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徐志摩全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徐志摩全集读后感10篇

2017-12-16 20: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徐志摩全集读后感10篇

  《徐志摩全集》是一本由徐志摩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680.00元,页数:197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徐志摩全集》读后感(一):限量版《徐志摩全集》(张幼仪版)在大陆面世

  近日,限量版《徐志摩全集》对外发行,总计印行1931套,以飨同好。原书由中国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刘绍唐先生于1968年付梓,目前市场上已不易购得。徐志摩为我国著名新月派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其《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云游》等集汲取拜伦、雪莱等浪漫派手法,词采工丽,想象瑰奇,表现出唯美和理想主义的倾向;尤其是他与闻一多、朱湘联袂倡导新诗格律化,在现代诗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其人其诗,褒贬毁誉,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缺少了徐志摩这位重要的新月派诗人,我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形成及其发展简直难以想象。由于几年前的一个偶然的机缘,经台湾思行文化公司的总经理陈建安先生鼎力相助,我们才有机会购进这一版本,从而使内地的读者和学人得以对徐志摩先生的生平和创作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全集》由台北前故宫博物院院长蒋复璁和著名学者梁实秋两位先贤编订,并得到张幼仪女士的赞襄。诚如编者在弁言中所称,坊间翻印徐志摩选集、全集,舛误、讹夺不知凡几。1967年,张幼仪女士乘游台之机耑诚商请蒋复璁、梁实秋两先生董理《全集》编纂事宜。资料工作则由其子徐积锴先生在美国向各大学及公共图书馆中搜求,费时一年之久,一一影印邮台,版本务须以二三十年代在上海梓行者,方可采用,足见两位编者“保存文献,传诸久远”的初衷。

  《全集》还收录了相当数量的徐志摩与亲友往还的信函及诗歌未刊稿。如梁启超先生于1923年初致徐志摩的长函真迹,规劝其“义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快乐……最难堪者两儿,弟既已育之,胡能置之,兹事恐弟将终身受良心上之重罚无以自宁也”,言辞剀切,令人动容。此函胡适先生曾引用过,但从未正式发表。据徐积锴先生介绍说,此函是1960年胡适先生交由他保存的。再如,胡适先生关于徐志摩遇难那天的日记及剪报,原件曾在胡适纪念馆陈列,承胡夫人允诺将其复制照相,才得以制版刊出。此外,徐积锴先生还提供了若干徐志摩的诗歌原稿,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其中一部分后来虽已发表,各篇的词句颇有增减出入,由此可以窥见作者斟酌推敲的苦心,《全集》亦一并影印。

  在《全集》的编纂过程中,蒋复璁、梁实秋两学者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徐志摩创作活动的原始风貌,如在工作底本的甄别上,在对底本的讹误以及不同校勘本文字的采择上,均极谨慎,尤其不敢以一己之私见、一时情势之变迁“径加删汰”,表现出深厚、严谨的治学功力与风范。其实,不仅在古籍整理方面有版本的采择及尊重史实的问题,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都有个尊重历史的问题,也都存在着不少历史的迷雾与误解亟须廓清。通过这个版本的引入,倘若内地的学人能够有所借鉴,有所进益,并从中悟到些许良好的治学理念,这自然是我们出版人的最大心愿

