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岁》经典读后感10篇
《十四岁》是一本由石田衣良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6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截取了这四位14岁少年一起走过的八个生活片段,《十四岁》与其说是一本小说,不如说是一个填满文字的相簿,一部关于青春的美好故事集。
没有深刻寓意,只为四个主人公用文字做写生,呈现14岁的青春。歌颂、表现青春的东西,只要跟大家的记忆贴得近,哪怕是编也会得到共鸣。所以要说作者讨巧,未为不可。但这个巧很难讨也是真的,要感人要真切又不能煽情变滥情,火候很难把握。
故事按照“怎么单纯美好就怎么写”的套路来编,个别篇章读到一半即可推测结局。即便如此,读已经猜到的结局,还是会被感动,这里就有作者的功力了。一方面,文笔能用“清新”来形容,用词简练朴素;另一方面,一些描写、刻画的部分,笔触的确很美,煽情之处不含糊。此外,很多细节应该是下了功夫的,阅读时会感觉真像是一个初中生在讲他的故事,比较令人信服。
把故事放在月岛,让海、风、夕阳、自行车这些美好意象频繁在不经意间显现,也为小说带来更多的朝气与清新。
在《后记》里,作者说陆续写出这八篇的过程,也伴随着自己笔力的逐步提升。但我却始终对第一篇《惊喜》偏爱有加难以释怀,尤其那个发光的结尾,念念不忘。紧跟其后的几篇也精彩纷呈,倒是中后段的几篇相对显得平淡,不过最后《迈向十五岁的旅程》虽然长,但的确又是个好故事,也算为全书做了漂亮的收尾。
仔细推敲的话,《十四岁》的八个故事不是没有瑕疵。比如我前面提到,有时能够猜出情节(怎么煽情怎么猜呗),但总体来说,这八个故事带给我的快乐和感动让我宁愿忽略这些小问题。
但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忽略的,校对。中间那几篇,我会感觉“相对显得平淡”,恐怕跟不时冒出的错别字也有关系吧。如果我读来没有遇到一个错别字,我的评价可能又不一样了。广西师大出版社这两年高歌猛进,确实出了不少好书,但基本的关还是要把把牢啊,否则真辜负了四位少年不可复制的十四岁。
另外,我很喜欢4Teen这种命名上的小把戏。
《十四岁》读后感(二):十四岁是美好的年纪
十四岁是令人不安的年纪。夹在成年与未成年之间的十四岁,成长与矛盾并存。我们渴望成长,一边小心翼翼的窥探成年人的世界,一边感叹着大人世界的美好。无数次,我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想尽办法把自己扮成大人的模样。却不知,镜中的自己,才是大人们羡慕的年纪。
十四岁是叛逆的年纪。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周围人的注意,却不喜欢,或者说嫉妒他人的标新立异,而自己也总是伪装成一副不在乎或历经沧桑的模样。当阳光洒过面庞,看到的却是青涩和彷徨。
十四岁是危险的年纪。还记得在初中时代,校门口总是有一群无所事事的小流氓,其实他们也只是辍学的初中生而已,他们聚众闹事打架斗殴,帮派意识强烈,俨然一副不亚于古惑仔洪兴帮的做派。现在看新闻说校园霸陵?其实早就有了,只是老师和大人们不关注而已。
同时,十四岁也是美好的年纪。这个年纪遇到的朋友,是一辈子的朋友。这个年纪喜欢的人,在心里永远都是美丽无暇的。这个年纪的自己,青涩又单纯,迷茫又勇敢。
长大后,不经意间回忆过往,却常常会想起十四岁的自己。
《十四岁》读后感(三):介于轻盈与沉重间的诗意
