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10篇

2017-11-29 22:13: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10篇

  《当世界变成辣椒》是一本由虹影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假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一):美食家虹影《当世界变成辣椒》

美食家虹影《当世界变成辣椒》
   读过虹影的不少书,最喜欢的还是《饥饿的女儿》和《好儿女花》,看了虹影的自传体小说,了解了虹影这个人以后,再看她的散文和随便,才能看出来点味道,不然仅仅看那些文章还真的很难看出到底好在哪里。
   虹影不善于虚构,想象并不是她的特长,每一篇文章,每一篇小说中都留有自己浓厚的影子,这是虹影的风格。
   以前看过一本虹影关于美食的书,名字叫《我这温柔的厨娘》,看了才知道原来虹影这么喜欢做饭,这么喜欢品尝美食,而且的确是一位地道的美食家。
   可以说我和美食无缘,喜欢读书喜欢旅行,就让我本来就很微薄的工资很难再去寻求生活中的其他品味,所以美食能省就省下吧。去过很多地方,却从来不关心那里的美食都是什么滋味的。省下那份钱,还可以多去几个地方。去过四川,在成都也没吃过地道的川菜,吃过一次火锅,还是别人请客。不过四川的麻与辣还是让我领教了。那可不是吹牛,真的让东北人难以忍受
   虹影是重庆人,喜欢辣椒。虹影的妈妈也是四川人也喜欢辣椒,可是虹影的爸爸是江浙人,吃不得辣子,于是从小他们家的六个孩子就分成了两派,三个和妈妈一起离不开辣椒,三个和爸爸一样吃不得辣椒。于是炒菜的时候先不放辣椒,做好以后分成两份,然后在一份里面放辣椒。四川人真是天生喜欢吃辣椒,在饭店里面,就是声明了不放辣椒,可是菜里面还是挺辣的,因为各种调料里面就有辣椒了,各种汤汁里面也有辣椒了,你要一点都吃不得辣椒,那么在四川就要小心了,说不上什么时候,就会把你辣一下子,那个味道可实在是很厉害啊。
   虹影不仅仅自己会做饭,而且善于品尝,走遍世界,吃遍世界,好的餐馆当然也要遇到虹影这样的美食家才会有遇到知音感觉啊!
   虹影的这本书分成五个部分,“酸”、“甜”、“苦”、“辣”、“怪”,写的是五种味道,其实写的还是引起这些味道的人。其中酸写的是自己的妈妈、爸爸、年夜饭、外婆、兄弟姐妹,写的就是自己的小时候,想起那个年代最大的感受就是心里酸酸的,因为那时候家里太穷,而等到自己获得了成功以后,却又一直没来得及给自己的妈妈做一次饭,总以为以后的日子多得是,却转眼就和妈妈生死两隔,这就是人生的一种遗憾吧。
   甜写得最多的是朋友,美食一定要有人分享才有味道,一个人做得在好,吃起来也没有什么味道。苦写的还是童年记忆,还有自己做饭的一些内部资料。辣当然是重头戏,一个女人,一个喜欢做菜的美食家,说起自己的美食当然有说不完的话题了。

