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The Power of Now》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The Power of Now》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15 20: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The Power of Now》经典读后感10篇

  《The Power of Now》是一本由Eckhart Tolle著作,New World Library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5.00,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Power of Now》读后感(一):A Portal Open

  A friend of mine recently experienced an unsuccessful love affair. She is painful, resentful, sad, upset. After the person she loves refuses to answer her phone calls, she explodes. She calls me up almost every day - in the morning, during my work, at bed time and pours her negativities all to me.

  It's not an uncommon scene. When the contact with the man you "love" is cut off, you always feel cut off from the whole world. Then, what you do is trying crazily (which means, with mad efforts) to get it reconnected, in whatsoever form.

  We are no longer living in a world of war, famine and poverty, so we are not struggling for a physical living. We do not have a concrete enemy to fight with so we start to fight ourselves. Psychologically we do not better off that much from the material success we've accumulated through generations. Testification is simply an unrequired love can beat us so hard and degenerate a highly educated, intelligent person into a pollute-around negativity engine.

  That's why I would say, we need this book.

  Don't read its Chinese version. Read the English text. Don't try to think about its logic and reason. Don't judge. Just read. Let the words flow through you as if you are transparent. Read it like you're doing mental exercises.

  I read it 2 years ago and rated it 4 stars. When hearing my friend's long time calls I read it again and added another star to its credit.

  When I was sitting for my bar exam I read a textbook recommending doing meditation while preparing for the exam. I felt it's childish. Years later when I've been through a lot of spiritual crisises, I began to acknowledge its working mechanism.

  OW. NOW is a powerful thing, a strong mental practice method and it works. You can't function in past or future (well we're all customarily expecting so), and you can't live for past or future. All you have is NOW.

  The author is not a somewhat trickster making up words to delude you (at least not what it reads like through the Chinese version). He has been well educated, spiritually experienced and trained. This book is as well not high-end metaphysics hard to comprehend. The arrangement of words has within it a power to lead you to that portal open for inner peace. If you learn to read without your mind and ego, you will notice its function. On the contrary, if you read through thinking, you would probably find it meaningless and nonsensical, which will be a huge pity and waste.

  I still remember in Kongfu Panda 2 Bao's teacher murmured "inner peace" to himself several times but always failed to be peaced. Well, I hope he can read this book, sometime.

  Remember: read it without thinking/judging. I'll see you on the other side.

  《The Power of Now》读后感(二):Now is the only moment you live

  I've been reading the blog - ZenHabits for a while and StevePavlina's too.

  They all taught me to have an opened eyes and minds for life.

  Then I somehow stumbled upon "The Power of Now", it helped me to open my eyes inside even wider, to the very environment I was & am living in.

  I had deeper realization on "being", I changed my lifestyle by focusing my main energy on Now.

  And I can say with a big, comfortable smile on my face that, I love the way this book changed my life.

  I think in different ways, and breathe in happier airs now^^

  I am still struggling to turn my life in better position, in the journey and trying to enjoy the journey :)

  It's a book I would definitely love to read again with a fresh mindaa in a near future

  《The Power of Now》读后感(三):一本畅销书

  花了整整一天读完这本书。虽然以问答的形式稍微有点罗嗦,某些观点还挺有道理的:胡思乱想unconsious时需要slient watcher;要surrender接受一些存在的现实;不要把自己同各种外在的身份条件等同起来,你就是你。

  后来在wikipedia上查了作者,包括new york times上的一些评价文章。觉得这本书的成功和Oprah太分不开了,Oprah在自己的节目上隆重推荐了这本书,包括作者的下一本书,邀请tolle参加一系列后续的节目录制。

  在这片名为“The Wisdom of the Ages, for Now Anyway ”的纽约时报文章中还引用了几个出版商的评论,他们觉得这一类灵修类畅销书基本是换汤不换药,这本书和其他书包括“饭,祷,爱”也没有明显区别,都是讨论怎么生活开心,怎么抛弃负面情绪,只要换个封面交到Oprah手里就好了。有时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太容易被各种舆论氛围所引导。不管怎么说,只要一部分人对自己存在着困惑内心存在着各种不满(包括我),此类书籍还是很有市场的。

  另外,一篇名为“Heaven and nature”的文章也挺有意思,也讨论了这类题材为什么会成功,虽然这是关于电影“阿凡达”的评论。“The Na’Vi are saved by the movie’s hero, a turncoat Marine, but they’re also saved by their faith in Eywa, the “All Mother,” described variously as a network of energy and the sum total of every living thing”。这种崇尚大自然中的神秘力量的题材广受大家好评,即便是对于无神论者。

  我概况也比较片面,具体看原文吧,链接如下:

  http://www.nytimes.com/2008/03/23/fashion/23tolle.html?pagewanted=all

  http://www.nytimes.com/2009/12/21/opinion/21douthat1.html

  《The Power of Now》读后感(四):第一章

  由于不太喜欢现在市面上的中译本,所以自己重新翻译了一遍。以下为第一章。

  第一章:你不是你的头脑

  开悟:什么是开悟?