  《徐志摩全集》读后感(二):梁启超致徐志摩函

  君劢濒行之前两夕,语及弟事,令吾颇起异感。吾昔以为吾弟与夫人(此名或不当,但吾愿姑用之)实有不能相处者存,故不忍复置一词。今闻弟归后尚通信不绝,且屡屡称誉,然则何故有畴昔之举?真神秘不可思议矣。吾初又疑弟亦如君劢然,喜作独身生活,今据劢所云,似又不然,吾益用迷惑。兹事自非局外人所能参末议,然以吾与弟之交,有两事不能为弟忠告者:其一,人类恃有同情心以自贵于万物,义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以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重闱之悲诧,微,君劢言吾亦可以推想得之,君劢家之老人,当亦同兹感。夫人或与弟同怀抱所痛灭杀(?)然最难堪者两儿,弟既已育之,胡能置之,兹事恐弟将终身受良心上之重罚无以自宁也。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最乐道,吾于兹义固不反对,然吾以为天下神圣之事亦多矣,以兹事为唯一之神圣,非吾之所敢闻,且兹事尽可遇而不可求,非可谓吾欲云云即云云也。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贴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若尔尔者?孔子赞易无取,以未济终矣,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吾以为人类对于两性间相互最好是以“无着落”之态度行之(君劢最能如此,吾亦颇如此。),则最少亦可以减无量苦痛。吾固知弟为富于情感之人,未易语此,然吾自审吾之情感并不视弟为贫弱,吾固有与弟言此之资格也。呜呼。志摩,当知人生树立甚难,消磨甚易,如志摩之年,实一生最可贵之时期,亦最危险之时期也,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郁邑侘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愧耶!可无惧耶!吾与志摩相处之日殊浅,吾所虑者或皆不衷于事实,然吾之爱惜吾志摩者至厚,自闻君劢言后,耿耿于中,无一时能释。顷辍课来沪,夜中思此,不复成寐,披衣起,作此数纸。或非志摩所乐闻,然吾终望志摩知我对志摩用情之深,虽今日不寝,终有日能寝也。旬日后即北归,当约志摩就我,再罄其怀抱耳。惓惓之极,不尽欲言,专上

  志摩爱弟

  启超一月二日夜三时上海沧洲旅馆

  《政治思想史》全部脱稿矣,甚盼,弟能迻译也。

  编者按:原信为民国十二年一月二日写,一月五日到北京。

  《徐志摩全集》读后感(三):关于纪念文,提个人的几点看法

  1. 第一集里,纪念文若有作者名字在目录栏,读者应该更喜欢

  2. 这一版本的全集中的第一集里,关于志摩的纪念文收编少。里面居然没有凌淑华的《志摩真的不回来了吗?》《谈徐志摩遗文——致陈从周的信》这两篇,还欠缺其他人纪念文。为何独独提凌淑华所写的,因为在徐志摩一生中,凌淑华是他的挚友,从他把百宝箱托放于凌淑华处可知。作为读者,比较难以接受。

  关于纪念文,请参考《云游》这本书(附图片)。

  《徐志摩全集》读后感(四):徐志摩小传(节选)

  蒋复璁

  1.志摩讳章垿,字又申,志摩其号也。清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月日生于浙江海宁之硖石镇。

  2.志摩之尊人申如先生善贸迁,执一乡之牛耳,著称于江南。志摩为先生独子,席丰履厚,不以娇贵多财而损其志。未弱冠,肄业于硖石之开智小学,每试辄冠其曹,有神童之目,其尊人常出示其文而引以为乐也。

  3.民国三年,考入北京大学预料,不一载,即南归与宝山张幼仪女士结婚;并以张氏之介,乃及新会梁任公先生之门。四年转入上海沪江大学,五年转入天津北洋大学,时先仲兄悬壶津门,余亦就学于天津之德华中学,与志摩常相过从。乃知其读书不异常人,而成绩优异,斐然杰出者,盖天赋智慧,有非他人所可企及也。民国六年,余考入北京大学文预科,志摩亦重入北大,进法科政治学门,虽属同学,然以所习各异,又人多散处,故相见尚有不如在津时之频焉。

  4.民国七年秋,志摩赴美留学,进克拉克大学,习经济,一年即得学士。八年改入哥伦比亚大学,习社会学,亦一年而得硕土。九年由美赴英,进剑桥大学,乃开始其文学之研究。

  5.方志摩之舍经济社会而事文学,既违堂上之意,讵于民国十一年,又冒不韪而向夫人提出离婚之要求,更出其尊人意度之外,家庭龃龉,肇于此矣。

  6.志摩之为人也,略无城府,人无贤愚,一视同仁,若不知人间有险恶与可憎可惧者。

  7.志摩重情感,往往不问是非,不计利害,惟以一念真诚追求神圣之理想世界,因是遂以偶然之误会,致演王陆之婚变;又因其秉性忠厚,抱伯仁由我之歉情,乃于民国十五年与陆小曼女士结婚于北平,失双亲之欢,却师友之劝,其一意孤行,有若其离婚时也。

