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独居的一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10篇

2017-12-21 20: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10篇

  《独居的一年》是一本由[美] 约翰·欧文著作,读客图书·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6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一):让爱走的更远,让爱回到我们身边

  看到书名以为是主人公度过了一年的独居时光,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间里逐渐找到了爱。但是开始看前十页的时候发现书的尺度真的好大,一个不幸家庭,双子的离世,父母之间的隔阂,小女孩从小就生活在怀念哥哥日子里。而一个年仅16岁的男孩,爱上了比他大23岁的女人,这是爱吗?一个情窦初开的年纪,在我们的眼里,或许这是奇怪的,或者有违常理,可是难道这样的爱就不是爱吗?可能每一个人在每一个阶段对爱的体会都不一样吧。4岁的露丝又是怎么理解父母之间的感情,她会认为他们之间有爱吗?她怎样看待她从未见过的哥哥们,她和哥哥们有爱吗?可她也只是从墙上一个又一个照片里认识他们,从父母讲的故事里知道他们,幼小的她理解的爱或许是母亲失去儿子们的痛苦,最后干脆也离她而去。

  整个书中最喜欢玛丽恩,她不是一个女儿的好妈妈,但是一个活的最自如的人,最喜欢对玛丽恩在码头等候埃迪的描写:“她坐在挡泥板上对抗狂野不羁的东北风,努力把车头上埃克塞特年鉴翻飞的册页压住,她的双腿漂亮修长…...总是能想到这是一副敢爱敢恨的女人孤独潇洒的画面。埃迪爱上她或许是因为之前接触的年长女性是一个不修边幅的女人,而玛丽恩在埃迪的身上找到的是逝去的儿子们的影子,他的年龄与他们相仿,干净帅气,给她死气沉沉的生活带来了阳光和生机。但是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埃迪只是暑期工,他们不能一直陪伴彼此,所以最后她只能带走与儿子之间所有的记忆,用相框里一个个故事来温暖自己的后半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找爱的路上越走越远,或许爱是相依陪伴,或许爱是独自离开。有些爱是圆满的太阳,而有些则是有缺失的月亮,我们可能会忘记自己,但一定不会忘记爱。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二):无法释怀的爱

  当看到这本书四分之一的时候,觉得作者似乎对书中的角色都充满了厌恶。但因为要掩饰这一点,作者的笔触刻意的与书中的角色疏离。 于是便去查找背景资料,作者欧文童年父母离异、曾经孤僻自闭。 突然明白书中所引的这句:“童年时代,总有一瞬,门被打开,显现未来”。因此,安下心来,再次令自己投射于这部小说之中。 小说对父母之间的冲突描述精准,虽然有些伏线拉的有些过于冗长,仍交待的很清楚,但对内心描写笔力不够。书中的角色都有点自闭的影子。自闭的人都很敏感,但表达上会有欠缺,这不是有意而为,好像脑中有个橡皮擦,往往在旁人看来最为关键的那一点恰恰是被抹去的那一点,又好像有个不受控制的开关,被随意拨弄着。而这些角色的表现,有种矫枉过正的姿态,那是因为自闭的人在观察世界的时候,要竭力去判断哪些是正常人会做的事情--无论好事还是坏事,从而得出应该这么做才正常的结论。否则,所要面对的就是群体漠视的状况,无处逃脱与无边无际的孤寂。 看到最后是宽容不出所料。 至于爱情,无力评说。 以书中这句话结尾:“勇敢是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不去做无谓的事。” 只是,那些事情仍然还在,不会离开。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三):找到了爱 就找到了自己

  拿到书的一刹那,看到粉嫩的蕾丝书皮,感官上满满的少女感。的确,少女的一些特质也体现在欧文的文字中,比如细腻,比如一些看似暧昧却又点到为止温柔。接着是题目,widow(寡妇)在中文的标题中没有体现,乍一看来是违背了欧文的想法,但通篇读过之后,独居却用的恰到好处。在我的理解中,独居不仅仅说的是露丝独居的那一年,也可以代指玛丽恩的孤独忧伤,代指特德看似忙忙碌碌却又掏空身体的各种勾引,还有那个沉浸在玛丽恩怀中无法自拔的倔强少年。