  一个乞丐已经在路边坐了三十多年。有一天,一个陌生人走过他身旁。“给点零钱吧?”乞丐喃喃地说,一边机械地举起破旧的棒球帽。“我没什么可以给你的。”陌生人说。他接着问道:“你身下坐的是什么?”“没什么,”乞丐答道,“只是个旧箱子而已。从我记事起就一直坐在这上面。”“打开看过吗?”陌生人问。“没有,”乞丐回答,“何必呢?里面什么也没有。”“打开看一眼,”陌生人坚持道。乞丐终于撬开了箱子。让他不敢相信的事发生了:他惊喜地发现箱子里堆满了黄金。

  我就是那个没什么可以给你,只能告诉你往里看一眼的陌生人。不是往寓言中的箱子里看,而是一个更近的地方:你的内在。

  “但我不是乞丐呀!”我可以听到你说。

  那些还没有找到他们的真财宝——“实在”焕发出的喜悦,以及随之而来的深沉而不可动摇的平静——的人,即使物质上再富有,也是乞丐。他们向外部世界寻求欢愉和圆满的边角料,寻找肯定,安全感,或爱,而内在却已经有了囊括所有这些、并且比这个世界所能提供的一切都要无限伟大的宝藏。

  “开悟”这个字眼创造出的观念,似乎是一种“超人的成就”,而“我执”(the ego) 喜欢让它保持这个观念;但它仅仅是你“感到”与实在融为一体的自然状态,如此而已。在这种状态下,你和某种无法丈量、无法毁灭的东西相通,它是最根本的“你”,而同时又远远大于你,听起来近乎荒谬。开悟是找到你在名字和形体之外的真本性。若感觉不到这种相通,在你和你自己、以及周围的世界之间,就会产生分隔的幻觉。你于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视为一个孤立的碎片。恐惧产生了,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冲突成了家常便饭。

  我极爱佛陀用简单的“离苦”二字来定义开悟。这并没有什么超人的,对吗?当然,作为定义,它是不完整的。它只告诉你开悟不是什么:不是苦难。但是苦难消失后还剩下什么呢?佛陀对此保持了沉默,而他的沉默就意味着你必须自己找答案。他用了一个否定的定义,这样头脑就无法借此造出某种可供信仰的东西,或是超人的成就——一个你不可能达到的目标。然而,尽管做了防范,大部分佛教徒仍然相信开悟是只属于佛陀,不属于他们的——至少今生不是。

  问:你提到“实在”,能解释一下那是什么吗?

  答:“实在”是不朽的、永恒临在的“实一生命”,超越受制于生死的各种生命形体。不过,“实在”不仅超越所有形体,同时也深深根植于每个形体之中,是万物最隐秘的精华,无法观测,无法毁灭。这也就是说,你现在就能感受到它是你最深的自我,你的真本性。但不要试图用头脑来攫取它。别试着解读。你只有在头脑安静的时候才能理解。当你临在,当你的注意力完全而强烈地集中在“现在”,你可以感受到“实在”,但永远无法通过思维解读。重新获得对“实在”的注意,居住在“感觉-意识”的状态里,这就是开悟。

  (休止符)

  问:你说的“实在”,指的是“神”(God) 吗?如果是,为什么不直说呢?

  答:经过几千年的误用,“神”这个字眼已经完全没有意义了。我有时也用它,但用得少之又少。我说的“误用”,是指很多根本不曾瞥见这个字背后那神圣、无限的广袤的人,用起它来郑重其事,好像他们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似的;要么就针对它展开争论,好像知道自己在否认什么似的。这种误用生出荒谬的信仰,武断的主张,以及自大的错觉,比如“‘我的’或‘我们的神’才是唯一的真‘神’,而‘你们的神’是假的”,又如尼采的著名论断“上帝已死”。

  “神”这个字已经成了一个封闭的概念。一听到这个字,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个形象——虽然可能不再是一个白胡子老头儿,但依然是在你之外的某个人或物的精神代表,而且,没错,几乎不可避免的是一个“男性”的人或物。

  无论是“神”还是“实在”都无法定义或解释字面背后那妙不可言的真实;那么唯一重要的问题就剩下:这个字/词是能帮助你体验到它们所指的“那个”,还是阻碍你呢?它是指向超越自身、也超越所有先验常识的真实,还是轻易就成为你脑子里一个可以相信的想法,一个精神偶像?

  “实在”一词没有解释任何东西,“神”也没有。不过,“实在”有一个优势:它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没有将无限的大隐,缩减成一个有限的实体。你不可能围绕它形成一个精神形象。没人可以声称自己拥有唯一的“实在”。它是你最精华的精华,当你感受到你自己的临在,意识到“我在”比“我是这个”或“我是那个”都重要的时候,你可以立刻体验到它。所以,从“实在”一词到体验“实在”仅有一步之遥。

  (休止符)

  问:是什么在阻止我们体验这种真实?

  答:把你和你的头脑认同为一体,导致思考变成一种强迫性的行为。无法停止思考是一场悲惨的灾难,但我们意识不到这一点,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有这种“病”,使它看起来似乎很正常。无休止的思想噪音,让你找不到那与“实在”紧紧相连的、静谧的内在领域。它还造出一个假的、只存在于头脑中的自我,与恐惧和苦难形影不离。我们稍后再来看更多的细节。

  当哲学家笛卡尔说出他那句著名的“我思故我在”时,他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最根本的真理。实际上,他表述的是最基本的错误:把思考等同于“实在”,把自己等同于思想。强迫性思考的人——这包括几乎所有人——生活在一种明显很孤立的状态下,他们的世界复杂得不可理喻,问题和冲突不断;这反映出他们的头脑越来越分化。开悟是一种完满的状态,“合一”而平静的状态。与生命展现出的有形的一面,即这个世界,合一;同时也与你最深沉的自己,未展现出形体的生命——“实在”——合一。开悟不仅是苦难的终结,体内外各种冲突的终结,同时也把你从无休止思考的悲惨奴役下解放出来。这是多么伟大的解放!