  8.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十一月,志摩自北平乘便机南归,为探小曼女士之病也,又乘便机北上,为听友人之讲演也。讵知竟遭不幸,以机撞山顶而罹难。哀哉!享年三十六岁,子二,一早殇;一子名积锴在美经商,能世其家。

  《徐志摩全集》读后感(五):《徐志摩全集》(台湾版)读书沙龙

  时间:2013年4月13日(周六)14:30-16:30

  地点:字里行间慈云寺店(朝阳区东四环中路60号远洋国际中心C座0106)

  嘉宾:谢其章 止庵 史航

  主办:中央编译出版社 搜狐读书 字里行间书店

  主题:1. 徐志摩在现代新诗发展中的地位及影响

  2. 徐志摩生命中的四个女人以及她们在全集编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 引入台湾版《徐志摩全集》的现实意义

  4. 此套限量版《徐志摩全集》的稀缺性

  《徐志摩全集》读后感(六):大陆将出“张幼仪版”《徐志摩全集》

  作者:石剑峰 来源:《东方早报》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和作家,徐志摩在他不长的生命里留下了大量作品。在徐志摩罹难后不久,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就开始着手编辑整理徐志摩的全集,但第一套徐志摩全集却迟至1969年才在台湾出版,编订者之一是徐志摩生前好友梁实秋,参与整理的还有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据中央编译出版社的消息,这套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即将由该社出版,但该版本出版较早,所以也是收入徐志摩作品相对不全的一个版本。

  中央编译出版社即将推出的这套台湾版《徐志摩全集》由中国台北前故宫博物院院长蒋复璁和著名学者梁实秋编订,并得到徐志摩前妻张幼仪的倡议和帮助。1969年版本的《徐志摩全集》由中国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徐志摩全集》共6辑,其中,第1辑为纪念文章与年谱(也有少量未刊稿),第6辑为遗文,其余4辑均系影印徐志摩著作的单行本,但失收了大量散佚在内地的文稿。

  “这也是最早的一个《徐志摩全集》版本。”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昨天对早报记者说,但也可能是最不全的一个版本,“因为它面世得比较早。”据陈子善介绍,现在共有三个版本的《徐志摩全集》,恰好分别由台湾、香港和大陆出版,除了张幼仪参与的台湾版,还有陆小曼参与的香港商务印书馆版,以及2005年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大陆版,其中香港商务版曾经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出版过,“台湾版如今要出版,也可以看做三个版本全部都在大陆出版了。”陈子善说。但他对现在引进出版台湾版《徐志摩全集》有一定的疑惑,“因为它出版得早,所以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它在当时无法收入散落在大陆这边的徐志摩资料。但它确实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根据陈子善教授介绍,《徐志摩全集》的三个版本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是香港商务版。早在1936年,陆小曼在徐志摩的学生赵家璧的帮助下,编出八集本的《志摩全集》,当时最初良友准备出版。但在胡适的干预下,文稿转至商务印书馆那里,因为商务可以预支一笔现款给经济困难的陆小曼。但不久,“8·13”抗战爆发,良友破产,商务迁往香港,出版事宜被搁置,所幸的是,文稿并未遗失而是全部在香港保存。但全集直到新中国成立也未能出版,只留下清样。之后,按照政策规定,这部分清样又全部退还给陆小曼保存,“文革”爆发前,清样已经及时转交北京图书馆保存,免遭“文革”浩劫。这个版本的《徐志摩全集》直到1983年才在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1995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出版了这个版本全集。但这个香港版和台湾版一样,遗落的作品太多。