对于获得直木奖的小说《十四岁》,石田衣良自己显然感到非常满意,他说全书“几乎就找不到任保一处刻意着力和虚张声势的地方”。的确,全书给人一气呵成的流畅感觉,而且无比真切,真切到可以闻到小说中散发出来的十四岁的少年的体味。作者想写的显然不是惨淡的青春,而想描绘十几岁时最开心快乐的一年。在他看来,这一定不是为昏天黑地看书的高中时期,而只能是初中时期,而且只能是最为悠闲散漫开心的初二时候,而不能是拼命备考的初三和还没适应初中生活的初一。
虽然作者想要刻划的是开心快乐的少年时代,但正如所有的青春都必然是磕磕绊绊地与世界发生联系一样,《十四岁》里十四岁的少年人,不论是四个主角直人、阿润、阿大和哲郎,还是瑠美奈、关本和一哉,直面这个世界里,都发生或喜或悲的遭遇。他们的人生的集合,恰好构成了悲欣交集的十四岁的人生风景。这其中,《飞翔的少年》和《天蓝色的自行车》可以说是全书最神完气足的两篇,也是我最为喜爱的两篇,两篇中的主人公关本和阿大,是十四岁少年的两位最典型的缩影。
《飞翔的少年》中的关本,是一位问题学生,其貌不扬,学习一般般,在运动方面也没有过人的天赋,甚至讲笑话也没有人听,既乏味又无趣,混在一堆学生里完全没有特别的地方。然而,他明知自己各方面都普普通通,却硬要表现得无所不能:他自告奋勇地担任班里的广播委员,播放自己胡编乱造的RAP节目,给同学们留下的感觉是“雷人”。他不死心,和班上同学展开“大胃王”的饮食比赛,结果在饭量惊人的阿大面前惨败。随后,他又煞有介事地向同学宣称自己有能让汤匙扭曲的超能力,在表演失败后,他穿上黑斗蓬、戴上手套,打开学校四楼的窗框,毫不犹豫地跃过护栏,为大家呈现了他最为壮烈的表演——他要飞翔!在五月灰蒙蒙的天空下,他感觉自己似乎真的是在飞翔,时间仿佛被延伸了一样。结果,他被摔成重伤。
任何一个曾有过十四岁的人,都不会对关本的行为感到惊奇,甚至会有一种心有戚戚的感觉。在这样一个年龄段,任何人都会有关本的举止:总是要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来让人注意到自己。总是要做一些出格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勇气。而“想飞”,既是这些举动的最极端表现,又是一种尝试之后的解脱,关本说:“不知为何,总觉得一切都太过麻烦,觉得一切都无所谓了。能飞也好,不能飞也罢,怎样都无所谓了。只觉得也不至于死掉。”作为关本同学的哲郎,同样很明显关本飞翔的悲壮,他说,这种飞翔的感觉其实一点也不赖。一厢情景也好,异想开天也好,因为如此一来,他们就能充满自信,觉得自己能够战胜牛顿的地心吸力法则。
渴望飞翔,却被重力下坠而摔成重伤,这种飞翔和下坠交织的青春意象,也鲜明地体现在《天蓝色的自行车》中。小说里的阿大是一位肥胖的少年,父母为工薪族,父亲有一日没一日地打散工,喜欢酗酒,经常夜不归宿,稍有不如意就对阿大和弟弟拳脚交加。有一夜,阿大和弟弟对晚归并弄得家里臭气熏天的父亲忍无可忍,将他抬出家里,丢到了路边,并泼了一桶水。谁知第二天,父亲被冻死。令人惊奇的是,这位似乎一无可取的父亲,在死前却偷偷地以分期付款的形式替阿大订了一辆漂亮的天蓝色的自行车。
自行车在《十四岁》是一件重要的道具,也是少年人“飞翔”的象征。四位少年(其中就有阿大)骑着自行车,风驰电掣地穿梭于东京的大街小巷,享受着身边吹拂的清风,是小说中最令人难忘的情景,也是小说带给读者“速度感、明快感”的关键因素。事实上,自行车还是作者竭力要描绘的象征着青春的生命力和成长力。对于阿大来说(对于所有的少年年人来说都是,只不过程度表现有轻有重),他自身永远有两股力量在交织拉扯,一股代表现实黑暗的下坠力(以他的父亲及不良团伙为代表),另一股是自行车所代表的挣脱黑暗向上飞翔的力量(以他的三个同龄伙伴为代表)。父亲死了,留给他一辆自行车,而他却必须付清父亲未付的款项才能得到这辆自行车,为此他加入了不良少年团伙,他的三个骑自行车的伙伴们则冒险从黑帮团伙中将他挽救了出来。