  把自己与头脑认同为一体,会造出一扇充满观念、标签、形象、词句、价值判断和定义的阴暗屏风,把你和自己隔开,把你和同类的男男女女隔开,把你和自然隔开,把你和“神”隔开。正是思想的屏风制造出分隔的幻觉,在这个幻觉里有一个“你”,还有在你之外的“其他”。你于是忘记了在不同的外表和独立的形体之下,你与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体的,而这才是最关键的事实。我说“忘记”,是因为你不再能“感觉”到这种一体是不言自明的真理。你可能会“相信”这是真的,但你不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信仰也许可以带来慰藉,然而只有通过自身的经验,它才能带来解放。

  思考已经成了一种病。疾病多出现在失去平衡的时候。比方说,细胞在体内分裂、繁殖是正常的,但如果不顾整体的有机组织,不断地分裂和繁殖,细胞数目就会激增,我们就病了。

  只要运用得当,头脑会是一件超级工具。而运用失当,它会极具破坏力。更准确地说,并不是你对头脑的运用失当——通常情况下,你根本不用它。它在利用你。这就是病。你相信你就是自己的头脑。这是错觉。工具反过来操纵你了。

  问:我不大赞同。我的确像很多人一样,经常漫无边际地瞎想,但我还是可以选择用头脑获得和达成很多事情,而且一直如此。

  答:仅仅因为你能做填字游戏或者造原子弹,并不代表你会用你的头脑。就像狗爱啃骨头一样,头脑喜欢啃问题。所以它会去做填字游戏、造原子弹。“你”对这两样都不感兴趣。我问你:你能随时脱离你的头脑吗?你找到“关”的按钮了吗?

  问:你是说一下停止所有的思考吗?我做不到,除了偶尔那么一两秒钟。

  答:那么头脑就在利用你。你无意识地与之认同为一体,所以甚至不知道你成了它的奴隶。这很像你被附体了却不自觉,所以把附在你身上的客体当成了自己。通往自由的第一步就是:认识到你不是占有你的客体——一个不停思考的人。知道这一点,你就可以开始观察这个客体。一旦你开始“观察这位思考者”,更高境界的意识就活跃起来了。你于是开始意识到,在思想之外有更广大的智慧,而思想只是这智慧的一个小小方面。你还意识到,所有真正重要的东西:美,爱,喜悦,内心的平静……都是在头脑之外的地方产生的。你渐渐醒了。

  (休止符)

  脱离你的头脑

  问:你所说的“观察这位思考者”究竟是指什么呢?

  答:假如有人去看医生,说:“我听到脑子里有声音。”他/她十有八九会被送到精神病医生那里去。而现实中,几乎每个人都一直听到脑子里有一个或几个声音,和精神病的情况差不太多;这是不自觉的思维活动,你还不知道自己有能力让它停下。通常,这声音表现为独白或对话。

  你可能在街上遇到过不停自说自话、喃喃自语的“疯子”。呃,其实你和其他的“正常人”也是如此,只不过你不会大声说出来而已。这声音评论、揣测、判断、比较、抱怨、喜欢、厌恶,等等等等。这声音不一定和你眼下所处的情景有关;它可能正在重温刚刚经历或已经远去的过往,或是对未来可能的情景作预演和想象。这里的它通常想象事情搞砸后的坏结果;这就叫“担忧”。有时,这个评论音轨还伴随着视觉形象或“精神电影”。即便这声音和当前的情况有关,它也是在用过去的条件来解读它。因为这声音属于你定型了的头脑,即你过去的历史累积的结果,也是你继承的集体文化思维模式。你用过去的眼光来看待和评判现在,得到一个完全扭曲的观点。不难看到,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往往就是这个声音。许多人的脑子里都住着一个施虐者,攻击他们,惩罚他们,吸走他们的活力。许多不为人知的悲剧和不幸,还有疾病,都是由此引起的。

  好消息是:你“可以”脱离自己的头脑。这是唯一真正的解脱。你现在就可以迈出第一步。尽可能多地聆听你脑子里的声音。特别注意那些重复出现的思想模式,那些老式的黑胶唱片,或许已经在你的脑子里播放了许多年。这就是我说的“观察这位思考者”,换句话说就是:聆听你脑子里的声音,作默默旁观的临在。

  听的时候,尽量公正客观。也就是说,不要评判。不要评判或谴责你听到的内容,因为那就意味着同样的声音又从后门溜进来了。很快你就会意识到:那儿有一个声音,而“我在”这儿听着,看着。这一“我在”的认识,即你的临在感,不是一种思想。它来自头脑之外的地方。

  (休止符)

  聆听一个想法时,你注意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想法,还有这个想法的旁观者——你自己。一个全新维度的意识进来了。当你聆听一个想法时,你感到一种有意识的临在——你的更深层的自我——在思想之后、之下,就像一直都在那儿一样。思想于是失去了对你的掌控,然后很快消退,因为你不再通过对头脑的认同来给予它能量了。你开始终止不自觉和强迫性的思考。

  当一个想法消退时,你体会到思想流的中断——一个“无智”的空隙。一开始,这种空隙很短,可能只有几秒,但会逐渐延长。当这些空隙出现时,你感到体内有一种静谧与平和。这就意味你开始重新感到与“实在”融为一体的自然状态了;这种状态通常是被头脑掩盖起来的。通过练习,静谧与平和感会不断加深。实际上,它会持续不断地深入,没有尽头。你还会感到从内心深处散发出的一种喜悦感:存在的喜悦。