  《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二):百味人生

准备落笔写书评之前,先看了虹影豆瓣里名为鞠白玉撰文写虹影的一篇文字,从这里,得到了虹影的一些基本印象----一个曾经受过很多苦,现今苦尽甘来,一切安好晴天的充满了丰富人生经历的个性作家,女子。
我想了解了虹影的人生经历,让我读起《当世界变成辣椒》时,对书里面的一些文章片断的理解是有相助益的。
想来口腹之欲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望之一。《当世界变成辣椒》借着吃的话题,道尽作家多少酸甜苦辣的人生况味!它有作家对贫穷苦涩童年的回忆,有对父母双亲的怀念,有对世间人情冷暖的描写,有对自己早期漂泊他乡的无奈,更有着除了作家的另外一个身份---作为一名美食家、高级厨娘,对美食的喜欢,对厨艺一种天生的热爱---从中介绍美食、讲授厨艺,也描摹生活。身为一名主妇,为着爱的人,也热心于厨房,倾心尽力去做一名高技艺厨娘,为自己所爱之人烹出一道道好菜,令他们大饱口福,大快朵颐,就是我身为厨娘最骄傲最幸福快乐满足。看作者身为厨娘的心得:煮菜时从不放味精,也从不看菜谱,看菜谱使人缺乏创造力,而烹饪菜肴最重要的一样就是“把心融在菜里,菜就会变成你想象的一样好吃。”照向自己的厨娘人生,我做菜虽也从不放味精、也不看菜谱,很多时候靠着对看过或吃过的一道菜的回忆,依着自己的经验去大胆尝试,便也能创造出一味令家里俩人儿都啧口称赞,食指大动的美味来。然,这只不过是有时罢,有的时候因为日常工作、生活的不甚如意,往往把情绪带回家里来,带到厨房里来,这个时候在厨房里做菜,只是一种机械般的操作罢,完全没有做的心情和和心思,往往这个时候,煮出来的菜不是咸了点、淡了点就是连同着没有了菜的色香,就如同当时的心情,寡淡无色,令人食之无味!就像作者所说,好心情,有心思,才能煮出一道好菜来。原来家里端上桌的每一道色香味美的菜肴,端的都是做菜之人的一个心境和一份情意。只要有一份好心境,一份为爱而厨的心思,就一定能够烹饪出美味的菜肴来。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相信虹影的那一手好厨艺起源于五岁起便在公共厨房里为家人做饭的经验,来自于这些寻常百姓经验分享里的吸收,外加一些天生的热爱,更加一份热爱生活、热爱每个人的心思,于是便使虹影的厨娘人生精彩纷呈,常做常新而又给人无限惊喜!--无师自通地,饱含着满满心意和心思去操作的厨娘,使虹影收获了美食家和高级厨娘的美誉!---我想这美誉只不过是虹影爱生活、爱人生、爱身边每个人的一个概括吧。
虹影记忆里童年的饥饿,身世的尴尬压抑,手足的争执,父母的艰辛,少女的飘零和苦涩,朋友的情谊,爱情的起落与完满……无不烙上了吃的印记。我相信但凭吃,你也尝过诸般滋味,那亦是生活和人生的况味那!

