多次。梁先生真的是个宝。
     第一个顿悟之处,是先生将人生态度分为“逐求、厌离、郑重”三种,也就是入世、出世、劈腿三种情态。梁先生说他的一生,就经历了这个过程。从功利主义,到宗教厌世,最终学习儒家,脚踏实地投入生活。
     第二个顿悟,是苦乐之辩。一开始以为,得到就是乐,失去就是苦。后来觉得事情得以顺利发展就是乐,停滞就是苦。再之后是顿悟,如果面对障碍的时候以为是障碍,则苦,如果在心中不留,也就是乐了。
     第三个顿悟,是宗教的起源。我对宗教有很多好感,不光是因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的华丽辉煌,也不是因为一个人太孤独需要姐妹排遣,估计是对于人们信仰宗教的一种好奇和不理解。我就想呀,为什么呢,这个世界已经告诉我们那么多科学知识,包括不存在神明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且基督教的各种传说也是难以接受并不真实,为什么还要去相信?梁先生说,因为在很早的时候,人们不能把握自然,只能敬畏。不能把握的后果,就是想象出另外一种力量,去理解世界、去安定情绪。而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经历了各种工业革命之后,人们的情感因为有了科学的解释而安宁并笃定下来,学会了对一些现象进行解释和判断。因此宗教也变得式微起来。就这样,在人们面对或多或少的灾难,面对可解释的或多或少的现象时,宗教也就变得或轻或重。这也就解释了我心中的疑问。而我想加入一门宗教的原因,也就是想让自己的情绪避难,让不平静的心变得澄明,让自己在受到较大冲击的时候,有个防护垫。这不再是信不信的问题,而是借一双手维护自己纤弱的心。
     至于文章之后的道德,我就有些分心了。梁先生文章中散发巨大正能量,他自己也说,喜欢看人们特别积极向上去做一件共同的事情。他说人生的圆满,就是把自己是力量投入到一件事情上,并发挥的淋漓尽致
     我想这世上之人,没有几个记得这是我们生活的本心吧。

  《人生的三路向》读后感(三):为战后近代中国思想立言


三种人生态度:逐求,厌离,郑重。分别对应肯定欲望;否定欲望否定一切众生生活;肯定人生而排斥欲望,人类有卓然不落于欲望窠臼之可能。其中从返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儒家。此人生态度亦甚简单,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地尽力量去生活。
p4【厌离之情殊为深刻,由是转过来才能尽力于生活;否则便会落于逐求,落于假的尽力。故非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不能尽力生活。而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
【宇宙不是恒在而是相续;相续即无常矣,而吾人则欲宇宙(此身生命)于无常之外,于情乃安,此绝途也。】人类所遇到的问题,都应向内寻求——佛家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p90何谓宗教?一切宗教都从超绝于人类知识处立他的根据,而以人类情感值安慰意志之勖勉为事。
梁解释:【宗教最初可说是一种对于外力之假借;此外力却实在就是自己。……宗教中所有对象之伟大、崇高、永恒、真实、美善、纯洁,原是人自己本具之德,而自己却相信不及。……依赖所依赖泯合无间,由解放自己而完成自己。…………人类的自觉弱小恇怯可以因为文化增进而改变,但一个人的自觉罪恶而自恨,却不能因文化增进而没有了。】
——————————————————————————————
谈到同是怕老病死,印度产生了慈悲勇猛的佛教,中国产生了放浪淫乐的骚人达士与修炼家,实因印度人之怕死,非怕死,实无常也,实怕活也。前者寡情,后者多情,并在今日及明日世界,必将大盛而特盛。
——————————————————————————————中国以道德代宗教。道德非拘谨,守规矩,道德即真。孔子最不愿见的就是乡愿(乡愿,德之贼也)。道德里有真的“乐”。道德不是格外的事。【“我”不需扩大,宇宙只是一个“我”,只有在我们精神往下陷落时,宇宙与我才分开。如果我们精神不断向上奋进,生命与宇宙通而为一,分不开人家与我。】
道德者人生向上之谓也,道德之真在自觉向上,以身从心。
p137在相关系生活中,人对人的【情理】是谓伦理。
【人对人的问题虽存于彼此之间,但人身有彼此而生命无内外,浑包对方若一体。从乎自觉能动性,采取主动解决问题,自是在我。若期待对方,责望对方,违失于道矣。唯责己为不失自觉,是以古人云“反求诸己”。……陆九渊:宇宙事分内事。】
——————————————————————————————
区分了理智与理性。p112【必须摒除情感而后期认识乃锐入者,是之谓理智;i不欺好恶而判别自然明切者,是之谓理性。……西洋偏长于理智而短于理性,中国偏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人之不免于错误,由理智(松开);人之不甘心于错误,由理性(无私)】
——————————————————————————————
我们要怎样走人生路?【你要晓得你是已经起了疑问,你对于你的疑问不容不应付,你那唯一应付的法子再无第二,只有诚实。……第一层,我问我怎样去生活?我须诚实的作答。……第二层,既答了就要行,觅着了路就要走,走路必须诚实。】
【自从起意思的那一天——就是发问的那一天——一个人的生活便已开始,唯有诚实的往前,不容休息休息,不容往左往右往后,永无歇止,只有死而后已。】
【人类的本性不是贪婪,也不是禁欲,不是驰逐于外,也不是清静自守,人类的本性是很自然很条顺很活泼如活水似的流了前去。】
放下“找”的态度,焕发内在的“活火”,舒展快乐而生活。

  《人生的三路向》读后感(四):找寻人生的方向

    古时所讲不过儒道释,而具体到底各居何含义,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在新时代,我们研究的只是马列毛,过往的只成为过往,而到现实中马列毛也没有了用处,化为乌有,于是人们便迷失了,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求于外在物质所得。作为最后一位大儒,对于这些前辈还是有些景仰之情,包括金岳霖等一批民国时代的大师,曾有段想深入了解下他们,只是书太贵没有下得去功夫。今看到这位大师,确实有些水平。
读梁漱溟,他在这本书里零碎地告诉了我什么是儒,什么是儒的一些真正概念,真正想法,真正要去让人做的事。一时有一时的哲学,相信这也是新时代他对于儒的理解,解释,而这种解释依然贯穿着千年的精神。尤其他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来看,而不仅仅是从注以往的经典来讲儒,更显然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与指导意义。儒家并不是教人只入世,只为争取现世生活,相反那是西方人近代的观点,近代的哲学,类似指实用主义,恰恰相反,儒家注重的是人自身的理性,在于教人辨识理性,掌握自己,通过自省去判断,去决定,去生活,实现人生的价值。这在以前是从未知晓的。由于是一本合辑,辑录的都是些散见的文章,以及讲演的稿子,不太系统,但已可窥斑见豹,要深入了解还需要多些时间,仔细去揣摩品味。
惟一遗憾的是,文字读起来有些生硬。一方面是时代不同,语法表述习惯有差异,另一方面涉及许多概念,定义,比较抽象,理解起来需要费一点功夫,所以这完全不能像小说那样一口气吞下去,而要像品茶一样,慢慢读,慢慢品,才能理解其中的味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