  这不是一种“出神”状态。绝不是。神智并不会受到影响,相反会更清醒。假如平静的代价是神智恍惚,而静谧的代价是失去活力与机警,那还不如不要。比起与头脑混为一体的状态,在与“实在”相通的状态下,你会更机警,更清醒。你完全临在着。这同时也会提升赋予身体生命力的能量场的频率。

  随着你更加深入到这一无智(在东方有时就这么叫)的领域,你会发现纯意识的状态。在那种状态下,你如此强烈而欣喜地感觉到自己的临在,以至于所有的思考,所有的情绪,你的身体,还有整个外部世界,相形之下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但这并不是一种自私的状态,而是“无我”的境界。它带你超越之前对“自己”的认识。那种临在是真正的你,同时又不可思议地大于你。我要表达的东西听起来似是而非,甚至很矛盾,但这是我能表述它的唯一方式。

  (休止符)

  除了“观察这位思考者”,你还可以通过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在思想流中制造一条空隙。只须强烈地意识到眼下这一刻。这可以带来很深的满足感。这样,你把意识从思维活动中抽离出来,造成无智的空隙,你在其中高度警醒,但并没有在想。这就是冥想的精华。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常规活动,往往被我们当做达到目的的一种方式;练习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些活动上,让手段变成目的本身。比如,每次走上或走下家中或办公地点的台阶时,仔细留意每一级台阶,每一个动作,甚至是你的呼吸。完全地临在。或者在洗手的时候,留意所有与这一活动相关的感观:水的声音和感觉,双手的运动,肥皂的香气,等等。或者在你坐进车里,关上车门之后,暂停几秒钟,观察你呼吸的流动。注意到那种沉默而有力的临在感。检验练习的成功与否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你内心感受到的平静程度。

  (休止符)

  所以在通往开悟的道路上,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学着摆脱对头脑的认同。每次你在思想流中造成一个空隙,你的意识之光就增强几分。

  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对着脑子里的声音微笑,就像在笑一个孩子的滑稽。这意味着你已经不再把头脑里的内容太当回事了,因为你的自我存在感已不再依赖于此。

  开悟:超越思想

  问:难道思考对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存不是必需的吗?

  答:头脑是一件仪器,一种工具。它可以被用于某个特定的任务,任务结束后,你就放下它。这样看来,可以说大部分人的思考十有八九是重复累赘的,而且由于其本身失调且往往消极的特性,导致它很伤人。只要观察你的头脑,就会发现这是真的。思考会导致生命活力的严重流失。

  这种强迫性的思考,本质上是一种瘾。瘾的特点是什么?简单说来就是:你不再感到有停下的余地。它似乎比你强大。它还给你一种假的快乐感,一种终究会变成痛苦的快乐。

  问:为什么我们要思考成瘾?

  答:因为你把自己和它认同为一体,也就是说你把自我的存在感完全寄托在头脑的内容和活动上。因为你相信,一旦停止思考,自己将不复存在。随着你的成长,你根据个人和社会文化的培养,在脑子里形成一个“你是谁”的形象。我们可以把这个幽灵般的自我叫做“我执”(ego)。它由思维活动组成,并且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存活。“我执”一词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我在这里说的是一个“假我”,来自于无意识地与头脑认同为一体。

  对我执来说,眼下这一刻几乎不存在。它认为只有过去和未来才重要。如此彻底的黑白颠倒,解释了为什么在我执模式里的头脑是如此混乱。它总是当心地不让过去消逝,因为,如果没有过去——你是谁呢?它不断地把自己投射向未来,以保证自己继续存活,并期待找到某种释放或圆满。它说:“总有一天,当这个,那个,或其他什么发生时,我就会变得很好,快乐,平静。”即使我执表面上正在关心当下,这当下也不是它看到的当下:它完全曲解了现实,因为它是在通过过去的眼光来看。或者,它把当下缩减成一种达到目的的方式,这个目的总是存在于头脑投射出的未来。观察你的头脑,你会发现它就是这么运作的。

  当下这一刻掌握着通往解脱的钥匙。但只要你还是你的头脑,你就找不到这个时刻。

  问:我不想失去分析和鉴别的能力。我不介意学着更清晰、更专注地思考,但我不想失去我的头脑(译注:原文lose my mind同时也可以指“失去理智”)。思考的本领是我们拥有的最珍贵的礼物。没有它,我们只是另一种动物而已。

  答:头脑的统治地位只是意识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我们需要赶紧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这是刻不容缓的;否则,已经长成怪物的头脑会把我们都毁掉。我们稍后再详细讨论这个话题。“思考”和“意识”并不是同义词。思考只是意识的一个很小的方面。思想不能离开意识存在,意识却并不需要思想。

  开悟,意味着超越思想,而不是回落到动植物那样没有思想的水平。在开悟的状态下,你仍然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用大脑思考,只不过比以往要专注和有效得多。当你开动头脑的时候,特别是在需要一个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的时候,你悠游于思想与静谧、头脑与无智之间,在每种状态停留几分钟左右。无智就是没有思想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性地思考,因为只有这时的思想才具有真正的力量。光是思想本身,而没有与广袤的意识疆域相连的话,它会很快变得荒芜、疯狂、极具破坏力。

  头脑的本质是一架生存机器。攻击和对抗其他头脑,收集、储存和分析信息——这是它所擅长的,但未必有创造力。所有真正的艺术家都是从一个无智的地方、从内在的静谧进行创作的,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头脑随后为这种创造性的冲动或直觉赋予形体。连伟大的科学家都说,他们创新的突破是在思绪平静的时刻诞生的。曾有一项在全美最杰出的数学家(包括爱因斯坦)中进行的调查,旨在发现他们的工作方法,结果发现,思考“仅在创造本身的短暂而具有决定性的阶段扮演一个附属的角色”。因此可以说,大多数科学家缺乏创造力的原因很简答,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会思考,而恰恰是他们不懂得停止思考!