  《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三):味觉里的乡愁

——读《当世界变成辣椒》漫笔
乡愁,不止是思念门前菜畦,屋后水井,更是想念母亲烧制的菜肴,父亲煮的白米饭。我16岁离家以来,至今已然16年,早已习惯了漂泊的生活,但仍不免为思乡病所苦。父亲的皱纹越来越深,母亲的白发越来越多,但是他们做的饭菜始终是不变的味道,勾动着我的乡愁。虹影在其散文集《当世界变成辣椒》中尽写吃,其中不少篇目关乎乡愁。这种愁思我感同身受,横亘心间。乡愁,是一缕情丝,更是一种味道。
虹影环球行遍,对美食颇有心得。然而,纵然泰西各国美食文化兴盛,并不能遮蔽故国的味觉。在谈到母亲做得稀饭时,她说做米饭要料新鲜,菜鲜嫩,水用清泉,瓦罐盛装,然而这只是片言。整篇文章,谈得最多的还是母亲的样子,母亲的低眉,笑容,仿佛渗透在稀饭的香味里。这香味,牵动着味蕾,更牵动着回忆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一片云一缕风。
中国的饮食,固然可以在大饭店里云蒸霞蔚,然后类似“满汉全席”式的吃法,是奢华之风大于口腹之欲,排场大于饮食,说穿了,那不过是一种形式。离开了家的气息,饭菜大多变了味道。家,不仅仅指一栋屋宇,一座小院,还包括宅门边的榆钱儿,沟渠边的苦苦菜。更有父母的锅铲响动,邻居街坊家飘出的炝菜花的香味。家,存在于有爱的地方。我们在想家的时候,想起的常常是爱的滋味。父亲做的“锦菜”,小朋友的外婆做的“小火炖肉”,都饱含着童年旧事的咸与淡。
中国的菜,不但讲究色香味俱全,更重要的是火候。火候是看不见的,也与科学计量无关,它全凭厨师拿捏。拿捏得好,好看且令人大快朵颐;拿捏的不好,菜相惨不忍睹,且令人无法下咽。做菜水平炉火纯青的人,不但知道选料,而且知道何时用猛火,何时用文火,何时放盐,何时放糖。在某种意义上,这已经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种艺术。我故乡有一句谚语:好厨子一把盐。是说好厨师做菜全凭放盐的火候。《别人的外婆》里那个小老太太就将放盐的方法理论化了:做菜有秘诀,第一点在于放盐,有的菜你需要之前放,有的菜得在中间放,有的菜在起锅的时候放,有的菜在做好之后放……
西方人过圣诞节,中国人过春节,其中一项都是吃。虹影在《火鸡与圣诞节》中说,她在伦敦十余年,一到了12月当地就充满节日气氛。但是对于她这个异乡人,那感觉不过是隔岸观火,但心中却惆怅莫名。惆怅的是什么呢?是乡愁。故国家园虽已改,但记忆里的老房子不会变。时下的人,大多随着经济大潮的席卷而迁居,我也是其中的一粒细沙——异乡人。异乡人是失了故乡的人,他们或许已不能辨认故乡小儿,或许已改了乡音,但不改故乡的味觉。
饮食是乡愁一种,更是冷暖一味。
吃吃喝喝是烟火生活,烟火不独是肠胃的感觉,更是气氛的弥散。独喝闷酒,自斟自酌,是喝的冷清;三五知己,推杯换盏,是喝的尽情尽兴。与一个人同桌吃饭,实际上有着莫大的缘分。缘分浅,或许是一次酬应,再无见面;缘分深,或许是终身同盘同锅,碗碟撞击,锅铲和鸣。古人有“鸡黍之交”,也有“一饭之恩”,说的都是饮食的情谊。虹影在《罗宋汤呀罗宋汤》,《纪念一个人》中都写大有缘分的人,一个是密友,一个是故人。《罗宋汤呀罗宋汤》,说能写优雅文字的作家黄宝莲会做罗宋汤,暖了作者的胃;从远方来伦敦的好友病了,也想喝罗宋汤,作者用尽浑身解数,做了罗宋汤,不但暖了有人的心还治了友人的病。一碗汤,就是有这种功效。《纪念一个人》中提及居住于北京红星胡同的伯母,她是出身大家族的闺秀,也曾是遍游欧美的早期进步女青年。但中年不幸,与丈夫离婚,儿子离家出走,但却丝毫没颓丧,依然保持者良好教育下训练出来的优雅与得体,尤其是餐桌功课丝毫未丢下。她的温暖随着餐桌上的温度与香味,安慰着一个即将离开乡土独行世界的女子的心。
虹影是勇敢的女子,是优雅的女子,更是一个有灵性的女子,她的小说好,诗亦佳,散文更是冲淡有味。她写女儿家的心曲,也写女人柔情,尤其是写美食散文,直把九曲柔肠编织进文字里。令人心热,也令人感到一种慰藉。
味觉里的亲和暖啊,曾经令我们多么的感动。那一缕无法释怀的乡愁,会和味蕾一起辨识出家的方向。