  2005年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徐志摩全集》被认为是迄今收入徐志摩作品最全的一个版本,它的编者是韩石山,在受命编辑《徐志摩全集》之后,他采用“分类编年体”的体例。天津版《徐志摩全集》为8卷本,共收集了徐志摩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译文、书信、日记等共约250万字,囊括了现在能见到的所有徐志摩作品。这是以上几种全集都没有采用的办法。陈子善教授表示,尽管已经有了多个版本的《徐志摩全集》,对徐志摩作品的发掘工作依然会有新的发现。

  《徐志摩全集》读后感(七):张幼仪版“徐志摩全集”收入梁启超规劝信

  【深圳商报讯】大概此前没有几个人会真正关心市面上《徐志摩全集》有几个版本。戏剧性的是,最近“张幼仪版《徐志摩全集》将从台湾引进大陆”的消息一下子让读者很兴奋,文坛才子的风流韵事再次被网友热议。

  徐志摩一生跌宕,其离世后的全集整理出版过程也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陆小曼是最早提出为徐志摩出版全集的。不过,日记和书信是研究一位作家不可缺少的资料,在徐志摩学生赵家璧的帮助下,陆小曼向徐志摩生前好友征求借印书信手迹,当时得到的大多是默不作声不予理睬的回应。

  陆小曼只好拿出杀手锏,拿出所有涉及自己隐私的书信日记。之后在胡适的斡旋下文稿转至商务印书馆,借以预支一笔现款给经济困难的陆小曼,但不久后抗战爆发,出版社迁往香港,出书事宜也被搁置下来,此版本直到1983年才在香港面市,后引进内地。这版本缺了很多徐志摩在英国写给林徽因的书信和他写的英文日记。

  除了陆小曼这个版本,大陆还有好几个版本的徐志摩全集,如被大家认为收录最全,由韩石山编著的天津人民出版社版本。

  既然版本那么多,为什么还要时隔近半个世纪引进台湾“张幼仪版”呢?中央编译出版社编辑韩慧强解释:“张幼仪倡导编著的徐志摩全集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献价值。全集中的书信都是动用家族关系拿到的真迹,例如徐志摩向老师梁启超请求为他与陆小曼证婚,梁启超写了封长信规劝徒弟为人不要太浮躁。这封信只有这个版本才能看到。”

  这次的《徐志摩全集》,是1969年由徐志摩前妻张幼仪牵头和协助完成的6辑作品。这一版编订者包括徐志摩表弟、前故宫博物院院长蒋复璁,以及徐志摩生前好友梁实秋。此版内容严格翔实,由徐志摩、张幼仪的儿子徐积锴在美国向各大图书馆搜集父亲的著作,影印真迹收录而成。根据出版社提供的目录,这一版本也收集了徐志摩与陆小曼之间的大量日记和书信往来。

  《徐志摩全集》读后感(八):世间最早的一套《徐志摩全集》

  梁实秋在《徐志摩全集》的《编辑经过》中说,在幼仪来台的一次宴会上,他表示应当把志摩的著作整理出版,“幼仪愿意赞助”。志摩过去的著作,都是积锴从美国的图书馆里找见复印寄台。出版的地方,也是“与幼仪女士和积锴先生取得同意,遂决定交由传记文学社负责印行”。

  这是世间最早的一套《徐志摩全集》。它的最大特点,是书中所收的徐志摩的整部著作,不是重新排版,而是将原书影印,另加页码统一编排,对原书中的错讹之处,每本著作后附校勘表更正。这是囿于当时的条件,无意中却保存了徐氏著作的原貌,真可说是功德无量。

  对侄孙女叙述自己的身世,原不是她的本意,是应侄孙女张邦梅之请进行的。张邦梅是张禹九的孙女,父亲是耶鲁大学教授。此事全出于偶然。张在哈佛大学读的是声誉卓著的东亚研究系,主修中国文学。大学一年级时,无意中发现她的姑婆竟是中国最著名的浪漫派诗人徐志摩的前妻。此后几年间接连多次和姑婆长谈,先写成毕业论文,后来又充实成一部著作。她的毕业论文幼仪看过,却没有来得及看到《小脚与西服》的出版。英文原著是1996年在美国出版的。