十四岁,永远不是不识愁滋味的无忧无虑的惨绿少年,也不是被各种巨大的现实力量所吞没的残酷青春。光明和阴影同在,飞翔与下坠共存,两种相反方向的力量永远作用于他们身上。这两种力量同样强大,任何一方稍微减轻一点,他就会倒向另一方。作者虽然让这些十四岁的少年开始面临人世的残酷,但他也更相信青春的向上的力量,认为这是青春的本质。于是,阿大有惊无险地度过了一连串的挫折:挺过了父亲死亡的打击,安然从不良团伙中抽身,回归到正常人的行列,最后,甚至收留了一个十四岁就怀了孕的少女,让她成为自己的女朋友。他不仅以强大的飞翔的力量克服了同样的下坠的黑暗力量,还将别人也拉出了黑暗。同样地,犯了早衰症的少年直人,得到三位伙伴的安慰和鼓励;自闭的少女瑠美奈,也在哲郎的关照下,渐渐走出阴霾;而哲郎和阿润,两位更正常的少年,同样也在遇到种种不如意时有亲密的伙伴的开解。
这些十四岁的少年,并不是独自面对生命中不适和黑暗的,他们有同样年龄的朋友的支持。阿大之所以没有被下坠的黑暗力量所吞噬,是因为他有抵抗下坠的最大武器——友谊。《十四岁》中四个少年直人、阿润、哲郎和阿大之间的友谊,成为这些敏感而脆弱的十四岁少年克服黑暗面的最有力支撑。青春和友谊加在一起,足以战胜青春自身所面临的每一个障碍。在少年的世界里,世界如果最后呈现出美丽的一面,那是因为他们从来都不是孤单一人,身边总是有朋友在一起。
青春的生命力和成长力,源于友谊的力量,所以在小说的最后,石田衣良这样写道:不论何时,与明天还会再见的朋友道别,永远都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
在友谊还非常纯粹、没有利害计较、没有学会背叛的十四岁,青青焕发的力量异常动人,这正是《十四岁》写得最为成功的地方,作者描绘出了介于轻盈与沉重之间的青春的诗意。
《十四岁》读后感(四):那年他们十四岁
十四岁,正如石田衣良所写到:是最为悠闲散漫的开心日子。不用像在高中时要昏天黑地看书准备高考,也不用像努力适应初中生活的初一生那般不自在。
十四岁,他们结交了谈得来玩得欢的朋友,那一年他们或许就差桃园结义,滴血同盟了,上学放学,周末节假,每天腻在一起也不觉得无聊,天南地北,无所不聊。
十四岁,他们对爱情与性有着朦胧的兴趣,对成人世界充满了好奇,想要去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也想去碰触异性的身躯,天真的想象,偷偷的窥探,一颗颗猛烈跳动的心。
十四岁,他们被迫接触到死亡的威胁,同伴的疾病,父亲的身亡,仅有过几面之缘的人逝世,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渺小与无奈,像烟花般璀璨又短暂的生命。
这是介于男孩与男人间的十四岁,过早成熟,却又无法负担起任何责任的年龄。他们内心的那种仍未被残酷世界玷污的真诚和善良,让我们这些慢慢麻木中的成年人汗颜。
石田衣良笔下的这四个性格各异的十四岁男孩——得了早衰症的直人、头脑聪明的阿润、身强力壮的阿大,还有畏惧改变的看似最普通的哲郎。通过八个小故事,将四个人的十四岁,描写的淋漓尽致。
每一个小故事,都有着令人感动的元素,但却并不煽情,面对友情、爱情、死亡、性、暴力、疾病,他们有着十四岁特有的心态去面对世间的一切,哪怕是被威胁、被殴打,也从不畏缩。
在我十四岁的时候,我做过些什么?也有过几个绝世好友吗?也为情苦恼过吗?也骑着自行车在路上飞驰吗?也谈过一场明知道没有结果却全心付出的爱吗?如果能重回十四岁,我希望能体验到各种真挚的情感,哪怕会受伤,也知道有强大的力量在背后支持着我。
早上还在跟朋友说:当我们回想过去的林林总总时,我们的心就开始老了。
《十四岁》读后感(五):吾兄生平可曾遇着一个知心情人么?
来自异国的十四岁生活,即使没有故事的交际,也会有情绪的感同身受。
当自己还只有十几岁时,最开心快乐的是哪一年呢?
