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虚实之间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虚实之间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20 21:0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虚实之间经典读后感10篇

  《虚实之间》是一本由芮成钢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虚实之间》读后感(一):听芮成钢讲座感想

  我还没有看他的新书,本来想看完再来,但看到前面有许多人对他的不好的评价,忍不住想先说几句。

  在厦门,听了芮成钢的讲座。感觉他是一个很真诚、很睿智的交流者。

  其中至少有几个观点让我非常欣赏:

  第一,我们对待一个事情,应该允许并有能力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甚至是相反的角度。

  第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言论都需要批判性地接受,必要时甚至要追根溯源。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信息传播者。

  第三,对待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存有鄙视或消灭、甚至上升为人生攻击的做法是不合适的。你可以不同意,但是必须尊重每个人平等发言的权利

  以上观点也恰好适用于那些没有礼貌、言辞激烈的评论者。

  《虚实之间》读后感(二):只是角度不一样

  并不是很喜欢这本书。书中的一些观点会与自己的看法相仿,但另一些地方似乎写的略无聊,没有什么营养,当然,不能期待这本随笔能像小说一样有趣。

  说到书中大家说的炫耀的成分,自己看书的时候有时候也觉得有些人物的罗列太过生硬,但也可能作者只是想向读者说明这些各国领袖或者经济学家等也很平易近人,这些很厉害的人其实也和平常人一样,他们有着良好的习惯、待人礼貌等等,励志书籍的关键之一就是告诉大家那些很厉害的人曾经也和大多数普通的人一样,但是通过努力云云取得了后来的成就。另外我们以为的这种炫耀,可能只是作者自信的体现。他很自信,也有炫耀的资本。

  在将这本书定为好或者不好之前,很重要的一点是先明确自己评判这本书的角度。和《看见》相比,同是媒体人,可是角度相差很多,《看见》可能更容易感情等角度发人深省或说引人共鸣。和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比起来,自己也觉得后者可读性更强,至少更符合励志书的头衔。如果就把这本书当作随笔来看,可能更容易接受吧。作者只是记录下身边发生的事,然后加一些感想。

  而作者本人,我认为起码是一个青年榜样。至少在可以看到的方面,是一个体制内的好榜样,是这个社会希望我们成为的样子。自信、努力、善于交际、有主见而不偏激等等。他是一部分年轻人的典型代表吧。

  看到之前一个评论中写到,这本书适合年轻人看。自己看完书整体的感觉是作者太年轻了,书中沉淀太少,当然我更年轻,也许这也是我没有那么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或许年轻人写的书年长的人可以看一看,知道这一类型的年轻人是怎么想的。而年轻人,自己反倒觉得,收获肯定会有,但是作为一本励志书来看不如李开复的书,趣味性又不如小说等,随便翻翻就可以了。

  当然我比作者还年轻许多,比他缺乏沉淀的少更多。或许不喜欢这本书只是自己视角的问题吧。

  《虚实之间》读后感(三):如果...

  如果,身边的人都失去理智,并将其归咎于你,

  而你却能保持清醒;

  如果,所有人都怀疑你,而你却能自信如常,

  并体谅他们对你的怀疑;

  如果,你能耐心等待,不急不燥,

  或遭人诽谤憎恨,却不去以牙还牙

  既不去光彩照人,也不去才华横溢

  如果,你能去梦想,但却不做梦想的奴隶;

  如果,你能去思辨,而不是为了思考而思考;

  如果,你能以平常心坦然面对失败和凯旋。

  并懂得,他们其实都是幻象;

  如果,你能忍受你说出的真理,被无赖们故意曲解演绎,

  用以误导愚昧人群;

  或者,眼睁睁的看着你为之付出一切的珍爱,

  被人诋毁,然后俯拾碎片,

  用老旧的工具去细细修补。

  如果,你敢把所有赢来的人生筹码堆在一起,

  冒险一搏,却一把输光,

  然后从零开始,从不言败;

  如果,你能让精疲力尽的意气与肌体,

  依然听从于你仅存的意志

  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

  如果,你能和百姓打成一片,却拒绝随波逐流

  或与王者同行,却不忘,庶民本色。

  如果,无论是宿敌还是挚友,都无法伤害到你。

  如果,所有人对你都很重要,但又没有谁那么重要。

  如果,你能惜时如金,分秒必争

  那么,这个世界就全都属于你。

  而你,我的儿子,也终将长大成人

  ------《如果》——拉迪亚德.吉卜林 //译文 芮成钢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断断续续地。

  我对人性人群人智甚至人类怀有很深的好奇,却很少对具体到某一人怀抱好奇。嗯,除非这个个体出现某些常人无法理解的表现或非normal时,会激起我的好奇心。

  所以,其实,我很少看自传,读媒体人自己的故事

  读完他的书,感想颇多,且前后慢慢变化有不断整合的态势。

  起初,我以为他的文字中有些许卖弄之嫌。

  这或许也或多或少是因为受到了某些没忍住被看的影评的影响。

  书里虽已主题划分开来,却在每一主题内散乱随意。因为重在列数与自己有过接触的国内外名人的故事,带给我们看客的便是因为遥不可及而引起的狭隘心情

  随着“对话”和个人感悟的穿插继续,慢慢的,开始调正心态觉得这不妨是一种“见识”的分享。

  芮成钢这个新闻媒体人用他的视角和经历与我们分享如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发生和变化,平淡如我们没有机会经历的事情,他在与我们分享。