  地球上的生命奇迹,还有你的身体,并不是通过头脑和思考才得以被创造和维持的。很显然,有一种比头脑更伟大的智慧在运作。一个直径千分之一英寸(译注:0.0254毫米)的人体细胞,怎么可能在它的DNA里携带够写满六十万页书籍的指令呢?我们对身体的机理知道得越多,就越发认识到体内那正在运作的智能是多么广大,而我们对它的了解又是多么匮乏。当头脑重新与这种智能相连的时候,就成了最最美妙的工具,因为此时的它服务于比它更伟大的东西。

  情绪:身体对头脑的反应

  问:那么情绪呢?我沉溺于情绪的时间比头脑多。

  答:我所说的头脑,并不单单指思想,还包括你的情绪和所有无意识的思维-情绪反应。情绪产生于头脑和身体交界的地方。它是身体对头脑的反应,或者说,是头脑在身体里的倒影。比如,一个攻击性或者恶意的思想,会在身体里造成一种我们称为“愤怒”的能量积蓄。身体做好了战斗准备。而如果感到肉体或精神上的威胁,身体就会紧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恐惧”的生理意义。研究表明,强大的情绪甚至会改变身体的生化反应。这些生化方面的改变代表着这种情绪生理或物质的一面。当然,通常你是不会意识到所有的思想模式的,但通过观察自己的情绪,你可以把它们带到意识的层面上来。

  你越是和你的思想、喜爱、厌恶、价值判断、分析解读认同为一体——也就是说,越不能保持“临在”状态,有意识地旁观——情绪的能量冲击就越强大,不管你是否注意到这一点。假如你无法感知自己的情绪,和它们完全脱节了,那么最终你会以某种身体上的毛病或症状的方式,在纯生理的层面上经历它们。关于这一点,近年来有很多论述,在此无需赘言。一个强大的、无意识的情绪模式,有时甚至会表现为一个似乎是凑巧发生在你身上的外部事件。比如,我观察到一些内在积累了大量愤怒却不自觉、也不表露出来的人,生活中更容易遭到其他愤怒的人的攻击,包括口头上的和身体上的,而攻击的原因往往并不明显。他们散发出的愤怒是如此强大,某些人潜意识地“接收”到了,由此触发了自身潜藏的愤怒。

  假如你很难感知自己的情绪,可以先试着把注意力集中到你身体内部的能量场,由内而外地感受你的身体。这可以帮你感受到你的情绪。我们稍后再探讨更多的细节。

  (休止符)

  问:你说情绪是头脑在身体上的反映,但有时这两者之间存在冲突:头脑说“是”,情绪却说“不”,或者头脑说“不”而情绪说“是”。

  答:如果你真的很想了解自己的头脑,身体总是会给你一个诚实的反映;因此,观察你的情绪,或者说从你的身体里“感觉”它。假如二者之间的冲突很明显,那么思想就是假的,情绪则是真的。当然并不是“你是谁”的终极真理,而是你眼下相对较真实的思维状态。

  表面的思维和无意识的精神活动之间的冲突并不罕见。你可能还无法让所有无意识的思维活动都变成有意识的“想法”,但身体总会反映给你一种“情绪”,这是你可以意识到的。这样来观察一种情绪,和我们前面提到过的聆听或观察一个想法,基本上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在于:想法存在于你的头脑,而情绪则有很强的生理因素,所以最先被身体感觉到。这时你就可以允许这种情绪存在而不被其控制。你不再“是”这情绪了。你成了观察者,静静旁观着的临在。通过练习,你体内所有的无意识都可以被带进意识的光芒中。

  问:这么说,观察我们的情绪和观察我们的思想一样重要咯?

  答:是的。养成一个习惯:总是问自己“这一刻我内心感觉如何?”这个问题会把你引到正确的方向。切记不要分析,观察就好了。把你的注意力向内集中。感受情绪的能量。如果眼下没有情绪,就把注意力继续深入到身体内部的能量场——它是通往“实在”的门廊。

  (休止符)

  一种情绪通常代表了一个被放大和增强了的思想模式。由于它的能量冲击常常太过强大,一开始要想保持足够的临在来观察它并非易事。它想要占有你,而且经常得手——除非你有足够的临在。假若临在不够,你被无意识地拉到与情绪认同为一体的水平——这也很正常——这情绪就暂时成为了“你”。在你的思想和情绪之间往往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思想模式以情绪的形式创造出一个放大了的倒影,然后这个情绪振动的频率又不断“喂养”最初的思想模式。如果你认为某种状况、某件事、或某个人是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并且不断地对此进行思考,那么思想就成为情绪的能量来源,反之亦然。