  《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四):当世界变成辣椒-简单带来的满足

     这本书,最喜欢虹影的一句话:记忆对我来说,新的生活不是不是为了磨灭旧的记忆而来,而是为了让记忆变色,要么更深邃,要么更淡然。
     这本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是喜欢。这位传奇美食家尝遍人间美食经验和情感记录,用自己的经历述说着美食给人们带来的别样享受。最初母亲给做的饭,后来自己走过很多地方,到自己成家做饭。点点滴滴的生活记录让人不由的就深深的被吸引了。说是美食书,也可以说是关于爱情亲情友情的感情书籍。将美食融入了身边的感情,多了好些生活的气息。繁华都市里的小小感触,种种往事,走的路,遇见的人,和朋友一起分享食物的快乐。书里说,食物让朋友更亲密,让家庭更温温馨。能做酒肉朋友,也是一种福气。那么虹影一定是福气满满的,小幸福的快乐,给繁忙的生活带来了舒缓的情调。
    食物带来的欢喜,不由的让人想到了很多。最初小时候家里母亲给自己做饭,那是一种家里的味道。长大后的漂泊,美食也能带来一种失落。我们和不同的人一起吃饭,吃饭使人们关系变得或近或远。一种是多么常见的事情,在虹影笔下却呈现出各种滋味。将其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怪各种滋味融于美食之中,在回忆中回味美食,在美食中回忆亲情爱情友情。也回忆那些成就目前她的种种往事。她将爱融于其中,就如她在书中说“美食就是一种美,带着一种爱。女人会成为最好的美食家,对食品的感觉来自天赋,赋予食物灵魂,把心敞开,把对美的一种感受贡献给亲朋好友和更多的人"。将美食带来的感受与实际生活中的体验,付诸文字形成优美的文字,使读者在感受中外美食的同时,也体会着他们文字的精彩。 在美食带来的欢喜和回忆中,文字中又有着好多些的人间烟火,渲染下的当下性情、回忆与感悟未来弥足珍贵。 我想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对美食有着更多的感触。而这种满足,简单而幸福。
      

  《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五):品读人生一味

             品读人生一味
我的家乡是南方海边的小镇,普通人家的餐桌上几乎常年不见辣椒一味,至多在大排档里能见到一种经过改良的辣椒酱,调了酸甜,只有微微的辣味。直到大学时,宿舍有爱吃辣的舍友,经常让宿舍飘浮着辣椒那撩人的香味,方才引得从不曾吃辣的我也走上了爱吃辣椒的道路。
辣椒是很有意思的小东西,色彩鲜艳明丽,红要红得胜火,绿要绿得沉静;品种不同,个头也不一般大小,口味更是丰富,单一个辣味便可以变化数种层次的口感,可深可浅,在烹饪上更有多种制作和调味的方式,可主可辅。有时不得不佩服中国人民在辣椒上的创意,各地食辣可说普遍,但在方式上却是花样百出,千变万化,人言“酸甜苦辣”,辣椒占这一席之地可绝不是徒负虚名,辣椒真可谓是美食史上一绝!
虹影出生于1962年的重庆,这有两层意味:一、在一个大饥荒的年代出生于底层社会的一个普通家庭,决定了食物的记忆会在她的人生记忆里占相当大的比重,饥饿的年份养成饥饿的肠胃;二、川渝人民嗜辣,众所周知,生于斯长于斯,爱吃辣椒,对辣椒有特殊的感情记忆是非常正常的事。她的小说里常以饥饿书写残酷的人生,但她的心深处对食物却有一种深到近似偏执的热爱。
如虹影所言,她的成长背景和环境决定了她对食物有特殊的情感,对做菜有种天生的热情,而女人自有一种神秘的天赋,对食品有一种细腻的天然感应,能赋予食物灵魂,成为最好的美食家。在这一点上我颇有同感。女性具有敏感细致的天性,最容易在烹调食物的过程中得到一种隐秘的快乐。如果能将这一天赋运用得当,把自家的厨房布置出洁净独特的情调,将食材调料运用得得心应手,女人绝对可以做优雅的主妇,而不必要当蓬头垢面的黄脸婆。
而做菜除了要有基本的技艺,掌握正确的流程,懂得各种食材的搭配之外,其实更加需要的是要有想象力,需要细心、专心和相当的耐心,把它当做在雕琢一个艺术品。如果你为一个人做菜时,将你对他的感情投射进去,肯定能做出一道美味佳肴。当你回忆中食物的香味,能跟当下美好的情感和事物联系起来时,便是无形中赋予了食物另一重灵魂,不是么?虹影便是这样,将对食物的记忆与那时的人,事,地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食物遥想父母兄姐,通过食物感谢长辈朋友的恩遇,通过食物思念世界上的某一个角落。在她从容清淡的笔调下,不难看出一颗历经苦难却挣扎向上的鲜活的心。
虽然我没有看过虹影的小说,但她的《当世界变成辣椒》却让我不由得喜欢上这样一个爱做菜、爱生活的女子。