高中时代整天就在昏天黑地的看书,还是年初中的时候比较好吧。
而且既不能是拼命备考的初三,也不能是还不适应初中生活的初一。
那么最为悠闲散漫的开心日子,还是在念初二时的十四岁吧。
梁静茹有首歌《最快乐那一年》。被人问最快乐之类的问题时,总喜欢说,现在啊,现在就是最快乐的时候。看起来好像有点敷衍的意思,但其实我更想做的是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希望自己不要活在过去的日子里,也不要沉迷对未来的幻想,我希望可以努力的享受当下。
王总是和说起初中的日子,说起来,那的确是很无忧和快乐的时光。
那时候的自己好瘦好小,好像发育比人家都慢的缘故,经常被欺负。
那个时候读书压力也不大,四人小组同桌总是有很多话说,后桌的毛是故事大王。
值日啊大扫除好像是活动一样,脏兮兮的一点不在乎。
那样的时光,现在回忆起来单纯的不真实。
我在阴雨过后没有艳阳的周末读这本书。
瞬间被带入明快的初中时代,没有故作深沉的忧愁,玩笑就是玩笑,一点点事情就能笑上半天的感觉。
最多的搭配也是四个人一起,因为四个人一个寝室,四个人有四人小组。
相互送资料,暗生的情愫,被禁止的零食,不讨好的校内广播。
少年的时光那么独特又相似
一样的,费尽心思送过过搞笑又奇怪的生日礼物
是否能清晰的记得十四岁的一切呢。
不能啊。都忘得差不多了。
喜欢石田衣凉这样淡淡的笔触,带出美好的年少时光。
总在经历的时候不以为意,回过头去却发实属珍贵。
这样一去不复返的每一年,每一寸光阴。
请好好珍惜的经历。
最喜欢跟第二天肯定还会再见面的朋友说“再见!”
不管在什么时候,这都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十四岁》读后感(六):如果有时光机,回到那年,你是否还那样?
A:“可要是有人突然在自己面前暴露出最脆弱的一面来,又岂能随便就和对方拜拜?”
:“阿润你是真心喜欢她的吗?”
A:“我自己也不清楚啊。只不过我的脑子里已经装不下其他的任何事了。
——我们倾拭泪痕之时,夜空中也同样绽放着流光溢彩的焰火。猛然间绽放开来的片片花瓣,在海风中幻化为淡淡的烟,最终消逝之时,总会留下一阵色彩鲜艳的残影。
“到头来还是像大人们说的那样,人生就是不断地妥协啊。只能两头都不得罪,让双方都感到满足。”
——十四岁的时候,是这样想的吗?廿十四岁的时候呢?
“繁华街感觉也挺有意思的啊。大伙儿似乎都在炫耀,让人看看自己有多少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又有多少钱可拿来挥霍。”
“还有自己多受欢迎。”
——记4个14岁的初中生去新宿旅行。
“喜欢一个人,是一件很美妙的事。这与对方是男是女又有什么关
系呢?”