  这其实是如今很必要的一种交流方式

  再然后,对他个人有了一些大概的了解。

  看到了那句最近总不时出现在我耳边和眼前的话:

  “人在某个关键点上作出的选择,会将命运引到完全不同的方向上。”

  以及对其生长环境的羡慕。

  与朋友家人沟通,

  越来越感触的是,”见识“这玩意儿是个多么重要的东西

  芮成钢有个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的创作过一部知名连环画的父亲

  从小就熏陶出一个建立起自己知识结构的文学小子,尊重他自身的爱好,顺势发展

  以家庭浓郁而健康的氛围,良好的经济打底,为他构造了一个良性而积极的”温床“。从这样温床里走出去的孩子,断也不会偏离多少。

  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确实非常重要。

  如何在幼时就从一大堆纷杂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有机会有条件去培养发展它,这是对于家长所能给予孩子最有意义的靠山,再辅以正确的做人之道,试问孩子会走到一个多么糟糕的境地呢?

  当然,这感触并不是我们对于上一辈的要求,而是对我们自身所即将孕育下一代所需具备的希望。

  只有我们自己的眼界开阔了,孩子才会跟着开阔。

  只有我们自己的知识结构稳固了,孩子才有可能建立其自身的。

  只有我们自己做对了,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个对的小孩。

  接近尾声时,

  看到了倒数第三篇《也谈”纸枷锁“》,

  以为找到共鸣,至为喜爱。

  ”人生中最宝贵的是亲情、健康和自由,这些东西是真实的,一旦失去生活会变得不一样。而我们所背负的纸枷锁,其实很多都不是真实的。“

  《虚实之间》读后感(四):《虚实之间》读后

  很快的速度看完了芮成钢的新作《虚实之间》,不是因为想尽快看完,而是因为内容引人入胜

  记得在高中的时候就因为高中老师的介绍对”两栖动物“芮成钢有所耳闻,但那时只是作为语文作文的素材,不曾深入了解这位世界媒体界的名人。

  有幸读到此作,感触颇深,受益匪浅。作者以自己独到的角度解读着中国和世界各种差异现象,例如对奢侈品的追逐;还有和世界个名人的逸闻趣事;以及对健康、自由和亲情重要性的提醒……

  我的理解是:人活在世界上其实讲究的是一种态度

  《虚实之间》读后感(五):年轻人的高度

  关注芮成钢是从大学一本杂志的人物特写开始,当时年轻有为的他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也是因为他,开始看CCTV-2。

  《虚实之间》让我看到了芮成钢流利英文外不俗的中文文笔,他把复杂的经济问题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明白个大概。我认为一个人文笔好,最重要的是能不拖泥带水地告诉别人你要讲个什么事儿。掉书袋堆辞藻神马的,属于比较幼稚行为

  我有时候想为什么“经济”这事在生活中显得有点神秘复杂,除了许多规则是由西方国家订立之外,还有翻译者故弄玄虚的缘故。芮成钢写的比较浅显——虽然大部分在叙事,但中间写经济的部分至少不会让人跳过去看。只有不跳过去看,才更明白他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芮成钢那种客观理性看待中国,并无时无刻为祖国软实力贡献力量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虽然我不能像他那样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但可以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看完后我先当当了他里面介绍的一些书籍,又收藏了他书中提到的电影,最后比较八卦地看了一下他的女盆友,很般配的感觉。至此,我甜蜜地觉得这本书终于看完了。

  《虚实之间》读后感(六):带着平常心去看这本书

  会买这本书的,一般都是喜欢芮成钢的人吧,其实他就是一个不错的央视记者,大家也别太着迷,喜欢他可以收看他主持的节目,他的微博什么的。

  我是这个月9号去深圳书城买了这本书,个人对他也是很欣赏的,看过书后觉得他对很多事情都很有自己的看法,但如果你是一个小愤青或者哪个党派的支持者你看的话就要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情了,easy。

  由于对他的喜欢,边看会边笑出声来,但讲到一些严峻的事实时也会眉头紧锁,这本书到底怎么样,你要看了才知道。

  那个DVD有点小郁闷,没我当时想象的那样,就是芮跟很多高层对话的一些片段,不是完整的。

  所以呢,还是看书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还有很多芮的图片,很不错。

  《虚实之间》读后感(七):新的认识

  有人曾告诉我:“我们需要出去多看看世界,扩大自己的眼界,通过每一次的旅行,寻找到新的自己,领悟更广阔的思想”,我想这本书做到了,我不是一个太关注时事的人。但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外关系。可能有读者会说作者带有感情色彩。各有理解,我认为足够精彩。毕竟作者接触过很多了不起的人,我想认识也会更深一些。

  说说我自己的感受吧!在中国,“面子”观念确实很严重。历史原因可能占据一部分。几千年下来,有些习惯已经根深蒂固。这样就导致了我们认为的一些问题。比如攀比,比如追求名牌等。很多人认为一个人身上的名牌就体现其身份,价值。我想文化层次越高的人,越会重视自身的社会价值吧!他们会把眼光放得更高,身上的责任感更重。他们的任务就是通过他们的方法改变这个社会一些不好的习惯吧!