  《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六):舌尖上的亲情

优美而略带忧伤的文字,淡然却不失优雅的叙事风格,虹影的作品向来我是喜欢的。看过她的小说《饥饿的女儿》,跟随着故事中六六那幼小的身影,体会着那个动荡的年代,那样动荡的一代人拥有的动荡的情感,这其中母爱的可敬和父爱的深沉,被书写和刻画的淋漓尽致。熟悉虹影的人都知道,《饥饿的女儿》的灵感来源于她的亲身经历,18岁生日那天当她从母亲口中得知自己私生女身份的时候,流浪便成为今后生活的常态,但她心中对于母亲的爱,却从来没有消失过。当我看到她的散文新作《当世界变成辣椒》之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了。
《当世界变成辣椒》是虹影的最新的一本散文集,内容围绕着美食,又不仅仅是美食,这其中更多的是对亲情的怀念和对友情的感恩。在书中,美食变成了心灵的寄托,精心烹饪的食材更体味着烹饪人的深情厚谊。从大饥荒时代走过的虹影,幼年对于食物的渴望延续到成年,变成对于美食的热爱,尝遍世界各地的佳肴,最难忘却的却是母亲亲手煮的稀饭和外婆家的团圆饭。每逢佳节倍思亲,当餐桌上摆满自己精心制作的丰富菜品,亲友齐聚一堂端起酒杯时,那些已经永远离开我们的亲人格外让人思念。虹影在《火鸡与圣诞节》一节中,展现了这一催人泪下的场景,华丽的圣诞树、美味的火鸡以及诱人的香槟,愉悦的节日氛围下,她仿佛又看到了逝去的父母安静地坐在客人中,幸福地享受着女儿制作的美食,“转身看镜,都说镜子可传达这世界与另一世界的信息,那么只要可能,我都想如此:以后年年圣诞能在餐桌上与父母之魂相见,即使就一分钟也好。”看到这里,泪眼婆娑。
18岁高考离家上学、毕业工作,离家十余载,最惦念的就是父亲包容的微笑和母亲亲手烹饪的饭菜。上大学时,每次开学归来,宿舍的姐妹们打开大包小包,拿出各式各样的特产小吃,最受欢迎的却也是父母们精心烹饪且易于存放的酱菜、卤肉和香肠,一群小馋猫嬉笑间品尝着来自各地的家乡菜,回味着父母的温情,无比欢乐。长大后,美食成为我孝顺父母、关爱丈夫、结交朋友的好伙伴,逢年过节,与老公一起去菜市场精心挑选食材,热火朝天地在厨房施展一番,然后将色香味俱全的菜肴端到桌前,看到父母欣慰、友人欢笑的表情,内心无比充实和满足,我想这就是美食带来的最大乐趣吧。