  1988年1月21日,张幼仪以八十八岁高龄去世。《纽约时报》发了专题报道,纽约的中文报纸转述了《纽约时报》的报道,题为《徐志摩元配》

  张幼仪女士在纽约病逝享年八十八--张君劢张公权昆仲胞妹曾是风云女性》。全文如下--

  【本报讯】据《纽约时报》二十四日报道,近代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张幼仪女士,已在上周六(二十一日)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纽约的曼哈顿寓所,享年八十八岁。《时报》说,张幼仪的家庭在一九四九年以前的中国,颇具影响力。她的两位兄长张嘉森(君劢)和张嘉墩(公权),都是财经界和政界的著名人物。张嘉森曾任民社党主席,《中华民国宪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他亦为一著名哲学家。张嘉墩曾任国府中央银行总裁、铁道部长等职。张氏昆仲多年前先后病逝于加州。

  张幼仪于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与诗人徐志摩离婚,徐再娶陆小曼。《时报》说,徐张的婚变,被视为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桩离婚案件"。张女士于一九二七年出任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副总行长。自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七六年第二任丈夫苏氏去世时,张幼仪一直住在香港。张女士于一九七六年移居纽约皇后区雷哥公园。张女士有十位孙辈与曾孙辈。

  《徐志摩全集》读后感(九):爱情至上主义者——徐志摩(王媛媛)

  以前读徐志摩的爱情诗,只觉得他的诗真挚、热烈、浪漫、优美,却不知他飞动的灵感与细腻的柔情从何而来,为什么他的文字那样的灵动与飘逸,为什么他吟咏出的爱情有那样强烈的感染力与生命力,为什么他的诗歌永远给人美的享受,让人充满对自由的向往?读了《徐志摩全集》以后,便顿然知晓其中的缘由了。

  读《徐志摩全集》,除了从作品本身,还可以从他的日记、他为书写的序言、他与朋友往来的信札、朋友们写的纪念文集和挽联、他的年谱中,全方位地了解这位浪漫诗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得以窥见徐志摩爱情诗的创作源泉。

  胡适在《追悼志摩》一文中说:“在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这是作为挚友的胡适对徐志摩一生最精准的注解。

  对于徐志摩来说,爱情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爱是水,是空气,是须臾不能离的东西,甚至他日后所追求的生活、文学、人格的自由与美,都是在拥有爱的基础上。在他的眼里,爱是信仰,是永恒的存在,是生存的理由。没有爱,便没有美和自由;没有爱,生命等于虚无。爱是徐志摩的灵性。他写作的灵感和动力皆源自爱。

  1921年,徐志摩在剑桥对16岁的林徽因一见倾心,日夜思念甚至无法自拔,即使背负抛妻弃子的骂名也在所不惜。正是这突然而至的强烈的爱情,让他的灵魂烈火一般燃烧起来,让他全身的文学细胞像春风吹过田野般苏醒过来,从此开始了爱的歌唱,而后一发不可收拾。

  1931年出版《猛虎集》时,徐志摩在《自序》中这样回顾当年的心情:

  “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于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

  ……

  只有一个时期我的诗情真有些像是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那就是我最早写诗那半年,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震撼,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我那时是绝无依傍,也不知顾虑,心头有什么郁积,就付托腕底胡乱给爬梳了去,救命似的迫切,哪还顾得了什么美丑!”

  写诗对于当时的徐志摩来说,是生命的需要,是激情的宣泄,是“救命”的急切,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事了。