  整个第一部分:1958年的夏天,可以说是围绕着“性”这个永恒的主题进行的。作者在手法上处理的很奇妙,不会让你觉得大篇幅的不可描述让你反胃。这一部分,玛丽恩是女主角,轮渡岸边的第一次出现,不会想到这已经是一个拥有三个孩子的母亲了。亲眼看到失去两个儿子的她,对生活对丈夫对家庭,不再有太多的留恋了,以至于再后来的十几年里,露丝成了整天活在对母亲回忆里的孩子。露丝在特德的教育下,成了一个优秀的作家,她不埋怨那个选择离开的母亲,但也不会给予同情。玛丽恩的仓促收场,给读者留下深深的感慨。然而她可能想不到,几乎年过半百的她却给迷茫的少年埃迪带来了一生的影响。埃迪从此无法爱上比自己年轻的女性,在后来的文学生涯中,他只写熟悉的自传体小说,同样的主题,谨慎的下笔,一切的一切,总得来说还是对玛丽恩的眷恋。玛丽恩在他的人生中,已然不只是肉欲的满足者,他看到的是更多关于母爱的,女性的,永恒的意义。曾经在家里,他一直认为奥哈尔夫妇的婚姻生活已经是维持的状态,但看到后面反转的是,看到在轮渡码头等他的父母,相互依偎,以儿子为骄傲的幸福家庭

  越读到后面,越觉得每个人都可以单拿出来,讲述他们的故事,写一本书。中年的他们也好,老年的也罢。欧文是宽容的,也是严苛的。宽容到描述露丝丈夫细节的举止动作,严苛到残忍的事实,露丝也要面对。好在,这种独特和激进,欧文尽量做到让人理解。每一个角色的欢笑,泪水青春,故事,体会到了,也多多少少懂得了。

  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四):爱的名义

  怪不得是村上春树的偶像,原谅我一个读书小白并没有看过村上春树的书,也没有看过当代文坛小说宗师约翰欧文的书。 独居的一年,粉红色的蕾丝封面,满满的少女心。封面上“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很大兴趣,这是一本越看越想往下看的书。 这个故事里的每位成员都有些“反常”,他们一直在现有生活之外寻求另一种可能:母亲玛丽恩为忘却丧子之痛和丈夫的背叛,与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少年埃迪擦出火花;父亲特德一边创作古怪的儿童读物,一边流连于各色女人的怀抱;少年埃迪迷失在忘年恋的激情中,从此无法爱上比自己年轻的女性;4岁的小女儿露丝,则在父母间破碎的关系以及对死去哥哥的想象中,挣扎着长大,渐渐成为一名作家。这年,露丝41岁,已是位单身母亲。在这独居的一年里,她第一次遇见真爱,也突然理解了父母的选择,理解了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 1958年夏,当16岁的埃迪第一次在码头遇见比自己大20岁的玛丽恩的时候,他可能就觉得自己会与这个比自己大20岁的女人有一段愉快但无法向人诉说的故事。而这一年夏天发生的故事将成为他后来写作的灵感源泉。他的第一本小说就是以此为题材写的。 玛丽恩在遇到小埃迪的时候,让他想到了自己意外失去的两个小儿子。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让两个翩翩少年失去了生命,而这一切作为母亲的玛丽恩都亲眼目睹了,以至于以后的很多年都没能走出来,他把小埃迪看成了自己的儿子,但到最后却成了一段忘年恋。 特德,一个儿童读物作家,而他的书中插图要比文字占比大,似乎他擅长的是画画。正因为画画,使他流连于各样女人之间。 埃迪,露丝,玛丽恩,特德,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成为了作家,他们将自己的生活写进书里,与世人分享,成为了情感的宣泄口,可见写作的魅力无限。 遇见爱,抓住爱。勇气,时机都很重要。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五):惟有亲身历,方知情多浓