  《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七):世界变成辣椒之前,先要变成苦瓜

虹影的新书《当世界变成辣椒》,封面是虹影闭着眼睛,头上顶着一枚苹果。在几百年前,牛顿坐在树下,一枚苹果掉在他头上,后来他研究出万有引力。在更早的时候,亚当和夏娃因为一个苹果,被逐出伊甸园。
我认识虹影也晚,是在黄珂家的饭桌上,虹影哈哈哈笑着从这间屋子走到那间屋子,如果早二十年我认识虹影,会是什么样子?她流浪在中国,从重庆出发,带着诗歌,和一个饥饿的灵魂,她早就掌握了吃饱饭的秘密,几岁的时候,她开始站在板凳上烧火做饭,大一点,去长江边上寻找做苦力的妈妈,在食堂吃大锅饭,脸上带着点脏,吃的心满意足。
吃饱饭的秘密,不是美食的秘密。在这本书里,有两个虹影,其中一个停留在重庆阴暗的江边,叫六六,她有许多个姐妹,有一个南方的养父,有一个能干的母亲,她用一种重庆带着雾水的语气描写食物,那是一个饥饿的女儿;另外一个是世界上游历的虹影,她是畅销书作家,书籍在许多个国家出版,她去意大利、去英国、去日本,去那些花花世界,在花花世界里寻觅吃饭的秘密。
我更喜欢六六,她写童年,写那时候的饭菜,都不算美食,只是在饥饿的浸泡下,在回忆的美化中,成了美食。有时候回忆是比美食更美的事情。她写父亲做的清明粑,写母亲做的稀饭,饥饿是她的乡愁,也是她认识这个世界的起点。
我也写美食,写美食的文字可能比虹影多十倍,都是干活,写美食只是为了糊口,有口饭吃。这样写出的文字拘谨,架着,生怕穿鞋的知道自己没有袜子。虹影写美食,是打开水龙头,水就流出来,流到哪算哪,不担心水费,反正才华有的是,见识有的是。
在众多写美食的作者里,我更认同诗人写的美食。诗人与美食,有着天然的姻缘。诗人是经过强化语言训练的人,他们知道如何用最贴切的语气描写一条鱼,也知道用怎么样的比喻写一块肉。一个诗人如果掌握了语言的秘密,其实也就掌握了美食的秘密。美食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食物,食物是一大盆一大份,美食则是雾化的,需要带着一点蒸汽,模糊一下,看不清楚。
这本书里的许多文章,我都在别的场合读过。每读一次,其中的某些段落都能带走我,朝着未知的方向走一段,回过神来,不知道身在何处。我知道,她写的不光是美食,更多的是对这个世界的记忆。所谓美食,不过是魔术的道具,你看着她拿着一块红布,转瞬从里面掏出一只白鹅,转瞬又变出一盆金鱼。美食不过是那块红布,吸引我的其实是红布下面的东西。
虹影不是炫技派,她从来不用繁琐的比喻描述一样食物,她没空跟你绣花。她讲回锅肉就是回锅肉,讲罗宋汤就是罗宋汤。在描写时,大量用短句,如同一排排急行的军队,然而忽然又有一个长句子,气势一荡,荡到旷野,如同军队停下来,看一朵花。
我看虹影,是看这个,是看虹影如何通过文字,把一盘食物雾化,成为一缕白烟。如果虹影有十分功力,在这本书里只用了三分,聚集在她写六六的章节,她写童年,写亲人,写重庆,写记忆。其实我特别盼望虹影有一天用十分的力气写一本美食书。但转瞬一想,她已经用十分的力气写了《饥饿的女儿》,美食与她,更多是一种生活细节,不用力也对。
虹影的所有书其实都是一部书,都是在讲述自己。她自己就是她笔下的全部世界。在她的世界变成辣椒之前,需要先变成一个苦瓜,青绿色,上面长满疙瘩,里面是苦的,她一点点把这苦稀释,稀释成为不存在的世界,再把世界一点点染红,染成辣椒的颜色,再把世界一点点变细,弯曲,成为辣椒的形状。到底辣还是不辣,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世界如何变化,都是只属于虹影的世界。