  从根本上说,一切情绪都是一种最原始的、未分化的情绪的变体。这种情绪的产生,是因为你忽视了自己除了名字和形体以外还有一个“真我”。由于其无差别的本质,此种情绪很难找一个词来精确地形容。“恐惧”比较接近,但尽管它总是不间断地处于威胁感之中,它还包含一种深深的被抛弃感和残缺感。也许最好用一个和这种情绪一样无差别的词,就叫它“痛苦”吧。头脑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战胜或者移除这种情绪上的痛苦,所以它才总是活动个不停。但它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将其暂时掩盖起来而已。实际上,头脑越是挣扎着想除掉痛苦,痛苦就越深。头脑是永远找不到答案的,它也不会允许你找到答案,因为它自己就是这“问题”的一部分。就像一个警长要搜捕纵火犯,而纵火犯就是警长本人。除非你停止将自己的存在感依附于头脑,也即是“我执”(ego),否则你永远不可能从那种痛苦中解脱出来。只有那时,头脑才会被推下权力的巅峰,而“实在”向你展现出自己——这是真正的“你”。

  是的,我知道你要问什么。

  问:我是想问,像爱和喜悦这些积极的情绪呢?

  这些和你内心深处连通“实在”的自然状态息息相关。只要在思想的湍流中出现一小条缝隙,你就可能窥见爱与喜悦,或者感到几秒钟短暂而深沉的平静。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缝隙出现的频率很低,每次都像是意外;当它们出现的时候,头脑是“无语的”。触发这种缝隙的可能是极致的美、身体上的极度劳累,甚至是巨大的危险。刹那间,有了内在的静谧。在那静谧之中,有一种微妙而又强烈的喜悦,有爱,有平静。

  通常,这些瞬间都是很短暂的,因为头脑一下子就恢复了我们称为“思考”的噪音制造活动。除非你把自己从头脑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否则爱、喜悦和平静是无法长久的。不过,它们并不在我所说的“情绪”范畴内。它们存在于情绪之外,在一个深得多的层面。所以你得先对自己的情绪有完全的意识,并且能够“感觉”到它们,然后才能感觉到它们之外的东西。“情绪”(emotion) 一词的字面意义是“扰乱”(disturbance)。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中的emovere,意即“打扰”。

  爱、喜悦和平静是“实在”的深层状态,或者干脆说,是内心深处与“实在”贯通的状态的三个方面。为此,它们没有对立体。这是因为它们来自于头脑之外的地方。与之相反,情绪作为二元的头脑的一部分,要受制于对立的法则,简言之就是:你不可能只有好的没有坏的。那么在未开悟的、与头脑认同为一体的条件下,有时被我们误称为喜悦的,实际上是不断交替的痛苦-快乐循环里快乐的那一面,通常寿命很短。快乐往往是你通过身外之物得来的,而喜悦从内在升起。今天给你快乐的,明天就会给你痛苦;或者它会离开你,那么它的消失会让你痛苦。而我们通常称为“爱”的东西可能暂时充满了欢乐和兴奋,但它是一种令人上瘾的依赖,一种转眼就能翻脸的、索取无度的状态。许多“爱”的关系在最初的激情褪去后,其实都是在“爱”与恨、吸引与排斥之间摇摆。

  真正的爱不会让你痛苦。怎么可能呢?它不会忽然变成恨,就像真正的喜悦不会变成痛苦。正如前面说过的,即使在你开悟之前——在你把自己从你的头脑那里解救出来之前——你可能会偶尔窥见真正的喜悦,真正的爱,或是一种深沉的内在的平和,静谧而生意盎然。这些都是你真实本质的不同方面,通常为头脑所掩盖。即使在一段“正常”的、依赖成瘾的关系中,还是可以时不时地感觉到某些更真实的、无瑕的存在。但这些只会是昙花一现,很快又在头脑的干涉下被掩盖起来了。这就好像你曾有过某件十分贵重的珍品却弄丢了,或者你的头脑会让你相信那只是幻觉而已。其实那不是幻觉,你也不可能丢掉它。它是你最自然的状态的一部分,头脑只能隐藏它,却永远不可能摧毁它。即使天空为厚厚的乌云所遮蔽,太阳也没有消失。它依然在云的另一边闪耀。

  问:佛陀说痛苦或苦难都是由渴望或欲求造成的,要想从中解脱,我们就得切断渴望的纽带。

  答:所有的欲求都是头脑通过外物和未来寻求救赎或圆满,从而取代“实在”的喜悦。只要我是我的头脑,我就是那些欲求,那些需要、愿望、依恋,以及厌恶;离开它们就没有“我”,只有一种微小的可能性,一个未实现的潜能,一颗未发芽的种子。在这种状态下,即使是我想要获得自由或开悟的愿望,也不过是对未来的圆满或完整的另一种渴求罢了。因此,不要刻意寻求从欲海中解脱的方法,或者试图“达成”开悟。成为临在。成为头脑的观察者。与其引用佛陀的话,不如成为“佛陀”——意即“觉醒的人”。

  自从人类从神的国度堕落,进入到时间与头脑的世界,他们已经被痛苦控制得太久太久了。从那时开始,他们就把自己视为陌生宇宙中无足轻重的小碎片,与“源”之间、彼此之间都毫无联系。

  只要你还认为自己是你的头脑,亦即还处于灵性上的“无意识”状态,痛苦就是无可避免的。这里所说的主要是情绪上的痛苦,它同时也是身体的痛苦和疾病的主要原因。厌恶、憎恨、自怜、自责、愤怒、沮丧、嫉妒,一切的一切,甚至是最轻微的“烦”,都是痛苦的表现。每一种快乐或情绪上的高潮,自身都带着痛苦的种子——它的不可分割的对立体,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展现出来。

  只要是嗑药嗑high过的人,都知道这种high最终会变成一种low (低谷),乐会变成某种形式的悲。许多人对于一段亲密的关系如何在转瞬间就从快乐的源泉变成痛苦的来源也有切肤之痛。从一个更高的观点来看,消极和积极这两极,其实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也是当意识处于和头脑认同为一体的“我执”状态时,那不可避免的潜在痛苦的两个组成部分。

  痛苦分为两层:你现在制造的痛苦,和来自过去、但依然存活于你头脑和体内的痛苦。立即停止制造痛苦,并消除过去的痛——这就是我现在要谈的话题。

  (第一章完)

  《The Power of Now》读后感(五):导论

  你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帮助展现宇宙的神圣意义

  可见你有多重要!