  刚开始看书名,我以为是某个人独居中的心情散文。等看到简介之后,我又觉得好似是描写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等真正读完了这一本书,才发现这是一家子作家的故事。作家们都写有许多让人惊讶小故事,哪怕只看了其中的一个章节,都让人难以忘怀欣喜莫名。 整本书都是以露丝•科尔为线,按照她的人生中最重要的年龄段来写。在第一部分中,是露丝四岁时的夏天,其中以玛丽恩和埃迪的忘年恋最为引人,而父亲特德与众多少妇之间的风流韵事中,与沃恩夫人之间的分手最为激烈,也就在这一天,母亲玛丽恩带走了所有的儿子们的照片。离开了特德,也离开了可怜的露丝,而埃迪是这件事的见证者。 到了三十二年后,三十六岁的露丝已然长大,成为一名比父亲还有名的作家,而对母亲的好奇让她终于联系了埃迪——母亲的小情人。通过埃迪她了解了一些当年的真相,而父亲与好友上床激起她的怒气,为了报复,却遇到了渣男,这件事给了父亲重击,在露丝远赴欧洲时,父亲自杀后,她才知道最爱她的人没了。而在荷兰构思新书的过程中,目睹了一场杀人现场,让她终于想到回到正常生活,有夫有子,有平静喜乐。终于与她的编辑(不是太爱的男人结婚,生下了儿子格雷厄姆,她对儿子的爱,让她更无法原谅母亲。可是当艾伦死后,只剩下她和儿子后,她才明白当年父亲和母亲的选择,也选择了自己遇到的警察——哈利,走向了幸福。 当幸福来临时,会更幸福,母亲玛丽恩终于重新出现了。这本书太棒了,让我感受到各种稀奇古怪和各色人,尤其是好友汉娜。另外,读一本书既感受到痛快感又感受到许多思维片段。真喜欢,我愿意再多读几遍这本书!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六):汤姆醒了,蒂姆也醒了

  书的腰封上大写着二行字“怪不得是村上春树的偶像;当代文坛小说宗师、‘狄更斯再世’约翰欧文”。粉色的蕾丝封面。封面设计:陈艳丽。粗看上去具备了一切丢弃的元素。但翻看内页,“汤姆醒了,可蒂姆没醒”吸引了我,犹豫中登豆瓣看评价,不放心又去亚马逊看看了评价。作者简介中说约翰欧文先后养过两只棕色拉布拉多犬,分别取名为“狄更斯”和“勃朗特”,看到这顿时觉得这老头挺有趣。翻读这本书,让我想起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又译《愛在瘟疫蔓延時》)。还有模糊中记得很久前看过的一段漫画,内容是一个很喜欢小狗的女孩,从小和她的小狗相依相伴。后来小狗死了。女孩的父母再送小狗给她,她已经不喜欢了。她爱不动了。有些人一生只能燃烧一次。遇到改变自己的人容易,遇到能点燃自己的人需要很多运气。故事,在冥冥中早已注定。对特德、玛丽恩从他们的一对孩子离世;对埃迪从他在码头看到玛丽恩的那一刻起;对露丝从出生开始。主人公的职业或多或少都与作家有点关联,我喜欢这种自由的职业。从抄录好词好句,到可以洞悉世事,写出好看的故事,让读者会心,入迷。“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当你自信快乐的展示自己的时候爱也会找到你。寻找的过程,找到前的积累是最重要的。爱也是一个宏大的主题。随着成长,重心在不停的转换。当经历了那么多时间的洗礼,当鬓发初白,汤姆醒了,蒂姆也醒了。最像故事的结尾:“埃迪知道,时间也会等人,也会暂停,比如现在。所以,我们必须提防这种时刻。‘别哭啦,亲爱的,’玛丽恩对她唯一的女儿说,‘不就是埃迪和我嘛。’”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七):比较另类独特的家庭和情感关系

  首先说一下对于书籍“外貌”的感受,没有收到书之前就有书友就说和《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样厚,就给我留下了一种又将是一部大部头的感觉。但是收到书之后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厚,由于是平装本,虽然厚厚的将近六百页,洋洋洒洒四十七万言,但是和《丝绸之路》比起来还是要“苗条”得多。32开本的大小,应该和读客之前出品的《沙丘》不相上下吧(我在书店有看见过这本书,但是没有入手,所以不能有确切的对比感受)。

  到手有空快有半个月了,由于现在开学季,上班忙的不可开交所以阅读进度很忙,也才看完了前面的几个章节。

  首先说一下开篇第一感受,看到第三页的时候我表示雷到了,一副赤裸裸的性爱画面顿时映入眼帘。你们外国文学都是这么玩的么,去年看肯·福莱特的《巨人的陨落》也是一样,开篇第二页就直接出现了男性生殖器的描写,让当时毫不知觉的我直接把书籍借给了低龄小妹妹看情何以堪,后来我自己打开书籍阅读才知道,瞬间尴尬无比。现在手中的这本《独居的一年》也是如此,开篇就出现了偷情的画面,让很少看外国文学的我表示有点更不上节拍,我只能说:我还年轻,捂脸捂脸。