  《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八):每一枚吃货都有一颗玲珑的心

第一次相遇虹影的文字,既非诗歌散文也非小说,而是一篇译作。那是珍妮特温特森的短篇小说集《世界和其他地方》,出版方别出心裁地请了17位女作家分别翻译17个短篇,其中就有一篇是虹影译的,尽管我认为她的翻译并非是最好的,然而却无疑是最精心的。珍妮特温特森以其犀利和晦涩闻名,17位知名女作家中,只有她给生僻的典故引用作了背景注解,大大方便了读者的阅读。于是,读完《世界和其他地方》我就找来了几本虹影的书----精心细致的女子必有一颗玲珑剔透的心,精致的文字是值得阅读的。果然,扑面而来的是是乡愁,是亲情,是友谊,是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当世界变成辣椒》没让我失望。
虹影谈儿时的生活,每一道美食都是她对父母亲人朋友的回忆,是她与家乡的联系。她谈起爸爸做的粑,继而谈起爸爸,谈起儿时这位待她如己出的养父带她上山去摘清明菜,不用想都知道,在那个封建的年月,社会是怎样看待一个非婚生子的,而她的养父就用博大的爱与包容疼爱着这个妻子的亲女、自己的养女。仿佛一道看不见的触手,只是轻轻一点,便触及了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每个人心中都会有那么一道或几道菜,它们代表了爸爸妈妈,代表了家。冬笋是为我买来的,还有虾,奶奶是一大家子的厨师。由于老辈人一些重男轻女的观念,我这个家中唯一的女孩一直都没有得到过她的宠爱,然而,每到聚在一起,她却会为我准备冬笋和炒虾,还有她的饼,她焖的鸡汤米饭。只有真正到了长大后,我才明白她的心意,其实,她还是爱我的,不管怎么样,她再喜欢其他几个弟弟,却都没有为他们特地准备什么菜。后来,她的手艺统统被爸爸和小姑继承并发扬了。爸妈去山东度假时,小姑把我叫去她家,我要她教我包饺子,可她根本不要我动手,半个小时就全搞定了。待到小姑也去了湖南,北京这边只剩下我和表弟,我可没什么手艺请他到家里来吃,只好跑去饭店。表弟不会嘲笑我,一如小的时候我早上一起床就忙乎着写作业,他默默地给我盛莲子粥,后来才发现所有的莲子都到了我的碗里。还有那次我们几个孩子一起偷的松子。想想真的是,中国人仿佛所有美好的记忆最终都能与吃连在一起,食物仿佛是那道穿起各色宝石的项链绳。
项链上偶尔也会落灰,那灰叫做孤独。那些远在异乡,独自对月的中秋就如虹影早年在欧洲的那些圣诞节。虹影说,如果心里没有那棵圣诞树,那么圣诞节就是不存在的。独自在外,多少可口的月饼都改变不了离家的事实,还有那些一个人过的生日。记得有一年,我向从前的同学诉苦说没人给我过生日,那时,QQ还没有开发出群聊,但同学们就是统统凑到了网上,一起给我过生日,下夜班的、要考试的,统统来了。朋友们总是给我很多温暖。一如虹影口中那位别人的外婆,和给她买来鲤鱼的朋友的妈妈。
尽管经历过许多苦难,虹影的落笔却每每与苦难疏离。那些穷困中的市井俗事,吵架偷吃拌嘴,街长巷短,各种餐具大战,在虹影笔下却丝毫不流俗,地气足却无恶趣可言。既似煎炒烹炸一盘辣椒上桌,也如一阵鞭炮,稀里哗啦地火爆一阵,然后,炮竹燃尽,硝烟便也飘散而去,唯在看客心中留下喜感。重庆女子的火辣果然不是盖的。
《当世界变成辣椒》是虹影的个人思厨笔记,然而内容却非常大众好读,就像情人给你精心准备的菜肴,通过你的胃,直抵你的心。

  《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九):人生如菜,五味杂陈

       “民以食为天”之类祖宗的古训让中国热对于吃的重视远甚于外国人。本书的作者可谓“吃贯中西”,并且不仅会吃还做得一手好菜,但如果就此把此书仅仅当为一本菜谱的话就错了。我是第一次读作者的书,从她的文笔中可以看出是一个情感细腻,并有着那种“曾经沧海难为水”丰富经历后而变得恬淡的女人。书中的一篇篇短文,如同精致的小炒,滋味各不相同。作者把“吃”不再认为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赋予了更多形而上的意义
       同样的食物不同的人做出的味道是不一样的。俗话会所煮方便面也是一人一味,从一个人做的饭菜中可以看到一个人表面后的实质。是否有这种感觉,你一个相熟的人,如果吃过他(她)做的饭,往往会觉得和他(她)这个人的外在的表象很不一样,是否有点想重新认识一边的感觉?是否他(她)对你的印象就更加具体了?人是很复杂的动物,即便是熟识的人不从多方面了解,也很难认识一个真实完整的人,就像厨师、美容师和服装设计师等等这样平时看似很女性化的工作职业,往往其佼佼者都是男人;而一个部门的女性领导所做的出得成就要远远超出男人。
       同样的食材同样的人在不同心境下做出的味道也不一样。也许会认为,心情好做出的菜便好吃,其实不然,心情大好的时候往往做出的菜如同烹饪者的心情,味道比较夸张,如不是太咸就是太甜;沮丧时,不知是无心下厨操作,还是心情影响到味觉神经,吃什么都味同嚼蜡。我想只有在心情平静时做菜,包括做其他事才能恰到好处。
作者说回忆一个人,如果回忆中有他做菜的味道,那这个人在你的印象中就更加立体。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我是在我外婆家出生的,她待我很亲,听母亲说小时候有时外婆喂我饭吃,往往是一口接一口喂得很快,导致我小时很胖,直到现在吃饭也是狼吞虎咽的,总说是小时候的原因。上学后,每到假期还是喜欢去外婆家住上一段,外婆的脾气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做事有时也挺马虎,包括做晚饭,她做的粥总有那么一点好似有点过火,似糊非糊的味道,我从小就是吃这种特有着殊“焦香”味的粥长大的,直到后来我长大了,她也去了,再也喝不到她做的粥了。所以到现在我也不爱喝粥,总觉得味道不够,少了点外婆的味道。
       一个人小的时候很容易满足,一颗甜甜的糖足以被应付。长大后,见得多了,知道的多了,想要的也多了。在追求那些的路上,挫折肯定也多了,才知道世界上除了甜,还有“酸”“苦”“辣”“咸”等滋味。这本书,介绍美食之余,我看到更多的是人生,各种滋味的人生,我很喜欢作者那种历经坎坷,有着历经世事的沧桑恬静的气质,但却害怕那些不美好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人可能就是这么矛盾,想要好的结果,却不想曲折的过程,却不知一个事物真正迷人的正是那曲折迷人的过程。
一本好书,也许告诉你的不多,但让会你想到很多。