  ——艾卡托利

  导论

  1. 本书源起

  过去对我来说几乎没用,我也很少想到它;不过,我还是简要地说一下我是怎么成为灵性导师、这本书又是如何成型的吧。

  三十岁以前,我生活在几乎从不间断的焦虑状态下,其间穿插带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现在看来,我说的似乎是某个前世,又好像是别人的生活。

  过完二十九岁生日后没多久,一天晚上,我入睡没多久便醒来,感到一种决然的颓废。我曾带着这种感觉醒来过许多次,但这一次,它比以往来得都要强烈。夜的寂静,家具在幽暗的房间里显出的模糊轮廓,远处驶过的火车的声响……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那么充满敌意,而且完全没有意义;这在我心里造成一种对尘世深深的厌弃。继续背着这悲惨的重担活下去有什么意义?活着为什么要不断挣扎?我能感到一种对灭绝、对消失的深深渴望,它已经变得比继续生存的本能还要强大。

  “我无法再忍受自己了。”这个声音在我的脑海里不断重复着。忽然间,我注意到这是一个多么奇怪的想法。“我是一个,还是两个?如果我无法忍受自己,那么必然有两个我:一个‘我’和一个‘我’无法忍受的‘自己’。”“说不定,”我想,“只有一个是真的。”

  我被这奇怪的发现深深震惊,以至于思维都停止了。我完全清醒,但不再有想法。接着我感到自己仿佛被拉进一个能量漩涡里。一开始很缓慢,然后逐渐加快。强烈的恐惧感攥住了我,身体开始摇晃。似乎从我的胸膛里传来一个声音:“不要抗拒”。我能感到自己被吸入到真空中。这个真空与其说是在我体外,感觉上倒更像是在我体内。突然间,恐惧消失了,我让自己掉入那真空里。接下来的事我就不记得了。

  窗外小鸟的喧啾叫醒了我。这声音是我从来没听过的。我的眼睛依然闭着,眼前却浮现出一颗珍贵的钻石的形象。没错,假如钻石会发声的话,它就会发出这样的声音。我睁开眼睛。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正透过窗帘。没有任何想法,我感到,我知道,“光”的含义远远大于我们对它的认识。那温柔地透过窗帘的光线,就是“爱”本身。眼泪涌上我的眼睛。我起身,在房里走动。我认识这房间,但同时也知道我从不曾真正“看”过它。每一件物品都那么新鲜,那么纯洁,仿佛刚刚被造出来似的。我拾起一些东西,一根铅笔,一个空瓶子,为所有这一切的美和生气而赞叹不已。

  那一天,我在城里走来走去,彻底叹服于地球上的生命奇迹,好像我刚刚降生到这个世界一般。

  接下来的五个月,我生活在一种不可扰乱的、深深的平静和狂喜之中。在那之后,它的强度似乎有些许减弱,又或者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如此,因为它已经成了我的常态。我依然做我该做的,不过我意识到,无论“做”什么都无法使我已有的更增添一分了。

  我当然知道,在我身上发生的事具有极重大的意义;但我对它完全不了解。直到许多年后,在阅读了许多灵修书籍、接触了许多灵性导师之后,我才知道发生在我身上的就是每个人都在寻找的。我了解到,那天晚上,苦难的压力是如此强大,迫使我的意识从它和那个愁苦而深深恐惧的自我的认同中抽离出来——这个“自我”说白了就是头脑虚构出来的。这一抽离一定是非常彻底的,以至于那个假的、受苦的自我瞬间崩塌了,就像一个充气玩具被拔掉了栓子一样。剩下的是我的真本性,那永恒临在的“我在”(I am):处于纯粹状态的意识,即尚未与形体混同为一体的意识。后来,我也学会了深入到一开始被我当做“真空”的永恒不灭的内在领域,并保持全然的清醒。我居住在如此难以形容的狂喜和神圣的状态,即使我刚刚描述的那最初的体验,相形之下也逊色许多。曾经有一段时间,在物质的层面上,我一无所有。我没朋友,没工作,没家庭,没有社会承认的身份。我花了两年时间坐在公园长凳上,内心充满最强烈的喜悦。

  但即使是最美的体验也来去有时。或许,比任何体验都更基本的,是从那时起就未曾远离我的深层的平静。有时它很强,几乎可以摸着,其他人也能感觉到。其他时候,它像一段悠远的旋律,漂浮在背景的某处。

  后来,时不时会有人来问我:“你有的我也想要。你能把它给我,或者告诉我怎么得到它吗?”而我会说:“你已经有了,只是感觉不到,因为你的头脑太嘈杂了。”这个答案后来发展成了你现在在读的这本书。