  前面的几个章节出现的人物不是很多,就露丝一家三口还有两个还未走过镜头就已经过世的哥哥,以及一个想长大当一名作家的埃迪。

  之前看了个别书评,其中关于本书就有人说到家庭教育问题,确实,在本书前面几个章节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这个话题

  特德、玛丽恩夫妇本是幸福的一家,膝下有两个聪明乖巧的儿子。但是不幸的是两个可能将来大有作为的儿子却早年夭折,让夫妇备受打击。

  母亲玛丽恩终日沉浸在对已故儿子的悲痛之中无法自拔,以至于对于后面生的三女露丝一直保持距离不敢去爱,因为怕再失去露丝的话无法承受打击,于是就索性不花心思在露丝身上不去关爱她。

  父亲特德则较早走出来了悲伤的处境回归了正常的生活,但是却在生活中流连于各色中年妇女的怀抱,背着妻子在外面和众多前来给自己当儿童读物插画模特的中年妇女紫醉金迷。

  女儿露丝则在两个已逝哥哥的阴云笼罩之下以及父母支离破碎关系的夹缝中艰难的成长,最终和父亲一样,成为了一名作家。

  而另外一个家族的埃迪,则迷失在与露丝母亲玛丽恩的激情之中无法自拔,以至于很难爱上比自己年轻的女性。

  ……

  暂时看了前面的几个章节。

  正如本书介绍语所写:这个故事里的每位成员都有些“反常”,他们一直在现有生活之外寻求另一种可能……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八):You never know.

  只看书名会以为是像《普罗旺斯的一年》、《托斯卡纳艳阳下》这样远离城市,去隐居去生活的“山野小说”,像《小森林》一样,耕地、播种、收获,心情全随天气。可这粉色封底配白色蕾丝,外加一句“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就知道绝不是什么森气满满在山谷里感悟人生的小说。更重要的是,500多页读下来,我看着露丝在4岁时不小心撞见埃迪后入同她并不亲近的母亲,听埃迪回忆他是如何当特德的作家助理,又是如何和玛丽恩“六十次”,我眼睁睁看着玛丽恩无法承受丧子之痛也没有办法继续爱自己的女儿而离家出走,当然也对特德的风流韵事束手无策。后来的后来,大家都成了作家,一遍遍书写自己的往事,只有露丝,露丝的生活有意思一些,好朋友跟老爸上了床,露丝和老爸的球友上了床还被打,为了写新书到红灯区体验生活目睹了一起凶杀案,和自己并不爱但是很感激的经纪人结婚,丈夫死了以后嫁给了破案的警察,当然也是她的忠实读者。故事的最后,她的母亲玛丽恩回来了,和埃迪一起,和4岁时第一次撞见他们时一样,母亲淡定的说了句“不就是埃迪和我嘛”。

  等了500多页,根本就没有这该死的一年(看了其他的书评在猜测,这寡居的一年,是艾伦去世以后,埃迪误以为自己爱上露丝的这一年),感觉受到了欺骗呢,但怎么故事情节记得这么清楚啊,明明看得时候觉得写得何其琐碎呢。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爱上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小你二十多岁的青涩少年,是大你二十多岁的忧伤少妇,是潇洒成型出轨成瘾的酒鬼画家,还是一个,傻乎乎的警察。你永远不知道,也许在生命的无数转承和起和中,我们已经不再是最初的那个我们了。

  这大概就是欧文厉害的地方吧,书里的人物都成为了作家,特德、露丝、埃迪、还有玛丽恩,欧文也在这本书里写了儿童读物、侦探小说、爱情故事、还有不怎么畅销的忘年恋故事。我一直不怎么会写东西,只会平铺直叙的记录自己微不足道的生活,不值得一提的愿望,和平平庸庸的生命。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九):学会去爱

