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带我去太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带我去太空》读后感10篇

2017-12-10 21:3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带我去太空》读后感10篇

  《带我去太空》是一本由[美] 罗恩·米勒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0元,页数:2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带我去太空》读后感(一):宇宙飞船发展史

  太空在古人眼里,是陌生、也是无法理解的词。虽敬畏,但仍然试图去理解头顶这片星空,古希腊的托勒密是宇宙学已知的最早先驱,当然中国也不乏对其追求者,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种学说: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或许因中国学说的限制,对于这些理学之说在历史地位并不是很高。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之后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分别是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周期定律,这三大定律分别可描述为:所有行星分别是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在同样的时间里行星向径在轨道平面上所扫过的面积相等;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同太阳距离的立方成正比。然随着牛顿的著名书籍《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长期以来有关天体运动的问题终于被解决,牛顿为开普勒定律的机制提供了物理上的解释,而他的万有引力定律使过往难以解释的各种奇特天文现象,如行星倒逆现象,都可以得到解释。

  现代的文明智慧,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得到的结晶。对宇宙论的不断推进,现代物理已是数学与物理的代名词,而不具有宗教与纯哲学的概念。这本《带我去太空》没有复杂的宇宙公式与深奥理论,与霍金的《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不同,它更多的是,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通过航天史以及大众文化中与太空相关的标志性事件展示了一副幻想与个人交织的宇宙飞船发展史;18世纪的热气球,20世纪初的火箭实验,早期电影人眼中的太空旅行,二战期间大名鼎鼎的V-2导弹,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航天飞机以及国际空间站的发明,X大奖宇宙大赛,未来星际宇宙飞船的设计方案。

  智慧与创造力是人类的立足之本。电影人的脑洞思维,创造了一部又部经典影视,而这些或许就是人类未来所要发明的事物,想象力是我们与生俱来思考能力。书中深入浅出的探讨了太空飞船与火箭的历史,不仅如此,还在书中添加了未来的飞船计划,有的或许在进行,有的或许在未来会实现。这本书是一本介绍太空与太空飞船发展的画册与历史,书中1000多副插画,包括宝贵的历史照片以及领先于当时技术发展的太空艺术作品,对于大众读者、科幻、漫画以及电影爱好者都是一本极具可读性和收藏价值的读物。

  《带我去太空》读后感(二):梦想是如何照进现实

  文/初晓

  你的心里有没有这样一个梦?畅游太空,探寻宇宙的奥秘?或是紧紧乘坐宇宙飞船在太空中行走,就已然满足你小小的好奇心?这些在科幻电影里,兴许是家常便饭,落到现实中却未必如此简单。虽然人类已经初步实现了太空漫步,但这条路走的可谓艰辛

  罗恩·米勒 的《带我去太空》一书,是一部介绍了太空旅行以及宇宙飞船画册。它以时间为轴,介绍了航天史的发展,还结合了电影、文学著作进行详细分析,勾勒出一副幻想与现实交织的宇宙飞船发展史。那么,人类进入太空的梦想是如何照进现实的呢?

  《带我去太空》读后感(三):太空旅行似乎不再遥不可及

  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00秒,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这不仅是载入史册的一刻,更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的时刻。也是在这一天,年幼的我对浩瀚的太空有了无限的向往,尽管从小听过不少神话故事,把天上描述的特别美丽、特别梦幻,可远远没有“神五”飞天那么真实、那么震撼!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羡慕宇航员可以深入神秘的太空,亲眼见证太空之美,而我只能透过一张纸照片去想象各种美丽景象。

  相信与我类似的读者还有很多,无法上天只能靠想象,不由想到之前看过的一期《朗读者》,著名科幻作家、被誉为当代“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在节目里分享了他生命中难忘的“那一天”:他亲眼目睹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如星星般划过天际,从那以后,他才知道,宇宙之广阔,远超过他那种很天真的想象,触动了他对太空的敏感神经,也激发了他对科幻的热情,进而开始触碰科幻世界。不得不说,太空对人类影响之大,是其他东西比不上的,从“嫦娥奔月”到“神舟”飞天,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到哈勃空间站等,人类为探索太空已付出太多的努力和代价,正如阿姆斯特朗登月时说的“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人人都渴望飞天,从莱特兄弟试飞成功开始,距离人类进入太空的梦想越来越近,对儿时的我来说,太空旅行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只能在梦里想想。毕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就要经历重重的选拨,好在,我成不了航天员,还能成为不错的读者,可以通过科普读物、杂志等了解太空,最近读的《带我去太空:一部幻想与现实交织的宇宙飞船史》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科普书,主要介绍了太空旅行和宇宙飞船的发展史。对了,它还是一本画册,收录了1000多幅精美插图,不止包含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还有各种领先于当时技术发展的太空艺术作品,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给读者带来颇为享受阅读体验,同时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作者罗恩·米勒是雨果奖得主,曾任史密森航空航天博物馆爱因斯坦天文馆的艺术总监,现为自由作家及插画师。他在书中以时间轴为线索,由早期航天科幻小说引入,描述了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飞天神器,我们会发现,虽然都是虚构的飞行器,与后来实际制造出来的大多相差无几,可以说科幻作家的幻想还是比较靠谱的,为后来宇宙飞船的设计奠定了基础。故有了18世纪的热气球,20世纪初期的火箭实验,在一步步的推动中,航天先驱者冯·布劳恩在二战期间成功发明V-2导弹,尽管作为武器效果不佳,却为火箭的出现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苏美两国在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成为航天史上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人类飞天取得突破性进展,航天飞机与国际空间站相继诞生。在幻想与现实的交织中,航空航天领域正一路高歌,向着未来和太空前进。

  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说过,“我们生存在一个奇妙无比的宇宙中,只有凭借非凡的想象力才能鉴赏其年龄、尺度、狂暴甚至美丽。在这个极其广袤的宇宙中,我们人类所处的地位似乎微不足道。”的确,在宇宙面前,人类太过渺小,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不断探索,揭开太空的神秘面纱。而进入21世纪,曾经科幻作品里出现的很多东西,现在都已变成现实,在开心的同时,我们也期待着太空旅行的到来,应该不要再等很久,乘坐宇宙飞船去太空遨游,就能像普通旅游一样随心所欲了。

  《带我去太空》读后感(四):宇宙那么大,带我们去看看

  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几个问题始终是萦绕在人类脑海的不解之谜。为了寻找这一问题,人类上山下海,在不断地探索中寻找自我,在不断地开拓中探寻宇宙的秘密。在对地球的探索中,大航海时代造就了地理大发现,不但加速了全球贸易,更印证了推翻了对地球“天圆地方”的认知。虽然地理大发现取得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对世界的探索也仅限于地球,地球之外又是什么样的世界?于是,飞出地球成为千百年来地球人共同的梦想。

  千百年来,人类始终保持着对宇宙未知神秘的好奇,并将这种好奇付诸于实践,使得飞天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探索太空的历史不同于地球上的地理大发现,时时刻刻处处都面临着致命的危险,无数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难倒坚韧的人类,反而用血与火打造了深入太空的各种宇宙飞船,实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梦想。未读探索家出品的《带我去太空—— 一部幻想与现实交织的宇宙飞船史》,正是忠实地记录了这段充满了梦想与激情、创意与幻想、新奇与科学碰撞的历史,图文并茂地向我们展现了宇宙飞船的发展演变。特别是书中的1000多幅精美插图,既包括珍贵的历史照片,还包括各种文艺作品展现的太空探索场景,极具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