  社会制度不完善也是另一个原因。一个完整的社会法制体系,会给老百姓带来“安全感”,没有了贪污,没有了潜规则。教育事业更完善。谁还会去移民。移民对于中国来说是种损失吧....其中也流失了很多人才。

  我很佩服作者,他的职业很有使命感,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就像作者所说,有时候中国的做法会让很多国家误解,只有用国际的方式才能得到更好的认可。

  《虚实之间》读后感(八):拥有足够的能力才能有广阔的天空

  今天看了芮成钢的《虚实之间》,怎么说呢,其实这本书是他经历过的一些事儿,加之自己的感受诉述描写的,总的而言,读来还是有点收获的!毕竟作者的经历是令人向往的,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他的才能。

  我很羡慕,至少让我看到了别人不一样的人生,现在的我生活得太狭隘了,我必须要努力的突破现在的牢笼,我要得到属于我自己的人生。要拥有更广阔的天地,必须现在努力,不努力就没有机会了。

  《虚实之间》读后感(九):游走于虚实,却非中庸

  客观的说,这不是一本给人多少启发的书,读后也不会有醍醐灌顶之感,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芮成钢能够自如的在国际平台上打响自己的名号,的确有其过人之处

  芮成钢可以说是一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典型代表。有些人说他被“严重洗脑”,我不敢苟同。看一个人的观点就要追溯这个人的出身。正如作者的经历所展示的那样,他是中国传统知识的受益者,他的成功离不开给予他建立最初人生观的国学基础;同时,他的专业领域以及父辈的影响,又使他有幸能够接触到西方的政治,思想,文学的要义。这两者的结合,也正是他在书中所要表达的思想。虽然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能够提出他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的见解,但是,他所谈到的一些基本问题倒也给我一些启示

  装不装13是他的事儿,有没有收获是你的事儿。

  关于书中所涉及的几个话题,我觉得比较有趣,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谈到中外富人对财富的认识,作者倾向于认为西方倾向于含蓄地拥有财富,而中国人更喜欢炫富,名表豪车游艇等等。作者含蓄的对国人的这一现象进行了批判,却没有看出问题的本质:我们为什么炫富?我认为是因为我们不能正确的认识财富。具体的观点可以参考《万历十五年》中观点。

  《虚实之间》读后感(十):读书不能随便,看人更是如此!Something For Nothing

  看了前面几个读者的评论,还有书评,说了很多不好的和不对的。如果大家都这么认为说是芮在自我推崇,那么请看看这本书的名字----虚实之间。

  其一:他之所以写这本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澄清之前很多外界对他的曲解,把更多的关于某些个事件的完整信息表达出来,如果再被理解成是写书来自我推崇,确实是再次曲解了芮本人的意思。大家再想想,像这样一个和西方政要都称兄道弟的,在政,商,文界都很有声誉的这么一个牛逼的人,用的着写书来炫耀自己吗?希望大家都能以稍微成熟一点的和有点常识的心态来开始读这本书,再去评论别人。还有在机场翻看本书的那位仁兄,你恐怕是在机场无聊随便找了本书不管三七就啃完了吧,然后又用自己那点可怜的自我意识和角度加观点写下了那“赤裸裸”的言论吧。

  建议:读书如交朋友,希望以后要先看清和了解作者是何许人也再开始他的作品,不要盲目的在地摊看什么就“啃”什么,读书不是吃麦当劳!

  还有就是,不用说了,上面也说过了,就是很多人不了解这个人,就开始用自己的角度加以评论,绝对主观的去看。

  说明:本人绝非芮成钢的托,只是对此人有些关注,从过去到现在。只希望大家能客观一些,否则不要乱说。“如果你掌握我所掌握的所有信息,你会完全赞成我的观点。”

  回过头说这本书,确实不如上本书《三十而励》,但不是说上本书就是写的好,也不是,上本书完全是小芮在偷懒,因为很多是他的博客文章,所以当我看完那本书就感觉是把他的博客又看了一遍,《三十》是他三十岁的书,读的时候还能看出当时他年轻和较直接的观点和看法,真的有些“小清新”,但是我觉得那本书是绝对的“芮式思维”。那都是芮自己的经历和思考,这是那本书最可贵的。而在《虚实》中这个并不是很明显,很多是数字和事实的罗列,这可能是芮这么多年记者生涯所带给他的职业习惯。而且书中他有很明显的让大家听他解释的意思,因为之前发生的很多事情不是媒体所渲染的那样,很多被夸大,扭曲。

  名气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需要理解,写书是一种很好的与公众沟通的方法。他做的很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