  《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十):舌尖上的人生五味

《世界变成辣椒》单从书名看定是本美食书,作者虹影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写美食,通过美食的酸甜苦辣写出尝遍人间美食的经验及情感记录,通过酸甜苦辣怪写出亲情友情爱情人生个性执着。用不同的味觉感受不同人生经历,个中滋味自己联想去。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不同味道带给你怎样不同寻常的味蕾感受不同人生经历的思索触动呢?
酸承载着亲人-故乡-怀念。暖暖的亲情,淡淡的乡愁,深深的思念。越长大越念旧,年少时那些曾经的回忆不会随着现今生活磨灭,美好的回忆变得深邃,不好的或许变得淡然。关于亲情,今时今日为生计漂泊在外的异乡游子们看到酸承载的亲人故乡怀念感触深吗?我会,离家工作并得我们本意,平时还好,逢年过节那种思念分外浓郁,酸楚味由然而生。
甜,会想到什么?不外乎甜蜜爱情开心事情,旅行-朋友-爱恋。虹影的甜实实在在带来味蕾的感观,罗宋汤,火鸡...国外美食,好友间的分享,爱情见解。甜甜的味道送来甜甜的心情,泛着开心泡泡。甜味吃的多了齁的人难受,先甜后苦,忆苦思甜是五味带给我们的直接感受还是体会人生味道的真谛。
苦:童年-饥饿-回忆。生活在好时代饥饿体会不深,书中艰苦岁月幽默话语描述尽致,童年饥饿年代的回忆苦中带甜,一家人的团圆饭,团圆菜习俗充满脑中,浓浓思念。
辣主场辣椒出场喽。辣椒两面性,爱的人餐餐必不可少,生活中缺少不得的“朋友”,无它饭菜如同嚼蜡。反之敬而远之,唯恐上到自己可怜的味觉。有心尝试不难发现没想象中那么可怕,狂爱不止的不太少数。作者对辣的人生见解--厨艺,人生,分享;可见对辣不是一般喜爱,想到人生分享美味。
第五味咸,错矣。是怪。酸甜苦辣指各种味道,比喻人生幸福、欢乐、痛苦、磨难等各种遭遇。后要坚持自己,来一味怪强调自我与众不同,坚持自我,执着于自我的梦想。人生如做菜,菜味不外乎酸甜苦辣咸,同样的菜每人做出不同味道,时间火候秘方。怪能都成为你的那个秘方,见仁见智。
《当世界变成辣椒》定然是种比拟,虹影以独到见解用美食写,人生情感经历。把人生哲理、情感经验、家庭关系很好地与美食相结合,美食与美文自成一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