——常规是给人来打破的。
《十四岁》读后感(七):那一年我们十四岁
那一年的夏天,并不让人觉得燥热。
那一年,我身边坐着一个穿绿T恤,看上去并不怎么漂亮的女孩。
那一年,我不敢多看她一眼,也不敢主动和她讲话。
那一年,我们沟通的方式是递纸条。
那一年,我还会脸红。
那一年,我在还未放学就下雨的日子里,跑回家撑一把大伞再湿淋淋的折回学校。
那一年,我们一起撑着伞慢慢的走回家,生怕时间就这么溜走。
那一年,她再也没有带过伞。
那一年,我们没有钱,却也不发愁。
那一年,我们一起翘课,躺在操场晒太阳。
那一年,我们一起咯吱咯吱踩着雪,隔着厚厚的手套牵着手回家。
那一年,我们没有接吻,也不谈论性。
那一年我们十四岁。
《十四岁》读后感(八):即便没有交集也能感同身受
我最害怕的就是改变。害怕大家都改变,把今天我们四个在一起的这份感受都给忘了。……有些事需要改变,但有些事却最好永远一成不变。 石田衣良的笔力明显随着四位主人公的故事也在成长,看得出来连载岁月的痕迹呐。这本小说把青春的速度感,明快感,高扬感都描写的那么明快,酣畅淋漓又噙满泪水。有援交,有中二,有和人妻的不伦,有将死之人的烟火大会,有公开出柜,有家暴,有少年犯,有银座的成人世界窥察探险,真的是最好的青春故事了。 去年看了6teen,感悟没这么深刻,果然应该先看4teen的,搞错了顺序~算是吧图书馆所有的石田衣良都看完了,接下来夏天的话当然要看京极夏彦喽!!啊听说畅销君又出新书了o(*^▽^*)o♪还有森见登美彦和是枝裕和也要补起来~
《十四岁》读后感(九):十四岁
从开始到最后,都十分的顺利,几乎就找不到任何一处可以着力和虚张声势的地方。
四个十四岁的少年,还有四辆载着他们不停飞驰的自行车。速度感、明快感,还有一阵吹拂而过的清风。
舒服、明快、对青春的不安和激情,对世界稚嫩的理解和勇敢的做着想做的事情,或许正是这本小说迷人的地方。
哲郎,主人公视角,是一个普通的没有什么标签的十四岁少年,有时总是彷徨不安,但是面对事情,总会自己思考,虽然有时脑袋不灵光,有时不善表达,然而总能在关键的时刻说出令人佩服、深思的话来。
有句话说,十五六岁交到的朋友,是一生都难以忘记的朋友。他们四个人的友谊,每次告别的挥手,还有那句“再见”,总让人动容。自己如此的感触,也是因为羡慕小说的友谊吧,毕竟有些事情,真的是只有在小说中才会出现,想要过小说般的精彩人生呢。
暑假的远游、露营、遇到的各类奇奇怪怪的同学、一起去吃文字烧、敢于表达自己的爱意,多么令人羡慕的疯狂的小事。
我总记得,书中缓缓道来一些令你惊艳的语句,当我重新找回这本书时,却再也找不回那些句子,或许,他们已成为心中的一个痕迹,只需记着那种冲动激情的美好。
“我最怕的就是改变。害怕大家都改变,把今天我们四个在一起时的这份感受给忘了。迟早有一天,我们都会长大成人,走进社会,受尽各种历练,感受现在的我们是如此的傻,那是一种初中生的游戏,我们就只是一些什么都不懂的小鬼。但就在这种时候,都来回想一下此刻的感受吧。有些事需要改变,但有些事却最好永远一成不变。”
“再过上几年,感觉自己快撑不住的时候,就来回想一下今天的事吧。当时有四个很要好的家伙。在自己的人生顶峰时,也会说当年自己能够加入其中,那才是最美好的。千万别把此刻的脆弱和不安给忘掉。这样一来,一定就会……”
“可如果光是这些的话,那么就算一直活下去,或许也没什么好事吧?”
“的确,或许是没什么好事。但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熬过所有的困难。想办法活下去,在艰难的时候挺过去,就在与游戏中获胜无异了。”
或许,我们还会相互道别。
不论何时,与明天还会再见的朋友道别,永远都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
《十四岁》读后感(十):像风一样疾驰
虽然经历的事情不一样,但回忆起来的感觉却是一样样的。
每次描述到从车库取出山地车,跨上蓝色的车架,沿着某条山川的沿岸缓慢而行。说着沉沉的天空,厚重如铅的河面。讲着少年眼睛里的色彩,悠闲散漫、执着坚定、忧伤踌躇...睁着眼都可以看见21岁以前的自己。
14岁之前的一二年里很喜欢很喜欢篮球!那时候的球是凭考试成绩换来的奖励,大概或许也是这辈子唯一一个篮球了吧。放学后,周末里每个有时间的下午就在楼下不停的拍拍拍,致使基本功非常扎实。一个不爱讲话,也不知道该怎么讲话的人,篮球,是那时候最好最好的陪伴了。
14岁至今,很沉醉很沉醉在樟树下骑行,有时候慢悠悠的看阳光透过树叶子,亮晶晶的;有时候会把踏板踩出风来,耳朵边的音乐很大声很大声,会钻进心脏里面,满满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声响。一个嗜好孤独,偶尔空虚想说话的青年卢瑟,骑单车,是此时最自由最自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