  1924年结识陆小曼后,徐志摩重又进入爱的梦幻世界。他对爱的信仰在陆小曼为两人编的《爱眉小札》里随处可见:“我没有别的方法,我就有爱;没有别的天才,就是爱;没有别的能耐,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只是爱……我是极空洞的一个穷人,我也是一个极充实的富人——我有的只是爱……我白天想望的,晚间祈祷的,梦中缠绵的,平旦时神往的——只是爱的成功,那就是生命的成功……我的心怀里,除了挚爱你的一片热情外,我决不容留任何夹杂的感想;……眉,我是太痴了,自顶至踵全是爱,你得明白我,你得永远用你的柔情包住我这一团的热情,决不可有一丝的漏缝,因为那时就有爆裂的危险。”从与林徽因的青涩热烈的初恋到与陆小曼缠绵悱恻的热恋,爱始终是徐志摩灵魂的全部。爱占据了他整个生命。我们相信,徐志摩之所以写出这么多脍炙人口的爱情诗,除了个人的文学天赋以外,实在是因为他的心太纯净了,除了炽热的爱,什么都装不下。歌唱心中燃烧的爱,吐露胸中溢满的激情,这是热恋时的徐志摩最压抑不住要做的事情,无须修饰,更不必苦吟,自然流淌出来的,便是最锦绣的诗句。

  心中盛满爱的时候,他的灵魂已完全飞了起来。看徐志摩的爱情诗,你会发现,他诗里出现最多的意象是那些轻盈的、梦幻的、在空中飞舞的事物。《雪花的快乐》里,诗人化身轻盈的雪花在空中舞蹈,“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我有一个恋爱里》,诗人爱上了天上梦幻明亮的星,“我爱天上的明星,我爱他们的晶莹,人间没有这异样的神明……”“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我想攀附月色,化一阵清风,吹醒群松春醉,去山中浮动。”被爱情滋润着的灵魂,时而是一阵风,时而是一片云,时而又成了会歌唱的落叶。这些意象,实在不是徐志摩的刻意选择,而是灵魂处于飞舞状态的自然外化。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诗读来是总是那样的轻盈、灵动、飘逸,常给人飘飘欲仙的感觉。

  诗人在爱情巅峰状态创作出来的诗,是那样的浓烈,坚定,决绝。“我拉着你的手,爱,你跟着我走;听凭荆棘把我们的脚心刺透,听凭冰雹劈破我们的头,你跟着我走,我拉着你的手,逃出了牢笼,恢复我们的自由!”(《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我不仅要你最柔软的柔情,蕉衣似的永远裹着我的心;我要你的爱有纯钢似的强……任凭秋风吹尽满园的黄叶,任凭白蚁蛀烂千年的画壁;就使有一天霹雳震翻了宇宙——也震不翻你我“爱墙”内的自由!”(《起造一座墙》)“要恋爱,要自由,要解脱——这小刀子,许是你我的天国!”(《决断》)当爱如此坚决,当诗人全身心的热情都化作缤纷的诗行,我们怎么能不为其深深打动?

  爱情的道路布满荆棘,当爱而不得,爱不自由,诗人也会跌入爱的深渊,尽管心中充满忧伤、落寞、清冷、孤寂,但他却从不放弃追求。“我尝一尝莲心,我的心比莲心苦;我长夜里怔忡,挣不开的恶梦,谁知我的苦痛?你害了我,爱,这日子叫我如何过?”(《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这爱的痛是切肤之痛,是浸满血泪的痛,是全身投入地痛。难怪批评家张露薇说:“志摩的诗最成功的,还算他的情诗,其余者虽不忍说一句‘卑不足道’,但是总比情诗差得多了……比较起来,志摩的情诗写得最好,我们爱,也只爱他的情诗,因为那里边充满了真实的灵感。”他这话,虽有失偏颇,但却道出了徐志摩情诗的独特价值。

  当爱的潮水暂时退去,在某些清晨、黄昏或夜晚,诗人独自咀嚼爱的欢欣、忧愁和甜蜜时,一些带着淡淡哀愁的诗行便从心中缓缓流出。徐志摩自己最喜欢的诗《偶然》和人人都会吟诵的《沙扬娜拉》《再别康桥》等就是这样一类诗,这些诗,虽少了浓烈的激情与刻骨的忧伤,但却有着扑面的清新,飘逸温润,意境悠远,极淡,极轻,又极有韵致,让人回味无穷。这样的诗很多成为至今仍为人称颂的旷世名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