  在我发现之前,我已经又有了一个外部的身份。我成了灵性导师。

  2. 你内在的真理

  过去十年来我在欧洲和北美与寻求灵性的个人和小组之间的工作精华,只要是能用文字表述的,都收录在这本书里。怀着深深的爱与欣赏,我要感谢这些杰出的人们表现出的勇气,他们拥抱内在变化的意愿,充满挑战的问题,以及他们倾听的胸怀。没有他们,这本书也就不会存在。他们属于灵性先驱的少数派群体,这个群体目前数量还小,幸运的是正在不断壮大。这些先驱正在到达一个转折点,逐渐有能力打破他们继承的集体思维模式,这个模式已经把人类束缚在苦难中太久太久了。

  我相信,凡是准备好迎接内在的彻底转变的人,这本书都会找到他们,并且成为转变的催化剂。我还希望其他读者能将它的内容视为值得考虑的,哪怕他们还没有准备好完全照此生活或修习。很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刻,阅读这本书时播下的种子,会与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开悟的种子合为一体,一下子生根发芽,在他们之中成活。

  这本书现在的形式,几乎是自发地来源于对讲习班、冥想课和私人顾问期间的个人提问的回答;因此我保留了问答的格式。我在这些课程和顾问期间学到和收获的,就和学员们一样多。有一些问题和答案,我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写下来了;另外一些则比较泛,也就是说我把某几类常见的问题综合成一条,然后从不同的回答中提取精华,形成一个通用的回答。有时,在写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个全新的答案,比我说过的任何字眼都要深刻。编辑也加了一些问题,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澄清某些疑难点。

  你会发现从开头到结尾,书中的对话不断往返于两个层面之间。

  在一个层面上,我把你的注意力引向“假的”你。我会谈到人类无意识和失调状态的本质,及其最常见的表现行为,从人际关系的冲突到部落或国家间的战争。这种知识至关重要,因为除非你学着认识到假的就是假的——而不是你的——任何转变都不可能持久,你终会被拉回到幻觉和某种形式的痛苦中。在这个层面上,我还会教你如何不让假的你成为“自我”,造出一个个人问题,因为假的需要借此才能存活。

  在另一个层面上,我会谈到人类意识的深刻转变——这并非是存在于辽远未来的一种可能,而是现在就能发生,无论你是谁、在哪儿。你会学到如何从头脑的奴役下解脱,进入到意识的开悟状态,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维持这种状态。

  在本书的这个层面上,文字的功能并不总是传递信息,而往往是为了在你阅读时将你拉进这一新的意识领域。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试着带你和我一起进入到“当下”强烈而清醒的、永恒临在的状态,这样你可以先尝到开悟的滋味。除非你对我所说的有所体会,否则这些段落读起来可能有些累赘。不过,一旦你想到这点,我相信你马上会意识到它们蕴含着大量的灵性力量,并且日后可能会成为对你最有价值的部分。再者,既然每个人天生都带着开悟的种子,我常常是对着你内在的“思考者”背后的那个“知者”讲话,那个更深的自我会立刻认出灵性的真相,与之共鸣,从中吸取力量。

  某些段落之后的休止符是一种提示,你可以暂时停止阅读,静下心来,感觉和体验刚刚读到的真理。在书中的其它地方,你也可能会自然而然地这么做。

  一开始读这本书时,诸如“实在”、“临在”这样的词可能显得晦涩难懂。读下去就好。随着阅读,你的脑子里也可能偶尔出现问题或反对的声音。它们很可能稍后在其他章节得到解答,或者,随着你更加深入到教义——和你自己——之中,你会发现它们变得无关紧要。

  不要纯粹通过头脑阅读。注意阅读时出现的任何“感觉-反应”,以及内心深处的认同感。我告诉你的所有灵性真理,无一不是你内心深处早已知晓了的。我所能做的只是提醒你忘记的东西。于是,古老而常新的鲜活知识被唤醒,从你体内的每一个细胞内释放出来。

  头脑总是想分类和比较;但如果你不把这本书内的用词和其他教义相比较的话,它对你会有用得多;否则,你很可能会感到困惑。我对诸如“头脑”、“快乐”、“意识”等词的用法,并不一定与其他教义相通。不要依赖于任何文字。它们只是踏脚石,需要尽快被甩到身后。

  当我偶尔引述耶稣或佛陀的话,引用《奇迹路程》或其他教义时,并不是为了比较,而是为了让你注意到:本质上,灵性教义只有一种,尽管它表现的形式各不相同。有些形式,如某些古老的宗教,充满了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以至于它们灵性的精华被完全遮蔽了。因此,往大了说,它们的深意已不再为人所知,转变人心的力量不复存在。当我引用这些古老宗教或其他的教义时,是为了揭示它们的深意,从而恢复它们转变人心的能力——特别是对那些信仰这些宗教或教义的读者来说。我告诉他们:不必向其他地方寻找真理。让我教你怎样深入发掘你已有的东西。

  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我还是试着选用尽可能中性的术语,以期接近更广泛的人群。这本书可以被视作我们的时代对于那一永恒的灵性教义、那所有宗教的精华的重新宣读。它不是来自于外部资源,而是来自内在的唯一真“源”,所以它没有理论,也没有推测。我说的话来自内在经验,如果有时语气稍重,那也是为了切断思维的重重阻隔,到达你内心深处和我一样早已知晓答案的地方,在那里,真理一被说出,即获认同。于是有了一种兴高采烈而生机勃勃的感觉,仿佛你的内在有一个声音说:“是啊。我知道这是真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