  单单看书名,感觉这本书讲的是一个经历了很多纷乱的女子看破红尘后清心寡欲的一年,无人打扰的一年。但刚看前十页就发现尺度之大,根“独居”二字根本搭不上边啊。虽然之前看过《恋情的终结》,对男女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教科书。“母亲玛丽恩为忘却丧子之痛和丈夫的背叛,与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少年埃迪擦出火花;父亲特德一边创作古怪的儿童读物,一边流连于各色女人的怀抱;少年埃迪迷失在忘年恋的激情中,从此无法爱上比自己年轻的女性;4 岁的小女儿露丝,则在父母间破碎的关系以及对死去哥哥的想象中,挣扎着长大,渐渐成为一名作家。这年,露丝41岁,已是位单身母亲。在这独居的一年里,她第一次遇见真爱,也突然理解了父母的选择,理解了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后来,当艾迪告诉她当年是她父亲故意设计撮合艾迪和她母亲的时候,她震惊万分;当知道她父亲故意让她母亲觉得她自己没有成为一个好母亲的时候,她表示一定的理解。慢慢的,露丝越来越能了解当年她父母做的决定和选择。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爱。

  有人说,爱能给予人力量,能够使小至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紧紧的凝聚在一起。但是,爱的太深也会给自己或身边人带来伤害。也许会像玛丽恩那样爱过后又失去过,从而不再敢爱。再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会更想要抓紧他,但又更害怕得到他,也许这种矛盾会毁了一段感情,也许在时间的流逝中会相互磨合,相濡以沫。于是,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件如此幸运的事情,但当这一切还未尘埃落定,又有谁能说一切都是“对”的呢?

  勇敢爱,体会爱,学会爱,学会被爱。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十):重逢

  “别哭了,亲爱的,”玛丽恩·科尔对她唯一的女儿(露丝·科尔)说,“不就是埃迪和我嘛。”轻松的语言却道着长久的告白,37年了,彼此分开37年……此时,喜极而泣的泪水随着故事的结束模糊了双眼,悲伤悲情悲愤悲悯化作爱的无言,我爱你——露丝,我爱你——玛丽恩,我爱你——埃迪!

  露丝四岁时,父母关系极为不和谐——他们分居了,每晚——至少有一段时间总会有一方陪伴女儿。其实,陪伴小露丝更多的是墙壁上那两位英年早逝的十几岁的哥哥。照片中的男孩一个沉稳自若·英俊威武,有一种少年老成的笃定神态;一个长着张娃娃脸,神色稚嫩惊慌,犹豫不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照片中也定格在照片中,家里的各个房间及走廊都贴满了照片,随时都有故事随时都有都有心酸。容貌美丽的玛丽恩·科尔在两个爱子被车祸带走后,变得冷漠无情,与过去判若两人,她甚至不敢爱小露丝,担心灾祸会像夺走儿子那样把她的女儿夺走,露丝相对容易地放弃了对母亲的爱,支离破碎的母爱又要承受不爱女儿的决定何其不易,面对失去爱子和丈夫的背叛,痛!言何以堪,无言以表,不思量自难忘!时间抹不去伤痛只能淡化记忆,就在暑期遇到年青的埃迪时都在幻想是不是自己的儿子,以母亲之爱满足埃迪的爱慕,埃迪深深眷恋着玛丽恩`科尔,以至于很多很多年都不能爱上年轻的女孩,玛丽恩`科尔也暂得欢愉,或许是忘年恋的渲染,或许是……她斗败了自己的恶魔——心理阴影,与自己和解了,37年后终有恋人相聚终有母女重逢!这是露丝多年后生有爱子但失去丈夫后,在独居的一年里才体会到的情感。

  当埃迪告诉她,她父亲是故意把他和玛丽恩·科尔撮合到一起的时候,露丝很震惊;当听说特德·科尔故意让玛丽恩觉得她不是个好母亲的时候,她并不惊讶。露丝吃惊的原因是,她父亲竟然让女儿完全归他所有,那么希望做她的父亲!近不惑之年的露丝一向对父亲既爱又恨,现在,得知父亲如此爱她,她却觉得苦恼万分!却也理解了父母的选择!

  露丝在所谓的“不健全家庭”中长大,从记事起——比她开始读书要早,在她父亲第一次给她讲故事的时候——书和其中的人物就走进了她的生活。父亲特德`科尔一表人才,比起履行父亲的日常责任,他更擅长给孩子们写书作画,也擅长泛滥的性生活。小小的露丝异常敏锐,磕磕绊绊中成长,成长为美国知名的文坛巨星,她的小说印有德语版、荷兰版、英国版和美国版等

  可喜的是,我们书中的其他三位重点角色也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经历发表着自己的作品,掩卷沉思,更加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